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地菩薩,以「地」悟得治平心地之道,獲地大圓通。此菩薩之本修因,為先平外在之「地」,後依佛教向內平心,達於心、地皆平之境,而開明心地。菩薩荷負眾生,如同土地能持萬物,故名持地菩薩。
經載,持地菩薩作為能入首楞嚴三昧的十地菩薩,具足大智精進善巧,辯才無礙不違真俗,具諸解脫永離蓋纏,於真俗門洞達無礙,深明實際不住其中,常遊三昧不舍大悲,憐愍眾生如視一子,雖現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諸有勉濟眾生(《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除眾菩薩共有的行德之外,持地菩薩尤能以大地般的平等心荷負眾生、利樂有情,如同土地能持萬物。又《自在王菩薩經》雲「障礙魔子者,持地菩薩是」。
心地當平世界平,相應地大獲圓通
持地菩薩過去世中歷值諸佛具修福業,別值毗舍浮佛親承開示,最終以「地大」為修行方便證得圓通。
根據《楞嚴經》卷五載,楞嚴會上二十五位菩薩講述自己最初成道方便,如何修習真實圓通。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陷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持地菩薩於過去普光如來世作比丘時,經常在所有要路津口、田地險隘之處,以及任何妨礙行車走馬的高低起伏、溝壑坎坷等處,負擔沙土、修橋補路、不憚勤苦、悉皆平填,如此修治,經久之時,常行不退。此是平地之行。
待過去莊嚴劫一切自在如來(毗舍浮佛)世時,因眾生共業所感,世多饑荒,菩薩便作荷負之人,凡看到街市上行人走路困難,便助人負物擔薪、肩扛手提,並救拔陷溺的車馬,無論親疏貴賤,悉皆平等布施身力,只取一錢以或身命,更不多貪。此是效力之行。
其時適逢國王設齋供佛,持地菩薩平治路地,待佛經過。佛為菩薩摩頂開示云:「當平心地,則世界一切皆平」。所謂地由心造,心境不二,心平則一切地平。若能以平等性觀與此相應,則一切法無不平等、自在無礙。持地菩薩聞聽此言,頓時心開,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只因虛妄分別而現,如空花翳故妄見,實相唯如來藏。了本虛妄,即悟無生。如僧肇大師雲「將頭臨白刃,猶若斬春風」。
心、地本平何待平?不平之平始謂平
持地菩薩得「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之教授而成無上佛道,自古皆言「平心之教」,《楞嚴經》亦言「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何以說菩薩由「地大」而證圓通?
平心之教,非教菩薩舍地而從心。若舍地從心,當言由心而獲圓通,非由地大而獲圓通,且「平心之教」亦成「有為之平」。由「地大」而入,不僅指持地菩薩過去世修橋補路平地,以「平地」之行而感得佛陀親授「平心之教」的悟入因緣,更是直指大地本來坦坦,何須更平?
故「地大得圓通」一段公案,古今釋多,今特有藕益大師「唯心雖妙,猶待於麤;唯地之妙,始稱絕待……因該果徹,唯是一乘。儻離地談心,心復烏有」,一語道破。《靈峰宗論》云:
「持地菩薩平地待佛,佛摩頂謂之曰『善男子,當平心地,則世界自平』。此為事度人,示唯心法門,令因事入理也。唯茲事理二塗,混不類,分不開。以平地之法平心,一切唯心。以平心之法平地,一切唯地。唯心雖妙,猶待於麤。唯地之妙,始稱絕待……一條大路,本來坦坦,何須更平?」
大地本來平坦,不待平治,故言由「地大」契入圓通。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平」,此言心平則地平;說以地大為契機,此言地平則心平。心、地本來無二,本皆平坦,心不須平,地又何待?
