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首日破億:這座橋「炸不爛」,因為最可愛的人用血肉築起...

2021-01-19 騰訊網

造橋、炸橋、修橋、再炸、再修……看似周而復始,其實不過是三個字「炸不爛」。

在昨天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中,就有這樣一座「炸不爛」的橋。故事根據1953年7月真實發生的歷史改編,那座真實存在過的英雄橋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部隊送往金剛川的南岸,直到金城戰役勝利,直到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上映首日,270餘萬觀眾走進影院觀看《金剛川》,單片票房破億元,排片比超過50%。能在工作日實現這一連串數據,與其說是中國電影行業以集體智慧、集體資源共同為一部主旋律大片護航,毋寧看成——無論時隔多久,那些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雄壯史詩的英雄先烈,都會永遠被人們銘記心頭。

影片第四章有著極為震撼的畫面:人梯築橋,令觀眾為之動容,「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在今天的大銀幕上又多了一筆新註腳。

而在影片之外,片尾字幕回放的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新聞鏡頭引發了最深長的淚水。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這座精神傳承的「橋」,真正不朽。

小人物小切口

刀刻斧鑿出「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英雄雕塑

區別於以往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的主角和主線都不在主攻的戰場。片名取自朝鮮的一條河,河流阻斷了大部隊支援金城戰場的路,唯有一座志願軍自建的載重橋,成為事情的勝負手。志願軍大部隊若能過橋便可直插金城,若不能,身後就是祖國,志願軍無可退路。於是,美軍飛機不時來炸橋,我志願軍一次次修復命脈之橋。

電影開篇,山坡滿目蔥蘢,忽有人頭攢動,步兵連高連長與劉班長一番對話,把故事的核心交代清楚:次日黎明五點前,步兵連須配合工兵連完成修橋任務,確保大部隊及時過橋。一個關於過橋的故事,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用三種視角、四個篇章復調敘事:步兵、對手、高炮班,最後歸攏到橋。

步兵的篇章,主角是初上戰場的新兵,他們為保家衛國奮不顧身地奔赴了未知命運的異鄉。

原地待命時,年輕的劉班長習慣掏出貼身口袋的照片,照片裡是逝去的戰友。年輕人一心證明自己,想扛槍上戰場,用戰功來替戰友贏回再也得不到的勳章。所以,聽到上級命令他們協助工兵連殿後的任務時,年輕人下意識的反應是拒絕——他想衝在最前。

高炮班的段落,是一對師徒「過招」。

橋不遠處有兩門炮,一明一暗,明炮點負責牽制空中敵機,暗炮點主要任務是隱蔽、後發制人。吳京與張譯飾演的班長關磊和連長張飛亦師亦友,為了兩處炮位的執守,他們爭執不下,看似「奪權」,實則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

值得玩味的是,電影裡的張飛在關磊反襯下,格外謹小慎微。可暗扣《三國演義》裡桃園結義的關張兩兄弟,影片後半程,張飛與關磊並肩拼出了電影裡最血性的一幕,絕不負當陽橋頭、橫矛立馬的猛將之名。

另一個天空的視角,美軍飛行員駕駛偵察機「喪門神」穿梭往來,希爾就是其中之一。起初,他和夥伴對志願軍滿是不屑,作著打油詩取笑滿眼硝煙。在武器裝備尤其是空中戰機絕對制霸的美軍眼裡,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過「黃螞蟻」爾。

但轉變在幾個小時內發生。B26、榴彈炮、水中延時炸彈、B29燃燒彈……他們投下的炮彈威力一次賽過一次,可橋奇蹟般地一次次被修復。

三個不同空間,三重視角,發生在一個夜晚的故事被「重複」了三次,其實不過是跟著不同心境,反覆審視各人的信念與抉擇。

於步兵,主題詞關乎大局、成長;於高炮班,焦點落在了犧牲;

而跟隨美軍視角,觀眾更可以直觀感受:什麼叫遇水架橋、逢山開路,什麼叫明知不可能而為之,什麼叫血肉築就鋼鐵長城?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的壯舉就是!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犧牲」。管虎說:「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拍《金剛川》,就是為了以小見大,刀刻斧鑿出「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英雄雕塑,喚醒「中國人骨子裡留下的血性和不滅的風骨」。

許多人的影評在講祖輩的故事

「炸不爛」的橋也是跨越時空的精神之橋

《上甘嶺》《英雄兒女》……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始終是中國大銀幕上重要的一部分。硝煙已散,為什麼這段歷史有必要反覆回眸?郭帆導演說:「為了長眠的英雄。」

