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臊海虎蝦

2021-02-08 名廚匯

原料(4人份):

冰鮮海虎蝦4隻、去皮豬五花肉200克、蒜苗粒20克、豆瓣醬、海鮮醬、蠔油、柱侯醬、薑末、蒜末、料酒、鹽、老抽、味精、雞粉、香油、蔥油、色拉油各適量

製法:

1、把豬五花肉切成小丁後,下入五成熱的色拉油鍋裡,稍炸便倒出來瀝油(見圖1~3)。

2、鍋裡放蔥油,倒入油炸過的五花肉丁煸炒至吐油後,再加薑末、蒜末、豆瓣醬、海鮮醬、蠔油、柱侯醬、料酒、鹽、雞粉和味精,炒勻出香即成香臊料(見圖4~6)。

3、臨出菜時,取海虎蝦解凍,逐一從背部片開後,放油鍋裡過油,瀝油待用(見圖7)。

4、鍋留底油,先下炒好的香臊並摻入適量鮮湯,等到放海虎蝦焗至入味後,撒入蒜苗粒稍烹即把蝦搛出來裝盤。把鍋裡的香臊用水澱粉收汁,淋入香油便起鍋舀在盤中大蝦上,即成(見圖8~11)。

說明:

焗蝦時,宜用小火,並且要讓蝦肉充分入味。

特色:

