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武當武術五大特色、以「道」為指導,養生為宗旨,博大精深

2020-12-18 歷史國學教堂

縱觀武當武術的產生發展過程,道教文化始終是其最基本的理論來源和最突出的精神內核,也是其創新與發展所遵循的原則和依據。

同時,道教的精神也透過武當武術的招法動作和武學原理表現出來,並在一定程度上藉助武當武術這一形象而通俗的表達形式獲得存續、弘揚。根據眾多學者的總結,武當武術的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五個方面:

01以「道」理為指導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徵,從具體明確的拳理拳技,到抽象深奧的武學哲理,無不受到道教文化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

正如太極拳在理論上側重「太極」、「陰陽」之說,以陰陽為本,強調陰陽互抱,剛柔相濟,練拳時首先要求心平氣和,中正安舒,注重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以身助神,以神領形。

形意拳在理論上側重五行之說,練拳時強調「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通過形和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達到體用雙修的目的;實戰時,則強調貼身靠打、快攻直取,體現了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

八卦掌以先天八卦圖指導內功的修煉,以後天八卦圖指導功法技法的修煉,把所有的陰陽變化都看作是一個圓運動的過程,八卦掌據此把千變萬化的拳法簡化為左旋右轉的走圈,以看似簡單的走圈來達到保護自己、戰勝對方的目的。

02以養生為宗旨

武當武術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武當內家拳派體系都是由養生本體上延伸出神奇的技擊功能,無論劍法還是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對人進行生理、心理的調節。

武當武術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內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

即使在技擊中,所用方法為「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也不能違背養生的原則。如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03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觀核心。它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其根本原理還是根自道家哲學家的「道」。

道教要的是養生,講的是以理服人,武的最高境界是「止戈」,自然就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同時,為了「護道降魔」,必定要學要練武功拳法,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由此,武當武術便產生了「後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鬥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鬥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04以道德為門風

這裡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功夫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誠尚不得而知。

但從道教的成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已復禮」,遵守公共道德。

而武當武術流入民間後,一些戒律明顯加進了傳統禮教內容。如北派太極拳,至今流傳有「四不傳」、「五不傳」、「六不傳」和「十不傳」之說。

「四不傳」為: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經部賣弄者不傳。「五不傳」是在「四不傳」上又加進「骨柔質鈍者不傳」。而「六不傳」以後,多在「五不傳」之上又加進「不忠不孝者不傳一、「不仁不義者不傳」等。

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門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儘管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但其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

05以自然為神韻

在道教觀念中,「太極圓」是世間萬物最本質的運動軌跡,也是自然周而復始的永恆主題。武當武術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術,便理所當然要求按照「道」的圓圈去運動。

武當派拳法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迴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雲圈圓等。

這些「圓」的運動,既表現出一種力的柔韌含蓄之美,又蘊含著無窮的生機和活力,給人以仙風道骨的飄逸之感和唯美享受。

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的武當武術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它所推崇的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思想,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科學、文明、健康、和諧的生活主張呈現出本質的聯繫。當代數以億計的習練者分布於世界各地。

