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2020-12-18 小zhu書評

好久沒有新的內容更新,一方面在忙於其他事無暇或者懶於寫作,另一方面對於寫作讀書的態度也較之前有了微妙的變化,會有人看嗎?

讀書,向來是一件充滿了迷惑與掙扎的事情,只不過從小在中國的教育體制包括歷史文化背景下,從父母或者老師口中得知「多讀書,總是有好處的」,這句話放置當下,實在是一場騙局。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商業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充滿了誘惑性的東西,在這個娛樂化的淺薄時代下,知識分子再想表達什麼無異於自取其辱。

並不是說這麼一個時代不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比喻成一種病,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藥可救的患者,同時,患病的人多了以後它也就不再稱其為病。

時代的的浪潮太快,人們的情緒變動太快,身邊的一切喧囂吵鬧以及掙扎,若干年後,或許也就是那麼回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中國的歷史給我們留下那麼一種印象,掌握真理的少數人過得都不會太好,或者可以說是悲慘。

阮籍、嵇康、向秀、山濤,多麼獨具特性的一幫人,他們思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卻並未實現真正的自由。何為自由?何為真理?誰能給出答案?

讀加繆、馬爾克斯、昆德拉,好像苦悶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世界該是什麼樣子,它會好嗎?書越讀越多,距離現實的生活越來越疏遠。

佛教,儒家,再到老莊哲學,都能給我們的生活留下許多指導性意義。儒家,仁義禮智信,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這樣做,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傳統儒家似乎給每個人的一生都做了限定,能完成它標準的則是一個成功的合格的人,完成不了就會淪為失敗者,這個過程裡,會不會存在一種對人自我的忽視呢?

道家講究無為,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在與儒家爭辯後,兩家思想最終都沒能戰勝彼此而共同存留了下來,在我看來,道家儒家的共同點都在於強調人活著就必須是要出來做一些事的,而無為則表達了一種不強求的態度。

張夢陽、牟宗三、熊十力等一派哲學家,在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後,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大致來說有那麼一個規律:你若想在思想上與別人不同或高於常人,那你必定是一個孤獨者,偉大的思想永遠只能產生於山野而不會出現在喧囂浮華的富裕之地。

忍受思想的快樂,你就必定得不到物質現實的歡樂,我們總說這是一個反智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形象多少都是「裝」出來的,人們並不屑甚至反感。

知識的樂趣是虛空的,現實的利益才是真正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我們不用再去講什麼深刻的東西,那個東西讓人排斥,就這麼膚淺的活著,活的流於表面,快樂自己也不給別人添堵,何樂而不為。

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看世界的,如果說他沒有那麼一種偏見,那他對世界是不存在看法的。這是一個時代的苦悶。

