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俗世奇人」裡的天津性格

2020-12-26 新華社客戶端

天津衛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鹹土鹼,風習強悍。百餘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衝,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這也一直成為著名作家馮驥才的靈感來源、作品素材。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馮驥才先後創作了五十四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說。「俗世奇人」回到傳奇誌異的小說傳統,回到地方性知識和風俗,於奇人異事中見出意趣情懷,於舊日風物中寄託眷戀和感嘆。

天津人

愛鬥氣不較真

精金碎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一直備受廣大讀者推崇和喜愛。截至2019年年底,「俗世奇人」系列的總銷量已達500萬冊,《刷子李》《泥人張》等篇目還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成為文學創作、語文教學的典範。2018年,《俗世奇人》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2019年,馮驥才又創作了《大關丁》《彈弓楊》《孟大鼻子》《齊老太太》《旗杆子》等18篇「俗世奇人」新作,收入新書《俗世奇人全本》,呈現給讀者完整的54篇「俗世奇人」系列。

馮驥才說:「我在這些小說裡摸索一種語言。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兒,天津味兒是一個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勁兒,就是天津那種精神。我要把天津人的氣質放到我小說的語言裡,我寫的時候經常笑,我喜歡寫這樣的小說,過癮。」馮驥才不僅是一位作家、文化學者,還是一位畫家。他自幼習畫,專事摹古,功力深厚,在上世紀90年代,曾在全國各地舉辦畫展,一時轟動。這次,他還專門為《俗世奇人全本》親手繪製了精美的插圖,54篇小說,配有58幅精彩插圖,圖文並茂,很是有味兒。

「天津人是什麼性格?天津是碼頭,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義氣、調侃、幽默、鬥氣,但是鬥氣不較真。」馮驥才還特別還原了一個親眼目睹的天津街頭的日常場景加以說明。馮驥才那天看見一老大爺推著自行車,車後面綁著一堆木頭,老大爺穿著棉褲,邁了三次都沒邁上自行車。這時候,年輕警察有點替這個老大爺擔心,過往的車輛很多,他怕老大爺被撞上。馮驥才笑言,如果是外地人會說:「大爺這個地方車太多,您那邊去上,別把您碰到。」但天津人不這麼說,這位警察笑著跟老大爺說:「大爺,您要想練車,找個安靜地方練去。」這就是天津人,正話反說,天津人平常都這麼說話。

天津人

最愛有性格的人

在馮驥才看來,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集體性格,天津人跟北京不一樣,天津人從來不說齊白石,不說李可染,不說郭沫若,也不說茅盾。天津人說泥人張,說狗不理,天津人說市井奇人,天津人佩服自己身邊有本事、有能耐、性格各異的人。而他書裡寫的正是這些天津人。「我在這些小說裡摸索的一種語言,在敘述小說的時候,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兒,天津味兒是一個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勁兒。」馮驥才說,他寫的時候經常笑,覺得很過癮。

「俗世奇人」中的「奇」如何定義?馮驥才說:「或者他身懷絕技,這個絕技匪夷所思,或者他做人做事的行為匪夷所思。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文化遺產的搶救,我看到祖國大地上的奇人太多了。」

在文學評論家邱華棟看來,馮驥才先生自己就是一名「奇人」:「不光因為他個子高,也不光因為他會打籃球,他還會做很多事,比如說文學創作,在小說、非虛構、散文、在各種文體上都特別有成就。同時馮驥才老師還做文化遺產保護,做古村落調查與保護,他本人還是一個大畫家。我覺得他是一個多面體,是真正的俗世奇人、大雅高人。」

在另外一位文學評論家潘凱雄看來,馮驥才生活在天津,天津這個地方本身就是很奇怪、很有特點的、土洋結合的。「天津在上個世紀初是各色人等集中居住的地方,有老外,有達官貴人,有沒落的貴族,還有各種的市井百姓。這樣一片土地上出現很多奇人、異人。大馮筆下寫了50多個幹各種營生、各種行當、各種絕活的,寫得栩栩如生,幾千字特別傳神,54篇正好是54張撲克牌,因為每一篇都很精短,非常有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

已經77歲的馮驥才創作力愈發旺盛,他坦言不是他想寫小說,是小說找他寫。「曾經二十多年裡我的小說寫得很少,甚至跟沒寫差不多,可是現在要寫的話覺得大量的東西湧上來想讓我寫,什麼原因?」他體會到一個概念,就是生活,是作家的生活,「作家的生活都是不經意積累下來的,不是尋找下來的。」馮驥才特別開心地說,他在這部小說裡面慢慢找到了一種方式,一篇小說寫一個人物或者兩個人物,這個人物後面則依託著一個很巧妙的、甚至於很絕妙的故事。「巧妙的底線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通過一個巧妙的故事,能把一個人獨特的性格挖掘出來。」

