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十地

2021-03-01 和合願

  不空祖師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奉持品第七》雲:
  佛言大王汝今諦聽。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當如佛而供養之。百千萬億天妙香花而以奉上。善男子其法師者習種性菩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十住行。見佛法僧發菩提心。於諸眾生利樂悲愍。自觀己身六界諸根。一切無常苦空無我。了知業行生死涅盤。能利自他饒益安樂。聞贊佛毀佛心定不動。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三業無失起六和敬。方便善巧調伏眾生。勤學十智神通化利。下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善男子習忍以前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謗正法。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脫位於一阿僧祇劫。修習此忍能起勝行。複次性種性菩薩住無分別。修十慧觀舍財命故。持淨戒故心謙下故。利自他故生死無亂故。無相甚深故達有如幻故。不求果報故得無礙解故。念念示現佛神力故。對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業十顛倒故。我人知見念念虛偽。了達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無自他相住真實觀。中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於二阿僧祇劫。行諸勝行得堅忍位。複次道種性菩薩住堅忍中觀諸法性得無生滅。四無量心能破諸闇。常見諸佛廣興供養。常學諸佛住回向心。所修善根皆如實際。能於三昧廣作佛事。現種種身行四攝法。住無分別化利眾生。智慧明了甚深觀察。一切行願普皆修習。能為法師調御有情。善觀五蘊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得如實性。雖常修勝義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於人天中順道生故。上品修習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多。三阿僧祇劫。修二利。行廣大饒益。得善調伏諸三摩地。住勝觀察修出離行。能證平等聖人地故。
    複次歡喜地。菩薩摩訶薩。超愚夫地生如來家住平等忍。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大悲為首起諸大願。於方便智念念修習無量勝行。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行於生死魔不動故。離我我所無怖畏故。無自他相常化眾生故。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善男子此初覺智。非如非智非有非無。無有二相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動非靜。二利自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智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於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百萬行願。此地菩薩無三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以願生故。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廣大清淨善能安住饒益眾生。


  複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最勝寂滅。斷瞋等習修一切行。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欲。得真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寂靜純善離破戒垢。行大慈觀念念現前。於五阿僧祇劫。具足清淨戒波羅蜜多。志意勇猛永離諸染。


  複次發光地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滅無明闇。於無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無來無去。依四靜慮四無色定。無分別智次第隨順。具足勝定得五神通。現身大小隱顯自在。天眼清淨悉見諸趣。天耳清淨悉聞眾聲。以他心智知眾生心。宿住能知無量差別。於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羅蜜多。得大總持利益安樂。


  複次焰慧地菩薩摩訶薩。修行順忍無所攝受。永斷微細身邊見故。修習無邊菩提分法。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具足。為欲成就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於七阿僧祇劫。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多。遠離懈怠普利眾生.

    複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以四無畏隨順真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盤。集諸功德具觀諸諦。此苦聖諦集滅道諦。世俗勝義觀無量諦。為利眾生習諸技藝。文字醫方贊詠戲笑。工巧呪術外道異論。吉兇佔相一無錯謬。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菩提。知諸地中出道障道。於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開發諸行。


  複次現前地菩薩摩訶薩。得上順忍住三脫門。能盡三界集因集業麤現行相大悲增上。觀諸生死無明闇覆。業集識種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無明業果。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不二故。於九阿僧祇劫。行百萬空無相無願三昧。得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無邊光照。


  複次遠行地菩薩摩訶薩。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住於滅定起殊勝行。雖常寂滅廣化眾生。示入聲聞常隨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隨順世間而常出世。於十阿僧祇劫行百萬三昧。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複次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功用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盤心。悉皆不起由本願故。諸佛加持能一念頃。而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說大千世界。隨諸眾生普皆利樂。於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次善慧地菩薩摩訶薩。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礙障。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諸佛法藏。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無斷無盡。一剎那頃於不可說諸世界中。隨諸眾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於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恆河沙等諸佛神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複次法雲地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思惟觀察從發信心。經百萬阿僧祇劫。廣集無量助道法。增長無邊大福智。證業自在斷神通障。於一念頃能遍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國土。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普令修習波羅蜜多。入佛行處力無所畏。隨順如來寂滅轉依。善男子從初習忍至金剛定。皆名為伏一切煩惱無相信忍。照勝義諦滅諸煩惱。生解脫智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此心若滅即無明滅。金剛定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唯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善男子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等。譬如有人登大高臺。普觀一切無不斯了。若解脫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滿功德藏住如來位。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受持解說。皆往十方諸佛剎土。利安有情通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說非是佛說。是故汝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伏忍菩薩  於佛法長養 堅固三十心  名為不退轉
 初證平等性  而生諸佛家 由初得覺悟  名為歡喜地

