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接受一份榮譽就是挑起一副擔子|黎平縣肇興鎮肇興...

2020-12-22 天眼新聞

在前幾天公布的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我被列為「藍靛靛染工藝」傳承人,這也是黔東南州乃至全省唯一一名藍靛靛染工藝傳承人。這個責任非常重大,對如何傳承和發揚藍靛靛染工藝、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助力脫貧攻堅乃至鄉村振興……我感受到了身上的榮譽和擔子並重。

我叫陸勇妹,是一名普通的侗族靛染非遺傳承人,從小在肇興侗寨長大。6歲便開始和母親學紡紗、種藍草,也在爺爺的染坊學習侗族亮布的靛染製作工藝,從小耳濡目染。初中畢業時,便能熟練掌握侗族紡紗、織布、靛染、錦繡、香包等手工藝。  2014年,我在肇興鎮廈格村幼兒園當老師,我發現村子裡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為了讓孩子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讓他們的父母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同時能兼顧自己心愛的靛染工藝,2015年,我開辦了「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並註冊成立了「侗品源旅遊商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了我的靛染。我知道藍靛靛染已經流傳千年,是侗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術,我在傳承的同時,不忘產品的研發與創新。

2019年,我的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產值達490餘萬元。我註冊的「侗品源」「男耕女織」「嘎老」三個商標,取得了一項發明專利,七項外觀專利,榮獲貴州省「千村計劃」試點縣實施企業、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國家藝術基金「貴州少數民族刺繡及衍生品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教學實驗基地、民族文化傳習所等80多個榮譽和獎項。我還成立了侗品源靛染文化體驗館,免費為來肇興旅遊的遊客宣傳推廣靛染傳統技藝。2014—2019年接待文化考察的專家、學者、大專院校師生等6000多人次,接待旅行體驗團超過200個、12萬餘人次。免費開展手工技藝培訓30多期、1500餘人次,為600多戶貧困人口帶來了增收的渠道,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  我抱著對靛染的熱愛,希望更多的侗族姐妹回到家鄉也能脫貧,於是我和同村的婦女們成立了「侗品源旅遊商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我與公司的姐妹們一起走出肇興,到桂林等周邊旅遊景區考察市場,回來後改進產品,銷路和市場逐漸打開了。

我還通過不斷試驗,找回了失傳多年的豆染技藝。我公司共取得了5項技術專利和9項外觀設計專利。我還與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工藝美術大師以及品牌時裝、家紡用品、旅遊產品的籤約設計師精心設計研發。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升設計創作了千餘款(件)產品。從而帶動500餘名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很多貧困戶很高興,他們都說這份工作既能照顧孩子,又增加收入。我認為幫助婦女擺脫貧困是主要目的,也希望她們在懂技藝的同時,能夠更多地了解網際網路、了解市場,一起把我們的侗族靛染髮揚光大。

