《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帕提亞戰爭1

2021-02-1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羅馬帝國之帕提亞戰爭1

 

(1)第一次帕提亞戰爭(公元116年)

公元前53年,受到卡萊戰役(卡雷戰役,卡裡戰役)戰勝克拉蘇的刺激,安息人(帕提亞)試圖徵服羅馬控制的西亞地區,儲君帕科羅斯一世(公元前39年-公元前38年)及其軍官奧薩凱在前51年突襲敘利亞及安條克,但他們最終被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擊退,奧薩凱被伏兵所殺。

公元前45年3月15日,凱撒被刺死之後,羅馬又發生爭奪繼承權的鬥爭,最後於公元前43年形成「後三頭」,即安東尼(安敦尼)、雷必達和屋大維,三頭結盟成為「後三頭同盟」。羅馬將軍安東尼作為「後三頭」之一統治羅馬東方行省。

前40年,效忠凱撒和布魯圖的將軍昆圖斯·拉賓努斯(Quintus Labienus)與帕提亞帝國一起對抗後三頭同盟,帕科羅斯一世在翌年與他一起徵戰敘利亞。由於安東尼前往亞平寧半島召集軍隊對抗政敵屋大維,並在布林迪西進行談判,故他未能領導軍隊抵抗安息人的入侵。帕科羅斯一世攻佔敘利亞後,拉賓努斯分兵入侵安那託利亞,而帕科羅斯一世及其將軍拜爾宰法厄尼斯(Barzapharnes)入侵累範特。他們徵服了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據點,南抵普託利邁伊斯(今以色列阿卡),孤立了泰爾。支持羅馬的猶太大祭司依爾卡諾二世(Hyrcanus II)、法撤爾(Phasael)及大希律王在猶太山地被安息人及他們的盟友、安提柯二世擊敗,大希律王逃到馬薩達,安提哥那二世成為了猶大山地的統治者。

安東尼旗下的將軍普布利烏斯·文提第烏斯·巴蘇斯(Publius Ventidius Bassus)發動的反擊將安息人逐出累範特,他在前39年的乞裡乞亞門戰役(於今土耳其梅爾辛省)生擒及處死了拉賓努斯。不久後,將軍法爾那帕特領導的安息軍隊在阿馬努斯山口戰役被巴蘇斯擊敗,使帕科羅斯一世撤回敘利亞。

前38年,帕提亞帝國再度入侵敘利亞,帕科羅斯一世率軍在安條克東南的金達魯斯山戰役對抗巴蘇斯,帕科羅斯一世陣亡,安息軍隊撤回到幼發拉底河的另一面。雙方國界又恢復到幼發拉底河一線。

帕科羅斯一世之死令帕提亞帝國失去了儲君,奧羅德斯二世另立弗拉特斯四世(弗拉阿特四世,弗拉特四世前37年-前2年在位)為他的繼承人。

公元前36年,羅馬將軍安敦尼(安東尼)率軍10萬,再度入侵安息(帕提亞)。安息王弗拉特斯四世大力反攻,羅馬慘敗,損失四萬二千餘人。此後,兩國籤訂和約,以幼發拉底河為界,維持對峙局面。但是,羅馬對安息的陰謀活動,如勾引安息內奸、準備入侵等活動從未停止,而安息也採取相應對策加以反擊。

安東尼到了東方之後,以埃及為據點,積極準備對安息的出徵。公元前36年,安東尼率領10萬大軍,向安息發起巨大攻勢。安息國王弗拉特四世組織隊伍大力反攻。安東尼的隊伍首先通過了亞美尼亞,想出其不意地打擊安息人,但在圍攻一個城市時遇到對方頑強的抵抗。安息人朝羅馬士兵射出密集的箭矢,安東尼連忙下令部隊原地停步,並排出龜甲掩蔽陣,安息人的箭矢在其頭上飛越而過,未傷及士兵,直到安息人疲乏而止。

不久,安息人把安東尼的築壘線焚毀。安東尼異常氣憤,「他抽殺了駐守這些築壘線的兩個大隊的十分之一的士兵,並懲處了每個大隊的百人隊長。除此而外,他還遣散了指揮官,使他們蒙受恥辱,對軍團的其他人則改行大麥供應制。」這後,安東尼不得不折回。為擺脫安息人對他的緊逼,安東尼組織部隊在破曉時分拔營起程,開始退卻,但常受到敵人的箭矢襲擊。最後,安東尼採用了下述計策方才成功地甩掉了敵人。「有一天,他讓他的部下直到臨近正午時才回營,以此給人造成他已紮下一個久駐營地的印象。等安息人對此已不再疑惑並撤離時,他立即利用這一天餘剩下的時間不受幹擾地開始了他的井然有序的行軍。」

安東尼的遠徵失敗了,其軍隊遭到巨大損失,3萬精兵化為烏有。以後,為了準備對安息的新的出徵,爭取最富庶的東方國家埃及的支持,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他拋棄了妻子,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正式結婚,並將羅馬東方行省的部分地區贈與克婁巴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由此引起了羅馬人的極端不滿,與屋大維之間的矛盾加深。於是,安東尼不得不忙於與屋大維的爭鬥,再遠徵安息一事不得不擱置一邊。

