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是越來越沒落了嗎?為何劉德華越來越紅?這幾點值得思考

2020-12-14 小勇去看世界

提到香港樂壇,就不得不提到四大天王的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以及譚詠麟、許冠傑、徐小鳳、林憶蓮、葉倩文、王菲Beyond樂隊等這些大牌歌星們,當然還有羅文、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等這些已經過世的明星們。

而這些歌星,全部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或者90年代走紅的,放在今天的市場,那就更是紅得不得了。

因為那個時候,知道一個歌星的訊息都是從報紙、電臺、電視或者他們的專輯裡面了解到的,不像今天,網絡發達,明星的一舉一動都能看得到,甚至在社交平臺,明星還能與粉絲互動。

所以,今天的一些明星,若是能走紅,他們的傳播力度就非常廣泛。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星光璀璨的時代,經典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因此,這個時期的香港樂壇被認為是它的巔峰期,可是進入了新世紀以後,香港的樂壇卻逐漸地沒落了呢?

記得曾經有一位香港樂壇的前輩曾說過,現在的香港樂壇就是垃圾。此話一出,惹得到處口水飛沫,認為他不懂香港樂壇,其實,他是真的懂得。他只是認為,如今的香港樂壇已經很難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輝煌了。

我們如今去KTV唱歌,點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老歌,新歌真的沒辦法唱。徐小鳳《風的季節》、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張學友《吻別》、譚詠麟《講不出再見》、梅豔芳《女人花》、陳慧嫻《千千闕歌》、陳百強《偏偏喜歡你》、張國榮《風繼續吹》等等。

有人說,去唱歌,寧願老歌一遍又一遍地唱,也不能唱那些充滿口水味的網絡歌曲。並且,現在的很多90後,甚至00後們也覺得還是老歌好聽。

喜歡老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旋律悠長,特別是歌詞都寫得很好,入情又入理。而如今的網絡歌曲,都是口水,愛來愛去的。當然,我們不否認,或者若干年以後,這些歌曲又成為另一代人的經典歌曲。

進入2000年以後,香港樂壇真正能扛得起的歌手,其實已經不多,李克勤、容祖兒、陳奕迅、古巨基等人是其中的代表,而四大天王已經漸漸淡出歌壇,他們紛紛轉戰影壇或者演唱會。

而在歌曲創作方面,人才也是進入了枯竭期,顧嘉輝的音樂產量也很少了,而他的老友黃霑也因病去世。其實,黃霑就曾經說過,進入90年代以後,找他創作歌曲的人就少了,他非常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人就喜歡聽那些滿是口水味的情歌,而古典意味的歌曲漸漸被丟棄了。

另外,還有人說整個香港的沒落都是因為封神而毀了。最耀眼的自然就是四大天王,歌神,歌聖,歌仙,歌后等稱呼。因為這些神封號的存在,使得大部分的歌迷就被吸引到了這些明星身上,而新人們的機會自然就少了,很難發展,最終造成了大神一直在,小咖難成長的斷代。不過,這些說法也只是個推理,造成香港樂壇的沒落其實是多方面的,也有他一定的歷史原因。

儘管,香港的樂壇越來越沒落,新人的歌很難走紅,明星製造不再紅火。但為何如劉德華、張學友這些老牌的巨星們還能一路走紅,而且越老越吃香呢?另外,在臺灣地區的樂壇卻還沒有像香港那樣的徹底沒落,這是為何呢?是因為臺灣有羅大佑、李宗盛這些大咖們還在苦苦撐著嗎?

其實,在香港樂壇的很大牌歌星也是他們進入新階段以後,及時調整了發展方面,見到樂壇不景氣,他們就轉戰別的方向。

劉德華不唱歌了,但是他拍電影,偶爾還開演唱會,維護和歌迷的關係。張學友也熱衷開巡迴演唱會,只要站到臺上,演唱他的經典老歌,就會有無數的歌迷一起合唱。這也是為何他們還能一直紅的原因,大家覺得呢?

