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虐待:不必原諒不必和解,用五步療愈法走出創傷,重塑自我

2020-12-23 怡晨悅讀

已經是深夜11點多,無助的女孩蜷縮在角落,門猛然被踢開,一個粗魯的男人渾身酒氣闖進來,罵罵咧咧,摔東西、打妻子打孩子。女孩被踢了幾腳,推推搡搡中像一片風中的樹葉,絕望、瑟瑟發抖,心悸心痛,呼吸不暢……這是童年時期的小敏。此後很多年,她只要聽到樓梯上有腳步聲,都會不由自主緊張出汗,深陷恐懼。

小敏是被酒鬼父親虐待過的女孩。

說到「虐待」,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皮膚上遍布傷痕,青一片紫一片,皮鞭棍棒火鉗毆打;或者不給飯吃,餓得皮包骨頭,囚禁、強迫等。其實,這只是「虐待」的一種,屬於顯性虐待。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另一種形式隱蔽,但傷害程度並不小,外人不易覺察的「隱形虐待」,主要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以情感精神創傷為結果的傷害行為,譬如言語侮辱、貶低、打壓、嘲諷、漠視等。

每一個受創者內心都有一個悲傷的自我

無論是顯性虐待還是隱性虐待,都可以引起嚴重的後果,會造成受虐待一方,心理、精神上產生原生家庭創傷,甚至造成一家幾代人代際創傷,形成不健康、病態的人格和思想情感障礙。

在日常親密關係中,父母和子女是「虐待」和「被虐待」最常發生的群體,強烈的愛和過分關心常常導致激烈尖銳的衝突與矛盾。

隨著時間流逝,父母會老去,但遭受過虐待的孩子,很多卻被困在原地,無法開始全新生活。他們的心靈烙刻著傷疤,有些不知不覺又把「父母的虐待模式」複製到自己的小家庭裡去,以同樣的方式傷害子女。他們厭惡父母,卻往往活成了父母的樣子,成為最討厭的自己。

為了幫助這些背負著創傷的孩子重獲新生,心理學專家金尚寫作出走出原生家庭代際創傷》這本書,這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

在書中,她利用案例加理論,向我們科普了原生家庭和代際創傷的定義、範圍、類型、影響等,並提出許多獨特的療愈觀點和方法,譬如:面對父母帶來的創傷,不必原諒不必和解,可以採用虛擬愛之療法及內在關係療法。

《走出原生家庭代際創傷》

一、怎樣判斷自己具有原生家庭創傷?

一個人早年生活中經歷過長時間持續、由養育者人為造成的複合型心理創傷,叫做原生家庭創傷。

這些創傷包括軀體虐待(也就是最常見的毆打)、性虐待(不僅指猥褻和強姦,凡與性相關的活動都屬於此類)、情感虐待(包括情感忽視、情感控制、情感勒索等心理折磨)。根據有關數據,在我國,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童年遭受過軀體虐待;每5個女性、13個男性中,有一個遭受過性虐待;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過孩子。

原生家庭創傷在生理和心理都有一系列功能失調表現。如果你有原生家庭創傷,那麼會出現以下症狀:

1.情感和衝動的控制改變:出現自殺、自殘、衝動、危險行為,無法控制憤怒、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情感失調。

2.注意力和知覺改變:遺忘、失憶、短時間失神、人格分裂解體。

3.軀體化反應:消化系統、心、肺、性功能、神經系統障礙,出現慢性疼痛,功能減退等。

4.自我認知人際關係,價值觀改變:內疚、愧疚、恥辱、自責,無法信任別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對人生消極、絕望,感到活著沒有意義,感知不到生活的樂趣。

受虐孩子厭惡父母,卻往往活成了父母的

二、為什麼與施虐父母不必原諒,不必和解?

在有些傳統的心理學中,認為原諒父母,與父母和解是走出創傷的唯一途經,但是金尚認為:原諒其實是一個陷阱,如果施虐父母沒有改變,那麼成年孩子去親近父母,父母仍然用同樣的手段對待子女,帶來的只是更大的仇恨、恥辱感、積攢更多憤怒,最後導致兩敗俱傷。

很多時候,原諒施虐者,等於給對方再次傷害自己的機會。沒有底線的原諒,不一定能換來感動,也許只是更大殺傷力的傷害。

深受原生家庭創傷困擾的孩子,最應該原諒、和解、寬容的其實是「內在的自我」。改變固執的父母幾乎不可能,但是通過正確的方法,改變自我,重建自信,卻完全可以努力做到。

沒有底線的原諒,不一定能換來感動,也許只是更大殺傷力的傷害

三、運用五步療愈法治療原生家庭創傷,阻斷代際創傷

五步療愈法是作者根據自身最痛苦,最黑暗的心靈感受,結合多個案例以及幾百種心理學理論,把自己的理解和實踐相融合,進行對比和總結甄選,建立起來的創傷系統治療方法。

通過療愈,使受創者失調的軀體或精神功能恢復正常,身心靈重獲健康;改善並消除受創者內心的自卑感、遺棄感、憤怒感、無力感,幫助他們發掘生命能量,掌控自己命運;擯棄父母不良言行,用全新的模式對待自己的子女,阻斷預防代際創傷的發生。

