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傳統服飾

2021-02-17 馬來西亞之窗中心

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文化是亞洲獨有的- 中國華人和馬來人的融合。峇峇娘惹也被稱為「出生於海峽的中國人」,是中國貴族和馬來西亞本地女子通婚的後裔,在東南亞的社會文化下成長並學習當地的語言。峇峇是對男人的稱呼,女人則被稱為娘惹。峇峇娘惹(Peranakan)一字來自馬來文,原文為印尼文「Anak」(孩子),用來稱呼在當地出生的孩子。

峇峇和娘惹融入了部分馬來文化,即食物,服飾和使用的語言。除此之外,他們還保留了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峇峇的傳統服裝是中國衫,採用金線縫製精細的刺繡。峇峇的服飾並不像娘惹服飾那麼複雜,大多數男士都穿著中國長袖絲綢外套,搭配寬鬆的褲子。

娘惹的服飾為紗籠戈巴亞(sarung kebaya),是一款帶有豐富刺繡的馬來式上衣,腰部著西式長裙。由絲綢,錦緞或天鵝絨製成的襯衫,中央開口通常由胸針而不是紐扣固定。娘惹們也使用裝飾品如胸針,耳環和吊墜等銀飾來裝飾自己。另一件著名的娘惹服裝被稱為長裙(baju panjang),改編自當地馬來人的一種長衫和長裙的服飾搭配(baju kurung)。

串珠拖鞋被稱為kasot manek是由手工製作,製作人必須有很高的技巧和耐心,將來自波西米亞(現在稱為捷克共和國)的小刻面玻璃珠子縫製在布料上。最初的串珠拖鞋設計都以歐洲花卉為主題,用色則受娘惹瓷器影響。自1930年代開始,現代串珠拖鞋融合來自日本的玻璃珠子和增加了鞋跟。

 

活動,旅遊和食物等,盡在www.windowmalaysia.cn

關於馬來西亞之窗

馬來西亞之窗,促進馬來西亞的旅遊、留學、醫療旅遊、馬來西亞第二家園(MM2H)、商務及投資,提供網上簽證申請(e-Visa)及服務平臺。  

馬來西亞籤證中心廣州地址:

廣州市天河北路233號中信廣場1909,2016-17

電話:+8620-38772766 / 38773262

官網:www.windowmalaysia.cn

 微博:@馬來西亞之窗網

最新資訊:投資移民 | 籤證 | 旅遊 | 留學 | 醫療 | 教育

相關焦點

  • 遇見峇峇與娘惹
    鄭和七下西洋時曾五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國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隨從和留居海外的華人商人迎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為「峇峇」,女性則稱「娘惹」,此後便逐漸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如今,曾經的「峇峇娘惹」已經成為馬六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始建於1403年的古城馬六甲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州府。
  • 走入峇峇娘惹的世界,了解關於【峇峇娘惹的傳統文化】,讓你更深入的了解《小娘惹》!
    大部分峇峇和娘惹原籍福建或廣東潮州地區,小部分是廣府和客家人。峇峇娘惹們在生活上仍保有華夏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婚禮是中國傳統儀式,服飾是從漢服變化而來,語言是閩南話夾雜馬來語的詞彙,建築移植家鄉的風格等等。
  • 峇峇娘惹(Nyonya)
    公元1910至1920年間,娘惹衫發生變化,不僅運用中國傳統的手繡和鏤空法,而且從西印度群島引來荷蘭衣服的蕾絲花邊綴在長衫上叫「可峇雅」,剪裁充分顯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籠裙,使姑娘少婦愈加嬌媚、婀娜,同時顯得嫻淑,絲毫也不張揚。從1930年以後,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娘惹就開始改穿西式服裝了。
  • 走進馬來西亞,了解峇峇娘惹
    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
  • 大馬峇峇娘惹的傳統糕點
    娘惹糕(Nyonya Kuih)為娘惹糕點的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鹹、辣等。個人超級推薦的大馬傳統小吃!峇峇娘惹(Baba Nyonya),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是指15世紀初開始定居於馬六甲海峽沿岸如馬六甲、檳城、新加坡、普吉島或東印度群島一帶由華人移民及當地土著(如馬來人、米南加保人、武吉斯人、爪哇人等)通婚所產生的混血後裔,其中馬六甲是娘惹文化的原發地。
  • 峇峇 不是爸爸
    馬來西亞的民族眾多,而其中就有一個稱為峇峇娘惹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個峇峇娘惹吧~峇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又稱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是指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後裔。
  • 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 記者陳悅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即將開始的「拜天公」,源於中國,是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族群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過完『初九拜天公』,春節的各項禮俗才算告一段落」。說話間,戶外煙花璀璨,鋪滿了馬六甲的天空。
  • 厲害了,我的峇峇娘惹,出了這麼多人才
    ▲ 娘惹服飾、娘惹器皿(綠森林藝術坊提供) 什麼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跟鄭和什麼關係?2004年聯合早報記者莫美顏報導,她引述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副會長黃萬慶說,土生華人對華人傳統文化最執著,也保留得比較完整。上世紀初,有人把一系列中國古典文學(包括《西遊記》)翻譯成峇峇馬來文(詳情見後),土生華人通過這些翻譯作品加深了對齊天大聖的認識,對他也更加景仰,因而形成一股祭祀熱潮。
  • 《小娘惹》熱播,紅龜粿、卡峇雅了解一下
    近日,新版《小娘惹》電視劇熱播,引起人們對娘惹文化的好奇與關注。電視劇中,華麗的娘惹服飾與精緻的娘惹美食,更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想深入了解並體驗娘惹文化,新加坡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娘惹街區、娘惹住宅、娘惹美食。
  • 「峇峇娘惹」是什麼?大馬不可錯過的「清朝」豪宅學問大!
    QA&問:峇峇(baba) 娘惹是什麼?答:在大馬土生土長的華人我們稱之為「峇峇娘惹」。峇峇娘惹是一個馬來語的音譯介詞,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則為娘惹。峇峇娘惹們的婚禮非常富麗,至今保持許多清代婚禮的習俗,女方花冠霞帔而男方旗袍馬褂。儘管峇峇娘惹的交際語言可能是馬來語,英語,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依舊維持華人的傳統習俗和家庭觀念。
  • 明朝人和東南亞土著的後裔形成的獨特峇峇娘惹文化,你了解多少?
    最近有一部叫《小娘惹》電視劇火遍了網絡,講的是善良的女子月娘不屈不撓奮鬥一生的故事。但是娘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峇峇娘惹文化又有哪些你了解嗎?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定居在馬六甲海峽、一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當地原住民與明清移民通婚產生的後代,娘惹文化就是指這種有著六百多年歷史,以南洋華人女性文化為主的華人文化。這種娘惹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和馬來族的文化,不僅在飲食方面獨樹一幟,在生活習俗上也是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印記。
  • 迷失在南洋五國香料中--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娘惹五大風味菜系輕鬆收入囊中。形成獨具一格的風味。由歸國華僑夫婦開的一家南洋主題餐廳BABA娘惹,進店就能感受到濃鬱的南洋風,暖橘色的燈光,柔和的光線,有家的味道,有溫暖的感覺。仿舊時的輪船的樣子設計的,頂上還分別掛著五個國家的國旗。而他們家的特香雞也是大名遠播成為老廈門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 峇峇之家博物館
    我曾在之前的公眾號中介紹過關於峇峇和娘惹(參見《我在新加坡的封城日記(五月十二日—叻沙)》。通常說峇峇娘惹是馬來族和華人通婚的後代,但其實它有更廣泛的定義,就是包括了土著華人,即中國明清時期就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的華人與後來移民過來的華人結婚後的子孫。也就說峇峇娘惹不一定有馬來血統。這座峇峇之家就曾居住了一個這樣的峇峇家族——黃府。
  • 娘惹到底是什麼意思,新加坡的娘惹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Baba),女性後代則稱"娘惹"(Nyonya)。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
  • 什麼是娘惹菜?
    ©Tommy Brtek / Shutterstock你可能會驚嘆,海外華人居然能做出這麼一道濃濃異國風情的料理,但Laksa其實也是一款娘惹(Nyonya)風味的南洋菜。在許多道經典的娘惹料理中,不僅僅能看到中國傳統的花椒、八角、肉桂,還融合了南洋的班蘭葉(Pandan)和印度的孜然茴香、黃姜粉、咖喱葉、峇拉煎(Belacan)等香料。
  • 娘惹菜文化
    Nyonya  dishes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馬六甲菜餚,新加坡地道美食,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
  • 了解馬來西亞娘惹菜
    許多峇峇娘惹還冠有華人姓氏,實踐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婚嫁時也走足華人傳統。娘惹服飾中的哥峇雅(Kebaya)裝,緊身剪裁,腰身明顯,搭配峇迪沙籠裙時,彩色豔麗,乍看是婀娜多姿,洋溢而出的熱帶風情,散發出一種迷人的風韻。
  • 馬來西亞文化知多少——娘惹文化
    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如今,只有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跡。 娘惹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飲食文化,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是中國傳統烹飪方法與南洋香料的巧妙結合,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叻沙面線、黑果燜雞等,喜食甜食的你更不能放過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
  • 深藏於中峇魯市場的新加坡「國民美食」
    深藏於中峇魯市場的新加坡「國民美食」 深藏於中峇魯市場的新加坡「國民美食」   一個月的時間,小紫馬不停蹄的在路上,韓國、日本、新加坡,陸陸續續走了三個國家,這恐怕是我旅行歷史中最忙碌的頻率了。
  • 英國小鎮風情的中峇魯(一)
    十幾年前我初來乍到時,中峇魯天下第一涮是攢了錢就想打卡的火鍋店(現已成追憶)。中峇魯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尋找美食和回憶的魅力小區。深入了解之後,中峇魯還具有其深厚的歷史和傳統,以及獨特的建築特色。新加坡市區邊緣,全長不及三公裡的中峇魯是一條地理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