相關焦點

  •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守望
    二、「俗世奇人」筆下的俗世奇人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可以暫且粗淺地將它理解為是特定的環境與特定的人之間發生的作用,而這兩大元素,正是馮老所重點保護的對象。對於村落與建築的保護,只是馮老「搶救」文化的一個視角,他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寫下了《好嘴楊巴》這本書,記錄天津人的性格以及天津的市井社會。
  • 《俗世奇人》再續新篇 馮驥才續寫天津衛的故事
    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 「我在《俗世奇人全本》小說裡慢慢找到了一種自己的方式。一篇小說寫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後面依託著一個很巧妙的、甚至於很絕妙的故事。」2019年,馮驥才又創作了《大關丁》《彈弓楊》《孟大鼻子》《齊老太太》《旗杆子》等18篇「俗世奇人」新作,構成了今天的《俗世奇人全本》。《俗世奇人全本》新書發布會現場。實習生李爽爽攝在剛結束的第三十三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知名作家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正式發布。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一直備受廣大讀者推崇和喜愛。
  • 王蒙逢「饕餮之年」,馮驥才寫「俗世奇人」,張煒辦 「原野盛宴」
    不少作家也到現場為新書「吆喝」,王蒙、馮驥才、張煒……這幾日在這兒迎面碰上大作家的概率十分之高。50卷《王蒙文集》:從年齡上看是耄耋,寫起小說來是饕餮張煒對自己多姿多彩的家園有著難解難分的情結,那裡的山川海灘、風花雪月、飛禽走獸、風俗人情,都深深紮根在他的記憶裡。書中逼真地描繪了360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海角動植物志」、一場真正的「原野盛宴」。
  • 王蒙逢「饕餮之年」,馮驥才寫「俗世奇人」,張煒辦「原野盛宴」
    不少作家也到現場為新書「吆喝」,王蒙、馮驥才、張煒……這幾日在這兒迎面碰上大作家的概率十分之高。50卷《王蒙文集》:從年齡上看是耄耋,寫起小說來是饕餮《王蒙文集(新版)》收入王蒙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編為50卷(35種)。
  • 又在創作長篇 馮驥才:躲進書房寫天津往事
    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雲採訪」時,馮驥才透露,一個多月的宅家時光裡,他在關注疫情的同時,又在創作一部新長篇,寫的依舊是天津的故事,但和《俗世奇人》完全不同,「用了另一套筆墨,寫了另一半的天津。」書房是作家最不設防的地方「我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書,好像有一個題材作家們忽略了,就是作家的書房。」
  • 馮驥才:疫情期間終於有完整時間創作長篇
    這個人的性格在你的心裡已經形成了。這時候不再是寫人物,不是你拉著人物走,是人物拉著你走。人物已經有性格了,你拿他沒有辦法。在這個狀態下作家沒法從小說裡出來。」  具體到正在創作的新長篇,馮驥才先生透露跟他之前的《俗世奇人》完全不同,人物、氣質、語言、文本都不一樣,用的是「另一套筆墨」:「以前的天津分租界和老城地區,我在租界長大,《俗世奇人》《三寸金蓮》這些寫的都是老城地區的人,他們的語言是說天津話,我在租界長大,從小說國語,就是普通話,我上小學,六七十年前,就是國語,現在的新長篇寫的就是租界裡的故事,過去寫這方面故事的人不多。
  • 馮驥才聊《俗世奇人》:不是要讓它有天津味兒,得讓它有天津勁兒
    在已出版的三卷《俗世奇人》裡,馮驥才為「吾鄉之奇人」搭了一個臺,任那些精彩的凡人英雄借筆墨「還魂」,上演一出得意又悽愴的人生故事。 天津是馮驥才寫作的原鄉,而城市與人密不可分。「這些人物的身上融入了此地百姓集體的好惡,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地域性格乃最深刻的地域文化,我對將它挖掘和呈現出來十分著迷。」
  • 碼頭、市井、傳奇,鬼才馮驥才「津味」小說中的「老天津」
    馮驥才先生是要打造一個「老天津」形象,而當時的天津,左邊是京都,右邊是租界,既有皇族遺老,又有革命維新,天津於是在政治、文化、經濟、教育、工商業等各個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角色,這也同時為馮驥才先生筆下天津的社會百態和文化風貌提供了寬闊的歷史舞臺。
  • 馮驥才: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後人擁有多少 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
    ——馮驥才《神鞭》神韻,《金蓮》金瘡,《菸斗》煙火,《奇人》奇蹟。凡此種種,莫不栩栩如生,如鄰在側。馮驥才先生1942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巨擘和中國匠人大學名譽校長。作為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馮驥才先生是「傷痕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
  • 作家馮驥才的文學世界:擁有一間書房曾是奢望
