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南臨高人來說,烤乳豬是「本命」,幾乎餐餐能吃,早餐也不放過。
清晨,一碟烤乳豬,一碗白米飯,一杯本地白酒,臨高人就能填好肚子,去應對一整天的工作。
而隨著名聲越來越大,臨高烤乳豬早已走出這一畝三分地,成為許多海南人餐桌上的「常客」。
「一共308元,給300就行了。」
「謝謝啊!誒,您二位長得很像,是雙胞胎嗎?」
……
在海口海墾路上的一家「姐妹臨高乳豬店」裡,老闆吳姐常常會遇到客人問同樣的問題。
這是一家雙胞胎姐妹開的乳豬店,開業19年,早已積累了一定的人氣,靠的是口口相傳。
甚至外地食客比本地食客還多,慕名而來初嘗後,又反覆登門。
簡單好記的店名,給不少食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多去幾次後都直呼「去姐妹店吃」,這是一種默契。
「想讓客人有一種』回家吃飯』的感覺。」吳姐笑著說。
臨高乳豬以皮脆、肉細、骨酥、味香聞名,烤、燜、炒、蒸皆可,但以燒烤最佳。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就已經把烤乳豬作為一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記載在《齊民要術》中。
他寫道:「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意凡常也。」
一千多年後,這樣精湛的烹飪技術得以延續,烤乳豬也成了不少宴席上的打頭菜。
每逢節假日或祭祀,海南部分地區的家家戶戶還會專程訂上幾隻烤乳豬。
吳姐家也曾接過不少訂單,多的時候店裡的圓桌都被擺滿,逐一等待客人上門取貨。
吳姐家的烤乳豬每天都現烤現賣,烤好一隻,就有專人及時送到店裡。
金黃的乳豬皮油亮誘人,會烤的師傅,能將每一個部位都著色均勻,外焦裡嫩。
趁熱剁成小塊端上桌,夾起一塊送到嘴裡,都還是熱乎的。
吳姐家的烤乳豬選的是生長期1個月左右的豬崽,淨重10斤到12斤之間為宜。
豬崽由固定合作的農戶供應,農戶會用含有空心菜、地瓜葉等野菜的豬食進行飼養。
區別於食用豬飼料的豬崽,這樣長大的豬崽在烤制之後肉質緊實而有韌勁。
烤制一隻乳豬需要經過排豬、醃製、烘乾、上爐烤等幾道工序,整個過程歷時1小時20分鐘左右。
「排豬」是烤乳豬行當的術語,意為用刀在豬肉身上劃開數道口子,以便於後續下料醃製。
「排豬」很有講究,口子劃得深了,烤制時皮會裂開影響賣相;劃得淺了,醃料不夠入味便會影響口感。
醃料各家用的配方不同,吳姐製作的醃料遵循臨高人喜鹹食的特點,味厚香濃,用鹹香的醃料給豬崽做「SPA」後,便可上爐烤制了。
姐妹烤乳豬堅持使用明爐烤制,先炙烤內裡的肉,使油膏走入皮肉,做到皮脆味濃。
再在「炙皮」時,為豬皮塗抹上蜂蜜、酒、油等,讓豬皮呈現金黃的誘人色澤。
不同的烤制師傅掌握的火候不同,用時也會有所差異。
烤制時間和技術不僅決定了烤乳豬的口感,還能「挽救」肉質偏肥的乳豬。
品質上乘的烤乳豬肥瘦相間,肉味濃香,偶有幾隻肥肉多的乳豬也無須「自我放棄」。
只要烤制師傅在烤制時多費功夫,將肥肉裡的脂肪烤得幹透並與瘦肉融合便可「扭轉乾坤」。
烤好的乳豬皮色閃著金燦燦的油光,骨酥皮脆,皮肉相連,油紅色樣。
夾起一塊帶著炭火餘溫的烤乳豬,「咔嚓」,入口便能感受到外皮的酥脆,裡肉又軟嫩。
食畢餘香盈口,多食而不膩。
這食而不膩的秘訣還在於姐妹家的秘制蘸料。
吳姐澄清,吃烤乳豬蘸白糖並不是源自臨高人,臨高人最本源的烤乳豬蘸料是特製的米醋。
姐妹烤乳豬的蘸料是將釀造米酒時的尾酒製成醋後,再添加陳醋、糖、沙姜、生薑、鹽等20餘種配料通過秘方釀成。
蘸料酸中帶甜,甜裡含辣。口感極其豐富,很大程度消解了烤乳豬的膩味。
將近20年過去,吳姐的食客一波接著一波。
有在農墾中學上學時就吃到成家的小夥,也有遠道而來只為嘗一口家鄉味道的老人家。
但吳姐兩姐妹仍只守著這家店,即便有食客要求再在別的地方開一家分店,也被婉拒了。
「開多了做不好,等於沒開。」
對於吳姐而言,開店的宗旨是傳承家鄉美食文化,就像守護著一個家,讓遠遊的故人回到家鄉的懷抱,品嘗那一口家鄉的味道。
縱使時間推移,那刻在骨子裡的記憶也不會消失。
如今,吳姐和姐姐只要一有空就會到店裡,時刻盯著新鮮出爐的烤乳豬何時送上門,親力親為地給客人點菜、上菜。
無論是這炭火裡走出來的味道,還是老闆親切和藹的笑容,總讓人抵擋不了。
p.s.免費贈送的酸菜味道也很好哦~
想吃?地址在這兒
海墾路22號信力花苑A棟10號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熱愛美食
小表妹的「深夜愛報社」
撰文:涼拌菜 西瓜拿鐵
攝影:咖喱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李國棟
責任編輯:張琬茜
海南這些料,幾乎萬物皆可蘸
這個韓國歐巴在海南做的披薩,比你家鍋還大!
覺得內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