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張作霖不僅是大名鼎鼎的民國軍閥,而且是家喻戶曉的大富翁,甚至是民國軍閥的首富,那麼,他究竟有多少資產?
根據張學良晚年的回憶,他說:「你們要知道我在東北有多大的家,我可沒說。那時候的錢,雖然算不上多少,但也算得上一筆五六千萬的財富。張學良認為他的家產,張作霖的財產,大約在五千萬到一億元之間。這當然只是一個估計數。
也許是由於家產太多,又分散,所以張學良對家裡的錢究竟有多少並不十分清楚。根據數據顯示,張作霖的資產總額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2850萬元。
一九二五年,郭松齡反奉,日本人乘機調查張作霖的家產:查得張作霖在奉天之外的地方,四百萬元現金,二百萬元正金,一千萬元在天津,一千萬元在上海滙豐銀行。"奉天'滿銀'、'正隆'兩家銀行所存奉票數當在一百萬、一百五十萬、一百五十萬",合計約二百八十萬。
這一數字,比張學良估計的最低限度少了一半。然而,這筆資產,只是張作霖個人名義下的一筆存款,在他生前,以親人名義存款的並不少,這筆錢又有多少呢?此外,張作霖還擁有大量價值不菲的房地產等財產。因此,2850萬元肯定只是張作霖龐大家產的一個縮影。
二:五千萬之說。
根據1926年《民視日報》公布的財產清單,在北洋時期,有71位官僚主義軍閥要人的私產總計達63000萬元,而張作霖本人就有5千萬,居首。這一數字,在張學良估計的最低限度。
但是,你們知道,《民視日報》統計出來的,肯定只是張作霖的公家財產,或者可以查到的財產,那些不知名的,又有多少呢?
第三條:三億元。
98年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而張作霖在東北的土地則落入日本人之手。根據日本人的統計資料:從大帥府搜金八萬多根,共計二百五十萬兩;搜出的各種珠寶、古董不計其數。東北地區張學良票號、錢莊、地產等均遭日軍扣押。
僅256萬兩金條,學者估計,其價值就高達2.6億元人民幣。假如日本人的數字是正確的,張作霖的資產可能不少於3億元。另外有資料顯示,張作霖晚年,還能拿出五千萬元現金,可見,張作霖的資產,不是三億,而是一億多。
但是不管張作霖的資產是幾千萬還是上億,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張作霖是怎麼積聚了這麼多的家產的?於是不得不提到張作霖的資產構成。
張作霖的財產主要分為以下四部分:?
#第一,現金:張作霖工資收入。
身為民國東北王,張作霖的工資並不低,1921年,他與美國教授孟祿交談時,他提到自己的工資:「我的工資,東院每月1600元(省長工資,應為1600元),西院每月1800元(督軍工資),這些年累積的工資達500多元,全是官銀號,分文未動。」自然,作為一個草莽出身的軍閥,張作霖的鈔票收入,不包括地方官員和商人的「孝心」,但是這個數字是不能算的。
古董,珠寶等奢侈品.
九一一事件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大帥府,繳獲了各種各樣的珠寶、古董,究竟有多少?
有人說,抄掠大帥府邸的日本人中,有一位本庄繁與張學良交往甚密,打算歸還大帥府邸的古玩字畫等奢侈品。那時,張學良人在北平,本庄繁遂決定用火車把這些財產運到北平,只需裝上兩列。
然而,張學良並沒有接受這一資產,而是讓它回到原來的軌道。正如張學良所說,「我是個軍人,如果打仗是為了保護我的財產,那就等於侮辱我」。
第三類:房地產:房地產,田地。
房地產:張作霖生前非常喜歡置辦房地產,他最大的一套房子,自然就是位於瀋陽大帥府。大帥府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佔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隨後又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院外建築四部分組成的建築體系,其中有大青樓、小青樓、紅樓西院等建築群。各種建築風格迥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
農田:張作霖的農田產量很大。數據顯示,張作霖在北鎮有田1100多垧,黑山有田500多垧,通遼西有田12.6萬垧,遼河岸有田4.5萬垧,黑龍江邊坡有地近2萬垧,總價值高達1000萬以上。
企業股權結構:參股企業主要涉及銀行,紡織,船舶,煤礦等行業。
銀行業:張作霖生前持股最大的銀行,是徐樹錚1920年創立的邊業銀行。成立時,資本總額為一千萬元,分為100,000股,其中,官方認購30,000股,民間募集70,000股,直系軍閥曹錕是當時最大的股東。之後,由於曹錕在直奉戰爭中的失敗,邊業銀行被張作霖接管,張作霖出資五百萬以上,佔股份大頭,由張學良任董事長。98年的前夜,邊業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了6000萬元。
紡織業: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張作霖大獲全勝,將自己在天津恆源紡織公司的股產全部抽走,然後,在瀋陽建立了東北第一家紡織廠——奉天紡紗廠,由私人財產管家彭相庭管理。
船隻:1919年,張本政的政記船隻公司瀕臨破產,張作霖借了三十萬元,幫助公司渡過難關。此後,三十萬東北幣便成了張作霖的股金,直到他去世,公司一直給他分紅。張學良就任後,從政記輪船公司收回本金及利息,雙方合作終止,分紅也隨之停止。
煤炭:張作霖早年在黑山八道溝煤礦工作,曾任黑山礦長。隨後,八道溝煤礦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老闆劉甲山向張作霖求助,張作霖拿出巨額資金救活了他。但是,劉甲山卻無法償還越來越多的債務,只好將煤礦抵押給張作霖。張作霖接管煤礦後,先後委託閻廷瑞和王正福經營,使這個煤礦的日產量達到數十萬噸。
這麼大一筆財產,張作霖死後,流向何方?
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自然繼承了他的家產,九一八事變後,這一家產的流向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日本人劫掠。
98年之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東三省,而張作霖在東北的大部分資產都落入了日本人手中。
第二,遷往國外。
有人說,早在張作霖死後,張家就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可能是擔心國內局勢不穩定,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晚年定居美國,張學良之所以還能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是因為有了這筆財富。被張學良調往關內。
張氏家產並未放在東北一籃子,除海外轉移外,還部分分布於關內。在張學良駐紮陝西期間,由於中央資金長期不足,養兵費用,相當一部分由張學良自付,可見向關內轉移的資產,絕不是少之又少。
除支援東北軍外,張學良對紅軍也有很大的支援。一九三七年,張學良部糧秣處長張政枋找到紅軍駐西安辦事處,請其協助開出張學良臨時支取糧秣處周轉費所需的票證,共六百七十萬餘元,作為報銷憑證。
概括:張作霖的資產大概是上億元,九一八事件後,日本人佔多數,剩下的資產,一部分留在關內,供張學良過活、養活軍隊;另一部分遷往海外,成為晚年張學良定居海外的主要生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