《金剛川》在B站的預告片下,熱評之一這樣寫道,「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丹東鳳城人,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但親人當年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所以,看到片尾築起的人橋,眼淚奔湧而出;再到後來的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安葬,眼淚更是止不住地流。聽著《英雄讚歌》看完字幕,突然懂了我兒時爸爸為什麼最愛哼唱這首歌。」

無獨有偶,在微博、貓眼、淘票票、微信公眾號等各類社交平臺,年輕人的影評雖遣詞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與人生相關的表述,「我姥爺」「我爺爺」……年輕人們說,是無數英勇的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成了這片土地的磚瓦城牆;是他們的寧死不屈捍衛了如今的浩瀚山河。敵人槍炮再殘酷,都抵不過那集結成軍的萬眾一心。看完電影,許多年輕的心靈更進一步理解了,中國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裡。

從這一層面說,《金剛川》不僅在片中築起了「炸不爛」的橋,致敬了英雄;也在過去與當下直至更遠的未來之間,搭起一座「橋」,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續傳承、世代發揚,盡一份力。

圖片來源:新華網、片方

作者:王彥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炸橋與修橋
    《金剛川》,指的是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通往當時的作戰前線,是運送人力、物資的一條戰略大動脈,因此成為戰爭雙方爭奪非常激烈的一個地標。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美軍飛機一次次的轟炸下,我志願軍是如何一次次護橋、修橋,最終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的故事。
  • 《金剛川》—銘記偉大勝利 向英雄致敬
    11月19日下午,第四公司組織機關職工前往太奧文投影院觀看了由管虎指導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該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 我為什麼被《金剛川》震撼?
    還有預告片中那一句樸實的獨白——「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哪座橋?它承擔著多重要的意義?如何才能過橋?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歷史的這一頁只有模糊認知,缺乏甚解。直到看完《金剛川》。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攜手,拍攝了最悲壯最熱血的戰爭場面,刻畫的是最真實最熾烈的人性。近兩個小時。
  • 《金剛川》:那些應該被永遠銘記的犧牲
    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和《英雄連》相繼亮相,接力致敬歷史和英烈。在觀影之前,其實我對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殘酷與慘烈,只是有所印象,而《金剛川》這部電影,以最觸動人心的直觀描繪方式,刻畫了一場圍繞著過橋和護橋的艱苦戰鬥。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金剛川是朝鮮的一條河,這條河上有一座橋,是通向主戰場的一座動脈橋梁。
  • 最可愛的人,志願軍英魂不朽!電影《金剛川》
    山河無恙,英雄歸鄉,中國人民最可愛的人,祖國今天接你們回家!」半生歲月蹉跎,恍惚認為自己已經麻木不仁,很久沒有體驗過眼睛裡熱淚打轉的感覺了,當在影院裡迴蕩起《英雄讚歌》的旋律和看到銀幕上呈現的那一段字幕,我終於沒控制住自己。
  • 《金剛川》一部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
    就在昨天,《金剛川》首映,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一部影片,這讓很多觀眾拉滿了期待值。商業片的任務是賺錢,藝術片的任務是表達作者思想,主旋律影片則是要弘揚愛國精神,傳達意識形態,並且能讓大多數人接受。很顯然本片做到了,首日破億和9.5的觀眾評分證明了這點但說回電影本身的話,本片還是有很多問題的,不能因為一句「感動」和「愛國」就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 劉彥本:金剛川上修補「生命橋」
    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為主題,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軀無悔殉國的感人故事。而在埇橋區永安鎮潘湖村,就住著一位電影裡修橋工程兵的原型,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今年90歲的劉彥本老人。
  • 大猛哥說電影——《金剛川》——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因為橋面被損毀,部隊只能在樹林中繼續隱蔽等待,很快團部命令傳達下來了,劉班長所在連隊,奉命最後過江,並且歸工兵連調度,協助修橋。這邊命令剛傳達完畢,不對就受到了美軍使用榴彈炮遠程轟炸,不過美國人本意是炸橋的,炸到劉班長的部隊,那純屬打偏了。
  • 《金剛川》志願軍工兵創造「不可能」奇蹟,當之無愧「基建狂魔」
