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夏丐尊和葉聖陶兩人合著的「讀寫故事」。這是一本不單單教中學生的書,也是一中學教師的書。朱自清高度讚譽此書,「將讀法與作法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
書中解決了我們讀書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樂華問枚叔,為什麼書上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看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也是我們現在讀書經常遇到問題。我在讀《童年的秘密》的時候,就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字都認識,就是讀不下去。看看枚叔怎麼解答吧。
枚叔說,象魯迅的《秋夜》,姚鼐的《登泰山記》都是寫作者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象樂華這種初中生當然理解不了成年人的思想。
我也懂了。《童年的秘密》是蒙特索利的專業著作,就象我這種教育學、心理學小白,看不懂是正常的了。那肯定是枚叔有好的解決辦法了。
枚叔又說,魯迅寫的秋夜,文中表現出蕭瑟的秋意,有凋落的棗樹,有枯萎的花草,這些都是實在的景物描寫。他把自己的感想融入景物之中,就成了文章。實在的外部景物,是作者的外部經驗,而對景物的感想是作者對人生的經驗,每人的經驗不同,理解能力自然也不同。
枚叔說,經驗可以分為外面的經驗和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對景物描寫,內部的經驗是作者對景物的感想。
外面的經驗大家都差不多,比如秋葉看到的都是成熟的果實掛在枝頭,蕭瑟的秋風掃落葉。
內部經驗卻是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心境因人而異,純粹的內部經驗,這種大約只有作者本人知道自己在表達什麼了。
總結:
一、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寫的是自己的內外經驗,而讀的人只要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從文字裡去感受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這種比較適合學習知識類的書籍。
二、記得我們參加讀書變現課程時,曾經提到費曼讀書法,教給我們,從頭讀,儘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往下讀,直到你完全讀懂為止。這算是一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更適合理論性的學習書籍。
三、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文學作品遇到這種讀不懂的情況。我個人推薦,放下不讀。找你這個年齡能讀懂的書來讀。讀書有時候和學習一個道理。
你想沒想過學習興趣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學習的時候,你懂一點,又有點不懂,正是這種似懂非懂吸引著你去尋找答案,引起更大興趣。如果你完全不懂很容易放棄不學。
讀書也是這個道理。你20歲讀不懂的書,放下,如果你一直在讀書的路上,那麼40歲你就讀懂了。
讀書這件事不急。只要讀,一直讀,總有一天會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