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經濟和軍事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開啟了其近代化的進程。不過,這段時期的日本國內,也充斥著各種尖銳的矛盾,出現了很多暗殺、政變等恐怖活動。
這些暗殺活動,有時甚至會指向高高在上的日本皇室成員。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虎之門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針對皇室的行刺活動。
1923年12月27日,當時身為皇太子的裕仁,代替臥病在床的大正天皇攝政,出席當天舉行的日本國會開幕式。
上午10時45分,當他乘車經過東京市中心的虎之門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手持霰彈槍的男子,一邊對著裕仁的座駕開槍射擊,一邊高呼著「革命萬歲」的口號。
雖然該男子一口氣射出了槍內的所有子彈,將裕仁的汽車玻璃全部擊碎,其中一發子彈還呼嘯著從裕仁的耳邊掠過。但裕仁依然還是毫髮無損,只造成了隨車的東宮侍衛長輕傷。
隨後,裕仁一行人徑直驅車來到了目的地。行刺男子則在群眾和警察的合力圍捕中落網。
那麼,行兇者是何人呢?他又為什麼要刺殺身為儲君的裕仁呢?
刺客是個年僅23歲的男子,名叫難波大助。其身份非常特殊,並非一般的殺手。他來自於山口縣,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家境殷實,衣食無憂。他的父親名叫難波作之進,是一名實力雄厚的實業家,還曾擔任過眾議院議員,據說和伊藤博文的關係還相當親密。
那麼,這樣的一位貴族子弟,為何要將槍口指向尚未登基的裕仁皇太子呢?
這事兒還得從關東大地震說起。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神奈川縣發生7.9級大地震。地震造成近1萬人死亡, 200萬民眾受災,房屋損毀近20萬間。這個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重創了日本正在快速崛起的經濟,破壞了日本的社會秩序。尤其是在日本民眾中造成恐慌,以至於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日本政府為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秩序,決定由軍隊出面在東京實施夜晚戒嚴。9月2日晚,部分朝鮮人不滿戒嚴令,在街上逗留的過程中和士兵發生衝突,造成兩人受傷的暴亂事件。
該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在日本民眾中引發強烈不滿,紛紛自發對朝鮮人進行盤查。9月5日,日本政府對事件進行了通報,並表態戒嚴部隊已經控制了局面,不會任由事件惡化下去,希望民眾不要擅自行動。
但東京市民似乎並不相信政府,整個關東地區依然流言四起,民眾始終處於恐慌之中。個別暴徒甚至趁機打砸商店,搶劫民宅,焚燒建築物,蓄意挑起事端,社會秩序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9月16日下午,一個名叫大杉榮的日本人,和妻子伊藤野枝及7 歲的侄子橘宗外出散步。正當他們悠閒地享受下午陽光時,憲兵隊突然逮捕了他們。
心急火燎的大杉榮親屬們擠滿了東京警察局,要求憲兵隊無條件放人。
大杉榮是日本知名的社會活動家,還是一個著名作者,伊藤野枝同樣富有名望,是一位高產女作家。最為關鍵的是,還牽涉到一位7歲的未成年孩子,這讓全體東京市民異常憤怒。
警察局長不敢怠慢,將情況逐級上報,最後竟然驚動了首相山本權兵衛。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山本首相命令陸軍大臣田中義一務必徹查,儘快給民眾一個交代。
田中義一叫來了憲兵司令小泉六一,詢問是否確有其事,大杉榮一家身在何處?小泉不敢隱瞞,承認了確實是憲兵隊逮捕了大杉榮一家,但已經被憲兵大尉甘粕正彥等人殺害了。
此事曝光後,同樣有著無政府主義信仰的難波大助十分悲痛,他發誓要為大杉榮一家討回公道,計劃行刺時任的日本天皇大正。
但大正天皇因精神病長期臥病在床,很少有拋頭露面的機會。要刺殺他幾乎沒有可能。於是,難波大助轉而將目標對準了大正的兒子、皇太子裕仁。
他首先潛回山口縣家中,將父親用於狩獵的一把霰彈槍偷了出來,然後又分別給親朋好友們寄去了一封信,和他們劃清界限,以免這些人被刺殺事件牽連。
難波大助被捕後,按照日本的法律,是肯定難逃一死的,不過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居然幾經波折,出現了誰也沒有意料到的結局。
先是日本政府準備放難波大助一馬,只要他在法庭上承認錯誤,痛改前非,就將他的死刑改為無期。但固執的法官卻不懂得政府的用意,執意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判處行兇者死刑。
最後,裕仁不得不親自出面為難波大助說情,表態他不會和一個毛頭青年計較,才說服法庭接受了無期徒刑的方案。
裕仁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有他深層次意圖的。當時的日本正處於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的時刻,與其殺一儆百,不如就此放難波大助一馬,既顯示了他這位儲君的博大胸懷,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重塑了日本皇室的形象。
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難波大助居然拒絕承認錯誤,這就讓日本皇室和政府有點顏面掃地了。當然了,目的既然沒有達到,裕仁也就不會對難波大助手下留情了。
11月13日,日本大審院經過審判,判處了難波大助死刑,兩日後執行。他的家人拒絕替他收屍,父親難波作之進從眾議院辭職後,灰頭土臉地回到山口縣,將老家用鐵籬笆圍起來,拒絕見任何人,並慢慢開始節食,半年後活活餓死了。
(參考資料:《虎之門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