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焦慮、想讀的書讀不過來,不知道怎麼分配?721 法則來幫你

2020-12-15 玖葉茶

想讀的書太多,焦慮,反而讀不下去

最近有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已經過五關斬六將,從不願意讀書,讀不下書變成了已經能把書讀得下去了。本來這是好事,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他現在面對非常多的書,自己面對一整個書櫃的書,每一本都想看,可看的時候卻又靜不下心來,每看一本都沒辦法看完,總想著要把所有的書都看了,但這又做不到,實在不知道那怎麼辦!

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知識焦慮,包括以前的我,自己想要看很多很多的書,要懂很多很多的知識,要學很多很多的東西,但是總心有餘而力不足。

原尻淳一在他的《高效能閱讀》當中提到了 721 法則。721 法則最早是谷歌董事長艾裡克斯密特的一個投資基準比。之後這一個法則被運用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當中,比如說華為也有著名的 721 法則,俞敏洪在談個人成長的時候也提到了 721 法則,《高性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顯然也借鑑了這一點,將 721 法則創新的運用在了讀書的時間精力分配當中。

通過 721 法則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我們陷入到知識教育的恐慌當中,進而達到靜下心來讀書的目的。

70%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業書籍

在 721 法則當中 7 佔比最大,意思是用 70%的時間來投入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當中,這樣的劃分有利於維持我們專業的靈敏度以及精修度,避免我們在書籍的海洋當中迷失。

讀書最重要的目的,幫助思考提升自己我們很多人讀書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閱讀書籍借鑑別人的思想,幫助來提升自己,幫助我們進行思考。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要牢記這一點,記住我們讀書的主要目的,這樣就不會被滿眼的書籍所迷惑。

股神巴菲特是我們都熟悉的投資大神,騰安研究的著作《基金投資百問百答小紅書》當中作者就提到股神巴菲特每年都要讀幾千份年報,而大多數的散戶卻幾乎連一份完整的年報都沒有讀完。

在《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內部講話》裡面也有相關記載:

巴菲特讀遍了圖書館裡面投資方面的所有書籍。

這裡是讀遍所有,幾乎也沒有任何模糊的措辭,就是讀遍!可想而知巴菲特究竟讀了多少投資相關的書籍。

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樹,必須對這裡也有專業深入的了解,而書籍作為千百年來知識文化的載體,是一個非常好的吸收來源。巴菲特深知這一點,把圖書館的投資書都讀了一遍,這樣的行動力,這樣的執行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寥寥無幾,也難怪他能夠成為這領域的專家!

我們想要通過讀書來精進,武裝自己,就要多花時間在自己本專業的書籍上。怎麼辦呢?用 70%的時間進行主題閱讀。

從主題書單當中找來書籍閱讀之前的文章就提到過諾貝爾文學獎左江殘雪就非常的喜歡垂直型閱讀,主題閱讀就是垂直型閱讀的一種,之所以要進行主題閱讀,是為了避免一家之言,如果只看其中的一兩本容易偏聽偏信,造成信息不全,理解不深。

20%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業相關的書籍

前面我們說了要用 70%的時間來閱讀專業的書籍,那為什麼還要用 20%的時間來閱讀專業相關的書籍呢?

專業相關的書籍讓我們在工作當中遊刃有餘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應屆畢業生,去到了一家外貿公司,當時有一位外國客戶非常難拿下,這位應屆畢業生憑藉自己對當地習俗文化的了解,迅速跟這位國外的顧客熟絡起來,最後成功拿下訂單。這位應屆畢業生是小語種招進來的,而因為學外語,還花了時間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訂單能夠順利拿下,跟運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畢業生的儲備,除了本專業的知識,還花心思在本專業相關的知識上,這些也幫助 TA 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好。

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就好比在做某一項工作,外國文化就是那相關的 20%,在不經意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而我們只需要花 20%的時間就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當中如魚得水,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既然我們要找專業相關的書,那我們要如何判斷或者去尋找哪一些才是我們專業相關的書籍呢?

線上+線下拓寬自己的專業面我們要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來閱讀可以有以下 3 種辦法。

一種是通過在讀書網站,比如說豆瓣這樣的網站,用關鍵詞進行搜索,或者在豆列裡面會有相似的書籍推薦;第 2 種方法就是在實體書店當中尋找,我以前在書店工作,書籍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那些擺在一起的相鄰的書籍,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專業相關的書籍;此外通過網友的推薦或者是身邊朋友的推薦,也可以找到閱讀專業相關書籍的機會。

10%的時間嘗試新鮮事物曾經有一句話「一招鮮吃遍天」,但如今憑藉著一項手藝就想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過得不錯,已經不太好使了。

既有主食,也有雜糧

平時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說吃飯,既要有主食也要吃起其他的雜糧,這樣才能夠均衡發展。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此。專業以及專業相關的書籍就相當於我們的主食,而這其他的領域的書籍就相當於雜糧。

我們花 10%的時間精力去嘗試別的事情,一方面是避免自己與這個時代脫節,另一方面則是給自己舒緩釋放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師讓他的學生們在一個杯子裡儘可能的裝滿更多的東西,一開始的時候放的是石頭,大師問學生裝滿了嗎?

