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家庭無法支持每年高達6000元的教育支出,他們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村,他們被稱作貧困生。那麼這些學生的所思所想必須引起高校的重視,各位老師、父母應該關注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況
01貧困大學生自我評價偏低
讀大學是體驗群體生活,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同學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家庭經濟情況又不一樣,所以同學們的消費觀念也不一樣。家庭條件好的同學,購買化妝品、購買電子產品等都會花費較多,這些都是貧困的同學無法做到的。所以,在於同學、同伴交往時,貧困生覺得自己的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學,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更嚴重的是封閉自己的內心,於是他們就越來越不想跟人交往,越來越自卑,就會惡性循環。
02貧困大學生人際關係較容易出現問題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與高中時期不一樣,高中時,大家都集中在高考上,很少關注其他的事情。但是大學中,同學們的交集越來越多了,交際人群越來越廣,大家都喜歡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學交往,形成了小團體,小圈子。如果貧困生這時候不能融入到同學們中,就會自我孤立,如果貧困生這時不能與不同的同學交往,就會越來越心理不平衡,最終導致人際交往困難,出現交際問題。
03貧困大學生容易受焦慮、 抑鬱等心理困擾
不僅有經濟壓力,讓他們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而且貧困大學生大部分是家裡的希望,面對父母的期盼,作為家庭的唯一的大學生,他們會感到內疚,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能幫助父母,只能花父母的血汗錢。貧困生想著自己能夠改變家庭的命運,而他們又想在學業上不輸給其他人,這些有形的、無形的壓力讓他們長期面對心理壓力,他們內心長期存在不良情緒。而這些壓力和不良情緒不能很好地化解,日積月累下來就會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些貧困生能把這些壓力轉為動力,在學習上表現很優秀,但也有人頂不住壓力, 產生嚴重心理問題。
貧困生一直是高校關注的群體, 而父母和老師應該更多地做心理疏導,不能讓負面情緒持續,貧困生你們自己有什麼問題,可以給穆迪說說,我會為你排憂解難,幫你分析。
感謝各位閱讀,作為對我的鼓勵,感謝點讚。我是穆迪,歡迎您的關注!
選擇大城市打拼?還是小城市的安穩?大學畢業生的選擇,請收藏
最難就業季,畢業生出路在哪?考研能逃避就業嗎?不要隨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