    都說中國是基建狂魔,殊不知,在70年前,為了修一座橋,或是為了打通一條路,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知付出了多少慘重的代價,電影《金剛川》講的就是一座橋的故事——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的故事。《金剛川》主角的原型是志願軍工兵英雄張振智。
  • 為什麼被「金剛川」震撼?來源於真實!十八萬中華兒女長眠的地方
    還有預告片中那一句樸實的獨白——「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哪座橋?它承擔著多重要的意義?如何才能過橋?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歷史的這一頁只有模糊認知,缺乏甚解。直到看完《金剛川》。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攜手,拍攝了最悲壯最熱血的戰爭場面,刻畫的是最真實最熾烈的人性。近兩個小時。
  • 【金剛川】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故事將以三個視點講述,三位導演的表現引人關注。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志願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
  • 草根評《金剛川》:多角度敘事 振奮人心
    今天看完電影,了解到更多先輩當年是在用血肉之軀築起人橋,築起守衛家園的地基。在至暗時刻,擁有這樣的信念和精神是令人動容的。就像螞蟻過江抱成一團,外圈那層終會犧牲,但這是為了延續種族的存活和未來。希望大家銘記善待這些老兵,他們付出了我們不能想像的程度,才換來了今天的一切。
  • 《金剛川》幕後揭秘: 12天完成動態預覽,武行演員肉身築人橋
    而在影片近期發布的「人橋特輯」中,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聯合導演田羽生感慨良多:「《金剛川》這部影片激勵人心。大家團結在一起,為自己的民族做出貢獻,這種精神特別可貴。」導演郭帆解析「虛擬拍攝」電影《金剛川》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導演郭帆在攝影棚裡完成了大部分的畫面拍攝,採用「虛擬拍攝」技術提高了製作效率和精準度。
  • 八月開機,十月上映,戲裡戲外都在與時間賽跑,《金剛川》太燃了
    電影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為背景,講述為了保障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們誓死捍衛金剛川上的交通要塞金剛川上金剛橋的故事。全片分為四個部分,採用士兵,對手,高炮班的三個視角展開,三線並行的敘事方式很新奇,給觀眾十分新鮮的觀影體驗,但並不會給人拼湊的感覺,剪輯過渡都很清晰自然,節奏張馳有度,開篇接連幾個小高潮,中段放緩,後段層層遞進,在「橋」這一部分達到了最高潮。
  • 金剛川上英雄橋,這片盛世,不枉英烈用鮮血鋪就
    金剛川上的「工兵橋」金城戰役中,志願軍向敵發起進攻。可是沒有人理睬它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工兵連還是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37米長的橋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為止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
  • 「光影新時代」主題微影評|一座人橋的脊梁
    電影《金剛川》的結尾,一邊是美軍強大的空中力量,一邊是志願軍無畏的血肉之軀,極大的反差對比,既令人倍感無奈,又令人更加敬佩。   這部講述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事跡的電影,選取了志願軍在金剛川下遊渡口與敵人鬥智鬥勇,一次又一次被炸橋,一次又一次架起橋梁,成功保障了志願軍運輸線路暢通的故事。
  • 三個月拍出奇蹟,《金剛川》如何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頭上敵機轟鳴,身下水流湍急,年輕的戰士們前赴後繼,通過那一座用血肉築起的橋。 昨天,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的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
  • 《金剛川》堪稱「催淚炸彈」,拍攝幕後:擰成一股繩,通過那座橋
    「從影片後面的字幕也能看到,劇組有五千多人,我們擰成一股繩,就像影片中孩子講的那樣,『我們都想通過這座橋』。」導演郭帆說,雖然《金剛川》是他和管虎、路陽合作,但越做到最後,特別是最後的成片,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
  • 《金剛川》:重要的事情拍三遍?
    金剛川是一條暗流湧動的河川,而志願軍戰士們想要去金城打完最後一戰就不得不跨過金剛川,於是志願軍戰士們在金剛川上建起了一座承重橋。 而這部電影也就是圍繞這個橋展開的,這座橋,志願軍沒跨過去,就是地獄了,可志願軍跨過去了,那就是美軍的地獄。
  • 用複雜時間序列講一個簡單的故事,《金剛川》的感動來自它的平凡
    《金剛川》的故事圍繞著這座橋的攻擊、守、修、通展開,但出人意料的是加入了對手的視角。影片的第一節「士兵」,以士兵劉浩的視角來展開。士兵的任務是過橋去前線,一路奔襲卻不得不時時隱蔽——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武器裝備上遠遠落後,尤其是空防和空戰,幾乎是空白。在前進途中,萬人部隊御襲,通訊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