2006年5月20日,武當武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武當山,自愈系⑤ | 武當武術養生之「道」
    武當武術的產生源於養生武當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由元末明初武當派道士張三丰創建於道教聖地武當山而得名。武當山地勢險要,植被茂密,物產豐富,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 武當武術資料(精華版)
    曾至陝西寶雞金臺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大法,他創立的武當道最大特點是:一是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鬥、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我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
  • 武當太極三豐派廈門遇真堂「武當太極養生班和武當少兒武術班」火熱招募中...
    零九年於武當山回龍觀創辦武當道家功夫館。1996年被選為入室弟子。1998年入選武當武道功夫團,同年8月入選教練。1999年被福建莆田體校聘為武術教練。2000年5月赴武漢黃鶴樓演出兩個月。2003年參加了央視《體育人間》的拍攝。
  • 武當武術概述及武當文化發展
    武當武術概說  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道士修煉學道,往往伴以習武,武當武術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自成一派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而全真道主要內容是修身養性,養生實踐,性命雙修,內外合一,三教同修。更適合於廣大群眾與信士所需,不只限於在道觀活動而已,所以應當予以推廣發揚。讓社會眾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無窮。一、發展大綱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樣,難以全部列舉。
  • 上海武術:武當純陽拳首次走進大上海
    呂洞賓,號純陽子,精通劍術,善走步養生,曰:純陽走步,年百歲餘步履輕靈,刻間飄然行百裡之遙,雲遊天下度人無數,後至武當紫炁峰於太和山南巖,靜思道宗精微,悟內功秘術一套,以自號而名之曰:「武當一黃庭、純陽三分技」。囑之教外別傳。故命名為純陽拳。
  • 道教:武當內家拳的創立
    中國武術分為南派北派、內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當」之說。少林拳奉達摩為始祖,武當拳則以張三丰為開山。張三丰是怎樣創造出內家拳的呢?這是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普遍感興趣的問題。道家、道教導引術、服氣術及後來的內丹術皆以健康長壽、修煉得道為圭臬。在長期的修煉時間中,許多道士兼習技擊武術健體防身。張三丰是道教內丹修煉的集大成者,他將內丹術、導引術等與技擊之術結合,創立武當內家拳法。
  • 道教四大名山
    1.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武當山 神秘空靈 作為道教名山、武當武術發源地,有著「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是祭奉玄武的聖地。
  • 武當太極劍
    武當劍天下聞名,舉世無雙,受到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深深喜愛。武當太極劍具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制,四兩拔千斤的風格特點,並蘊含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又有強身防身,激發人體潛能,促進延年益壽的養生功效。
  • 【揭秘】紫霄宮的武當坤道
    人們口中的道姑,其實是對女道長的不尊重,正統道教的稱呼為坤道,我們可統稱為某某道長。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女冠。紫霄宮坐西朝東,因為和其他宮觀的朝向不同,遵循乾為陽,陰為坤的原則,故紫霄宮歷來都是坤道為主的道觀。
  • 武當太乙五行拳——鍾雲龍道長演練(附拳譜)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
  • 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
    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仙道貴生」的教義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現了道教的鮮明特色。所謂「仙道」,即道教追求的得道成仙。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學和實有,神仙是逍遙無礙、長存不滅的,祂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學道務道之人學習和信仰的人格形象。成仙得道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長生久視」。所以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重生、樂生,將生命的質量提高到神仙一樣的境界,達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經》曾把這一要旨歸納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 武當功夫直播過五一  與世界武術冠軍一起在線強身健體!
    這次新冠肺炎的爆發,讓人們對健康愈發重視,傳統武術、中醫養生等內容得到了大家的高度關注。為更好地豐富人民群眾科學健身的需求,北京市直機關工會聯合武當山特區、北京師莫匯武道中心等多家單位與公益組織,共同推出假期精品健身系列「武當功夫伴五一」公益直播活動。
  • 淺談道教修養論!心性之學乃為道教修行之一大根基!
    至於道家的心性之學乃為道教之一大根基,予以為道家的風骨在思想上的即為黃老、老莊、楊朱之派對於中華民族的個性的構建。同時,道教在另一方面,在每個人的微觀方面亦存對於個人身體的修養。而方法論就在於中,即所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太上老君、南華真人是從有說無,孔子、孟子是在無中說有。他們甚至認為孟子的「浩然之氣」與莊子的「逍遙之氣」只是同一種氣在不同的人中個性表現之特色而已。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是古老的東方智慧之源!
    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隨從是沒有發言權的,要以事實為準繩,以探求為依據進行評判。李約瑟說:東亞化學、植物學、藥物學、礦物學源於道教。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義理深邃,博大精深,文採哲理無不達到上乘境界,現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經》,更有無數學者憑藉《道德經》而成名,到你這就變成迷信了?
  •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中華武術從娃娃抓起大家只要看電影和電視,很多武俠題材都離不開門派,這個門派裡又少不了少林和武當,而且裡面都有很多厲害的角色,例如文學裡,影視中武當的張三丰,少林的達摩等。而且不知不覺的「北少林,南武當」成了一個武學神話。那武術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拜謁玄天上帝 觀看武術表演 洪秀柱為武當山巡境活動點讚
    點擊上方關注武當信息發布,了解更多資訊武當山政務微信權威發布
  • 武當傳統太極拳與養生
    太極拳與養生的關係,核心重點在於一個練和養:一、太極拳的練:太極拳怎麼練?跟誰練?你練的是那個太極拳種?不同的太極拳,不同的師傅,教拳水平不一樣,導致你學出來的太極拳,品質和拳架不一樣。還有怎麼練?每天練多少,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但是不可以運動過量,運動太過,就不科學,不利於養生。二、太極拳的養:太極拳的養,一個是拳養,一個是氣養。1、拳養:就是運動不能太強度,太過,每天運動量到了就行!
  • 道醫養生與修煉法脈要旨發微-長生之道
    道家道教醫學,日臻完善,道醫名家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醫學經驗和養生方法;道學修真宗師、煉丹家們更是直指玄妙,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北宋張伯端平叔著《悟真篇》等。現存的道學典籍《道藏》所收道書凡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備細詳說。向先聖學習,向成功者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會看得更遠。追本溯源,學習道家經典叢書,不誤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