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歷史: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到底值不值得後人讚許?

2021-01-19 舊人舊事歷史說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雖然因為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而名垂中國古代文學史,但是縱觀老先生七十餘年的人生歲月,除了青少年時代甚得春風,後面的大半輩子卻是十分的不得意,為此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幅對聯自勉自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破釜沉舟的項羽,臥薪嘗膽的勾踐本來就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老先生此聯一經傳出,又使得這兩位英雄更加有名了。不可否認,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決死勇氣的確值得有志向的人學習,越王勾踐那種臥薪嘗膽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魄力也的確可以作為苦心人的模範!

然而,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僅僅只看他的某一行為,用某一個讚許或者貶低的形容詞來臉譜化的形容他?越王勾踐是一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苦心人、有志者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另一面卻是陰毒狠辣、胸襟狹窄。

越王勾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個諸侯相爭,強者生存的亂世。作為一國之君,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要謀得生存當然要用一些鐵血的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越王勾踐為了謀取戰爭的勝利,幾乎完全不把人民放在眼裡。

在他登基的第1年,也就是史書上所稱的「越王勾踐元年」(即公元前496年),吳國國君聽聞越國國君去世,就想趁著越國國喪的時候發兵。越王勾踐得到消息以後,迅速集結兵力與吳軍對峙。在對峙過程中,他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的敢死隊。這些士兵當然要捨身向前,但是他們並不是向吳軍發起挑戰,奮勇殺敵,衝鋒陷陣,而是當著所有吳軍將士的面大聲叫喊,集體自殺。

結果,吳軍將士看見大批越國士兵集體自殺,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而越王勾踐就在吳軍看得出神的時候,率領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掩殺過去,結果吳兵大敗……

在血與火的亂世中,為了取得勝利保家衛國,難免要有人犧牲,但是大無畏的犧牲並不意味著自殺式的集體殉國。而越王勾踐從一開始,就沒有給那些越國士兵生的希望。先秦的一位學者曾說:

「仁君用兵,以已之少亡,而取敵之少亡;雄主用兵,以己之少亡,而攻敵之多亡;暴君用兵,以己之重傷,換敵之重傷,無所不用其極矣!」

通過這一場戰役大概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既不是心懷天下的仁君,也不是雄才大略的雄主,而是一個為了謀取勝利無所不用其極的「霸王」。用現在的話說,越王勾踐是一個「精緻無比的利己主義者」。只要有利於他自己,即使方法再不堪,手段再殘忍,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

於是,作為一國之君他可以放下所有的尊嚴甚至是拋棄僅有的人格尊嚴向吳王夫差求和。當他得知吾王夫差並沒有要他言和的意思後,他甚至不惜通過殺妻滅子的手段,來向吳國宣戰。一個正常人,一個正常的具有鐵石心腸的政治家也不會毫不猶豫的殺妻滅子,可是如果不是文種勸阻越王勾踐的妻子和兒女早就人頭落地甚至宗族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這樣一個人,臥薪嘗膽對他來說,又怎麼能算忍辱負重呢?

越王勾踐繼位之初,他那並非仁君的性格就已經暴露了出來。然而,不是仁君的他,再從吳國死裡逃生後,卻能壓抑住自己殘暴,做到: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集解】:徐廣曰:「吊,一作『葬』。」與百姓同其勞。欲使範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索隱】:鎮音。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索隱】:越大夫也。國語作「諸稽郢」。行成,

而支撐他的,與其說是吸血國讎家恨的雄心壯志,倒不如說是強烈的個人復仇心: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為了復仇,為了洗刷恥辱,他拆群了所有能夠取得勝利的手段。不惜耍弄陰謀,搬弄詭計。古往今來的流傳於世的君臣大多都是志同而道合,但是越王勾踐和文種、範蠡等人是志同道合嗎?不是,越王勾踐極其討厭甚至妒忌文種、範蠡等人,但是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取得勝利他不得不隱忍,重用這些人。一旦大功告成,對於這些人,他非除之而不能後快!這一點範蠡看得很清楚: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集解】:徐廣曰:「狡,一作『郊』。」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所以範蠡很明智的選擇了功成身退,遠遁他鄉,可是文種就沒那麼幸運了。越王勾踐殺文種的理由很簡單: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當初,文種曾經為越王勾踐謀劃了七種滅亡吳國的方法,而越王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種。還有四種沒有實行,而吳國已經滅亡,他是用不上了,冠冕堂皇地說了一句「子為我從先王試之。」只此一句,越王勾踐不能容忍的狹窄胸襟暴露無遺。文種雖然沒有範蠡看人看得那麼清楚,但他畢竟不糊塗,越王勾踐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他也只有拔劍自殺……