故佛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不說「先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前者意謂大地本來平坦,地平心自然平,此是實相;地不平因心不平,心、地不平,此是妄相。而佛陀「平心之教」,是針對凡夫執地而著重談心平,並非平心先於平地、舍地從心。藕益大師指出,這是以無為而行平治之功,以泯凡夫分別高下之見。《靈峰宗論》云:
「然高下之見未忘,斯平治之功可效。功雖有作,行實無為。行積於無量劫波,心開於一言摩頂。因該果徹,唯是一乘。儻離地談心,心復烏有。畫空作繪,非圓頓乘。是役也,一磚一礫,同證究竟寂光。一兩一銖,悉入首楞三昧。」
若依此解,則歷來注釋持地菩薩悟入圓通因緣多重「平心」之教,自然明了。如交光法師《楞嚴經正脈疏》云:「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檢親疏,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蓋前屬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內心外地,本惟一體,故惟平心,不分情、器,則境隨心轉,安有不平,較前豈不天淵乎?」
此言持地菩薩於往昔久遠劫中,勤苦勞作,無私奉獻,但生生世世所修,都以世間福業為主。直待因緣成熟,毗舍浮佛教導菩薩向內推求,燻修心地,故知於塵境界上造作世間福業,終究有漏、並非究竟。欲求無上道,還須返求自身、反觀內照。
平心之教,自觀心始,由對治凡夫實執,指出一切相乃心相之呈現,由此清理對外境的執著,此曰平心。平心,即知心與外境始終相依、互相觀待,心有則境有,心無則境無,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山陵者,高阜之處;溪澗等,窪下之區,此皆心地不平所感,等心濟物則報土無此。
故如《維摩詰所說經》中,舍利弗尊者因心有高下,而見娑婆世界土地高下,丘陵坎坷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持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佛言:「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更言:「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仰山慧寂禪師借「水」而說心平則地平之理,有「高處高處平,低處低處平」的典故:
溈山一日指田問師:「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師云:「卻是這頭高,那頭低。」溈山云:「爾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師云:「不必中間立,亦莫住兩頭。」溈山云:「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師云:「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溈山便休。(《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故心平如地,泯滅心中分別對立執著,自然了知外境世界本來清淨無染,並無高低坎坷之分別。但能平心,則情器之別頓消,大地必平,何待以平地之勞而使地平?終又回歸「不待平而平」之「不平之平」。
心如大地持一切,平等含育諸有情
持地菩薩心如大地,荷負一切眾生,如同土地能持萬物,而不索求任何回報。《寶雲經》雲,菩薩有十法乃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出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能動、十師子吼亦不能驚。菩薩亦爾。
如持地菩薩,其一心地清淨本然,周邊法界,故云廣大;其二為一切眾生之所皈依,故云眾生依;其三菩薩證入心地法門,無喜噁心,淨穢俱納,不生憎愛,贊之不喜,毀之不嗔,故云無好惡;其四菩薩能受諸佛大法雨,領受諸佛妙法,故云受大雨;其五菩薩能示眾生法藥,能持佛法大廈,如藥草治病良木蓋屋,故云生草木;其六菩薩能令眾生播下金剛道種,故云為種子依;其七菩薩能生正法財,普濟群生,故云生眾寶;其八菩薩能以無量法門療愈生死病、救拔輪迴海,故云生眾藥;其九菩薩離一切毀譽稱譏、八風不動,故云風不動;其十菩薩於佛所說法得無所畏,不像天魔外道皆生恐怖,故云獅子吼不驚。
今持地菩薩由平世界大地,進而平自心地,證阿羅漢,入菩薩位,當然亦具此十德。持地菩薩因持地行德,而能具足大地承載一切之功德。因而當世尊欲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時,持地菩薩入首楞嚴定,為世尊開路造作三道寶階,由娑婆世界的大地直通三十三天,世尊由是入宮。《觀佛三昧海經》云:「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當往為母說法?佛告大王:如來當如轉輪聖王足行之法,從閻浮提上忉利天,問訊檀越,為說妙法。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持地,即從座起,入首楞嚴三昧。三昧力故,從金剛際,金剛為輪,金剛為根,金剛為花,花花相次,出閻浮提。時四龍王,難陀、跋難陀、阿耨達多、娑伽羅龍王等,各持七寶詣持地所,奉上七寶,為佛世尊作三道寶階。左白銀,右頗梨,中黃金,從閻浮提際上忉利宮。」
