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吳與弼拒聘考

2020-12-18 歷史漫談君

吳與弼身為明代大儒,一生不應科舉,講學家鄉,屢薦不出。這一選擇,除時局混亂、吳欲明哲保身之外,更與其「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力除閒氣,固守清貧」的思想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考察其多次「拒聘」行為,亦有助於加深對吳與弼理學思想的理解與認識。

吳與弼,號康齋,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吳與弼是明代理學開山,創立了崇仁學派,從其學者數百人,其中不乏如胡居仁、陳獻章、婁諒、胡九韶等後世大儒。陳獻章承其「靜觀涵養」,開白沙學派之宗;胡居仁、婁諒等承其「篤志力行」,遂啟餘干之學。吳氏實乃明代學術中一關鍵人物,有發凡起例之功,「微康齋,焉得有後時之盛哉!」

吳與弼品德高潔,襟懷坦白,學識淵博,深受後人仰慕,他一生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就是被召入京城,卻三度堅辭皇帝授官一事。

一、 吳與弼拒聘事梳理

吳與弼天資聰穎,六歲入學,十九歲時赴金陵求學,偶然讀到朱熹所著《伊洛淵源圖》,即「慨然響慕,遂罷舉子業,盡讀《四子》、《五經》、洛閩諸錄,不下樓者數年。」二十一歲開始講學,從學弟子甚眾。此後,吳與弼一生講學家鄉,不應科舉,屢薦不出。

正統十一年(1446),山西僉事何自學薦其入朝,後御史塗謙、撫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薦舉,吳與弼都謝絕不出。景泰七年(1456),御史陳述薦舉他入閣講學,帝下詔江西巡撫韓雍前往禮請,他又辭謝不出。

天順元年(1457),石亨與大學士李賢上疏薦舉,並派人前往徵召吳與弼進京。第二年五月,授吳與弼左春坊左諭德,他上疏請辭。英宗召對文華殿,希望他能輔佐太子,他以「少賤多病,杜跡山林,本無高行,徒以聲聞過情,誤塵薦牘」力辭,後又多次上疏請辭。

先生三辭不得命,稱病篤不起。上諭文達曰:「與弼不受官者何故。必欲歸,需秋涼而遣之,祿之終身,顧不可乎?」文達傳諭,先生辭益堅。上曰:「果爾,亦難留。」乃允之。先生因上十事,上復召對。賜璽書銀幣,遣行人王惟善送歸,命有司月廩之。蓋先生知石亨必敗,故潔然高蹈。其南還也,人問其故,第曰:「欲保性命而已。」

辭官歸裡後,明英宗派人護送回鄉,並命地方官按月支給倉米,以示關懷。成化五年(1469),吳與弼病故於家。其辭官原因,絕非僅因黃宗羲猜測的「知石亨必敗」,也並非吳與弼自己所言「欲保性命而已」之類推脫之辭。考其此前也曾多次拒聘,可知這並非一時匆忙之抉擇,而是吳與弼一貫的行事風範。吳與弼所樂處的,正如其詩中所言,乃是「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這樣清貧而和樂的生活狀態。從其弱冠時罷舉子業時起,就已為其人生奠定了「不樂廟堂」的基調。

吳與弼曾晚年曾自我反省,認為自己平生所為不堪回首,使學不向前,身心荒怠。「今日所當為者,夙興盥櫛,家廟禮畢,正襟端坐,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夜倦而寢,此外非所當計。」張俊相認為,吳與弼所追求的「樂」 , 是由於道德情感潤澤身心,油然而生的輕鬆、愉悅和舒泰之感。它不為貧賤富貴所左右。富貴未必真樂,貧賤未必不樂,是為「 孔顏樂處 」。這種純粹的「樂」,也是吳與弼理想境界與終身追求。

理解了吳與弼的精神追求,就不難對其屢次拒聘做出合理的解釋。吳與弼欲為者,無非二者:一為「整理心下,使教瑩淨」,一為「力除閒氣,固守清貧」,這兩種思想,在其理學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而拒聘這一行為,正是吳與弼長期堅持的理學思想的外在體現。

