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和王蒙、路遙齊名的作家,低調20多年只為搶救古文化!

2020-12-09 西山詩家國

天津大直沽以前有個天妃宮,被八國聯軍燒了。1998年被一個商人買下來準備開發,卻被馮驥才硬「搶」了回來,在這裡發掘出600年天津文化,促成建造了「天妃宮博物館」。

1999年12月,天津估衣街開始拆遷,又是這位1.92米的大個子,站在廢墟上痛哭失聲。最後,他在天津總商會的廢墟上只買到『五四運動』學生領袖馬駿撞頭明志的石柱子!

天津人應該感謝馮驥才!

小洋樓、估衣街、天津老城、楊柳青年畫……等等天津特色文化幾乎都是他憑一己之力保護下來的。正是因為這些遺址文物的存在,天津的地方文化才有了安身之所!

不熟悉馮驥才的人,大多只知道他是和王蒙、路遙、賈平凹齊名的文學家,「傷痕文學」的旗幟人物!

可是,熟悉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

他不僅是文學家、藝術家、畫家、教育家、博士導師,還是歷史文化遺產和古村落保守護人、中國小說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協會主席……但是,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文化遺產的搶救上,發掘了一批又一批古文化村落!

著名導演謝晉曾問馮驥才:「你能不能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你一定會有更大成就!」

「20多年來,文化遺產搶救雖然中止了我的文學創作,反過來對於我卻是一種無形的積澱與充實,因此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馮驥才這樣說。

馮驥才對天津的感情特別深厚,他認為天津的市井文化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所以在不遺餘力保護天津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創作了很多有「津味」特色的文學作品。2016年,他潛心創作20多年的作品《俗世奇人》全篇問世,榮獲百花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

是的,馮驥才是一個全才,也是一個奇才,更是一個大才!

文學創作對他來說似乎只是業餘愛好,可就是這樣一個業餘,卻讓他榮獲了包括百花文學獎、金麻雀獎、魯迅文學獎等50多個全國著名文學獎項!

雖然馮驥才先生的成就卓絕傲人,但為人卻十分低調。

有人問討教他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高調和低調現象,他說:「有人以為高調是一種成功,可他們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有人選擇低調,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果你問一個人他怎麼這樣低調呢?他一定會一笑而過,就像愛一個人,你需要對別人說明嗎?」

馮驥才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精衛」,可他更希望自己投身到教育事業,培養有人文精神的靈魂和深厚文化積澱的面孔!

去天津的朋友一定要大直沽轉一轉,因為,這裡有馮驥才先生保護下來的天津之根。

想了解天津文化和「津味相聲」的朋友一定要先讀一讀馮驥才的這本《俗世奇人》,因為,它承載著天津文化的靈魂!

冰心老人稱讚馮驥才的作品「細膩而有酣暢」,王蒙誇讚他「精神像個孩子」,同是馮家人的馮鞏對馮驥才愛戴有加!

《俗世奇人》這本書,不僅濃縮了馮驥才先生對天津市井文化的回憶,更是「津味相聲」在文學上的一面旗幟!

