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樂壇,就不得不提到四大天王的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以及譚詠麟、許冠傑、徐小鳳、林憶蓮、葉倩文、王菲Beyond樂隊等這些大牌歌星們,當然還有羅文、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等這些已經過世的明星們。
而這些歌星,全部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或者90年代走紅的,放在今天的市場,那就更是紅得不得了。
因為那個時候,知道一個歌星的訊息都是從報紙、電臺、電視或者他們的專輯裡面了解到的,不像今天,網絡發達,明星的一舉一動都能看得到,甚至在社交平臺,明星還能與粉絲互動。
所以,今天的一些明星,若是能走紅,他們的傳播力度就非常廣泛。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星光璀璨的時代,經典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因此,這個時期的香港樂壇被認為是它的巔峰期,可是進入了新世紀以後,香港的樂壇卻逐漸地沒落了呢?
記得曾經有一位香港樂壇的前輩曾說過,現在的香港樂壇就是垃圾。此話一出,惹得到處口水飛沫,認為他不懂香港樂壇,其實,他是真的懂得。他只是認為,如今的香港樂壇已經很難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輝煌了。
我們如今去KTV唱歌,點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老歌,新歌真的沒辦法唱。徐小鳳《風的季節》、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張學友《吻別》、譚詠麟《講不出再見》、梅豔芳《女人花》、陳慧嫻《千千闕歌》、陳百強《偏偏喜歡你》、張國榮《風繼續吹》等等。
有人說,去唱歌,寧願老歌一遍又一遍地唱,也不能唱那些充滿口水味的網絡歌曲。並且,現在的很多90後,甚至00後們也覺得還是老歌好聽。
喜歡老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旋律悠長,特別是歌詞都寫得很好,入情又入理。而如今的網絡歌曲,都是口水,愛來愛去的。當然,我們不否認,或者若干年以後,這些歌曲又成為另一代人的經典歌曲。
進入2000年以後,香港樂壇真正能扛得起的歌手,其實已經不多,李克勤、容祖兒、陳奕迅、古巨基等人是其中的代表,而四大天王已經漸漸淡出歌壇,他們紛紛轉戰影壇或者演唱會。
而在歌曲創作方面,人才也是進入了枯竭期,顧嘉輝的音樂產量也很少了,而他的老友黃霑也因病去世。其實,黃霑就曾經說過,進入90年代以後,找他創作歌曲的人就少了,他非常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人就喜歡聽那些滿是口水味的情歌,而古典意味的歌曲漸漸被丟棄了。
另外,還有人說整個香港的沒落都是因為封神而毀了。最耀眼的自然就是四大天王,歌神,歌聖,歌仙,歌后等稱呼。因為這些神封號的存在,使得大部分的歌迷就被吸引到了這些明星身上,而新人們的機會自然就少了,很難發展,最終造成了大神一直在,小咖難成長的斷代。不過,這些說法也只是個推理,造成香港樂壇的沒落其實是多方面的,也有他一定的歷史原因。
儘管,香港的樂壇越來越沒落,新人的歌很難走紅,明星製造不再紅火。但為何如劉德華、張學友這些老牌的巨星們還能一路走紅,而且越老越吃香呢?另外,在臺灣地區的樂壇卻還沒有像香港那樣的徹底沒落,這是為何呢?是因為臺灣有羅大佑、李宗盛這些大咖們還在苦苦撐著嗎?
其實,在香港樂壇的很大牌歌星也是他們進入新階段以後,及時調整了發展方面,見到樂壇不景氣,他們就轉戰別的方向。
劉德華不唱歌了,但是他拍電影,偶爾還開演唱會,維護和歌迷的關係。張學友也熱衷開巡迴演唱會,只要站到臺上,演唱他的經典老歌,就會有無數的歌迷一起合唱。這也是為何他們還能一直紅的原因,大家覺得呢?
綜合以上,造成香港樂壇沒落的原因:第一,可能是網絡時代的衝擊,網絡歌曲的出現。第二,人才的斷代,特別是原創歌曲創作人的缺失。第三,各種神的封號太多,新人難紅。第四,時代觀念的變遷。補充一點,也有人說是由於受到日韓潮流的影響。大家認為呢?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