持地菩薩還是地藏菩薩的大眷屬。《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經》云:「北方地藏尊…無量諸眷屬…並持地菩薩…除一切憂冥,秘密內為縛。」持地菩薩真言曰:「馱囉抳馱囉髯。」此菩薩居於密宗胎藏界地藏院中央,與寶處、寶掌、持地、寶印、堅固意等菩薩合稱為六地藏。《胎藏金剛教法名號》云:「背面第四重從西第一除蓋障菩薩、第二堅固心菩薩、第三持地菩薩(內修金剛,亦名顯相金剛)。」因福德具財為地藏菩薩性德之一,因此持誦持地菩薩名號,亦能與眾生大財,令富饒豐足。
《地藏經》云:「我觀是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出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善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持,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持地菩薩亦如地藏菩薩一樣,為諸業障深重的眾生以大神力為與減輕負擔,乃至完全接過重擔,利樂有情眾生。
菩薩曾云:「譬如仁者地之所載,一切眾果百穀藥木因地而生。地無所置亦不求報,群庶品類皆仰地活。地不辭厭不以為勞,開士大士亦當如是。發心如地心無所著,不以喜怒勸諸黎元。使趣佛慧而不想報,則應大乘諸通慧矣。」(《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
又云:「譬如大地能生樹木諸藥草等,敷榮結實悉能成就,乃至萬物皆因地而有。而彼大地不作是念:我生草木而成熟之,及於萬物依止而住。一切眾生依法界地而得生長,不作是念能生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起平等心猶如大地,長時利樂一切眾生,不作是念我能利樂一切眾生。離其分別,即能趣證佛一切智。」(《未曾有正法經》)
《華手經》中,已曾有佛為持地菩薩授記。經雲從阿竭流香剎至娑婆世界的中間,有世界名眾歸,佛號雲鼓音。此雲鼓音佛位持地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道記。彼時持地菩薩見大光明、聞大音聲,從雲鼓音佛處了知釋迦牟尼佛今現在說法,便發心欲往詣娑婆世界,頂禮供養釋迦佛,及見彼土具足莊嚴大菩薩眾。以此因緣,持地菩薩方由眾歸世界來至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亦曾為持地菩薩授記。根據《寶星陀羅尼經》載,持地菩薩於釋迦佛法會上發願,以女人形象度化眾生,如地持物,悕念授記。世尊便為持地菩薩授記,當來成佛,名智自在如來,世界名勝攝功德滿。並說偈云:「汝如大地持一切,今當速得所希念。剎名勝攝功德滿,作佛名曰智自在。」
持地菩薩古風存,人間修路有知音
古有持地菩薩修橋補路、平地待佛,由地大悟入圓通;今有禪修老法師,感持地菩薩行,發心獨自修葺山路,十載苦修,八十無休。虛雲老和尚慕名而尋,相見如逢知己,後學因此得於《虛雲和尚自述年譜》中一睹妙緣。
清光緒三十年,虛雲老和尚在雲南修復缽盂庵期間,遇到這位修路僧人。《年譜》記云:
「有一外省僧人,自發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來往者助火食,數十年來,不曾退變。此路得該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願,祇顧修路。予聞而異之,循道前進,將暮,遇於途。見其荷鋤攜畚將歸也,上前問訊。彼瞠目不語,予亦不顧。隨伊到寺,見其放下鋤具,上蒲團坐,予參禮,他亦不視,不語。予亦向伊對坐。次早,伊作飯,予為燒火。飯熟,亦不招呼。予取缽盛食,食畢,伊荷鋤,予負箕,共同搬石挖泥鋪沙。共同起止,如是十餘日,未造一語,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晝,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歸。伊輕步至予後背,大喝曰:『在此做甚麼?!』予微啟目緩聲應曰:『看月。』伊曰:『月在何處?』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魚目真難辨,休認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萬象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伊執予手大笑曰:『深夜請回休息。』次日。歡然敘話。自言『是湘潭人,名禪修,少出家,二十四歲在金山禪堂,得個休歇處。後朝山到藏,由緬回國,見此路崎嶇,人馬可憐,因感持地菩薩往行,獨修此路。在此數十年,現八十三歲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緣,始一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緣。次日早飯後,予告辭,彼此大笑而別。」
禪修法師,宛如持地菩薩化身,一心為人修路鋪地,默自獨守,不事名利,韜光內蘊,映照古今。幸甚持地菩薩古風存,人間修路有知音!