畢竟,天津人更熱愛的是相聲,何況是這種高雅的相聲文學!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榮獲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中新網天津12月6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6日從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獲悉,該院院長馮驥才獲得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以有「短篇聖手」美譽的溫州作家林斤瀾命名的「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由《人民文學》雜誌社、溫州市人民政府於2012年6月共同設立,每兩年評選一屆,專以「短篇小說作者」為評選對象,每屆評選兩位「傑出作家」和三位「優秀作家」。王蒙、莫言、蘇童、畢飛宇等20位作家都是往屆的獲獎者。圖為馮驥才發表獲獎感言。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在創作盛年,他又從文學創作轉身,致力保護城市歷史、搶救民間文化,被譽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 與王蒙路遙等打了一輩子交道,汪兆騫作為一個好編輯咋把握作品?
    汪兆騫先生與王蒙、梁曉聲、路遙等文學大家打了一輩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我們的80年代》中,他通過與這些文化大家相識、相知的親身經歷,對他們的人生與創作進行有血有肉、細節豐富的講述,展示了他們透視世道人心、探索人的靈魂時的文心與人格。
  • 睡覺、遊泳,部長作家王蒙的長壽之道
    王蒙少年時曾有失眠經歷,曾找醫生看病,醫生認為十三四歲的少年不可能失眠,斷然否認了王蒙的失眠症。他被醫生趕出了醫院。從此王蒙特別在意自己的睡眠,萬事悠悠,唯睡為大。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言,「我一輩子嗜睡,認定睡眠是健康的首要保證」。無論有什麼大事,都不能影響他睡覺。工作開會他能無所顧忌在椅子上呼呼入睡,為了不加班熬夜,他甚至敢向領導請假回家睡覺。
  • 王蒙逢「饕餮之年」,馮驥才寫「俗世奇人」,張煒辦 「原野盛宴」
    不少作家也到現場為新書「吆喝」,王蒙、馮驥才、張煒……這幾日在這兒迎面碰上大作家的概率十分之高。50卷《王蒙文集》:從年齡上看是耄耋,寫起小說來是饕餮《王蒙文集(新版)》收入王蒙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編為50卷(35種)。
  • 做過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擅用郭德綱式語言,隨性豪放的高齡少男
    他被莫言贊為大師,以打油詩相贈:莫道中國無大師,轉看矍鑠王南皮,跳出政壇歸大海,橫掃千軍如卷席。他就是今年86歲的作家王蒙。王蒙是個很幽默的人,豁達又詼諧,擅長用郭德綱式的語言調節氣氛。(巴金是四川口音)王蒙接下去胡說八道:第1個建議是在廣場舉行現代舞大賽,優勝者可免費去西方發達國家旅遊。第2個建議是在文壇內部舉行麻將大賽,誰贏了就讓誰領導一年。還提到馮驥才在4次作代會上的一句妙語:以後作協主席由作家們按大小個排隊擔任。
  • 王蒙逢「饕餮之年」,馮驥才寫「俗世奇人」,張煒辦「原野盛宴」
    不少作家也到現場為新書「吆喝」,王蒙、馮驥才、張煒……這幾日在這兒迎面碰上大作家的概率十分之高。50卷《王蒙文集》:從年齡上看是耄耋,寫起小說來是饕餮《王蒙文集(新版)》收入王蒙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編為50卷(35種)。
  •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80歲二婚娶小20歲小嬌妻,書中高呼:愛情萬歲
    《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說道:「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 董卿推薦,馮驥才的生活哲學: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低調的人?
    尋常生活、萬事萬物、一年四季、人生百態都能撼動他的感官和心靈,使他筆下的世界、人生總是那麼生動有趣,有滋有味。他就是馮驥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人生滋味》是馮驥才最高水準的散文精選集,完整收錄了《苦夏》《珍珠鳥》《捅馬蜂窩》《老夫老妻》等49篇經典代表作品。
  • 作家王蒙在新疆
    現在許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作家王蒙曾經在他人生最低谷時是在新疆度過的,他卻說:「過了一段相當美好的生活。」了解他的人說:「沒有新疆的這十六年,也不會有後來的作家王蒙。」1963年,已經是北京師範學院老師的王蒙接到通知,到邊疆「經風雨見世面」去,烏魯木齊文聯特別想讓王蒙來,王蒙老師坐火車走了四五天,到了烏魯木齊。他回憶說,那個年代的烏魯木齊就有小洋樓,都是粉色或黃色的,可能受俄羅斯影響,大多房頂是洋鐵皮的。烏魯木齊火車站放的是維吾爾語的歌曲,維語調子很好聽。冬天家家火牆熱乎乎的,當時的烏魯木齊煤很多。
  • 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在溫頒獎 馮驥才、遲子建等獲獎
