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葡萄牙人等各類族群的後裔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會,儘管他們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卻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而在華人中,又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峇峇娘惹。
攝影 程鐵良
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早期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也被稱為「土生混血華人」。這一獨特群體的出現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七下西洋時曾五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國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隨從和留居海外的華人商人迎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為「峇峇」,女性則稱「娘惹」,此後便逐漸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如今,曾經的「峇峇娘惹」已經成為馬六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始建於1403年的古城馬六甲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州府。荷蘭街、雞場街是這裡最著名的兩條古街。滿街的華人店鋪讓中國人絲毫不覺得身處異國他鄉。走在古城的街頭,滿眼儘是娘惹餐館、娘惹糕點、娘惹黃梨餡餅、娘惹繡珠鞋……
在馬六甲古城街頭展示的「峇峇娘惹」老照片能將人們帶入百年歷史之中。
峇峇娘惹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仍然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但是在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又與當地習俗實現了融合。峇峇娘惹一般從小接受英文教育,雖然大多不會講中文,卻保留了華人婚喪嫁娶等方面的傳統禮儀。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的服飾則承襲了馬來西亞傳統的沙龍服飾。
楊彩莉(左)是「娘惹」的後代,而黃凱祺的祖輩則都是中國海南人。手提小籃就是當年「娘惹」用過的什物。
「娘惹」大多生活富足,家具一般取材當地,樣式則以明清家具為主。
一般來說,峇峇娘惹的服飾色澤鮮豔、花紋精緻。這些「娘惹」曾經穿過的服裝依然時尚。
56歲的李木永是峇峇娘惹的第四代後人。他的祖輩登陸馬六甲後經營了一間雜貨鋪,後與在這裡的娘惹通婚。他在自家開辦了一個小型博物館,收藏展示了許多峇峇娘惹的家具、餐具、服裝、鞋子、飾品……
第四代「峇峇娘惹」的後人李木永創建了家庭博物館。
從李木永收藏的「娘惹」服裝可以看出中馬文化的融合。
純正的峇峇娘惹已經遠去,峇峇娘惹的後代幾經混血也已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人們更多是在老照片和老物件中尋找他們的生活印記。
「娘惹」繡珠鞋經過改造已和當年的繡珠鞋有了很大不同。
「娘惹」品牌已經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復現當年「娘惹」的生活空間為現代人提供的旅遊產品。
經過改造的餐食文化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到馬六甲尋找過往的神跡。
如今的「峇峇」與「娘惹」更成為了一種若近若遠的符號。茫茫人海中,「峇峇娘惹」的後代們已經融入當地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深入他們骨髓,繼承並發展。
(編輯:王蘊聰)
(製作:耿靜)
關注《人民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