回小向大護法華,身平大地願平心
楞嚴會上,持地菩薩云:「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關於持地菩薩「回小向大」,《楞嚴經集注》云:
「補遺云:經從回心入大去,敘菩提所證,前敘小證耳。雖有無生忍言,乃小教真諦耳。我有神力者,未證四果之前得五通也。常平心地等,小乘亦談諸法由心,則心平時世界亦平也。我即心開,真空發也。見身微塵與世微塵等無差別者,若正若依積塵以成本無自體,空理平等。蓋由持地所敘,先為比丘,乃至成阿羅漢。初敘小證也,回心今入去方是大乘,故無可疑矣。所謂今者,非指釋迦一化之中,蓋言後時耳。
「長水云:此人開悟大乘而證小果者,以隨彼意樂要入即入。如西域諸菩薩等皆悟大道,嫌棄小乘猶如咳唾。多因王請即證小果,由人意樂,豈不然乎?」
《楞嚴經圓通疏》:「小乘解拙,不悟空平等理,故但成小果。若持地菩薩,蒙佛開示『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乘此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則情與無情同歸一理,依報正報均為一性。」又言:「悟無生忍而止證阿羅漢者,正以身為比丘當聲聞像,雖能利物而自了心多。故雖惑破無明而但果成羅漢,亦聞常取果之流也。先出三界自利竟,然後入界以利人,故曰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者,文見普門品末。」
可知持地菩薩還是釋尊法華會之上首菩薩。佛陀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持地菩薩起身總嘆並證言觀世音菩薩功德。《妙法蓮華經》云:「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因持地菩薩曾於莊嚴劫值遇毗舍浮佛,教令平持心地,則一切皆平。是故獲證地大圓通,能內平自心,而使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楞嚴經圓通疏》云:「蓋法華為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證諸法實相。今持地所悟,當諸法實相之一法,一即一切。自既證已,方知佛說不虛,故為法華會眾而作實相證明也。」
以平心地而平世界的持地菩薩,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從座起、深贊其功,不僅因觀世音菩薩能以大地心任持眾生、出生功德,更意在顯示普門品之修行法門,實為心地法門。
聞持普門品之人,若能以此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恐怖中能施無畏。由此自在之業,普門之行,便為己有。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而顯示自性本具,揭示在生命過程中出現種種災難,是因為眾生的自性中原本具足這樣的功能,災難亦由自性發出,是同一意義。故云若有聞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當本性的災難發生時,觀音菩薩的救度會使眾生心向三寶而脫離苦海,讓被接引的眾生從貪嗔痴的煩惱境地回歸真如本性的常樂我淨。因此,災難只是表象,當災難發生時,善心和信心往往也就開始萌發。承受災難的過程,逐漸轉變成為信仰建立、助人為善並進而遠離煩惱的過程。因此,七難實際上顯示的是眾生的本性。自性具足災難,也具足救度,在災難與救度發生的過程中逐漸回歸到真如本性中去。
因此,即使沒有於當下產生信仰,即使無心關注常樂我淨的真如本性,也能使人從生活的自然事件中具備回歸的可能性,這是持地菩薩於此地所顯發的觀音菩薩的又一個特別功德。
觀世音菩薩,或名觀自在菩薩,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依慈悲應物之德,故號觀世音;依真觀淨觀照心之功,故號觀自在;自一心出,應無不遍,故謂普門;自萬物反,照無不融,故謂圓通,其實所指非異,如楞嚴無作妙力是也。但諸法之行,無不是示使平持心地。因此,普門品末尾特以持平心教而獲地大圓通的持地菩薩,贊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殊勝功德,以明圓通無盡之意,不離一切眾生常住心地。
又《法華經知音》雲,持地菩薩「以阿羅漢為菩薩者作證,良非無故也……初諸聲聞人聞發菩提心,皆雲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以發心者,必欲度脫十二類生故。故四大弟子說喻,我本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今聞菩薩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之業,皆知發菩提心者,如月隨水現,鏡逐像明,終日度生皆神通示現,毫無留滯。故先雲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之力,末雲,皆發無等等阿耨菩提之心。是知六品流通,為教聲聞學菩薩法。佛子所應得者,萬二千受記阿羅漢,皆已得之矣。」
地平如掌,本彰實相,然五濁惡世,眾生正報有缺,依報亦然。持地菩薩由地大契入圓通,證得心平世界平,是以身力而平大地;回小向大,證法華實相,更以一乘大願來平眾生心地。藕益大師頌云:
圓融絕待妙蓮華,
須是還他古作家。
馬後驢前無數客,
等閒同駕白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