二 、整理心下,使教瑩淨

「與弼之學, 實能兼採朱陸之長, 而刻苦自立。」正如陳奇所言,吳與弼以一位程朱學者的身份, 主要關注的卻是心學問題。在他的心學理論中, 心既是一個認識主體, 又是一個倫理本體。他的修養方法, 偏重於「敬以直內」「反求於心」, 徑向心上求, 也注意到讀書、日用間應接事物一類下達工夫。

同前代多位大儒類似,吳與弼也將「明德」「新民」作為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同時他也認為:「明德、新民,雖無二致,然已德未明,邃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後之序,豈能有新民之效乎?」要達到「新民」,必須先明己德,欲明己德,就要向前代聖賢學習,加強自我修養。吳與弼所指的修養,偏重於內心修養,而去除「心垢」,乃是其內心修養中的關鍵之一步。正所謂,「人須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內工夫也。嗟夫!不敬則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萬事從此隳,可不懼哉!」

「身垢易除,心垢難浣。夫心,虛靈之府,神明之舍,妙古今而貫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萬事,本自瑩澈昭融,何垢之有?然氣稟拘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為垢無窮,不假浣之之功,則神妙不測之體,幾何而不化於物哉!」

吳與弼認為, 心乃「虛靈之府」「神明之舍」,是全身之主宰。心本純淨瑩澈,了無雜質,但一旦為外物所拘,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便會導致產生無數的心垢,只有化去心垢,才能「化物」而不被外物所同化,最終達到「精白一心,對越神明」的境界。

對吳與弼而言,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乃是將心「安頓在書上」。吳與弼曾道,「心是活物,涵養不熟,不免搖動,只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對其來說,讀書不僅有增進知識這般尋常作用,更是他藉以調節內心、自我修養的重要功夫。吳與弼回憶在京求學時,他晝夜讀書不間,而得精神無恙。後十餘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進,不勝痛悼」,其所惜非但為少讀多少書籍,更為減退了讀書以求涵養此心的重要功夫。

晚年吳與弼讀書又有所成,他於南軒「讀《孟子》甚樂」,加之「綠陰清晝,薰風徐來,而山林闃寂」的外部環境,使其有湛然虛明之感。「邵子所謂』心靜方能知白日,眼明始會識青天』,於斯可驗。」觀《近思錄》,吳與弼但覺精神收斂,身心檢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奮拔向前之意」。偶因病體衰憊,家務相纏,不得專心致志於聖經賢傳,吳與弼即有「中心鄙詐」「外貌暴慢」這般嚴肅的自我批評,由此也可見其對讀書以求淨心這一修煉方式的認可之深,堅持之篤。

正是通過讀書,吳與弼重獲內心之「靜」,有了安頓其心的處所,領悟到「天地自闊,日月自長」,也使其「精白一心,對越神明」的目標有了切實可依之實現途徑。

三、力除閒氣,固守清貧

自吳與弼十九歲棄去科舉業,謝絕交往世俗,潛心於程朱理學,便已為其人生奠定了清貧的基調。其日常生活,乃是「躬耕食力」「飯糲蔬豆」,即使身為一代大儒,也要與諸生並耕以自養。吳與弼言,「乾坤及坎離艮震兌巽於所耕之耒耜可見」,生活的艱苦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吳與弼,但在更大意義上,它為吳與弼的理論思想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這種「安貧樂道」式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吳與弼的心智。雖然年輕時吳與弼對此有過些許抱怨,但隨時間推移,吳與弼逐漸不以為憂,反以為樂,晚年他曾自豪地表示,「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然此心極,不敢不勉,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淫矣。貧賤富貴,樂而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吳與弼的這種思想,又可分為「力除閒氣」與「固守清貧」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下文進行分別論述。

