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新的內容更新,一方面在忙於其他事無暇或者懶於寫作,另一方面對於寫作讀書的態度也較之前有了微妙的變化,會有人看嗎?
讀書,向來是一件充滿了迷惑與掙扎的事情,只不過從小在中國的教育體制包括歷史文化背景下,從父母或者老師口中得知「多讀書,總是有好處的」,這句話放置當下,實在是一場騙局。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商業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充滿了誘惑性的東西,在這個娛樂化的淺薄時代下,知識分子再想表達什麼無異於自取其辱。
並不是說這麼一個時代不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比喻成一種病,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藥可救的患者,同時,患病的人多了以後它也就不再稱其為病。
時代的的浪潮太快,人們的情緒變動太快,身邊的一切喧囂吵鬧以及掙扎,若干年後,或許也就是那麼回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中國的歷史給我們留下那麼一種印象,掌握真理的少數人過得都不會太好,或者可以說是悲慘。
阮籍、嵇康、向秀、山濤,多麼獨具特性的一幫人,他們思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卻並未實現真正的自由。何為自由?何為真理?誰能給出答案?
讀加繆、馬爾克斯、昆德拉,好像苦悶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世界該是什麼樣子,它會好嗎?書越讀越多,距離現實的生活越來越疏遠。
佛教,儒家,再到老莊哲學,都能給我們的生活留下許多指導性意義。儒家,仁義禮智信,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這樣做,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傳統儒家似乎給每個人的一生都做了限定,能完成它標準的則是一個成功的合格的人,完成不了就會淪為失敗者,這個過程裡,會不會存在一種對人自我的忽視呢?
道家講究無為,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在與儒家爭辯後,兩家思想最終都沒能戰勝彼此而共同存留了下來,在我看來,道家儒家的共同點都在於強調人活著就必須是要出來做一些事的,而無為則表達了一種不強求的態度。
張夢陽、牟宗三、熊十力等一派哲學家,在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後,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大致來說有那麼一個規律:你若想在思想上與別人不同或高於常人,那你必定是一個孤獨者,偉大的思想永遠只能產生於山野而不會出現在喧囂浮華的富裕之地。
忍受思想的快樂,你就必定得不到物質現實的歡樂,我們總說這是一個反智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形象多少都是「裝」出來的,人們並不屑甚至反感。
知識的樂趣是虛空的,現實的利益才是真正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我們不用再去講什麼深刻的東西,那個東西讓人排斥,就這麼膚淺的活著,活的流於表面,快樂自己也不給別人添堵,何樂而不為。
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看世界的,如果說他沒有那麼一種偏見,那他對世界是不存在看法的。這是一個時代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