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的書太多,焦慮,反而讀不下去
最近有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已經過五關斬六將,從不願意讀書,讀不下書變成了已經能把書讀得下去了。本來這是好事,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他現在面對非常多的書,自己面對一整個書櫃的書,每一本都想看,可看的時候卻又靜不下心來,每看一本都沒辦法看完,總想著要把所有的書都看了,但這又做不到,實在不知道那怎麼辦!
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知識焦慮,包括以前的我,自己想要看很多很多的書,要懂很多很多的知識,要學很多很多的東西,但是總心有餘而力不足。
原尻淳一在他的《高效能閱讀》當中提到了 721 法則。721 法則最早是谷歌董事長艾裡克斯密特的一個投資基準比。之後這一個法則被運用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當中,比如說華為也有著名的 721 法則,俞敏洪在談個人成長的時候也提到了 721 法則,《高性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顯然也借鑑了這一點,將 721 法則創新的運用在了讀書的時間精力分配當中。
通過 721 法則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我們陷入到知識教育的恐慌當中,進而達到靜下心來讀書的目的。
70%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業書籍
在 721 法則當中 7 佔比最大,意思是用 70%的時間來投入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當中,這樣的劃分有利於維持我們專業的靈敏度以及精修度,避免我們在書籍的海洋當中迷失。
讀書最重要的目的,幫助思考提升自己我們很多人讀書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閱讀書籍借鑑別人的思想,幫助來提升自己,幫助我們進行思考。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要牢記這一點,記住我們讀書的主要目的,這樣就不會被滿眼的書籍所迷惑。
股神巴菲特是我們都熟悉的投資大神,騰安研究的著作《基金投資百問百答小紅書》當中作者就提到股神巴菲特每年都要讀幾千份年報,而大多數的散戶卻幾乎連一份完整的年報都沒有讀完。
在《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內部講話》裡面也有相關記載:
巴菲特讀遍了圖書館裡面投資方面的所有書籍。
這裡是讀遍所有,幾乎也沒有任何模糊的措辭,就是讀遍!可想而知巴菲特究竟讀了多少投資相關的書籍。
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樹,必須對這裡也有專業深入的了解,而書籍作為千百年來知識文化的載體,是一個非常好的吸收來源。巴菲特深知這一點,把圖書館的投資書都讀了一遍,這樣的行動力,這樣的執行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寥寥無幾,也難怪他能夠成為這領域的專家!
我們想要通過讀書來精進,武裝自己,就要多花時間在自己本專業的書籍上。怎麼辦呢?用 70%的時間進行主題閱讀。
從主題書單當中找來書籍閱讀之前的文章就提到過諾貝爾文學獎左江殘雪就非常的喜歡垂直型閱讀,主題閱讀就是垂直型閱讀的一種,之所以要進行主題閱讀,是為了避免一家之言,如果只看其中的一兩本容易偏聽偏信,造成信息不全,理解不深。
20%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業相關的書籍
前面我們說了要用 70%的時間來閱讀專業的書籍,那為什麼還要用 20%的時間來閱讀專業相關的書籍呢?
專業相關的書籍讓我們在工作當中遊刃有餘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應屆畢業生,去到了一家外貿公司,當時有一位外國客戶非常難拿下,這位應屆畢業生憑藉自己對當地習俗文化的了解,迅速跟這位國外的顧客熟絡起來,最後成功拿下訂單。這位應屆畢業生是小語種招進來的,而因為學外語,還花了時間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訂單能夠順利拿下,跟運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畢業生的儲備,除了本專業的知識,還花心思在本專業相關的知識上,這些也幫助 TA 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好。
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就好比在做某一項工作,外國文化就是那相關的 20%,在不經意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而我們只需要花 20%的時間就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當中如魚得水,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既然我們要找專業相關的書,那我們要如何判斷或者去尋找哪一些才是我們專業相關的書籍呢?
線上+線下拓寬自己的專業面我們要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來閱讀可以有以下 3 種辦法。
一種是通過在讀書網站,比如說豆瓣這樣的網站,用關鍵詞進行搜索,或者在豆列裡面會有相似的書籍推薦;第 2 種方法就是在實體書店當中尋找,我以前在書店工作,書籍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那些擺在一起的相鄰的書籍,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專業相關的書籍;此外通過網友的推薦或者是身邊朋友的推薦,也可以找到閱讀專業相關書籍的機會。
10%的時間嘗試新鮮事物曾經有一句話「一招鮮吃遍天」,但如今憑藉著一項手藝就想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過得不錯,已經不太好使了。
既有主食,也有雜糧
平時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說吃飯,既要有主食也要吃起其他的雜糧,這樣才能夠均衡發展。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此。專業以及專業相關的書籍就相當於我們的主食,而這其他的領域的書籍就相當於雜糧。
我們花 10%的時間精力去嘗試別的事情,一方面是避免自己與這個時代脫節,另一方面則是給自己舒緩釋放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師讓他的學生們在一個杯子裡儘可能的裝滿更多的東西,一開始的時候放的是石頭,大師問學生裝滿了嗎?
學生回答裝滿了;後來這個老師又把沙子倒了進去,把之前的縫隙都填滿了,這會他又問學生,杯子裝滿了嗎?
學生們又回答裝滿了,但大師笑了笑又把水倒了進去,這會他又問學生裝滿了嗎?
這一次學生們就顯得謹慎多了。
大師笑了笑說現在可以說裝滿了,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裝了水的話,還能把石頭給裝進去嗎?顯然不能。
我們在用閱讀幫助自己思考提升自己的時候,其實也像是往這個杯子裡面裝滿石頭,細沙以及水一樣,70%的東西是石頭,20%的東西是細沙,10%的東西是水。
拒絕「精神木質化」,保持「自我新鮮度」
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說過:人們在 35 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精神木質化」。
什麼是精神木質化?
物質化本來是用來形容植物的一個專業詞彙,精神木質化簡單的來說就是精神固化,不再有新的東西,失去原有的「活力」。
換句話來說,從 35 歲就開始,我們就要有意思地拒絕精神木質化,保持精神的新鮮度。
而讀書就是一個拒絕精神木質化的非常好的渠道,因為在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更多不一樣的新鮮事物,這遠遠不是一個人一生經歷的故事所能代表的。
其實說到底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想通過閱讀來精進自己武裝自己,但是我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嘗試新鮮的事物,也有利於激發自己的精神活力。
當然,721 法則絕應該也不僅僅可以運用在我們的讀書當中,它還可以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同樣也可以有參考價值。
比如如果我們實在沒辦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自己的私人時間,也可以參考 721 法則,這個 721 法則並不是說就是一個固定的標準,可以適當微調來幫助我們權衡工作,家庭與個人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