相關焦點

  • 傅斯年——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的這段話,在他說出口的時候便有聲,至民國才落地,至今仍能聽到迴響。民國的讀書人多是有才華的,這毫無疑問,胡適,梁實秋,無論身在哪個國家,都可以安穩地做個上層人物,過一種令人豔羨的富裕生活。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
    我現在已是而立之年,一位孩子他媽,如果讓我給高一新生寫一封信,我會告訴他「一心苦讀聖賢書」。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通過訴說我的經歷和所悟所感,來讓大家對此有更明確的認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我記得以前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辯論賽的主題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會不會讀成書呆子。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讀什麼書才能夠明理呢?從古代到現在,上下三千年,書籍浩如煙海,書有多少?多得數不清楚,只要用字來表達的,都可以謂之曰書。那麼所謂明理之書指的是什麼書呢?是指聖賢的書,因為只有讀了聖賢的書,才能夠使理明。讀有關技術的、其他學科的書,對我們也有益處。但是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 讀修身養性聖賢書
    也是在書海裡,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如何做一個有價值、有品味的人,比如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如何做到修身養性、大方得體。人生很短的,短到不知不覺就白髮蒼蒼了,小時候總盼著快快長大,而今才知道眨眼匆匆,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錢氏家訓》有言:「讀經傳則根柢深」。「經傳」是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以及佛家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聖賢之言。「根柢深」就是根基深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三觀正。《錢氏家訓》教導我們多讀聖賢書,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行仁義事 讀聖賢書》
    王忠敏先生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作品:《行仁義事 讀聖賢書》南北朝時期,文人書者書房必備的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書者藉助「墨」這種獨創的材料,將中國書法和繪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呈於有形。
  • 王莽:讀聖賢書,用古人制,我錯在哪裡
    從這些方面來看,王莽樹立起了古代聖賢的形象,就像時下流行的明星,能接地氣,又與眾不同,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對待自己兒子殺死奴僕之事,他更是厲行家法,直接逼死兒子。這樣坦蕩的人,你不能抓住他的任何把柄,只能認為他大公無私。可是,這麼無私的父親,也讓人看到了殘忍的一面。
  • 張家界市中心血站:「讀聖賢書,做文明人」主題讀書活動來襲
    近日,2020年度第三期「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主題讀書活動已正式上線。2020年正是該站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開篇之年,本期讀書主題剛好契合了創建與讀書的工作實際,意義深遠。鑑於此,大家在讀書會上更是踴躍發言,就平時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實例、身邊感人的故事、書籍中的優秀人物或事跡,發散思維、廣泛交流,分享個人的心得體會,從而樹立和培養 「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思想意識,共為爭創文明血站而努力奮鬥。
  • 古人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真的很有道理
    讀書更需要靜,不僅環境要安靜,更重要的是心靜,不然,即使你是坐在那裡,即使你翻開了今天計劃讀的書,但是心裡不靜,總有許多事情呼之欲出,這樣的情況是讀不下去的,甚至只是單純地坐在那裡而已。萬事開頭難說得一點不錯,反正我自己是這樣,在開始一件事之前,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和思想建設,最終是開始了,但是不一定能夠堅持很久。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大概就是在對我這一類人的警醒吧。因為雜念太多,將所有的心思分成若干份,而讀書這件事情只是佔據了很少一部分,並且還不能靜下心來,將這一小部分的心思完全佔據。這件事情想完成真的很難。
  • 弒母案屢屢發生,追根溯源,讀聖賢書做賢德人
    那時孩子們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讀書做人,做人讀書,所以古代孝子很多,性情耿直,光明磊落的名人多,不能不說是古代文化文明孕育了這麼多名垂千古的人物。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據說顏回的父親顏路跟隨孔子學習三年未歸,妻子病故,是幼小顏 回賣房葬母,孤身一人居住在簡陋的巷室中。
  • 「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吳與弼拒聘考
    一、 吳與弼拒聘事梳理吳與弼天資聰穎,六歲入學,十九歲時赴金陵求學,偶然讀到朱熹所著《伊洛淵源圖》,即「慨然響慕,遂罷舉子業,盡讀《四子》、《五經》、洛閩諸錄,不下樓者數年。」二十一歲開始講學,從學弟子甚眾。此後,吳與弼一生講學家鄉,不應科舉,屢薦不出。
  • 《郤正傳》: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郤正讀了很多書,廣泛閱讀古代典籍,在年紀輕輕,二十歲左右就能寫出漂亮的文章,這讓餘襄子都羨煞不已。由於郤正文章寫得漂亮,因此被蜀漢徵召為秘書吏,經過幾次升遷,官至秘書令。郤正來到蜀漢做官後,與大太監黃皓一起共事了三十多年,後來黃皓深得後主劉禪的寵信,地位「蹭蹭蹭」如日中天,蜀漢開始了黃皓專權的時代。
  •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即使博學強識,學富五車,也可能一生一事無成。「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舵是船控制方向的裝置;銜,是馬嚼子,是控制馬匹的活動的。不立志,沒有志向,人生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如同大海中飄蕩的浮萍,隨波逐流。
  • 品讀聖賢書《莊子》——齊物論—第二節
    因此芸芸眾生為成見爭鬥,精神困於肉體,不管基於何種立場,到頭來都是一場空虛,不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就是「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原文】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 讀聖賢書目的何在?作者:道不遠人11
    提起於丹老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她是北師大這所高校的老師,不難判斷,淵博豐富的文化功底,以及對社會是是非非的獨到分析,學者於丹在偶然一次,百家講壇的欄目中,一鳴驚人,才華橫溢。儒家的聖賢之言,於老師用專業語言,把握的十分準確。
  • 讀一讀聖賢書,讓疫情後的您擁抱嶄新的人生!
    筆者建議:有時間的時候,請一定用心讀讀經典書,生活就如同一潭波瀾不起的湖水,而讀經典書就仿佛投入水中的石子,可為您攪出一片如夢的心境。讀經,就倆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好理解,當實踐過程中,這倆字常常被人們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讀,就是讀,不是背, 不是理解,你只是讀就好了,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堅持讀久了,就自然明了了。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不是什麼書都能讀,家長要做好甄別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不惜重金給孩子買了很多書。然而在我看來,給孩子讀書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並不是什麼書都適合給孩子看,作為家長在給孩子讀之前一定要做好甄別。
  • 呂妙芬: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實踐
    辛全(1588-1636)則因景仰薛瑄(1389-1464)之學,遂在書冊之首「摹繪德容,揭之齋中,日夕虔事」,又在家中建構願學亭,事孔子、顏、曾、思、孟、二程、朱子及薛瑄,焚香對越。勞史(1655-1713)讀《近思錄》深受感動,便在家中設香案,北面稽首拜朱熹為師,立志學聖。
  •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但光有勤奮還遠遠不夠,要有方法。古代聖賢總結出各種讀書方法。但共同的一點是,必須用心,否則就是讀死書、死讀書。
  • 非常事乃非常人所作——讀兩本關於作曲家杜鳴心先生的書有感
    通過他,又讀到了杜鳴心先生的夫人張平女士寫的《葉葉生清音——記我與作曲家杜鳴心的生活》(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這本讓我很喜愛的書。秀夫先生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對於其寫傳記所付出的心血,深為感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能寫杜先生傳奇的生平,但在下更相信杜先生看重的是人們對他的音樂的理解和評價。能做到讓杜先生和後人在這個意義上滿意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