趁年輕,我一定要將藍靛靛染工藝傳承下去,並有所創新,帶領一批又一批侗家姐妹真正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通訊員 陳本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
    我叫陸婷,原名陸永江,1985年4月出生於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的一個侗族家庭。那裡侗族文化底蘊深厚,女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侗族刺繡。我母親就是一名侗族刺繡師,從小在侗族刺繡薰陶中長大。幼年時,因為火災導致我的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屬四等殘疾。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聽到我的回答,幾位群眾從心底佩服了我,願意接受種植板藍根的方案。這些重重困難並沒有難倒我,是我用耐心和決心向群眾逐家逐戶一一說明,田連成片後,一來有一定的規模,二來更便於管理,最后土地流轉等問題也得到了大多數群眾的支持,板藍根基地的田地問題得以順利落實。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在整治過程中,我與鄉親們一起拉水泥、拌沙石、挑水、運磚,風風火火開展房屋整治。  除房屋整治外,低保評議也是我們面對的要事之一,因為低保評議要精準,才能更好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入戶調查、民主評議、交叉檢查。白天在村入戶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晚上又趕緊回鄉對內業材料進行整理歸檔。
  • 黎平縣肇興小學開展「清潔跟我走」環境整治義務勞動
    為改善校園周邊的人居環境,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2020年12月22日中午,黎平縣肇興鎮中心小學少大隊組織六(1)中隊開展了「清潔跟我走」環境整治義務勞動。通過此次「清潔跟我走」環境整治義務勞動,校園周邊環境得到治理,提高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營造了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良好氛圍。【來源:黔東南文明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我的扶貧故事」家裡的每個人都在我的心上丨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
    我叫歐增橋,是貴州省政協派駐黔東南州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2016年4月,我一到岑湖村便隻身入戶走訪,把全村330家村民的情況摸排了一遍。然而,聽著我這口貴陽口音,村民們還是嘀咕:「他就是做做表面工作。」歐增橋入戶走訪這波「冷水」並沒有澆滅我的熱情。我看到村民挑著農家肥從村口繞遠路去往巴尾山(因其在村子尾部而得名)給莊稼施肥,當即上山查看地形,發現原來是山路被河阻斷才需繞道。
  • ...共話發展情暖侗鄉丨中國旅遊集團扶貧幹部、黎平縣人民政府副...
    我叫張萬廣,去年11月作為中國旅遊集團定點扶貧幹部,被派駐貴州黔東南黎平縣掛任黎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投身到侗鄉扶貧戰場上。當我第一次踏上黎平侗鄉大地的時候,群眾生活貧困讓我記憶猶新,從那一刻起,我便告誡自己,一定要為當地貧困群眾幹出一番名堂來。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 發展產業找出路|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第...
    我叫楊光庭,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20年3月,接受組織委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冠村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我同村支兩委一道,眼睛向內找差距,面向市場找出路。因地制宜,結合村情,盤活村集體土地,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著力在鄉村旅遊業上做文章。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一副小身板,挑起環衛「大擔子」
    記者 馮銳 攝  一米五的個子,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掃把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現為九龍坡區環衛處清掃保潔巡查員的段含均,已在環衛戰線上工作了20年,除「牛皮癬」、清暴露垃圾、洗大街小巷,這副「小身板」,挑起了環衛工作的「大擔子」。  對於段含均來說,每天看著整潔乾淨的道路,就是他最幸福的事。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彭氏正能量|貴州】「我的扶貧故事」我要讓家鄉的「土貨」變成外面的「香餑餑」|黎平縣羅裡鄉群眾彭春桃
    我要讓家鄉的「土貨」變成外面的「香餑餑」黎平縣羅裡鄉群眾彭春桃我叫彭春桃,是一名苗族婦女,家住黔東南州黎平縣羅裡鄉,家鄉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孕育出很多當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但由於各種條件很多的農產品沒有及時賣不出去,實在太可惜了,於是想幫幫鄉親們賣賣農產品,為大家增加一點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竭盡全力為群眾交上滿意答卷丨黎平縣孟彥鎮村鎮...
    我叫石杭,是黎平縣孟彥鎮村鎮辦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全鎮各個村落的摸排、飲水和住房工作。  2020年是令人喜悅的一年,群眾住的房子變新了、臉上也笑得更開心了,黎平也因此脫貧了。回想起扶貧路上的種種,仍歷歷在目,那些都是我走過的路、穿過的巷道,都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我是侗族,岑申村人說的是苗語,我通過學習苗語解決「溝通難」的問題,而且將「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群眾的服務員|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駐...
    2018年初,我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來之前,我做好了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心裡盤算著如何帶領村民脫貧。可到擺孖村後,看到村裡落後的面貌,心裡還是有些犯難。但轉念一想,越是艱苦的地方才越能鍛鍊人,越是貧窮的地方才越需要我們駐村工作隊,我心裡頓時又充滿了力量和希望。 到扶貧一線工作是基層黨員的價值所在,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讓我在擺孖村一駐就是近三年。
  • 「我的扶貧故事」奮戰在希望的土地上|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第一書記...
    我叫王紹旋,是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環境科技中心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開展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任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入村前,雄心壯志,打算大幹一場。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剛接到組織工作安排時,我正在本鎮管團村擔任駐村幹部,各項工作推進在全鎮屬前列,工作開展如火如荼,但聽到要從「先進村」調整到「落後村」,我猶豫了,高貢村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但脫貧攻堅的戰役不能等,更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我毅然決然奔赴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瑤鄉「山鳳凰」立志反哺家鄉|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
    「姐姐,你看我這畫畫得怎麼樣?這是我們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修改了好幾次都覺得不滿意,你給我提一點建議吧。」劉婢年是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貢村二組建檔立卡戶劉啟光之女,當時正值盛夏,烈日高照。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個額上滴汗、眼神有光、嘴角上揚,熱情得像這六月驕陽的瑤族姑娘劉婢年。
  • 「我的扶貧故事」給家鄉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道真自治縣舊城鎮...
    時光荏苒,四年時間、兩個不同的崗位、一千多個日夜,我的扶貧故事在167平方公裡的家鄉翻開了篇章。  我是道真自治縣舊城鎮黨委書記,也是一名普通基層扶貧幹部。  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根據組織安排,我回到我的家鄉舊城鎮工作。  這個素有「真安古鎮」「竹王故裡」「灰豆腐果之鄉」「黔北黑豬基地」美譽的地方,2014年被評定為一類貧困鄉鎮。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政策沒有忘記我丨黎平縣尚重鎮下洋村...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撒進我的窗臺,我像往常一樣叫醒兒子,幫他整理好衣服和書包送他上學。回來後,我拿上清潔工具來到我負責的公共衛生區域做著日常的保潔。看著經過我打掃後乾淨整潔的地面,迎著陽光我笑了。我叫楊錦全,是黎平縣尚重鎮下洋村村民。很多年前,我因為工作的失敗,被迫返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