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雖然因為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而名垂中國古代文學史,但是縱觀老先生七十餘年的人生歲月,除了青少年時代甚得春風,後面的大半輩子卻是十分的不得意,為此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幅對聯自勉自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破釜沉舟的項羽,臥薪嘗膽的勾踐本來就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老先生此聯一經傳出,又使得這兩位英雄更加有名了。不可否認,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決死勇氣的確值得有志向的人學習,越王勾踐那種臥薪嘗膽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魄力也的確可以作為苦心人的模範!
然而,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僅僅只看他的某一行為,用某一個讚許或者貶低的形容詞來臉譜化的形容他?越王勾踐是一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苦心人、有志者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另一面卻是陰毒狠辣、胸襟狹窄。
越王勾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個諸侯相爭,強者生存的亂世。作為一國之君,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要謀得生存當然要用一些鐵血的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越王勾踐為了謀取戰爭的勝利,幾乎完全不把人民放在眼裡。
在他登基的第1年,也就是史書上所稱的「越王勾踐元年」(即公元前496年),吳國國君聽聞越國國君去世,就想趁著越國國喪的時候發兵。越王勾踐得到消息以後,迅速集結兵力與吳軍對峙。在對峙過程中,他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的敢死隊。這些士兵當然要捨身向前,但是他們並不是向吳軍發起挑戰,奮勇殺敵,衝鋒陷陣,而是當著所有吳軍將士的面大聲叫喊,集體自殺。
結果,吳軍將士看見大批越國士兵集體自殺,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而越王勾踐就在吳軍看得出神的時候,率領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掩殺過去,結果吳兵大敗……
在血與火的亂世中,為了取得勝利保家衛國,難免要有人犧牲,但是大無畏的犧牲並不意味著自殺式的集體殉國。而越王勾踐從一開始,就沒有給那些越國士兵生的希望。先秦的一位學者曾說:
「仁君用兵,以已之少亡,而取敵之少亡;雄主用兵,以己之少亡,而攻敵之多亡;暴君用兵,以己之重傷,換敵之重傷,無所不用其極矣!」
通過這一場戰役大概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既不是心懷天下的仁君,也不是雄才大略的雄主,而是一個為了謀取勝利無所不用其極的「霸王」。用現在的話說,越王勾踐是一個「精緻無比的利己主義者」。只要有利於他自己,即使方法再不堪,手段再殘忍,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
於是,作為一國之君他可以放下所有的尊嚴甚至是拋棄僅有的人格尊嚴向吳王夫差求和。當他得知吾王夫差並沒有要他言和的意思後,他甚至不惜通過殺妻滅子的手段,來向吳國宣戰。一個正常人,一個正常的具有鐵石心腸的政治家也不會毫不猶豫的殺妻滅子,可是如果不是文種勸阻越王勾踐的妻子和兒女早就人頭落地甚至宗族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這樣一個人,臥薪嘗膽對他來說,又怎麼能算忍辱負重呢?
越王勾踐繼位之初,他那並非仁君的性格就已經暴露了出來。然而,不是仁君的他,再從吳國死裡逃生後,卻能壓抑住自己殘暴,做到: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集解】:徐廣曰:「吊,一作『葬』。」與百姓同其勞。欲使範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索隱】:鎮音。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索隱】:越大夫也。國語作「諸稽郢」。行成,
而支撐他的,與其說是吸血國讎家恨的雄心壯志,倒不如說是強烈的個人復仇心: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為了復仇,為了洗刷恥辱,他拆群了所有能夠取得勝利的手段。不惜耍弄陰謀,搬弄詭計。古往今來的流傳於世的君臣大多都是志同而道合,但是越王勾踐和文種、範蠡等人是志同道合嗎?不是,越王勾踐極其討厭甚至妒忌文種、範蠡等人,但是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取得勝利他不得不隱忍,重用這些人。一旦大功告成,對於這些人,他非除之而不能後快!這一點範蠡看得很清楚: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集解】:徐廣曰:「狡,一作『郊』。」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所以範蠡很明智的選擇了功成身退,遠遁他鄉,可是文種就沒那麼幸運了。越王勾踐殺文種的理由很簡單: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當初,文種曾經為越王勾踐謀劃了七種滅亡吳國的方法,而越王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種。還有四種沒有實行,而吳國已經滅亡,他是用不上了,冠冕堂皇地說了一句「子為我從先王試之。」只此一句,越王勾踐不能容忍的狹窄胸襟暴露無遺。文種雖然沒有範蠡看人看得那麼清楚,但他畢竟不糊塗,越王勾踐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他也只有拔劍自殺……
俗話說:「讀書先讀史,讀史先史人。」但是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注重看故事,而很少去真正的注意歷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不過話要說回來,還有一句俗話:「讀史莫讀深,看人莫認真。」為什麼呢?因為一旦讀史讀深了,看人看真了。幾千年歷史樹立起來的光輝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