1.用虛擬愛之療法,重建安全感

人類的安全感,首先來自於愛。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就在養育者的陪伴和照顧中體驗信任、依戀、歸屬感,滿足生理和情感需求。「虐待」造成的心理創傷奪走了孩子的安全感,打破了孩子的「愛之初體驗」。療愈第一步必須恢復受創者的安全感,也就是內心的力量和主導權。

虛擬愛之療法簡單的講,就是重啟愛的信仰,正視愛與自由的需求。可以轉移「父母從來沒有愛過我」這個血淋淋事實引起的恨意,從成長經歷中尋求溫暖有愛的人和事,轉變同一件事的視角,反覆強化練習,消解內心衝突感。比如對於偏心的父母,可以回憶祖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故事,嘗試削弱內心的仇恨。

從成長經歷中尋求溫暖有愛的人和事,消解內心衝突感

2.療愈內在的小孩,臣服當下

接受並面對現實,與外界建立新關係是受創者唯一的出路。內在的小孩,是受創者內心受傷破碎的真實自我。受虐待之後,「內在小孩」出於防禦,一般產生以下表現:自我價值感不確定、過分追求完美;過度討好他人,高控制欲,攻擊行為,不承擔責任,病態自戀,偽裝欺騙,成癮行為。

對於受創者個體來說,必須發現內在自我需求和恐懼所在,並坦誠與自己交流對話,無條件接納、擁抱有缺陷甚至醜陋的自我,愛惜生命,寬恕過去,放過自己。重新培植生命能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潛意識中暗示自己,唯有把痛苦的往事徹底拋棄,才能真正擁有新生。

內在的小孩,是受創者內心受傷破碎的真實自我

3.消除內疚感和羞恥感,重建清白感和價值感

在情感控制和勒索案例中,父母不停給孩子輸灌傳達:你不該有自我意志、你沒有用、你是我的附屬品、你笨蠢等意思,令孩子產生自卑、低人一等、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骯髒醜陋不配活著等內疚恥辱的想法。

受創者自我療愈,必須擺脫內疚感和恥辱感。首先要正視親子關係,明白生命的產生來自天賜,孩子無需對父母歉疚,正常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平等真誠的愛之傳遞,並非還債報恩。其次要主動走出童年陰影,學會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關愛、自我鼓勵。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連接,滋養精神世界,學習愛與被愛。

4.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都需要生命意義的思考,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引導靈魂來找到生命活著的意義而療愈心靈創傷。他認為人活著的動力,主要是實現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使命

生命意義在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使命。受創者可以通過創立某項事業或從事某種工作,或者體驗某種事物、愛某個人,在遭受苦難時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等途徑,來追尋並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5.終結原生家庭代際輪迴,建立愛的良性流動循環

一對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成年後孩子往往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子女,代際創傷在人際關係模式、自我身份認同、家庭教養方式等方面具有巨大殺傷力。這種始於原生家庭的代際輪迴,是一個惡性循環。

受創者療愈身心靈,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終結這種「不幸」,讓「虐待」和「被虐待」到此停止,讓自己受過的傷和苦,不要在後代子女身上重演。

要學習正確的愛的表達方式,讓愛成為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能量,通過家庭成員「愛的傳遞」,建立起情感良性循環,徹底阻斷原生家庭悲劇傳承。

創造愛、表達愛、傳承愛,才是每個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使命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所以,面對「虐待和創傷」的時候,不要消極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而是要勇敢正視既定事實,及時尋求療愈方法,充分利用「潛意識和自我意志」,主宰自己以後的人生與命運。

