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柑普茶的火熱,新會柑也漸漸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柑很多,卻不是每個地方的都叫新會柑。柑普很多,卻不是每家都用新會柑果為原料。關於新會柑的一切,都再次成為熱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新會柑產區到底指哪些?什麼樣的柑才是真正的新會柑。
新會柑,又稱新會廣陳柑或陳皮柑、新會大紅柑(學名茶枝柑),系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著名土特產,其皮肉兼用,藥食同源,在明清就風行各地,並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
漸漸地,經歷多年的發展,新會柑的產區範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核心產區與外圍產區的柑價格往往相差懸殊。那麼,這中間有什麼秘密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新會柑的四大核心產區梅江、天馬、茶坑、東甲。相傳新會茶坑村(即梁啓超故居)是靈氣匯聚的地方,凡能眺望到茶坑鳳山熊(實為「能」字下面加三點,音同「尼」)子塔(又稱凌雲塔)的地方,都產出質量上乘的新會柑皮。
四大核心產區附近一帶,處於鹹水和淡水交界處,兩岸為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土地肥沃,有機質豐富,灌溉用水能夠是海水成分和淡水混合的特殊水質,加上三山環抱的天然屏障,使核心產區的新會柑的品質是其它產區無可比擬的。
新會柑「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會城、三江、大澤、司前、雙水、羅坑、崖門、古井、沙堆、睦洲、大鰲、銀湖灣十二個街道辦、鎮、管委會。
一、會城
會城街道辦是新會區的中心市區,歷代為新會縣縣治,曾為岡州州治,一直是新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信和貿易中心。
會城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北枕圭峰山,南望銀洲湖,瀕臨南海。會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曾孕育出著名學者張撝、黎貞、陳獻章、梁啓超,地窪學說創始人陳國達,嶺南古琴派創始人黃景星等名人。
主要種植區有梅江、東甲、天馬、大洞、茶坑、天祿、仁義等。
二、大澤鎮
大澤鎮位於新會區中西部,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長年溫和溼潤,無霜期長(氣候)。
三、司前鎮
司前鎮位於新會區西部,南瀕潭江,為廣東省270個中心鎮之一。司前鎮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當時的新會縣司前鎮河村一帶置平夷縣,屬交州南海郡,也是今新會縣地置縣的開始。
四、沙堆鎮
沙堆鎮位於新會區的東南部,銀洲湖的東側,境內河網密集、物產豐饒,向來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
五、古井鎮
古井鎮位於新會區南端,靠近銀洲湖出海口,銀洲湖深水航道貫通全境。
六、三江鎮
三江鎮位於新會區東北部,西南瀕臨銀洲湖,有江門河道、虎坑河道貫通全境。
七、崖門鎮
崖門鎮位於新會區西南部,地處珠江水系崖門出海口,湖岸線長26公裡,有大中小型水庫17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優質水果和海洋水產品生產基地。
八、雙水鎮
雙水鎮位於新會區西南部,西部有古兜山綿亙,屬丘陵山區,最高峰鍋蓋尖676米,北部、東部屬潭江下遊衝積平原。一年四季明顯,氣候溫和,熱量充足。
九、羅坑鎮
羅坑鎮位於新會區西部,潭江下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明顯,氣候溫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同時擁有3座著名的寺廟:桂林寺、道北寺和雲峰寺。
十、大鰲鎮
大鰲鎮位於新會區東南部邊緣,地處西江下遊磨刀門水道衝積而成的一個江心島(大鰲島和大嶼島)。屬於低沙田地區,全境無山,一覽平原,河網交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四面環水。
十一、睦洲鎮
睦洲鎮位於新會區東部,鎮內北部是平原,其他為半丘陵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
十二、銀湖灣溼地公園
銀湖灣溼地公園是新會原來的圍墾區,位於銀洲湖出海口西側,北靠古兜山脈,南臨南海,保存了完美的溼地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融江、海、湖、田、山、水於一身,形成了珠三角難得的一塊黃金寶地。
歡迎大家轉發和分享,讓更多愛茶的朋友一起走進普洱茶的江湖,互動時時有,好茶喝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