學生回答裝滿了;後來這個老師又把沙子倒了進去,把之前的縫隙都填滿了,這會他又問學生,杯子裝滿了嗎?

學生們又回答裝滿了,但大師笑了笑又把水倒了進去,這會他又問學生裝滿了嗎?

這一次學生們就顯得謹慎多了。

大師笑了笑說現在可以說裝滿了,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裝了水的話,還能把石頭給裝進去嗎?顯然不能。

我們在用閱讀幫助自己思考提升自己的時候,其實也像是往這個杯子裡面裝滿石頭,細沙以及水一樣,70%的東西是石頭,20%的東西是細沙,10%的東西是水。

拒絕「精神木質化」,保持「自我新鮮度」

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說過:人們在 35 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精神木質化」。

什麼是精神木質化?

物質化本來是用來形容植物的一個專業詞彙,精神木質化簡單的來說就是精神固化,不再有新的東西,失去原有的「活力」。

換句話來說,從 35 歲就開始,我們就要有意思地拒絕精神木質化,保持精神的新鮮度。

而讀書就是一個拒絕精神木質化的非常好的渠道,因為在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更多不一樣的新鮮事物,這遠遠不是一個人一生經歷的故事所能代表的。

其實說到底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想通過閱讀來精進自己武裝自己,但是我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嘗試新鮮的事物,也有利於激發自己的精神活力。

當然,721 法則絕應該也不僅僅可以運用在我們的讀書當中,它還可以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同樣也可以有參考價值。

比如如果我們實在沒辦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自己的私人時間,也可以參考 721 法則,這個 721 法則並不是說就是一個固定的標準,可以適當微調來幫助我們權衡工作,家庭與個人娛樂。