綜合以上,造成香港樂壇沒落的原因:第一,可能是網絡時代的衝擊,網絡歌曲的出現。第二,人才的斷代,特別是原創歌曲創作人的缺失。第三,各種神的封號太多,新人難紅。第四,時代觀念的變遷。補充一點,也有人說是由於受到日韓潮流的影響。大家認為呢?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到底是誰封的?28年過去了,劉德華依舊最紅?
    1992年的春天,香港的娛樂圈橫空出世了一個叫「四大天王」的稱號。這四大天王就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其實這四位當紅明星在當時的港臺娛樂圈已經是公認的大明星,那為何還要把他們四位再起一個封號呢?
  • 香港樂壇裡譚詠麟真的被後來居上的劉德華超越了?
    單從在香港樂壇地位的話,譚詠麟要高於劉德華。但對比在綜合影響力、歌曲傳唱度和人氣等方面,後來居上的劉德華確實超越了譚詠麟。畢竟譚詠麟代表歌曲方面的專業性,劉德華玩的是綜合,唱歌只是求中另一方向罷了!但是,在香港歌壇或者說粵語歌壇這一畝三分地上,劉德華永遠也無法超越譚詠麟。
  • 拼不過韓國偶像,苦不過香港藝人,娛樂圈為何越來越畸形?
    90年代香港藝人為何這麼紅?不止努力,而是拼命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電視劇的黃金年代,風靡亞洲,火得一塌糊塗。 當時韓國電影方興未艾,只能眼巴巴看著。
  • 90年代的香港樂壇,到底有多瘋狂?為何說是神仙打架的年代?
    在9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香港娛樂圈巔峰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無數的經典歌曲和無數的歌星。這些歌星和作品至今仍然是影響著現代的娛樂圈,劉德華仍然很紅,張學友的歌仍然還有人翻唱,郭富城的舞蹈還有人在模仿,黎明當起了老闆,王菲唱的歌仍然是經典。
  • 越來越沒內味兒了!香港電影是沒落了嗎?甚是懷念輝煌時期
    阿威在幾天前的深夜看了一部電影,製作的甚是粗糙啊,槽點頗多,全靠這幾個TVB的「老人」撐場面啊,只想說:沒落的香港匪片!連劇情都退步!警察看完垃圾箱得螢光手印,居然都不擦掉???離譜!!無間道這裡說一下,阿威沒太看懂第三部終極無間劉德華演的精神分裂,不過,華仔憑藉這部劇拿了個影帝2002年,《無間道》橫空出世,是香港電影中難得的佳片,被稱為香港電影的救市之作,他給處於低迷的香港電影注入了一針強效劑。
  • 香港電影你覺得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市場、人才、資金三個方面證明。一、市場香港電影的輝煌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市場小的可憐,所以票房不可能太高。光靠這點票房,恐怕絕大多數香港電影都要賠得底掉。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在臺灣。此外,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環中華區。這些地方經濟發達,消費能力高,人口加在一起多,所以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
  • 港臺樂壇沒落了?金曲獎入圍歌曲一首都沒聽過!
    以前撐起華語樂壇半壁江山的港臺樂壇到底怎麼了?1.數位音樂對唱片的衝擊,唱片公司包裝歌手、推出作品,發行磁帶、CD等產品,通過實體音像店零售,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而數位音樂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條商業鏈條,人們不再通過購買CD等載體來欣賞和消費音樂,網際網路上無處不在的盜版音樂使CD銷量一落千丈。賺不到錢了能沉下心做音樂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好作品更是如此。
  • 香港演唱會劉德華門票預訂要提前嗎 劉德華獲得多少獎項
    劉德華從出道至今,都是備受大家喜歡的歌星,不僅唱的歌好聽,而且還熱衷於慈善事業,在2020年他將在香港舉辦演唱會,相信很多人都會去看的。那麼,香港演唱會劉德華門票預訂要提前嗎?劉德華獲得多少獎項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90年代如果沒有「四大天王」這個稱號,劉德華張學友就是樂壇兩極
    大家知道90年代的流行樂壇異常繁華,香港、臺灣幾乎同步步入最繁華時期,內地雖然星光暗淡但藝術成就極高,也在同時期掀起一個小高峰。而整個樂壇的最頂點就是持續至今30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香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成就了一些人,也拖累了一些人。
  • 當年香港的「無線五虎」都有誰,紅透半邊天,為何卻沒落一大半
    在我國,論電視娛樂的影響力,首屈一指的當然是香港的TVB電視臺。TVB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簡稱,多年來製作了大量高質量的電視劇、節目等等,並培養出了大量有實力的演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無線五虎」,分別是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僑偉和湯鎮業。
