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是什麼意思?十地菩薩是哪十地?

2021-02-19 利生妙吉祥

學生,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為了分別程度的深淺,都定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菩薩,也分有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信菩薩,而十住、十行、十回向,進而就是十地及等覺菩薩了。

尤其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作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金銅礦物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薩,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

處在歡喜地的菩薩,是剛剛開悟了的行者。他對世間的一切生滅法,有了自己正確的體驗。除去了一般凡夫的妄執,真正明白了一切法本空、無我、與萬法唯心的真實意義。並且親歷了出世間的妙境,進入了一個與世間凡夫有別的,嶄新的精神領域。而內心喜不自勝,所以稱為歡喜地。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尸羅蘊,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為離垢。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了知你我同體的意義,思想言行因而得到了淨化。從前的染汙行為不再生起,一切身口意的活動,已經不再有過失汙垢。自然地依聖道而行事,成為了天人的楷模。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三摩地蘊;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通過實相的體證,看破了一切的虛妄,內心能忍一切凡夫所不能忍的一切事情,而且內心始終保持著湛然不動不受幹擾,反而伺機度化一切願得解脫法的眾生。

他的智慧,對一切眾生的種種愚痴與過錯,都能了解。並且能夠無盡的寬容、容忍與憐憫。他的智慧,如同照亮願得解脫法的眾生的一盞明燈,光芒四射。照現眾生的痴迷顛倒,以智慧的光芒驅散黑暗與無明。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焰慧。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已經親身證得了諸法與眾生的虛妄不實。對一切都無所畏懼,能起完全的勇毅。他能為解脫眾生而赴湯蹈火,粉身碎骨,而沒有絲毫的退卻。他越是為眾生做事吃苦,他的智慧與力量就越會相應地增長。他在救世的事業中,能夠鍛鍊出極高的智慧,他的智慧力量如同高漲巨大的火焰。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蘊,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由於智慧得到了高漲,不再為虛妄而顛倒,修行到了極深的禪定境界。他在定中能夠全憑智慧的力量,觀照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微妙難宣的法。他掌握了宇宙運行的原理,所以善能分別真偽,並且能以慧力引用禪定之力起極大的神通變化。他的慧力與神通,難測難量,宇宙之內能勝過他的已是寥寥無幾。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已經得到了完全的三昧定力與智慧,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的本相,都難逃他的法眼,都會如實的出現在他的眼前,沒有矇騙欺詐他的可能。他的慧力與定力,使他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宇宙的法則,成就他心中所想的一切現前(不能違反宇宙法則)。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由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私心泯滅,為了眾生無處不到,無時不在,恆以大慈悲之心、方便智慧,點化愚痴眾生,救災解困。又以智慧與定力指導後學菩薩,使他們能夠增長慧命,疾得聖果。他肩負著極重要的任務,他要教育與救度已發心和未發心修行的眾生,所以他任重而道遠。

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雖然道行深遠難測,且功德宏大。卻不恃己得一切智慧與神通,而生一點點的怠慢之意,對救世度生的努力,不減絲毫的鬆懈。對圓滿度世的宏願,能夠恆久的樂此不倦,道心永不動搖,永不退轉。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善慧。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能夠善用一切智慧與神力,起無量的神變,進入了一個至善的境界之中。能夠弘法度生於十方無礙,為一切菩薩所敬重,他能教化菩薩與凡夫一體無誤,堪作大菩薩之師。

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髮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