相關焦點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否則,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還有一類書同樣不得不讀原書,那就是「跳不過」的書籍,即你不讀原書,後面的書也就理解不透了。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 不知道如何讀書?讀了啥也記不住?三個方法幫你實現高效閱讀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是好,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每每拿起一本書,沒看兩分鐘就跑神。萬物皆可閱讀,那這書究竟要如何去讀呢?以前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字不認識,就先停下來,查個字典,等到我想再往下讀的時候,就發現那本書讀起來沒意思了。所以這本書也就束之高閣了。閱讀間隔會打破我們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云「好讀書,不求甚解」。
  • 利用「721學習法則」,讓孩子學習更高效!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如火如荼的暑假補習已半個月了,看著日夜努力的孩子,有些家長焦慮的心卻一點兒沒放下,原因是孩子看似學習了,但效果很不如人意,不會做的題依舊不會做。埋頭苦讀卻不見成效,這大概是最讓人難以接受和無法釋懷的了。有沒有好的辦法讓孩子從低效率的泥沼中走出來呢?「721學習法則」你值得擁有。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這是一本不單單教中學生的書,也是一中學教師的書。朱自清高度讚譽此書,「將讀法與作法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書中解決了我們讀書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 強力研讀:怎麼才算把書讀進去了?
    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讀書不再是難事,而是一種讀起書來很享受的感覺。我的感受是,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想從書中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陷入被動書讀,無法從書裡跳出來,主動思考的讀書,去獲取想要的知識和答案。要想真正的把書讀下去,讀懂,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需要持續的行動加上時間積累,從一個由量到質的變化。
  • 書應該怎麼讀(家長鬚知)丨有卷讀書
    讀書大家都會讀,關鍵是讀什麼書,書應該怎麼讀。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做事最好不要一心二用,讀書亦如此,讀書切忌急讀。如果書中內容興趣缺缺,則可以略讀,跳過不合適的地方即可,千萬不可囫圇吞棗的亂讀下去。而且書不讀完,就不要開始一本新的,最好不要幾本書一起讀,可以用不同的書互相借鑑,但是混搭的方式並不可取。正所謂一心不二用,讀書需專注。讀書講方法和讀書最搭的並非一杯咖啡,而是一支筆。
  •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書要怎麼讀?達到三種層次,才把書讀通透了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這樣說:「每當我看到我周圍的人不知道如何消磨閒暇,卻做無謂的事情——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去找一本書,心裡說:『只要有書,就夠一輩子享用了。』」喜歡這樣的說法,是真愛讀書。但是現在成年人用大塊時間讀書,已經比較奢侈。
  • 讀不懂書,是因為你沒有用對方法,這3個方法助你一臂之力
    現在有個現象,大家嘴上喊著讀書讀書的,手機上買書買書,手中過書過書,唯一的缺陷是從不看書,或者說,看了幾頁放下了,隔幾天,再看。所謂,看多少,忘多少不就這麼來的嗎?從心中想看書到買書,再到拆封,再到看書,看似簡單3個步驟,其實暗含玄機。
  • 書讀久了,總會信點什麼——《白說》不白讀
    書裡說的「就當是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兩三聲弦。」覺得他這個目的達到了,至少我覺得沒有白讀。書中有幾處文字引起我的深思,也曾從中受到鼓勵。一:關於幸福,他說:幸福像鞋,舒不舒服您自己知道。幸福在你心裡,不需要外在標準的衡量。
  • 你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愛上讀書,能夠讀更多的書?
    如何才能讓自己愛上讀書,能夠讀更多的書。理想的狀態是,隨時隨地能夠拿起合適的書來讀,還能夠在讀書時沉浸其中。這樣,我們就不僅能夠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充分地利用起來,讓自己讀得更多、吸收得更好,還能運用到工作生活中。要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能找到願意讀的內容,首先要保證手邊的圖書種類足夠豐富。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
  • 小學生讀什麼?怎麼讀?來聽一聽張貴勇老師怎麼講?
    受疫情影響,幾個月來孩子們宅在家裡,幾乎取消了所有室外活動,但這也正是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好時機。您知道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嗎?面對琳琅滿目的圖書,該如何選擇呢?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哪些書會為孩子疏解心情,給予力量呢?
  • 女人讀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01我讀中學的時候,每當放假回家,來我家串門的男女老少看到我寫作業,就會對我父母說:「女孩子書讀得好,不如長得漂亮,嫁得好;」「女孩讀書有啥用,終極還是在家相夫教子……」我的父母都吃了很多沒讀書的苦,所以每當聽到別人這樣說,都是一笑了之。
  • 我想多讀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時間怎麼規劃,怎麼自律?
    我以前讀過許多書,拿到哪本算哪本,效果極差,過目便忘,能留下來的精華少得可憐。自從開始學習寫,有規劃的讀書並做讀書筆記開始,慢慢有了起色。提供一點方法吧,希望能幫到你。文學史、歷史,這個也要讀幾本,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作家,不了解其環境背景和歷史背景,就很容易斷章取義,對書籍的認識不足,導致這本書讀偏了。……還要根據自己的職業取向或是人生目標來定書單。
  • 談談我對「每天堅持讀書」的理解:為什麼要讀,怎麼讀,讀什麼?
    窮人不學,窮根不斷;富人不學,富不長久。個人不學習,不會有判斷力;企業不學習,不會有競爭力。每天看一本書,一年就能與別人有365本書的差距。讀過的書,也許未必全懂,但只要你讀過,必有累積。每天醒來的時候,能打開一本有趣的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說工作和生活是為了讓我們不斷地去適應社會、了解他人,那麼讀書恰恰是為了更多地去理解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並最終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3每當我一個人的時候,總是喜歡隨手拿起書來讀一讀。無論是失眠的夜晚,還是某些有情緒想要傾訴的時候,書籍都是我最好的知己。
  • 不知道怎麼讀書,沒關係,看大師們是怎麼告訴你讀書的?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 文/編 烏江國畫大師張大千講過:「要想去俗氣、去浮氣,而增逸氣,第一要讀書,第二要讀書,第三還是要讀書。」由此,我們教師要想寧靜,要想淡泊,就必須真正的讀書。所以,還是要讀書才能改變。雖然世界讀書日已經過去,並不代表就不讀書了。過去之後更應該去多讀書,讀好書。為了倡導更多的人加入讀書的行列中來,使讀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使讀書成為我們的種習慣,使讀書成為與我們日常的朋友。
  • 《百年孤獨》這麼有意思的書,為什麼你卻讀不進去?
    但是很多人卻反映讀不進去這本書。其實,只要抓住一點你就能很快讀進去這本書。《百年孤獨》單從故事來講,其實很有意思,很有當今玄幻爽文的味道。試想一下,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一群人憑空建立起一個小鎮,這個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後來又幾乎在一夜間衰敗墮落。故事裡有探險、有戰爭、有魔幻、有背叛、有忠誠,這其中的跌宕起伏完全夠得上精彩。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