 遠離於染汙  瞋等種種垢 具戒德清淨  名為離垢地
 滅壞無明闇  而得諸禪定 照曜由慧光  名為發光地
 清淨菩提分  遠離身邊見 智慧焰熾然  名為焰慧地
 如實知諸諦  世間諸伎藝 種種利群生  名為難勝地
 觀察緣生法  無明至老死 能證彼甚深  名為現前地
 方便三摩地  示現無量身 善巧應群生  名為遠行地
 住於無相海  一切佛加持 自在破魔軍  名為不動地
 得四無礙解  一音演一切 聞者悉歡喜  名為善慧地
 智慧如密雲  遍滿於法界 普灑甘露法  名為法雲地
 滿足無漏界  常淨解脫身 寂滅不思議  名為一切智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十地菩薩是哪十地?一地到十地菩薩階位!
    十地菩薩分別是「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難勝地、六地現前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代表了菩薩在修行中斷除煩惱的程度,也標誌著菩薩成就功德的程度。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
  • 十地是什麼意思?十地菩薩是哪十地?
    學生,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為了分別程度的深淺,都定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菩薩,也分有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信菩薩,而十住、十行、十回向,進而就是十地及等覺菩薩了。尤其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作十地呢?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金銅礦物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
  • 十地菩薩的境界
    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於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所以菩薩從初發心,雖經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3)、歷時一阿僧祗劫,亦不過是三賢 (4) 位上,或地前 (5) 的凡夫菩薩,若論地位,僅止於見道 (6)。一定要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暫進至十地,乃名十聖 (7) 位,或地上 (8) 的法身菩薩,此時才可以稱為修道。若把三賢,比諸學校中普通科,那麼,十聖或十地,就是菩薩的專科了。  第一歡喜地。
  • 佛教知識| 十地菩薩是哪些?
    學生,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為了分別程度的深淺,都定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菩薩,也分有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信菩薩,而十住、十行、十回向,進而就是十地及等覺菩薩了。  尤其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作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金銅礦物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 482.十地法是智慧的根本丨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這時金剛藏菩薩說完了菩薩修行十地法門的名字以後,就默默不開口,也不繼續分別解釋十地法門的義理。這時一切十方來的諸大菩薩們,聽了金剛藏菩薩說完十地法門的名字,而聽不到他解說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像如渴思飲似的仰望著他,等著他解釋。同時也在心中生起了疑念:「是什麼因?
  • 5.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境界有什麼差異?【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宣化上人)
    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又有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都行阿羅漢,「十地」:到十地的果位;「摩訶迦葉而為上首什麼叫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裡不可以講成「阿羅漢十地」,阿羅漢已經得到十地菩薩的境界;不是「阿羅漢十地」,是菩薩「十地」。
  • 菩薩修行路線圖,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為四句偈:菩薩修學階梯,是菩薩修行的路線圖,《華嚴經》正宗分的各卷都說明此內容,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
  • 猛咒的強大力量:十地菩薩的壽命都會產生動搖
    就經教乘門而言,十地菩薩位居法雲地,已經得到菩薩離垢三昧,臻達修道圓滿,寂然不動,任何情況下都無能傷害者。即便是初地菩薩,魔軍百千萬億,也無法動搖他身上任何一根毫毛,因此弟子就是修再多的法,念再多的長壽住世祈請文都沒用,再如何祈請都無法把上師留下來。
  • 541.十地菩薩就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力,那麼佛的又是什麼境界呢...
    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什麼境界呢?
