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月20日的臨近,拜登政權的交接也快要到來。除了白宮這一最高行政權將易主之外,美國國會這一最高立法權,也因總統大選捆綁的議員換屆選舉,而讓席次有了變化。在原本眾議院就是民主黨佔據多數的前提下,參議院最後的結果,也呈現兩黨席次比例50:50的局面,但由於副總統哈裡斯身兼參議院議長,在未來若國會的法案表決呈兩黨平手時,哈裡斯就能投下關鍵票打破僵局。換句話說,總統加參議院多數和眾議院多數,這已經決定了記下來的日子裡,民主黨將全面執政。
但是全面執政後的民主黨,就能在美國行政和立法上完全橫著走麼?其實不盡然,美國政體為防止在重大決策上,出現過於勢均力敵的「一票否決」局面,因而在某些類別的法案上,做了票數需求更多的限制:比如環保綠能、健康保險,以及移民問題等較具野心的法案,民主黨仍需要尋求共和黨的共識才行。法案要順利通過,仍需要參議院60票同意才能避免冗長辯論的發生,也就是民主黨至少在這些法案上,能需要爭取到至少10席共和黨議員的支持才行。
不過除此之外,當然民主黨在參議院內比共和黨多出這副總統的關鍵一票,還是有其價值的:就短期內來看,民主黨希望通過的紓困方案金額和內閣官員的人事任命,就能僅憑自己的黨意而定,不需要徵求共和黨的意見。
在紓困方案金額上,去年底兩黨就有針對具體金額進行過爭論,左派思想濃厚的民主黨希望給美國公民更多的紓困金額,因此打算把原本的600美元紓困金提升到2000美元,但彼時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麥康諾憑藉席次優勢,阻擋了該法案,民主黨的預想就失敗了。眼下局勢發生變化,民主黨獲得了席次上的優勢,就可順利調整紓困金額:這一來也是兌現拜登政府的諾言,儘可能地平息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二來也是民主黨貫徹落實自身左派政治價值的體現,以此才能固守政治基本盤,並在此時的美國社會窘況,需要更多政府地主動介入以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下,作出積極表態,如此就能拉攏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
在人事任命上,則更能直接而鮮明地影響到美國未來的內政外交路線。由此,未來的中國同美國在關係交往上,美國方面的雜音會相對更少,屆時拜登和民主黨到底打算對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也就更方便中國對其進行分析,並給出相應的應對方案了。
只是,由於拜登本人的政治路線確實保守了些,未來在對外關係上,恐將採行「中間路線」的拜登,因會聚焦在凝聚黨內共識和跨黨派共識,來制定出臺政策。如此一來的好處,是表明拜登政府領導下的美國,已幾乎不可能像川普政權那麼獨斷專行、那麼瘋狂走偏;較為中性且「各方都能接受」的政策,才是拜登時代最為凸顯的特徵。為此,有關各方都應對拜登政府聽其言觀其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