俗話說:「讀書先讀史,讀史先史人。」但是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注重看故事,而很少去真正的注意歷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不過話要說回來,還有一句俗話:「讀史莫讀深,看人莫認真。」為什麼呢?因為一旦讀史讀深了,看人看真了。幾千年歷史樹立起來的光輝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

相關焦點

  • 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真的值得後人讚頌嗎?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強,忍受痛苦之後定會苦盡甘來,這句詞也成為了不少人座右銘。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大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種屈辱,臥薪嘗膽。
  • 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有過臥薪嘗膽?
    明代胡寄垣有一勵志輓聯,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一輓聯共用了兩個典故,上聯引用項羽破釜沉舟之典故,下來引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對於項羽是否有沒有破釜沉舟過這裡暫且不論,小編主要講述一下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有過臥薪嘗膽這回事。
  • 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及越國王族的最終命運?
    大家好,我是龍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今天我們不聊西楚霸王項羽,只聊聊,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和他的越國……
  • 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他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
    小時候我們都學習過一篇關於春秋歷史課文《臥薪嘗膽》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印象。這篇課文講述的是越王勾踐慘遭吳國滅國,自己不甘屈辱,飲恨吞聲,在吳國為奴役,後來別人的幫助下,逃離吳國。回到自己國家的勾踐,痛定思痛、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招賢納士,把越國從衰敗中走出來,一步步走向強大,一舉滅掉吳國,報往日之仇。這是課本上對越王勾踐的正面描寫,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上越王勾踐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在歷史上其實算不上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據《史記》記載: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歷史人物故事】宋晟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宋晟睿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打敗楚國
  • 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東周敬王三十年(前49()),在吳國為奴三年的越王勾踐終於得到吳王夫差的赦免返回越國。夫差在決定讓勾踐返同的時候,萬萬不會想到,他的縱虎歸山之舉,將會使吳國付出亡國的代價。
  • 越王勾踐的越國後來怎麼樣了?野心太大,下場很悲慘
    越王勾踐的越國後來怎麼樣了?野心太大,下場很悲慘!
  • 越王勾踐能翻身,可不僅靠「臥薪嘗膽」,根本原因在「計然之策」!
    勾踐聽說後,不聽大臣勸諫,發兵攻打吳國。結果被吳軍包圍在會稽山。勾踐聽從範蠡、文種的建議,低身下氣地向吳王求和,願意做吳國的附屬,並親自作為奴僕侍奉吳王夫差。夫差同意了勾踐的請求,沒有滅掉越國,同時給了越國報仇雪恥的機會。
  • 越王勾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個仁慈的好人
    春秋霸主當中,越王勾踐絕對是一個奸雄,因為他成為霸主的方式總歸是有些奸詐血腥的。勾踐之所以成為了春秋霸主,原因之一就是他偷襲了吳國,進而被封諸侯霸主。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勾踐,那就得看看他究竟做過些什麼。 1、不把人命當命,心狠至極
  • 越王勾踐成功的三要素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到這裡大家的腦海肯定會浮想到一個人,沒錯,就是臥薪嘗膽最終名列春秋霸主的『越王勾踐』。勾踐起初的時候被吳國打的求和,那他後期是靠什麼來打敗比自己還要強大的吳國的呢?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亡吳國,那麼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鼎盛時期敗給了手下敗將越王勾踐,短短數年越國就吞併了吳國成為東南霸主。但熟悉戰國歷史的讀者們都知道,戰國七雄中沒有越國,在越王勾踐的帶領下橫行中國的越國,卻又很快消失在人們的眼中,強盛一時的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 「臥薪嘗膽」的故事是事實還是傳說?