1、力除閒氣

與鄰人處一事,涵容不熟,既以容訖,彼猶未悟,不免說破。此閒氣為患,尋自悔之。因思為君子當常受虧於人方做得,蓋受虧即有容也。

吳與弼與鄰人處一事,因己「涵容不熟」,言辭上有不當之處。不久,吳與弼陷入後悔之中,以為此行為不但是己修養不到位,更是由於「閒氣」作怪,「閒氣」使自己爭強好勝,忘卻了做君子之道。「日夜痛自點檢且不暇,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責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觀《崇仁學案》之《吳康齋先生語》及吳與弼所著《康齋文集》,不難發現吳與弼天性剛忿,常因小事動怒,但其怒後能及時反省、反思,尚有亡羊補牢之效。吳與弼也深知己之脾性,故以「力除閒氣」自勉,並將之作為自我修煉的重要方式。

黃宗羲認為,吳與弼「言工夫則靜時存養,動時省察」,吳與弼不善於誇誇其談而重視寓理論於實踐之中,這也使得他的理學思想帶有比較強的實踐性,他不僅通過讀書來體悟先賢之道,更將書中的哲理用於生活之中,並加以驗證。通過對其日常行為的經常性反省,吳與弼將其「力除閒氣」這一目標做到了很成功的落實。面對困窘的生活,他「放寬懷抱,毋使剛氣得撓,愛養精神以圖少長」。天順年間,吳與弼七十歲了,「貧病交攻,未免心中不寧」,但他「熟思之,須於此處做功夫,教心中泰然」,此二句,充分表現了吳與弼豁達樂觀的精神與矢志不渝的堅強信念。

2、固守清貧

如上文所言,由於外部條件所限,吳與弼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過著清貧的生活。對於生計的思考,也佔了他的語錄中的不少篇幅。晚年所得的皇帝的賞賜也未能對其生活有太大的改善。有一夜大雨傾盆而下,「屋漏無幹處」;隆冬天氣,他「徹夜甚寒,腹痛」,卻只能「以夏布帳加覆」。在「舊催未還,新債又重」,生計至難的情況下,吳與弼一度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了深重的迷茫之感。對於生活的困窘,吳與弼無力改變,但最終卻能以「素位而行」的姿態坦然面對,並從積極的層面對自己的生活進行重新思考,留下了「固守清貧」的一段佳話。

枕上默誦《中庸》,至大德必受命,惕然而思:舜有大德,既受命矣;夫子之德,雖未受命,卻為萬世帝王師,是亦同矣。嗟乎!知有德者之應,則宜知無德者之應矣。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舜有大德,其受天命。夫子亦有大德,雖未受命,卻得為「萬世帝王師」,正所謂,有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飽經風霜,但因其「德厚」,不僅培養出一大批賢才,更得為「萬世師表」,青史留名。吳與弼認為,有德則必有應,生活的困苦只是暫時的,自己只需「素位而行,不必計較」,使己德厚,則一定有好的回報。

此外,吳與弼還將貧困視作考驗自身修為的重要方式,甚至覺得「貧困上稍有益」「看來人不於貧困上著力,終不濟事,終是脆愞」,面對貧困患難,人首先要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此才能使心性純然,達到「物我兩忘,惟知有理」的境界。有如此深刻之感悟,也能證明清貧的生活對吳與弼的作用是雙向的,既磨鍊了他,也提升了他。「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誠如是哉!

四、小結

吳與弼身為一代大儒,其品德高潔,學識淵博,深受後人仰慕。吳氏一生中多次拒聘,甚至面對皇帝的邀請時,他也不為所動,堅決請辭。

「拒聘」是吳與弼一貫的行事風範。吳與弼所樂處的,乃是「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這樣清貧而和樂的生活狀態;所樂於追求的,乃是「孔顏樂處」這般純粹的「樂」。為此,其付出了不少努力,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一為「整理心下,使教瑩淨」,一為「力除閒氣,固守清貧」。

對吳與弼而言,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乃是將心「安頓在書上」。對其來說,讀書不僅是為增進知識,更是他藉以調節內心、自我修養的重要功夫。正是通過讀書,吳與弼有了安頓其心的處所,使自身的修為更上一層進境。