香臊炒遼參、香臊炒鮑魚,都是近些年來巴蜀餐飲市場上的流行菜。其實,香臊除了用來炒菜外,還可以用來焗制菜餚,比如香臊焗蟹、香臊焗魷魚、香臊焗蝦等。用香臊焗菜,宜選用去皮的豬五花肉切成小丁,炒制的同時加海鮮醬、蠔油、柱侯醬等調味,這也是它區別於巴蜀民間常見臊子的地方。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香——龍頭香
    龍頭頂端,雕一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香——龍頭香。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龍頭香對面為禮鬥臺和風月雙清亭遺址。這裡四面崛起一峰,直刺中天,大有欲飛之勢,自然景色絕佳,其上建有梳妝檯和飛升臺。飛升臺前有一石,名叫試心石,石下懸崖千丈。  相傳真武大帝居住武當山修煉42年,得道升天,曾在此梳妝更衣,故亦名「更衣臺」。
  • 香識 | 諸香靈魂「甲香」究竟是何物?
    「甲香」 — 千足鳳凰螺甲香最早見載於《唐本草》,其雲「甲香,蠡類,生雲南者大如掌,青黃色,長四五寸,取黶燒灰用,南人亦煮其肉啖。今合香多用,謂能發香,復來香菸,須酒蜜煮製方可」。甲香在唐朝時是作為「土貢」送到長安的舶來品。人們根據其厴甲的外形特徵,將這種香稱作「甲香」。
  • 香文化 | 香助風水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香養正氣,香納吉祥以及聞香祛病氣早已經成為了人們為之日用的要務。在今人對於香的認知還停留在拜拜香的時候,古人便已經從晨起一篆香開啟了一天的寫意生活。追朔古人的用香歷史,我們會發現香之為用,遠遠不止如此。還被應用到了很多的風水佈局方面。以陰陽論之,香藥秉純陽之氣而生,為純陽之物,有扶正祛邪,生發陽氣之功。
  • 「香柚香」 讓群眾生活香又香
    近年來,黃道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因地制宜,引進貴州香柚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香柚產業。如今,香柚基地已是碩果纍纍,已然成為了帶領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       一個個金黃色的香柚綴滿大片綠油油的果林,引得大批遊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今年,黃道鄉丹陽村香柚香基地又迎來了大豐收,萬山香柚的品牌效應和獨特的清新口味,讓前來試吃的遊客讚不絕口。
  • 天下第一香——武當山龍頭香
    ——龍首石,而在龍首石頂端就是敬「龍頭香」的香爐。       從前,有些香客為了表達虔誠,不顧道眾阻攔,冒著生命危險去燒龍頭香,以致墜巖殉命者不計其數。       乃至於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川湖總督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於龍首石的華表旁邊,在碑文中誠懇地告誡人們,神靈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登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算是對神的崇敬。
  • 所謂香者信香,即說通信之香.
    燒了無數次香,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不點香為什麼不行啊,想知道為什麼,接著往下看。中國古代即有名為 「燔柴」 的祭天儀式。是根據「火曰炎上」的特性,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煙上飄,使神明歆享祭品。燒香也是這個道理。後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燒香,是人們敬神禮拜的方式和禮儀,也是人與神明溝通的渠道。所謂香者信香,即說通信之香。
  • 萌萌噠的香鼠——香鼬
  • 香文化(1300)精讀《 香乘》要義13沉水香12
    北郊用土和香,以地於人親,宜加雜馥,即合諸香為之。 梁武祭天始用沉香,古未有也。沉香一婆羅丁    梁簡文時,扶南傳有沉香一婆羅丁雲。婆羅丁,五百六十斤也(《北戶錄》沉香火山    隋煬帝每至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車沉水香,每一山焚沉香數車,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裡。
  • 伽南(奇楠)香與沉香的香韻
    探索發現海南伽南香現代玩「奇楠沉香」的香友,一說到奇楠香就喜歡提奇楠香的頭香、本香、尾香的香韻。但什麼是奇楠香韻?奇楠香韻怎麼來?又有多少「奇楠沉香」的香友了解?海南伽南香桶珠手串不否定有小小部分的沉香有香韻,但並不是有香韻的香料就是奇楠香。比如:合成香,降真香等。形成複合型香料的根本原因在於香木的品種、結香條件、結香環境。
  • 藥香生活 香藥同源
    因此中醫藥學將香視為養生養性之『藥』,形成了『香藥同源』的傳統。而道家認為香可以輔助修道,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載煉丹、齋醮時須焚香:「凡作黃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燒五香,香不絕」。《抱樸子內篇》中有不少涉及香的內容,如論述香藥之珍貴「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鬱金、芝蘭、蘇合、玄膽、素膠、江離、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見「辨問」);另有入山闢蛇法,「以麝香丸著足爪中,皆有效也」(見「登涉」)等等。
  • 香文化·《 香乘》李維楨序
    吾友周江左為《香乘》,所載天文、地理、人事、物產,囊括古今,殆盡矣。餘無復可措一辭。
  • 香學文化 —— 天然香與化學香
    中國香文化,馨傳千年,源遠流長。香,亦香亦藥,亦師亦友。化學香精和純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香氣更濃,但如果追求香的品質和保健養生等功效,兩者卻是天差地別。天然香(中國傳統香-和香)是指以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用物理方法(切割、乾燥、水蒸氣蒸餾、浸提、冷榨等)獲得的芳香物質。
  • 香插,一炷香的清寧
    中國的香文化肇始於神農時期。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用香來供奉神明、闢穢清潔。人類對香的喜好一如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推崇。由於士大夫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追求,且著力從精神層面倡導與引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美酒、香茶都完成了奠定,呈現出博大恢弘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為了一門高雅的藝術。香道也隨之產生。香插是民間流傳最廣的焚香之器,它是香爐的簡化。香插的出現宣告著傳統的焚香禮節開始放鬆,焚香場合更為私密。
  • 【艾家人·藥香】香在古代的用途
    醫藥之用    《神農本草經》載:「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避穢也。」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香的醫療作用。可以說在中國香道文化中,香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健、祛病除邪等醫藥之用,中國香道祛病除邪是傳統醫藥養生的秘訣。    古人在先秦時期就意識到「香氣養性」這一養生觀念,並將其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香料也被稱作香藥。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多數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
  • 端午香|粽香新上市.
    新粽禮盒《端午香》上市。這次限量僅100盒。售完即止。我們鮮肉精選肥瘦均勻的土豬肉,鮮香沃美。蛋黃選用油汁多多的鴨蛋黃。烏飯用烏飯樹葉煮烏米,製作成粽。這個端午,一起品嚐江南秘境的粽子。新粽禮盒《端午香》上市。這次限量僅100盒。售完即止。
  • 香|重啟歷史資源,還原古配方香
    陳敬《陳氏香譜》收錄眾多香方,匯集與黃庭堅有關、最為著名的四帖香方,稱之為「黃太史四香」,即:意和香、意可香、深靜香、小宗香。霈然鼻端 / 意可香 意可香,四香之二。據《陳氏香譜》記載為南唐時宮廷香。輾轉流傳,至北宋沈立、梅堯臣,再至黃庭堅。聞此香可使人:三界二十五有種果報纏繞,以鼻孔感知香,求得定心靜意。此香氣韻強盛,美妙可人,聞之使人心境空寂,靈臺通透。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
    六朝時期,邊陲和域外香料大量進入內地,藥香品種已經基本齊全。人們按照中醫藥的理論審視外來香料,按照中藥的製作方式,用外來香料和本土香草合香,選藥、配方、炮製出品目繁多的藥香。就用途而言,有居室薰香、燻衣燻被、香身香口、養顏美容、祛穢、療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有燻燒、佩戴、塗敷、燻蒸、內服;就香品的形態而言,有香丸、香餅、香炷、香粉、香膏、香湯、香露等。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史
    就用途而言,有居室薰香、燻衣燻被、香身香口、養顏美容、祛穢、療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有燻燒、佩戴、塗敷、燻蒸、內服;就香品的形態而言,有香丸、香餅、香炷、香粉、香膏、香湯、香露等。但陶弘景的《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一種用來燻衣服用的香丸的製作方法:說用一兩沉香、一兩麝香、一兩半蘇合香、二兩丁香、一兩甲香、一兩白膠香搗碎後加蜂蜜,用來燻衣服。此種用於燻燒的香丸的製作方法與用於內服的藥丸的製作方法完全一致,並且香丸的成熟年代也在藥丸普及的六朝時代。可以說,香丸即是藥丸的一種;藥香即是中藥的一個組成部分。就這樣,中國的藥香體系在中醫藥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形成。
  • 百香果的花也是香的嗎?
    百香果是一種著名的熱帶水果,那麼百香果真的有一百種水果的香味嗎?百香果的花結構非常獨特,那麼大家又知道它是由於些結構組成的嗎?
  •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葉《石林燕語》述:「章子厚自嶺表還,言神仙升舉形滯難脫,臨行須焚名香百餘斤以佐之。廬山有道人積香數斛,一日盡發,命弟子焚於五老峰下,默坐其傍。煙盛不相辯,忽躍起在峰頂。」言出子厚,與所謂返魂香之說皆未可深信,然詩禮所稱燔柴事天、蕭炳供祭、蒸享苾芬、升香椒馨,達神明、通幽隱,其來久遠矣。佛有眾香國,而養生鍊形者亦必焚香,言豈盡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