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師
導讀:有些人對於別人的求助,不懂得量力而為,於是吃力不討好,最後讓自己變得很煩惱。其實,關於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這篇文章也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一
有一次,一位禪師應邀到外地說法。
而當他風塵僕僕走在路上的時候,迎面遇到了一個滿面愁容的中年人。
禪師動了惻忍之心,於是上前詢問他道:「你為何如此煩惱?是遇到什麼難事了嗎?」
中年人抬頭一看,是一位出家人。
於是他就嘆息著說道:「師父,不瞞您說,我的確遇到了煩心事。」
然後,中年人就和禪師說起了個中的緣由。
原來,中年人原本住在鄉下,後來他進城找了一份工作,然後在城裡娶妻生子,安家立業。
但自從他搬到城裡之後,鄉下的親戚朋友和發小們就紛紛找上了門。這個想要他幫忙找工作,那個想讓他幫忙謀差事。
他想著:大家鄉裡鄉親的,能幫就幫一把。
於是,他就到處求人,幫忙安排。
大家見他有求必應,就認為他在城裡混得很好,於是找他辦事的人就越來越多。
但是,城裡的工作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有那麼好找?於是,他就陷入了焦頭爛額的境地。
二
禪師聽到這裡,問他道:「既然大家的要求讓你如此為難,那你為何不試著拒絕呢?」
中年人眉頭深鎖,回答道:「師父,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我無法開口拒絕啊。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話,他們就會覺得我進城之後就瞧不起他們了。而且我的親戚都在鄉下,如果我拒絕了這些鄉親們的要求,逢年過節,我回鄉探親時,我能被親戚們的唾沫星子給淹死啊。」
禪師微笑著說:「做事情不能一味好面子,要量力而為。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做到的,又願意去幫助別人的話,那就答應別人。
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就不要做承諾。
否則,當時頭腦一熱輕易地答應了別人,最後卻無法幫助別人達成心願,那豈不是讓別人生起希望之心,最後報以失望嗎?別人自然會覺得你沒有用心去幫助他。
你不妨和他們說清楚你現在的狀況,讓他們知道你不是萬能的。
同時,也不要一味地拒絕別人,而是試著和他們分享自己尋找工作的經歷和經驗,讓他們可以做為參考,這樣,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幫助他們。
這樣一來,他們不但不會怪你不幫忙,而會真正知道你的難處,也知道你努力想幫他們的這份心意,他們就會更加信任和敬愛你了。」
中年人聽了禪師的話,原本深鎖的眉頭,慢慢鬆開了。
他回去之後,就按照禪師的建議,試著去幫助求助於他的人,縱使不能完全達成他們的心願,但是也儘自己的能力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
因為他的真誠和真心熱情的幫助,縱使那些鄉親們不能完全如願以償,但是對他也沒有絲毫埋怨,而是抱有感謝之心了。
三
有些人,為了面子問題,對於別人的請託一律大包大攬,輕易地許下承諾,最後又因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無法達成別人的請託,因此被人埋怨,從而失去了信譽。
有些時候,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該拒絕時,就應果斷拒絕,但是在拒絕的同時,最好說明此事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外,自己無能為力,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給別人一些合理的建議,希望對別人有所幫助。
總之,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幫助別人的話,不妨儘量去幫助別人;但是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就不要輕易作出任何承諾,而是真誠地告訴對方,自己幫不上忙,並給予其他方面適當的幫助。
四
菩薩四攝法中,有利行和同事二攝。凡是能夠對眾生有利的事情,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也要多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為對方作出合理的建議,或者提供其他方面的幫助,這才是修行者所應做的事情。
大家是否遇到過讓自己為難的請託呢?大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不妨一起討論一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