如果有,究竟是誰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能成為含有完整意義的一條成語,被用來專門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這跟它源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歷史故事是分不開的。春秋末年,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使自己因受挫而自餒,也不因貪圖安樂而忘記恥辱,激勵鬥志,他夜間以柴草為臥具,並在住處懸掛著苦膽,經常嘗膽的苦味。經過自強不息的努力,越國強大起來,終於滅亡了吳國。有的成語詞典在引用歷史故事解釋後,還引文注釋。如寫到:成語源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中有「自受遺以米,臥薪嘗膽」。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又是怎麼消失的?
    越王勾踐曾在一番臥薪嘗膽後,終於復仇了吳國,一洗以往的破國之辱。而在滅亡吳國後,越國的積財練兵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國家實力變得空前壯大。此時的正統周室也封其為「伯」。在當時,強大的越軍在長江和淮河以東地區,可謂是暢行無阻。諸侯們都忌憚其軍力,紛紛前來慶賀。勵精圖治的勾踐也號稱為霸王。
  • 「越王勾踐劍」在X光照射下,發出神秘現象,專家卻直呼不可能
    探訪古人悠久的生活歷史,最有效的直接方式是從出土的文物去獲悉相關信息,很多文物本身就被賦予了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歷史價值,因為他們是歷史的見證,保留了歷史的印記。對於我們華夏兒女來說,古人留下的文物、經典故事都是無價之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越王勾踐(劍)」!
  • 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尊貴為越國王后的雅魚,勾踐兵敗後隨勾踐入吳國為奴三年,直到勾踐臥薪嘗膽、破吳興越之後才回到越國,雅魚卻選擇在這苦盡甘來之時自盡,只因保留丈夫勾踐與自身名聲。在幾年前的歷史中,很多帝王與王后都曾一同艱苦創業攀登巔峰,比如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呂后憑藉她的勢力與智謀輔佐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又比如朱元璋與馬皇后,他們也是從艱苦走向榮耀的模範夫妻。但是,有這樣一對夫妻,並不想我剛剛說的那些一樣能夠風雨同舟、有情有其,有些人只能共苦卻不能同甘,說的就是越王勾踐與王后雅魚。
  • 看看越王勾踐受的苦,怪不得別人成為一方霸主
    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張作霖說,江湖是啥,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身在江湖多是恩怨,有恩不要忘記,一定要回報;有仇也不要忘,一定要學學勾踐。你總說自己受委屈了,當今社會那個不受點委屈,你那點委屈和越王勾踐比起來,也叫做委屈,人家可是王者呀。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成為春秋最後霸主 | 春秋史話連載21
    無餘一下的一段歷史失去記載,《史記·越世家》說無餘之後20餘世傳至允常,始見於春秋,允常之後就是滅吳稱霸的勾踐。越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詳情不清楚,大致和吳國相仿,春秋時代其社會經濟發展是較快的。越國的活動最早出現在春秋史上,是公元前601年(魯宣公八年),越與吳一道同楚會盟一次。此後,越兩度助楚伐吳,但均以失敗告終。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吳國正式興兵伐越。
  • 一把越王勾踐劍挑開歷史大幕《戲碼頭》演繹戲曲春秋傳奇
    「臥薪嘗膽」、「沉魚落雁」、「一夜白頭」……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您都知道它們的出處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刀光劍影,又有著怎樣的國恨家仇?這些春秋的歷史經典又是如何在戲曲舞臺上大放異彩的呢?今晚21點20分《戲碼頭》上,秦腔名家李小鋒、「梅派」青衣李亦潔,「楊派」老生楊少彭將陸續精彩亮相,為您演繹這些驚心動魄的春秋故事。
  • 臥薪嘗膽:一個被人為誤讀千年的勵志雞湯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在中國,人盡皆知。後人甚至對勾踐有「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正面評價。可歷史的真相的確是這樣麼?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大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種屈辱,臥薪嘗膽,回國後勵精圖治,最終帶領越國戰勝吳國,完成復國大業的故事。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一次可劃破二十多層紙?考古專家:是真的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兩國盛產寶劍,而又以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製造的寶劍為最高水準,比如吳王劍和越王勾踐劍。本身吳國和越國是近鄰,兩國之間摩擦不斷,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尤其到了夫差和勾踐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