「安貧樂道」式的生活,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吳與弼的心智。面對困窘的生活,他「放寬懷抱,毋使剛氣得撓,愛養精神以圖少長」,甚至覺得「貧困上稍有益」。清貧的生活對吳與弼的作用是雙向的,既磨鍊了他,也提升了他。

通過「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力除閒氣,固守清貧」,吳與弼「挺然生世間」,樂處於「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這般和樂自在的生活,不僅其個人修為不斷提升,其理學思想也不斷進步、完善,以「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評之,可謂得當。

參考文獻:《明儒學案》《康齋文集》《二程文集》

(文/歷史漫談君 當歸)

相關焦點

  • 傅斯年——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的這段話,在他說出口的時候便有聲,至民國才落地,至今仍能聽到迴響。民國的讀書人多是有才華的,這毫無疑問,胡適,梁實秋,無論身在哪個國家,都可以安穩地做個上層人物,過一種令人豔羨的富裕生活。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讀什麼書才能夠明理呢?從古代到現在,上下三千年,書籍浩如煙海,書有多少?多得數不清楚,只要用字來表達的,都可以謂之曰書。那麼所謂明理之書指的是什麼書呢?是指聖賢的書,因為只有讀了聖賢的書,才能夠使理明。讀有關技術的、其他學科的書,對我們也有益處。但是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
    我現在已是而立之年,一位孩子他媽,如果讓我給高一新生寫一封信,我會告訴他「一心苦讀聖賢書」。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通過訴說我的經歷和所悟所感,來讓大家對此有更明確的認知。經過兩個小時的唇槍舌劍,辯論獲勝著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會讀成書呆子。那個時候,懵懵懂懂的我忽然讀書之心有所搖擺,因為我不想成為一個書呆子。我讀書的時候是90年代中期,那個時候很多人外出打工,下海經商,而且收入還挺可觀的,好過在家種田務農。我父母種了一輩子田,一輩子沒出過遠門,讀的書也是少之甚少,甚至字都無法認全。而且我父母那個年代種田地還得交稅,可想而知,收入有多微薄。
  •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錢氏家訓》有言:「讀經傳則根柢深」。「經傳」是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以及佛家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聖賢之言。「根柢深」就是根基深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三觀正。《錢氏家訓》教導我們多讀聖賢書,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 讀修身養性聖賢書
    從小就捧著書本的我,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個不一樣的出身,那就是能出身書香門第,不求大富大貴,不求軍官世家,只願有出口成章的天賦和談吐不凡的本事。長大後,才明白,每個人是左右不了自己的出身的,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再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一再地怨天尤人,整天糾結那些根本不著邊際的夢想。
  • 品讀聖賢書《莊子》——齊物論—第二節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 王莽:讀聖賢書,用古人制,我錯在哪裡
    01歷史課本上對王莽的上位用的詞是「篡位」,後來在各種考察論證之後,又更名為「改制」。這一態度的變化意味著中國人那種王權天授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不是皇位世襲,而是只要給俺一根棍子,俺也能把地球挪個窩。從這些方面來看,王莽樹立起了古代聖賢的形象,就像時下流行的明星,能接地氣,又與眾不同,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對待自己兒子殺死奴僕之事,他更是厲行家法,直接逼死兒子。這樣坦蕩的人,你不能抓住他的任何把柄,只能認為他大公無私。可是,這麼無私的父親,也讓人看到了殘忍的一面。
  • 張家界市中心血站:「讀聖賢書,做文明人」主題讀書活動來襲
    近日,2020年度第三期「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主題讀書活動已正式上線。2020年正是該站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開篇之年,本期讀書主題剛好契合了創建與讀書的工作實際,意義深遠。鑑於此,大家在讀書會上更是踴躍發言,就平時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實例、身邊感人的故事、書籍中的優秀人物或事跡,發散思維、廣泛交流,分享個人的心得體會,從而樹立和培養 「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思想意識,共為爭創文明血站而努力奮鬥。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何為自由?何為真理?誰能給出答案?讀加繆、馬爾克斯、昆德拉,好像苦悶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世界該是什麼樣子,它會好嗎?書越讀越多,距離現實的生活越來越疏遠。佛教,儒家,再到老莊哲學,都能給我們的生活留下許多指導性意義。儒家,仁義禮智信,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這樣做,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行仁義事 讀聖賢書》
    王忠敏先生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作品:《行仁義事 讀聖賢書》南北朝時期,文人書者書房必備的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書者藉助「墨」這種獨創的材料,將中國書法和繪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呈於有形。
