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懂得「滿招損,謙受益」,敢於承認錯誤,邁向成功道路

2021-01-19 可馨育兒

文/可馨育兒

謙虛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對他人的一種禮貌,是對自己的一種克制。為什麼俗語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能夠經久不衰?這是因為其中蘊含的道理是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的。看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即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很少因為自己的成功而驕狂自大,反而更加的謙虛。而那些不謙虛全都已經劃入谷底,再也爬不上來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教育孩子要謙虛做人,不要驕傲自大。

孩子懂得「滿招損,謙受益」,敢於承認錯誤,邁向成功道路

其實孩子是最容易驕傲的群體,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特長或取得的一些成就,就覺自己很了不起,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也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有一種盲目的優越感。這是因為孩子還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的內心,不能正確地認識到成績和為人的關係,也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上限。可馨育兒說,所以就會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心態膨脹,導致成績下降,表現也不再那麼優秀了。因此,父母對於這樣的孩子,一定要讓他正確的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的能力,改變他的心態,讓他學會謙虛。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呢?

1、 父母要給孩子做謙虛的表率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般父母要求孩子做到某種事或某種品德,那麼首先父母要先做到,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受到父母的激勵,學會謙虛做人。如果父母都不能夠做到謙虛做人,整體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的樣子,又怎麼要求孩子做到謙虛呢?就比如居裡夫人能夠將諾貝爾獎牌當成孩子們的玩具,讓孩子懂得謙虛,不要把榮譽看得太過重要,否則只會囚禁在榮譽中,導致一事無成。

2、 引導孩子怎麼謙虛做人

當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後,肯定都會有驕傲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引導孩子的心態,讓孩子懂得而謙虛做人。尤其是孩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時,就非常容易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父母就要找準時期,通過一些方法讓孩子知道驕傲自滿只會讓他停滯不前,甚至會帶來退步。比如,可以在孩子因為驕傲自滿受到了挫折或學習成績退步了之後,趁機引導孩子學會謙虛,懂得謙虛。

3、 讓孩子正確面對別人的建議和批評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而不喜歡聽到別人的批評,孩子同樣也是如此。比如,當你指出他作業中的一些錯誤時,他就會顯得不高興。但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是為了讓他變得更好,而不是指責他。要讓他知道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批評他,只有那些為他好,為他的將來著想的人才會批評他。要讓孩子懂得這些道理,敢於承認錯誤,正確對待別人的建議和批評,並努力改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進步,才會邁向成功道路。