處在這一地階位的菩薩,智慧、力量與解脫已達究竟,而且更加能夠善於運用這些能力。因此他的濟世功德便沒有窮盡,能夠利樂有情永無止境。

他的智慧與法力如同浮雲法雨一樣,為眾生遮去苦惱的逼迫,滋養眾生的慧命令得增長。他已經成為一切眾生的守護者,一切解脫智慧的源泉。

法雲地階位的菩薩,是菩薩修行的最高境界,實際上法雲地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佛。法雲地階位的菩薩,他的智慧、神通與解脫已達究竟。已經成為了一切解脫智慧的源泉,成為了一切想要求得解脫之法的眾生的守護者,成為了六道眾生的救世主,成為了一位法身遍滿宇宙的覺者——佛陀。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十地菩薩是哪十地?一地到十地菩薩階位!
    十地菩薩分別是「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難勝地、六地現前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代表了菩薩在修行中斷除煩惱的程度,也標誌著菩薩成就功德的程度。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
  • 菩薩十地
    善男子其法師者習種性菩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十住行。見佛法僧發菩提心。於諸眾生利樂悲愍。自觀己身六界諸根。一切無常苦空無我。了知業行生死涅盤。能利自他饒益安樂。聞贊佛毀佛心定不動。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三業無失起六和敬。方便善巧調伏眾生。勤學十智神通化利。下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善男子習忍以前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謗正法。
  • 十地菩薩的境界
    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於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所以菩薩從初發心,雖經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3)、歷時一阿僧祗劫,亦不過是三賢 (4) 位上,或地前 (5) 的凡夫菩薩,若論地位,僅止於見道 (6)。一定要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暫進至十地,乃名十聖 (7) 位,或地上 (8) 的法身菩薩,此時才可以稱為修道。若把三賢,比諸學校中普通科,那麼,十聖或十地,就是菩薩的專科了。  第一歡喜地。
  • 佛教知識| 十地菩薩是哪些?
    學生,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為了分別程度的深淺,都定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菩薩,也分有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信菩薩,而十住、十行、十回向,進而就是十地及等覺菩薩了。  尤其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作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金銅礦物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 5.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境界有什麼差異?【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宣化上人)
    就是將來可以成佛,佛給他授記,授灌頂水;說他將來在某一個世界,某一個國土,某一個時間成佛,叫什麼名字。【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有人記得翻譯英文叫什麼?有多少個意思?誰若知道就講。知道的就應該說,不說不可以的;不說,就是吝法!吝法,就是捨不得法。
  • 482.十地法是智慧的根本丨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這時金剛藏菩薩說完了菩薩修行十地法門的名字以後,就默默不開口,也不繼續分別解釋十地法門的義理。這時一切十方來的諸大菩薩們,聽了金剛藏菩薩說完十地法門的名字,而聽不到他解說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像如渴思飲似的仰望著他,等著他解釋。同時也在心中生起了疑念:「是什麼因?
  • 菩薩修行路線圖,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為四句偈:菩薩修學階梯,是菩薩修行的路線圖,《華嚴經》正宗分的各卷都說明此內容,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
  • 猛咒的強大力量:十地菩薩的壽命都會產生動搖
    就經教乘門而言,十地菩薩位居法雲地,已經得到菩薩離垢三昧,臻達修道圓滿,寂然不動,任何情況下都無能傷害者。即便是初地菩薩,魔軍百千萬億,也無法動搖他身上任何一根毫毛,因此弟子就是修再多的法,念再多的長壽住世祈請文都沒用,再如何祈請都無法把上師留下來。
  • 541.十地菩薩就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力,那麼佛的又是什麼境界呢...
    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什麼境界呢?
  • 《魔獸世界》十地飲劑部落在哪購買 十地飲劑部落獲取途徑
    導 讀在遊戲《魔獸世界》中,十地飲劑的購買方法是玩家可以在部落或聯盟的祖達薩港口處找NPC供應商烈爐購買。
  • 539.為什麼第十地的名字稱為「法雲地」?【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十地菩薩這時修持的功夫,已達到於一念之間,可以接受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都能安之泰然,能受之泰然,能攝之泰然,能持之泰然。譬如娑伽羅龍王,他霔下起很大量的雨水,只有大海才能容納如是的雨量。
  • 537.十地菩薩受大智職,具足佛的十力,從此列入佛的名數之內【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這時,十地菩薩端坐在這個大寶蓮華座上,他的身體的大小,恰恰正好與這蓮華相稱。另外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作為這位大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坐在四周的蓮華上,大家圍繞著十地菩薩和大寶蓮華。這些菩薩,也都已證得百萬的三昧。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彌勒菩薩所說,哪十七地?地是心地心田
    1.名十七地【原文】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解釋】如此略說總共分為十七地,稱之為瑜伽師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解釋】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為您讀經: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清徹自見己身遊戲其中,悉現境界;第七地先覩嘉瑞,見左右面有大地獄楚毒峻嶮(xiǎn),自見己身超出此難,悉現境界;第八地先覩嘉瑞,自見兩肩有師子獸王,首冠繒帛其身雄壯,一切毒害諸惡獸等無不摧伏,悉現境界;第九地先覩嘉瑞,轉輪聖王大臣剎利百千眷屬,以法化導一切眾生,手執繒蓋眾寶百千莊嚴其首,悉現境界;第十地先覩嘉瑞,自見作佛身黃金色圓光一尋,億百千梵圍遶說法。
  • 如果把十地法修行圓滿,就可以說修行成就了,也可以得到一切的智慧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這時解脫月菩薩為了想重說一遍他的意思,就用偈頌的方法來表達: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    這時解脫月菩薩說:我現在願請金剛藏大菩薩!您來說這最好最安隱的佛法,菩薩修行的無上法門。分別解釋十地的道理,令一切眾生可以得到清淨的智慧,將來都能成佛。
  • 淨石講法 | 淺說八地菩薩
    當我們一直修到七地菩薩,那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七地菩薩已經通達了佛法,《十地經》中這樣描述七地菩薩 「說三乘法無限量,由是教化諸群品。」那麼,我們繼續修道,從第七地進修到第八地,八地菩薩的境界,這個肉身完全捨棄掉了,五蘊身已不復存在,報障身滅除了。《十地經 . 八地菩薩品》描述八地菩薩的境界:「菩薩住茲妙智地,則獲廣大神通力。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風濟。」「菩薩能知一切身,為化有情同彼形。剎土無量種種別,悉為現形無不遍。 」「一切眾中皆現身。聲聞獨覺與菩薩。
  • 545.金剛藏菩薩用偈頌的方式,把十地法門品的義理再說一遍【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想讚嘆演說攝取一切的種、一切智慧之道的三地四地菩薩。想讚嘆要把所有世界的染汙垢穢都除盡的五地菩薩。想讚嘆要布施給一切眾生智慧的六地菩薩。想讚嘆要示現不可思議的智慧,而莊嚴佛土的七地菩薩,了達空有無礙的境界。想讚嘆要顯示一切菩薩無功用行的不可思議智慧,而莊嚴三世間的八地菩薩。想讚嘆能說能受諸功德的九地十地菩薩。
  • 華嚴共修 | 華嚴經卷第卅四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 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