  • 金剛經——「菩薩」和「菩薩摩訶薩」的區別,十類眾生又是哪些
    所謂正宗比較好理解,因為這時候佛陀還在世,也沒有什麼分科判教,也沒有什麼佛門十宗,就是釋迦佛這一脈,就是正宗。02「菩薩」和「菩薩摩訶薩」的區別上一章我們講到須菩提請教佛陀如何降伏妄心和安住本心,咱們來看看經文佛陀是如何回答的。
  • 淨石講法 | 淺說八地菩薩
    當我們一直修到七地菩薩,那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七地菩薩已經通達了佛法,《十地經》中這樣描述七地菩薩 「說三乘法無限量,由是教化諸群品。」那麼,我們繼續修道,從第七地進修到第八地,八地菩薩的境界,這個肉身完全捨棄掉了,五蘊身已不復存在,報障身滅除了。《十地經 . 八地菩薩品》描述八地菩薩的境界:「菩薩住茲妙智地,則獲廣大神通力。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風濟。」「菩薩能知一切身,為化有情同彼形。剎土無量種種別,悉為現形無不遍。 」「一切眾中皆現身。聲聞獨覺與菩薩。
  • 537.十地菩薩受大智職,具足佛的十力,從此列入佛的名數之內【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這時,十地菩薩端坐在這個大寶蓮華座上,他的身體的大小,恰恰正好與這蓮華相稱。另外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作為這位大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坐在四周的蓮華上,大家圍繞著十地菩薩和大寶蓮華。這些菩薩,也都已證得百萬的三昧。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一、金剛前心初地菩薩:住歡喜地初地菩薩是金剛前心五菩薩位中的第一位,金剛前心五菩薩位與金剛後心五菩薩位,只有級別的不同,而其所證之金剛心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都證得了不生不滅,永遠堅固的無上道心,這個無上道心就是金剛心。所以,不論金剛前心五位或金剛後心五位,都統稱名金剛心菩薩。
  • 修橋補路平地待佛的持地菩薩
    經載,持地菩薩作為能入首楞嚴三昧的十地菩薩,具足大智精進善巧,辯才無礙不違真俗,具諸解脫永離蓋纏,於真俗門洞達無礙,深明實際不住其中,常遊三昧不舍大悲,憐愍眾生如視一子,雖現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諸有勉濟眾生(《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除眾菩薩共有的行德之外,持地菩薩尤能以大地般的平等心荷負眾生、利樂有情,如同土地能持萬物。
  • 宣化上人:八地菩薩到這個世界來,是穿著衣服來的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小千國土(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四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怎麼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菩薩?這是四地的菩薩。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這要經過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 八地菩薩到這個世界來,是穿著衣服來的(宣化上人)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小千國土(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四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怎麼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菩薩?這是四地的菩薩。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這要經過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淺譯01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淺譯01主講夢參老和尚第十一品是〈地神護法品〉,在地藏王菩薩請佛說校量因果所謂的堅牢地神是指大地能夠承載一切,就算是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也承載好多東西,而且是堅固的。這個地是什麼地呢?以法說是心地。沒有事物可以破壞心地,所以說堅牢不可壞。同時從世相上說,這個大地又能承載眾生,又能撫育眾生,又能滿足眾生的生活需求。什麼東西不是從大地生長的?我們吃的糧食、疏菜、水果,不都是地上生出來的?如果大地不生長這些東西,我們也活不了了。
  • 地府十個閻王為何甘願被西天來的一位菩薩領導?
    但是,在西遊中,閻王居然有十個,分別是閻羅王、秦廣王、轉輪王等,更奇怪的是,地府的最高領導居然不是他們,而是一名西天來的菩薩——地藏王菩薩。孫悟空學了長生不老術,沒想到因為生死簿上沒有勾銷,地府依然派出兩鬼來抓他。他一怒之下,不僅將兩鬼打死,不,他們本來就死了,應該是打成肉餅,還衝進地府,將生死簿上的猴類全部劃掉了。
  • 金剛經 什麼是八地菩薩?
    那我們上一章《一相無相分第九》告訴我們,小乘修因證果,那就需要遠離對一切相的執著,因地不要執著,果地也不能執著。那本章是講到了大乘菩薩修因證果也「亦復如是」,也不可以執著一切相。我們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金剛經》的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上求佛道不可以著相,下化眾生也不可以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