    馮驥才、遲子建獲「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寧肯、朱山坡、哲貴獲「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值得一提的是,哲貴是首位獲得「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的溫州籍作家。在獲獎感言中,五位作家紛紛表達了對「短篇聖手」、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先生的尊崇,以及各自對短篇寫作的情愫與展望。
  • 馮驥才:「藝術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
    您在書中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心居」,又有什麼特殊的緣起?馮驥才:「我的書房在田野」中的「書房」概念指的是「研究在田野」。我覺得,從事文化保護的學者的研究工作,主要應該是在田野。當代民間文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需要緊急的搶救,我們現在搶救下來多少,我們的後代就會擁有多少;如果我們沒有搶救,後代就不會擁有。
  • 又在創作長篇 馮驥才:躲進書房寫天津往事
    剛推出兩部新作,疫情期間又在創作一部長篇 馮驥才:躲進書房寫天津往事 近20年來致力於文化遺產搶救的馮驥才,又開始回歸文學了。今年年初,他接連推出隨筆集《書房一世界》和《俗世奇人》(叄)兩部新作。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雲採訪」時,馮驥才透露,一個多月的宅家時光裡,他在關注疫情的同時,又在創作一部新長篇,寫的依舊是天津的故事,但和《俗世奇人》完全不同,「用了另一套筆墨,寫了另一半的天津。」書房是作家最不設防的地方「我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書,好像有一個題材作家們忽略了,就是作家的書房。」
  • 作家馮驥才的文學世界:擁有一間書房曾是奢望
    在書房裡陪伴馮驥才的,是許多富有人生意義的東西。比如母親年輕時的照片,二十出頭時和愛人的第一張合影,少年時讀到的第一本書……凡此種種,記錄著他的人生足跡。馮驥才書房內一角。馮驥才工作室供圖「年輕時生活困難,有間書房是奢望。」馮驥才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寫《義和拳》時正蝸居在十幾平米的小房子裡。
  • 馮驥才「俗世奇人」裡的天津性格
    這也一直成為著名作家馮驥才的靈感來源、作品素材。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馮驥才先後創作了五十四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說。「俗世奇人」回到傳奇誌異的小說傳統,回到地方性知識和風俗,於奇人異事中見出意趣情懷,於舊日風物中寄託眷戀和感嘆。
  • 馮驥才:我七十八了,文學找我了
    2020年10月,馮驥才長篇新作《藝術家們》出版,小說塑造了國內作品中少有的藝術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包括創作困境、情感經歷、商海博弈等,是馮驥才表達個人美學理想、展現藝術心得感悟的心血之作。 馮驥才有「四駕馬車」。在七十多年中,他將心力傾注於四個領域: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
  • 父母感情不和,作家王蒙借債「拆散」,80歲卻娶小20歲的嬌妻
    父親王錦第是理想主義,而母親董玉蘭是現實主義,董玉蘭為家庭奔波,王蒙的童年就在父母不斷的爭吵中度過,50年代,王蒙以為父親和母親的生活將揭開嶄新的一幕,但是王錦第找王蒙訴苦:說他婚姻太不幸了,讓他的潛力被壓制、沒有人認可、資質無法發揮。
  • 王蒙:「耄耋少年」永贊生活(作家近況)
    王蒙說:「我知道不止一個為擺脫包辦婚姻而苦鬥,鬥得慘勝而最後仍然不成功的故事。」這正是作家創作《笑的風》的初衷。  小說中,傅大成在包辦婚姻之後,又經歷了婚外戀、離婚、再婚與晚年的二度離婚。白甜美的溫柔、能幹、母親般的愛;杜小鵑的知性、聰明、知己般的貼心,讓他不斷重新思考自己的青春、愛情與人生,不斷挑戰與改寫生活的設定。
  • 馮驥才: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後人擁有多少 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
    ——馮驥才《神鞭》神韻,《金蓮》金瘡,《菸斗》煙火,《奇人》奇蹟。凡此種種,莫不栩栩如生,如鄰在側。馮驥才先生1942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巨擘和中國匠人大學名譽校長。作為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馮驥才先生是「傷痕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
  • 馮驥才:疫情期間終於有完整時間創作長篇
    平日裡馮驥才為了搶救民間文化各處奔走,很少在家,如今因新冠疫情,他終於回歸到書房的一方天地,每日卻依然忙碌,筆耕不輟。在馮驥才看來,書房是一個放得下整個世界的世界,而在這個一己的世界中,他稍一定神,新的長篇小說已經寫了大半,讓人稱奇,但馮驥才卻笑說自己不是什麼「奇人」,只是一個1米92的個子很高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