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不少家長表示有了孩子以後出去娛樂的時間也增多了不少。
但也有不少家長對於孩子應該多娛樂,還是宅在家裡好好學習有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寶貝進入小學後。
難得周末晴天,我準備帶著孩子逛商場,剛出門卻看到鄰居家兒子樂樂一臉憂愁地坐在樓下。
平時兒子跟他關係不錯,於是去關心了一下。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樂樂想出去玩,可是他媽媽認為目前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因此不允許他出去玩。這讓樂樂感到很困擾,每天枯燥的學習生活讓他開始感到厭煩。
那麼出去玩和宅在家的孩子,會有哪些差別?
社交能力差異
經常出去玩耍的孩子,會和小夥伴做各種遊戲,也會結交新的朋友。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進行各種交流,社交能力也因此提升。在各種場合,都能給和對方友好相處,言行舉止大方得體,深受朋友的喜歡。
而經常「宅在家中」的孩子,缺少充足的社交機會。在家中也很少和父母交談。他們會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但經常如此,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會有所下降。和小夥伴相處時,會顯得孤僻內向,無法融入其中。
學習能力差異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經常外出玩耍,便是擔心他們沉迷玩耍,導致無心學習。不可否認,節假日喜歡外出「撒歡」的孩子,不會將過多時間放在學習上,成績自然也就難以提升。
在上課的時候,他們也容易「神遊四海」,或是開小差,或是打瞌睡。長期如此,他們便會陷入成績下降的「惡性循環」。
而習慣「宅在家」的孩子,心性比較穩定,不會焦躁做事。他們能夠在家中聚精會神地學習或是看書。能夠耐心學習的孩子,學習能力和成績也就比較強。
思維邏輯能力差異
思維邏輯能力強的孩子,他們大多都能演善辯,性格比較外向開朗。而這樣的孩子,他們在節假日時也比較喜歡外出玩耍。
因為他們在運動或是玩耍的時候,肢體不斷向大腦傳輸各種信息。而大腦也在給出各種回應,長此以往,他們的思維反應能力也就比同齡人較強。
而喜歡待在家中的孩子,他們缺少足夠的運動量,每天大腦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做出的反應也就比較少,邏輯思維自然較差。
心理素質差異
經常出去玩的孩子,在進行各種運動時,難免會遇到磕磕絆絆,或是相處中的一些挫折。
但「久經沙場」的他們,都能很好地解決其中的問題和矛盾。如此一來,他們內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心理素質,都比同齡人要強。
而經常宅在家中的孩子,在缺少社交娛樂的情況下,缺少相關的社交經驗,以及解決各種挫折的能力。
可以說他們好似「溫室內的鮮花」,獨自面對各種挫折和問題時也難以獨立解決。久而久之,他們內心會產生挫敗感,使其自信心下降,抗挫折能力自然也就比同齡人較差。
其實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待在家中,主要是為了能夠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聰明的學霸,但不少人用了錯誤的教學方式,導致孩子出現了叛逆以及厭學現象。
6歲左以前是培養孩子這裡的最佳時期,家長千萬不能錯過好時機。推薦家長可以給孩子買這套《兒童觀察力、記憶力、專注力訓練遊戲繪本》。
這套書有17大遊戲主題,通過對孩子觀察力、記憶力和專注力的訓練,全面提升他們的智力。
孩子可以通過各種益智小遊戲,真正體驗到一邊遊戲一邊學習的快樂。在不會有很大壓力的同時也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
整套遊戲繪本原價180元,現在活動價,只要88元!不到一款玩具的錢,就可以給孩子買一套「智力提升好幫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很多家長都認為作為學生,面對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應該放下玩耍的心,將心思全部放在認真學習上。
但其實娛樂和學習應該有合適的度,玩耍也是學習的調劑品,如果完全剝奪了孩子娛樂的權利。
不止對學習沒有好處,還很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家長在平時除了在督促他們努力學習,也要合理的調整孩子們的娛樂放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