  • 貴州考聘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公開考聘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3名
    為確保考聘工作順利進行,特制定本實施方案。一、組織領導為加強對公開考聘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做好此次考聘工作,成立州政府辦考聘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州政府辦人事科,負責具體日常事務工作。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按照《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公開考聘工作人員疫情防控方案》執行。
  • 弒母案屢屢發生,追根溯源,讀聖賢書做賢德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那時孩子們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讀書做人,做人讀書,所以古代孝子很多,性情耿直,光明磊落的名人多,不能不說是古代文化文明孕育了這麼多名垂千古的人物。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據說顏回的父親顏路跟隨孔子學習三年未歸,妻子病故,是幼小顏 回賣房葬母,孤身一人居住在簡陋的巷室中。
  •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的有那麼大的作用嗎?
    那麼,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的有那麼大的作用,有那麼厲害嗎?其實「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只是一種非常誇張的說法。試想,再厲害的「聖賢君子」,只說了一席話,怎麼也不可能勝過讀10年的書啊。但是,此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 呂妙芬: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實踐
    這些禮儀實踐者因具有士人或官僚的身分,故本有資格參與官方廟學或書院的祭祀活動,他們也不排拒官方或公共的禮儀,但又另創新的私人家庭禮儀。其中大多數(特別是清初的儒者)都反對儒學與釋、道二教融會,甚至多有嚴闢二氏、釐正真儒學的言論,他們的禮儀實踐也不屬於特定民間教派。因此,筆者認為本文所論士人在家拜聖賢之禮,有別於官方廟學與民間信仰中的儒家聖賢崇拜,呈現另類而獨特的禮儀現象。
  •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識分子只讀書而不修身,不就白讀了
    所謂"修身"指的是"修養身心",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卻並非一件易事,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不是讀了些聖賢書,就真的能夠成為超越聖人般的存在。讀了再多的書,如果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只知道自傲自大,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而不是使自己的行為呵護禮儀的規範,使自己的身心收益,幫助他人成就善事,那麼學到再多的知識,也不過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罷了。
  • 抄萬卷經書修身養性,讀萬千文章知何為聖賢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煩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地藏經》雲:「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 5本治癒人心的精彩書籍,於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
    讀魯迅的書可以是使人們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能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於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每一本書就像是一個朋友,教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內容簡介:你可能是書中任何一個動物,而書 中的動物可能是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誰不曾享受過與父母的溫情一刻?誰沒有被朋友的玩笑弄得一時語塞?誰不會因自己反應慢半拍而哭笑不得?
  • 不比較、不貪、不為外物所牽絆
    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朱子家訓》: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其中有一句話論及一個人到底應該怎樣讀書、怎樣為官,至今仍然很有教育意義,值得大家好好領悟。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 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讀聖賢書,目的在學聖賢的行為,不只為了科舉及第;做一個官吏,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怎麼可以考慮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 從今天開始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開始讀聖賢書!(第1天)
    《莊子》《莊子》一書揭示一個主旨:「越內求,越智慧」。如果你想打開智慧的大門,找到認識大美世界的鑰匙,就得多讀《莊子》。人籟與地籟皆要靠外物鼓動而生,天籟則不存在鼓動之物,乃自然發出。人一旦進人天籟的狀態便會忘記「我」的存在,以至「形可使如枯木,心可使如死灰」。【原文】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