安東尼在前31年的亞克興角戰役戰敗,屋大維得以鞏固他的政治力量,並在前27年被元老院取名為奧古斯都,成為第一位羅馬皇帝。大約在同一時期,帕提亞帝國的梯裡達底二世(提裡德特斯二世,公元前30年-前26年,Tiridates II)推翻了弗拉特斯四世,但是弗拉特斯四世在斯泰基遊牧民族的協助下重新獲得統治地位,提裡德特斯二世挾持著弗拉特斯四世其中一名兒子逃到羅馬人控制的地區。雙方在前20年展開談判,弗拉特斯四世為了爭取對方釋放他的兒子而將在卡雷戰役奪得的鷹標及還倖存的戰俘歸還給羅馬,安息人認為他們付出了很少的代價換取王子的歸來,而奧古斯都則認為鷹標的重返是政治上的勝利。羅馬方面為了紀念鷹標的歸來而鑄造硬幣,並興建新的廣場來擺放鷹標,甚至在第一門的奧古斯都像上的護胸甲上刻畫了鷹標回歸的情景。

奧古斯都除了歸還了王子之外,還向弗拉特斯四世贈送了一名亞平寧半島女奴,那位女奴在後來成為了穆薩皇后。為了確保她的兒子弗拉塔西斯能夠順利繼位,穆薩說服了弗拉特斯四世將其他王子送到奧古斯都那裡當作人質,奧古斯都又以此來宣揚帕提亞帝國向羅馬俯首,並將此列作奧古斯都神的功業的重大成就之一。弗拉塔西斯在公元前2年繼位為弗拉特斯五世(公元前2年-公元4年),穆薩嫁給了自己的兒子,並與他一起分享統治權力。

安息貴族反對由外族血統來繼承安息王位,並且反對出賣敘利亞的利益給羅馬人,於是在公元前4年廢黜他們並將他們流放到羅馬控制的地區。弗拉特斯五世的繼承人奧羅德斯三世(奧羅德三世)只在位了兩年,繼其位的沃諾奈斯一世(8年-12年)是早前被送到羅馬當作人質的王子之一,波斯貴族不滿沃諾尼斯一世同情羅馬人,於是轉而支持阿爾達班二世(約公元10年-38年在位),阿爾達班二世將沃諾奈斯一世擊敗並流放到羅馬控制的敘利亞。在其統治時期,1年的安息王朝人口達到830萬人。

在阿爾達班二世統治時期,來自尼哈迪亞(今伊拉克費盧傑)的猶太兄弟安尼萊和阿辛納伊動亂反抗帕提亞帝國的巴比倫尼亞總督。兩人擊敗了巴比倫尼亞總督,阿爾達班二世為免引發更多的叛亂,於是準許兩人管治那個地區。安尼萊的妻子是安息人,她擔憂阿辛納伊會因丈夫安尼萊娶了一位非猶太人而對他不利,故把他毒殺。安尼萊後來捲入了與阿爾達班二世女婿的武裝衝突,安尼萊被擊敗。除去了兩名猶太人之後,巴比倫尼亞的居民開始騷擾當地的猶太人,迫使他們移居到塞琉西亞。

35至36年,塞琉西亞發生了反對帕提亞帝國的動亂,猶太人再被當地的希臘人及阿拉米人驅趕,他們遂逃到泰西封、尼哈迪亞及尼西比斯。

雖然羅馬已經與帕提亞帝國達成和議,但兩國仍在暗中較勁。羅馬皇帝提庇留(14年-37年在位)牽涉伊比利亞王國法拉斯馬尼斯一世的陰謀,他意圖暗殺帕提亞帝國的盟友、亞美尼亞國王阿薩息斯,使他的兄弟米特裡達梯可以登上亞美尼亞的王位,阿爾達班二世未能恢復對亞美尼亞的控制權,激使了一場宮廷政變迫使他逃到錫西厄(Scythia)。羅馬人釋放了一位安息王子梯裡達底三世,讓他以羅馬盟友的身分登上帕提亞帝國王位(35年-36年)。

在梯裡達底三世逝世之前,阿爾達班二世(10年-38年)利用希爾卡尼亞的軍隊迫使梯裡達底三世讓出王位。阿爾達班二世在38年逝世,合法繼承人瓦爾達內斯一世(40年-47年)與他的兄弟戈塔爾澤斯二世(沃諾奈斯二世,45年-51年)爆發了漫長的內戰。瓦爾達內斯一世在一次狩獵當中被暗殺,安息貴族要求羅馬釋放質子米赫爾戴特斯以對抗戈塔爾澤斯二世。埃澤薩總督和阿迪亞波納的統治者埃沙德斯·巴爾·蒙羅巴斯(Izates bar Monobaz)背叛了米赫爾戴特斯,並把他送到戈塔爾澤斯二世面前發落,戈塔爾澤斯二世免他一死,但割下他的雙耳,使他不能繼承王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