相關焦點

  •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
    「滿招損,謙受益」,今日小滿! 今日21點49分我們將迎來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小滿過後就是仲夏的道路
  • 「滿招損,謙受益」要告訴孩子謙虛必得益
    孩子,特別是聰明的孩子。常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其心理健康發展。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大家還記得王安石寫的《傷仲永》嗎?
  • 謙受益,滿招損,時乃天道
    滿招損謙受益的出處《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謙受益,「謙」就是留餘地,讓好的東西有機會進來,滿了就進不來,哪還有更好了。一個驕傲自滿的人,只感覺自己是最好的,怎麼還會去學習。也就不能再進步了,也可能會退步。這不是最大的損壞嗎?
  • 「金玉良言」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滿招損,謙受益」,意謂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語出《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賞析「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
  • 滿招損,謙受益。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謙虛」這一詞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在家裡,我們常聽大人對小孩說:「別人說話的時候別插嘴,小孩子要謙虛嗎!」 還有時,大家推薦某個人擔任某個職務時,論這人的水平能力,是完全能勝任這個職務的。
  • 欹器——謙受益 滿招損
    器物前的說明牌是這樣寫的光緒款象徵<謙受益滿招損>的欹器這塊器下銘牌的內容 一面記錄了孔子觀周朝右座之器時的一番對話和現場做實驗驗證其效果的全過程這種容器空置的時候只能是傾斜的往其中注水 水至一半時 器便垂直水注滿時 則容器翻倒 水全部灑出另一面則記錄了子路與孔子的問答洋洋灑灑這一大篇文字 說白了所言之義就是<滿招損
  • 「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書經」,即《尚書》。在《尚書·大禹謨》裡有兩句話,是教人修身養性的,原文是: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從《易經》最吉祥「謙卦」中,領悟「滿招損、謙受益」的人生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蘊含的人生智慧先秦《尚書大禹謨》中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只有修德能感動上天,那是沒有遠而不至的。盈滿招損,謙虛受益,這是自然規律。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
  • 中國人的人生信仰六:謙受益,滿招損
    摘要:在中國人的精神生命中,謙受益而滿招損是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信念。謙受益、滿招損的人生信仰和信念,現今仍為激勵和勸誡人們的座右銘。在先哲的早期思想中,謙受益、滿招損信仰的確立,乃基於上天主宰者的福善而懲惡意志。謙德受上天之祐而受益,自滿受上天之罰而招損。後來這一信仰的維護,從上天的意志轉變為道德倫理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的保證。
  • 《尚書》八句金言:滿招損,謙受益
    1「滿招損,謙受益。」懂得道理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5「舊染汙俗,鹹與維新。」
  • 曾國藩:謙受益,滿招損,戒惰以正恆心,戒傲以求進步
    星岡公語重心長地對曾國藩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千萬不要驕傲,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更好全了!」曾國藩聽了訓示,始終牢記在心,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他在多封家書中都提到過此事,總感覺祖父的遺訓離自己不遠,至今還像在耳提面命。
  • 曾國藩家書:滿招損,謙受益,人第一要戒傲
    曾國藩如此重視去「傲」,是因為他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東西滿了勢必要損,人謙虛才能終生受益。 孔子帶人參觀太廟,看見一件陶器。這個陶器叫做欹器,如果裝滿水,它就倒轉;如果空著,也同樣倒下。只有把水裝的正好,它才能立著。
  • 承認自己的平庸,才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每個人的畢生都在追求成功,譬如學業的金榜題名,事業的功成名就,生活的錦繡前程。但真正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或許只是真正認識自己,敢於承認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平庸,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大抵也是先認清了自身的渺小。
  • 滿招損,謙受益!(值得一讀)
    滿招損荀瑤,史稱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但是晉國的局勢宛如一個巨大的沙盤,在平息中行氏和範氏兩家叛亂的戰鬥後,晉國還存留四大勢力,分別是韓氏、魏氏、趙氏和智氏,其中智氏家族勢力最大。謙受益有位哲人說過:「謙遜是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要學會看清自己。」當整個歐洲都在讚美牛頓的偉大貢獻時,他謙卑的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
    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滿招損,謙受益!快船的失利,湖人要引以為戒啊!
  • 中國俗語老話兒「滿招損,謙受益」,受益一生的名言,教你為人處世
    包括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大多也是通過祖輩們的教導得來的,下面就來說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俗語的解讀,希望能夠教會你們如何在做事的時候權衡利弊。古代的學子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為朝堂之臣,為國效力,成為對社會做貢獻的大人物,因此學子們都善學。
  • 《尚書》:上古之書,深奧難懂,有大智慧,如「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熟知的「滿招損,謙受益」,原句是「滿招損,謙得益」,就岀自《尚書》。《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故此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驕傲自滿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尚書》據載原有100篇,相傳為孔子編定。
  • 《智囊》小故事:滿招損,謙受益,我們應該學會聽一聽別人的建議
    ――明風悅有句話叫「滿招損,謙受益」,相信大家對此不會太陌生,也相信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朋友大有人在,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我同樣相信不會太多。今天要講的《智囊》小故事發生在漢朝光武帝時期,自己在做著「滿招損」的事情,有人提醒了,卻還不知收斂,那當然就沒有「謙受益」什麼事兒了!
  • 謙卦,謙恭禮讓,滿招損,謙受益
    在欲望面前,懂得知足,才會常樂。但現實中一些人卻認為太容易滿足,就會失去進取心。謙尊而光。謙是很尊貴的,而且很有光彩。卑而不可逾。有時候他姿態很低,但是你會感覺到你根本超越不了他。歷史上有個人可以做這句話的註解,就是鄭和。他小時候就被抓去當太監,人生還有什麼希望?
  • 滿招損,謙受益的古代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所謂「天道」,指的實際上是天地之間,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那麼這些規律是什麼呢?處柔守慈月滿則虧,月虧則滿,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古人由此悟出: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規律。所以智者都教導人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