創造愛、表達愛、傳承愛,才是每個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使命,是代際輪迴中遺留給子女最幸福的「財產」。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這種創傷事件不僅會對親身經歷的當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會繼續以某種潛移默化地方式影響當事人的後代,代際創傷就這樣形成了。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並選擇自我療愈,到底怎樣才能幫助我們走出代際創傷、療愈身心靈呢?
  • 《分手心理學》:走出分手的傷痛,「重建自我」五步法可以幫到你
    分手後的情緒崩潰,意味著自我破裂,這是五步法的第一步;讓生活繼續,意味著在慢慢重整自我,這是五步法的第二步;尋找真正的真相,意味著自我審視,這是五步法的第三步;看見自己,意味著重建自我,這是五步法的第四步;重新看待愛和親密關係,意味著自我在成長,這是五步法的第五步。
  • 別勉強,傷害過你的人,不必原諒
    人最怕的就是極端了,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你會選擇原諒嗎?很多人都會說,已經過去了,記著又有什麼意義呢?也有的人說,原諒只不過是自己的一種自我說服罷了,如果真的原諒了,又怎麼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教訓呢?有一期的《奇葩說》中,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卻接話說:「那不叫原諒,那叫算了。」
  • 蔡瀾:做人不必太有使命感。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我猜絕大多數人在小時候,可能被老師、父母、親戚朋友無數次問過這樣的問題吧?你或許會說,想做醫生,可以救死扶傷;想做老師,可以教書育人;想做警察,可以懲惡揚善……但是似乎從沒有人會說:「我就想做個普通人」。
  • 《這不是你的錯》:自我寬恕
    自我理解無論我們的童年經歷過怎樣的創傷,自我理解是第一步,讓我們停止周而復始的自我評判,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上。不要再為自己的錯誤和失職責怪自己,你要開始相信自己的作為和不作為都是有原因的,這種想法很重要。
  • 對精神虐待說「不」!自我價值感讓你贏得男人的愛和尊重
    作為一名精神虐待的受害者之一,我經常會閱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自我療愈,並積極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和自我價值。這幾天看了蘇珊.福沃德博士和瓊.託雷斯寫的心理自助書籍《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感觸很深。
  • 豆瓣8.9《心靈捕手》|與自己和解,並不是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心靈捕手》劇照在電影中,威爾有一個非常糟糕的童年,他是一個在養父虐待下長大的孤兒,童年的創傷滋生了威爾的軟弱。他堅信,「走出舒適圈就會受到情感傷害」。①、與過去和解,從來都不是原諒那些給自己造成過傷害的人馬斯洛一生都未原諒自己的母親,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
  • 走出分手後的心理創傷,不懼傷害,始終成長
    一、如何走出分手後的痛苦作者在書中寫到,人在極度悲傷、難過時,會影響大腦和迷失神經的運作。心靈在受到傷害後,身體也會真實的遭受痛苦。許多人會用菸酒來麻痺自己,其實這樣做只是暫時轉移了注意力,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要如何做才能讓身體走出痛苦?
  • 經典反思: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每個人的第一個老師,應該是父母吧。,慢慢理解了父母的難處和苦衷。到了今天,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文化程度、信息接受程度等的不同,會產生代溝。不知道,讀者朋友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如何讓自己不受父母的負面因素影響,不被父母的錯誤觀念左右。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對傷害過你的人,不必原諒,但要學會放下
    有些人,有些事,無法隨隨便便就能輕易原諒。有生之年,別隨便原諒傷害過你的人。這不僅僅是為人處事的底線和基本原則,更加是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和自我保護。它提醒你,要時時刻刻避開心裡陰暗的人;善良可以,但善良必須要有刺。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尼娜·布朗《自私的父母》42. 傑弗裡·楊《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補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43.
  • 《聽見她說》楊紫:想回到過去殺自己|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
    所以,長大之後的你,該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呢?一、童年心理創傷對成年後的自己有哪些影響人們總是認為童年是一個了解自我、與父母形成安全依賴關係、探索自身潛力的階段,更是一個被鼓勵要自愛的階段,而這對我們未來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當父母持續使用負面行為模式對待孩子時,家就被變成傷害的溫床。2.怎麼判斷所受傷害的程度?作者將傷害型的家庭行為模式稱作「有毒的模式」,並列舉了幾種典型的有毒模式:角色混亂,操控型,酗酒型,語言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在所有虐待中,尤以父母對孩子的虐打、辱罵或批評所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讓一個認知體系完全不成熟的孩子,遭受這些虐待並產生出如此自卑的想法,作為父母,是極其失敗的,並且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正是不懂得教養孩子的父母這些無形之中的所作所為,讓孩子年幼時期就遭受沉重的心理和精神打擊。那些被寄養在爺爺奶奶親戚家長大的孩子,歸屬感和自我感只會更差。
  • 《都挺好》蘇明玉用一生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3個方法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有3種類型:角色倒置型、操控型、虐待型。1、角色倒置型本應由父母照料孩子,這種類型恰恰相反,孩子承擔了照顧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但因為年紀小,很多事情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與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常常會產生負罪感和挫敗感。
  • 單身是你的選擇,不必自怨自艾
    專注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願你面向太陽,堅定而溫暖。所以呢,如果你經過評估,做出了這樣一個選擇,也就不必自怨自艾了,不要抱怨社會、不要抱怨父母、不要抱怨其他,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這個選擇,仔細想想,這個選擇是不是滿足你內心的需要,不想承受過多的壓力,希望輕鬆的生活,不希望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不希望為了結婚而結婚等等,一定你的內心深處有那麼一些需要可以在單身中得以滿足。
  • 人生智慧良言,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敬人不必卑盡
    三 * 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四*生活本來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五 * 時光,走著走著,就散了,人生的方向有很多,就像陌生的十字路口,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有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