    馮驥才工作室供圖《俗世奇人》是馮驥才的代表作之一:每篇一兩個人物,依託一個巧妙的故事,故事常源自人物性格的非同尋常;這些人物性情迥異,卻都有天津地域文化的共性,有著天津人集體性格的特點。他是天津人。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此融入天津老百姓集體的好惡,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地域性格是最深刻的地域文化,對將它挖掘並呈現出來,馮驥才是很著迷的。「寫出來後,外地人更了解天津,天津人美好的東西能保留下來,也是把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神保留下來。」馮驥才解釋。
  • 《俗世奇人》:清末民初天津衛的風俗畫卷,勾勒出天津的城市性格
    早些時候,在2020年第3期《小說月報》上看到了馮驥才的中篇小說《俗世奇人·叄》,一下子被吸引了。然後,趕緊找來《俗世奇人》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飽餐一頓。《俗世奇人》系列是作家馮驥才描摹天津風俗畫卷和天津城市性格的作品之一,有著"從人的集體性格去記錄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精神"的初衷。
  • 在《心居筆記》裡,馮驥才成就了自己小小說的另一種可能性
    我引用馮驥才的小小說理論(成熟的作家都會用自己的小說理論創作自己的小說):巧合和意外是它最常用的手段……結尾常常是小小說的眼。小小說完全可以成為大作品;珍珠雖小,亦是珍寶。 馮驥才巧合、意外、結尾,生成「俗世奇人」之奇。馮驥才尤其重視結尾:「小小說對於作者有一種挑戰。
  • 馮驥才:天津衛人比人厲害,沒有沒治的事
    馮驥才 鳳凰網讀書如果說地域文學裡把天津寫得最對味兒的,應該首推馮驥才;如果在津派作家裡再挑一個畫畫好的,那也非馮驥才莫屬。馮驥才,「傷痕文學」代表作家,走入文壇前畫過十五年畫,有一身紮實的宋畫基礎和線描功夫。
  • 馮驥才:我七十八了,文學找我了
    同時,他還擔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院長。 近幾年,因為體力和精力的限制,馮驥才逐漸回歸書房,他自稱「不是我找文學,是文學找上了我」。 馮驥才:首先寫作手法是不一樣的,短篇的內容也不會像一部長篇裡那麼豐富。更多的不同還是在題材和內容上。《俗世奇人》裡我寫的都是他者,是我對生活、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對天津這個地方的人的集體性格的認識。從一個作家和一個城市的關係講,我有一點獨特性,我在天津出生、生活,沒有長時間離開過天津。
  • 馮驥才:我會重返小說
    2018年年底,他的新長篇《單筒望遠鏡》出版,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十九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衝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後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國人進來後,開始和中國人有最早的接觸。
  • 馮驥才:天津女排像我筆下的英雄,先挨兩拳忽然就勝了!
    10月7日上午,《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在天津美術館掀起最高潮。剛剛奪得第六座全國錦標賽冠軍獎盃的天津女排全體教練員、運動員,一起來到現場,與現場球迷互動。著名作家馮驥才也在現場解讀了他當年為天津女排寫下的一段話,「天津女排體現中國女排的精神
  • 馮驥才:天津女排體現天津人的精神,也像我筆下的英雄人物,先挨兩拳忽然就勝了!
    10月7日上午,《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在天津美術館掀起最高潮。剛剛奪得第六座全國錦標賽冠軍獎盃的天津女排全體教練員、運動員,一起來到現場,與現場球迷互動。  著名作家馮驥才也在現場解讀了他當年為天津女排寫下的一段話,「天津女排體現中國女排的精神,體現天津人的精神,我為天津女排驕傲。」馮驥才還與王寶泉開玩笑說,天津女排就像他筆下的英雄人物,總是先挨兩拳,在大家都揪心的時候,忽然勝了。
  • 馮驥才:天津女排體現天津人的精神,也像我筆下的英雄人物,先挨兩拳忽然就勝了
    10月7日上午,《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在天津美術館掀起最高潮。剛剛奪得第六座全國錦標賽冠軍獎盃的天津女排全體教練員、運動員,一起來到現場,與現場球迷互動。  著名作家馮驥才也在現場解讀了他當年為天津女排寫下的一段話,「天津女排體現中國女排的精神,體現天津人的精神,我為天津女排驕傲。」馮驥才還與王寶泉開玩笑說,天津女排就像他筆下的英雄人物,總是先挨兩拳,在大家都揪心的時候,忽然勝了。
  • 馮驥才:和王蒙、路遙齊名的作家,低調20多年只為搶救古文化!
    1999年12月,天津估衣街開始拆遷,又是這位1.92米的大個子,站在廢墟上痛哭失聲。最後,他在天津總商會的廢墟上只買到『五四運動』學生領袖馬駿撞頭明志的石柱子!天津人應該感謝馮驥才!小洋樓、估衣街、天津老城、楊柳青年畫……等等天津特色文化幾乎都是他憑一己之力保護下來的。
  • 馮驥才:從時代中突圍,讓生活成為勝利者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羅東馮驥才1942年出生於天津,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牆上爬著常春藤,那些暗紅的葉子,倒映在樓底的一池清水上。朔風吹來,葉子輕微地晃了晃。這座院子,迎來了它的第十一個冬天,是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所在地,樓上的主人便是馮驥才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