  • 在香港樂壇鼎盛時期,究竟是誰擠掉了李克勤的四大天王地位
    90年代香港樂壇百花齊放。92香港娛樂音樂圈將最受歡迎的四大歌手集結起來稱為『四大天王』分別為黎明,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當年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為何李克勤沒有選上?李克勤1985年,憑《霧之戀》奪得十九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晉身樂壇。
  • 90年代樂壇,四大天王成為神話,為何說王傑是比肩他們的歌手?
    雖然不是一個組合,但他們的名氣也因四大天王稱號而變得越來越大。四大天王成為香港樂壇一個神話的奇蹟,他們代表著香港娛樂圈積極向上,奮鬥努力健康發展的精神。在很多的場合,四大天王都要承擔著一定的意義而同時出面,比如在公益慈善方面,有他們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大的保證。
  • 香港樂壇曾經的兩王一後譚詠麟
    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樂壇開始進入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詞作曲家,以及歌壇天王天后。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稱霸80年代的香港樂壇,被稱為「兩王一後」。今天介紹一下兩王以後中年紀最大的譚詠麟。
  • 這項音樂獎,在香港樂壇被視為最高榮譽,為何Beyond一直無緣?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獎項,今天就談下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01十大中文金曲,主辦方為香港電臺(RTHK),這是香港唯一的政府電臺。協辦方,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國際唱片協會香港會和香港唱片商會。虛假繁榮,遮住了眼睛,也阻礙了思考。那些試圖改變的人,總會顯得身單力薄。甘願受累不討好的人,值得敬佩和珍惜。041991,第14屆,Amani。
  • 粵語好歌,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粵語歌影響力越來越小這些年粵語歌逐漸式微,儘管在香港樂壇還是不斷有新粵語專輯發行,但對於內地歌迷來說,具有過去那樣廣泛影響力的粵語歌卻很少聽到了。這是為什麼呢?其一,整個華語樂壇不再活躍。相比九十年代,如今的華語樂壇本來就不太景氣,詞曲創作和演唱都失去了當年的光彩。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不管是國語專輯還是粵語專輯,都很難煥發出當年的神採。其二,缺少了粵語歌曲領軍人物。
  • 譚詠麟退出、黎明退出,頒獎禮止戰之殤,亦是香港樂壇沒落之痛
    香港樂壇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至今仍被廣大樂迷津津樂道,成為世界華語樂壇的「開元盛世」。其中,80年代基本屬於「譚張爭霸」的年代,90年代則屬於「四大天王」角逐的年代。80年代初期,在香港所有音樂頒獎禮,幾乎是譚詠麟一家獨大,風光無限。
  • 他被稱為香港歌壇宗師,出道4年就爆紅,曾提攜劉德華和葉倩文!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娛樂圈,除了很多有才能的明星,那個時候應該叫做演員才對。不管影視圈還是樂壇都做出驕人的成績。比如在娛樂圈紅了幾十年的劉德華。在小鮮肉當道的娛樂圈,他依然備受人們喜愛。在影視歌三棲發展的特別好。在電影方面他曾經表示最感謝的一個人就是杜琪峯。是杜琪峯教他如何用心去演戲。而音樂方面的成則應該感謝伯樂林子祥。
  • 香港十大殿堂男歌手排名:譚詠麟與歌神爭第一,劉德華名次墊底!
    1974年由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成為代表香港文化的標誌性時代曲。這首歌的歌詞來源很獨特,是許冠傑到世界各地旅遊時寫的,這首歌發行後受到了很大的歡迎,也讓眾多歌手改變了原來唱國語歌的路線,極大地促進了粵語歌的發展。第二名是譚詠麟。譚校長的藝齡橫跨了五個年代,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但唱片銷售質量高,演唱會開辦的場次也很多。
  • NBA眾球星與香港樂壇的對應關係
    而在香港樂壇裡也有這樣一個人,雖然在音樂界地位不像喬丹在籃球界那樣高,但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就是譚詠麟。譚詠麟在許冠傑之後進一步定義了香港流行樂的走向。在84年勁歌金曲獎中席捲了幾乎所有的大獎,不可動搖的確立了樂壇第一人的地位。
  • 100位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劉德華,他紅了一輩子!
    1999年,《人民日報》評選出了建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位華人,其中劉德華是娛樂圈唯一入選的明星。那個年代,正是香港娛樂圈的巔峰。動作演員有無人不知的成龍、李連杰,還有舉足輕重的洪金寶、元彪。喜劇之王有周星馳。影帝有周潤發、梁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