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劉十三的悅來閱好第五期:落花生
閱讀是集中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探究於一體的思維過程。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一部佳作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作品吧:
作品:落花生
作者:許地山
作者簡介: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許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於是舉家搬遷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道教史》、《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
悅讀佳句:
(1)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有了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2)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作品精讀:
(1)《落花生》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
(2)這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在結構上以「落花生」為線索,按「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順序寫的。收穫時對花生的議論是重點,至於種花生和收花生則寫得簡略。文章脈絡清楚、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3)表達手法解析:
文章在結構上以「落花生」為線索,脈絡清楚、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借物喻人的手法:以花生比喻人,闡明了做人的道理;
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要寫的事物:通過與桃子、石榴、蘋果的對比,來認識花生本身的特點。
閱讀情懷:這篇課文借寫花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事物能給我們啟迪,讓我們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筆這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東西,為了讓同學們獲得知識,不惜犧牲自己;蠟燭,照亮了別人而毀滅了自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學。」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
END…
下一期,想讓十三與您分享哪些美文佳作呢?歡迎在評論區給十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