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之前的公眾號中介紹過關於峇峇和娘惹(參見《我在新加坡的封城日記(五月十二日—叻沙)》。通常說峇峇娘惹是馬來族和華人通婚的後代,但其實它有更廣泛的定義,就是包括了土著華人,即中國明清時期就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的華人與後來移民過來的華人結婚後的子孫。也就說峇峇娘惹不一定有馬來血統。這座峇峇之家就曾居住了一個這樣的峇峇家族——黃府。
這棟三層排屋位於尼爾路157號(Neil Road),耀眼的藍色外觀格外引人注目。
峇峇屋建於1895年,1910年成為黃永清家的產業,當時這位黃敏家族的唯一繼承人年僅15歲,其祖母Ang Cheng An Neo為他購置了這處產業,隨後的70年間,黃家居住於此。
來自福建龍溪,赤手空拳打造出航運王國,成為人皆仰慕的富豪。他迎娶馬六甲土生華人龔光傳之女,育有一子一女。45歲英年早世
第二代:黃文德Wee BoonTeck
1850~1888
18歲在姐夫林和坂的協助下,積極擴展家族生意,參與社會事務。38歲倉促離世留下13歲的獨子黃祥達
第三代:黃祥達(Wee Siang Tat,1875~1901)。
第四代:黃永清Wee Eng Cheng 1895–1928
搬進祖母購買的這棟峇峇屋。不幸的是,黃永清也在33歲去世,留下年僅6歲的獨子黃賜福。由於男丁的英年早逝,使得龐大的家族產業遭遇困頓,不得不於1911年收盤。
第五代:黃賜福Wee Seck Hock 1922~1972
終於結束了五代單傳,人丁興旺與平安富貴一直是這個家族最大的期望,宅邸室內可見大量華族傳統吉祥符號。
1980年黃氏家族從尼爾路157號搬離,Wee Lin和Wee Sun於2005年同意將這套房子賣給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陳禎祿爵士(Tun Dato Sri Sir Cheng-lock Tan,1883~1960),出生於馬六甲,是一位著名商人和社群領袖,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創始人及第一任總會長,其家族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照片來自網絡)
1980年黃家遷出尼爾路157號,黃氏兄弟倆欲將產業出讓,又希望能留住家族記憶,一直在尋找適合的買家。2006年,陳禎祿爵士的女兒陳金蕊(Agnes Tan)決定向國大捐款四百萬元以紀念其父親,經多方接洽,這筆捐款用於尼爾路157號的購置、修復、研究等,並將其命名為「峇峇屋」,以展示土生華人的歷史文化。2007年,峇峇屋展開全面修復。
黃麟兄弟出讓原有家具,陳金蕊饋贈不少古董家具,新加坡土生華人社群積極支持捐贈,不僅令建築重獲新生,室內也得以重現當年富裕土生華人的生活日常。
大門前的橫匾不是黃宅或黃府,而是「種盛」!看過前面的介紹就不足為奇了。這個座右銘時刻提醒家人,傳承血統的重要性。
「丹桂」和「紫荊」出自「丹桂五枝勞,紫荊三本茂」,象徵子孫興旺,家庭和睦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意在提醒家族品德要天天革新。甄嬛傳裡面也有這麼一塊匾。
正門被稱為 pintu pagar (馬來語的「門」),精雕細刻,配上鍍有黃白金花朵圖案。其作用即使家人不被窺視,又可以讓微風進入大廳。
在懸臂式屋頂上有3D牡丹和鳳凰圖形,它們是和諧與繁榮的傳統象徵。這些三維色彩繽紛的設計是使用「剪黏」 技術,通過剪切和粘貼彩色陶瓷而成。
窗戶前懸掛著兩個官方燈籠,表示該家庭成員的正式身份。黃敏是商人,沒經過科舉考試,是從當時腐敗的清廷買來的官位。
當年在新加坡的這類型房屋是以房屋的寬度計算稅收,因此通常房子較窄,但內部的深度較長,曲徑通幽處,處處是驚喜。整座峇峇屋總面積有442平方米,內有天井至三樓,達到自然通風與採光良好的效果。
為了讓參觀者能專注於聽講解,內部不允許照相,也沒有任何圍欄,可以非常近距離觀察各種擺設,只要不動手就行。
這裡省略500字,留給大家自己去了解華人當年在南洋的生活習俗吧!
提醒留意幾個有趣的地方:
1. 前面介紹過這個家族前五代單傳,無論從華麗的內外建築裝飾,還是用珍珠母和大理石鑲嵌的黑木家具上面,無不體現盼望家族繁盛,子孫滿堂的印記(很多植物的種子)。
2. 二樓的臥室地板上有兩個長方形的窺孔,知道幹嘛的?
2008年9月峇峇屋完成修復對外開放,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中心管理,採取網上預約制度,限定參觀人數。每批次最多13人,目前疫情期間,每批只能5人。每人收費新幣10元,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免費。提供中英文導覽服務,參觀者也可在指定時段預約自行參觀。
預定網站:https://peatix.com/group/15343/events
致電詢問[65] 6227 5731
Email:babahouse@nus.edu.sg.
參觀完不要急著離開,這條街上的房子都挺有特色,每間排屋懸掛在屋簷上的座右銘各自不同。有些房屋曾獲得建築遺產獎。不過目前大都已售出轉而作為商業用途。
房子內部見:2014年
https://is.gd/KUoGPt
在尼路附近的艾弗頓路 (Everton Road) 上漫步,
街的盡頭是一家「雜貨鋪「,店家絲毫不介意遊客在門口坐下歇個腳。
旁邊的灰貓在用不屑一顧的眼神在問」 Who are you?you are who 啊 ?「
這些壁畫是由本地藝術家葉耀宗創造,他講述了這個小區多年來的變遷。
參觀娘惹風格的房屋、穿梭於懷舊的街道,下面就該尋找美食了。
從這篇開始會逐步介紹遍及新加坡米其林星的美食,這中間不乏深藏在巷子中的小餐廳,食閣和小販中心。
這家餐廳地處新加坡中央醫院路口,面朝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與新加坡健保集團雙塔大樓相鄰,深藏在新加坡醫學院校友會內的小樓裡。
Ka-Soh Restaurant——家嫂(歐南園分店) 粵菜
家嫂餐館來自瑞記酒樓。怎麼又叫家嫂呢?且聽我慢慢道來:瑞記餐廳是由來自廣東新會的鄧廣瑞先生創立於1939年,日本佔領新加坡期間酒樓被徵用作監獄而停業。為了養家,鄧先生支起了路邊攤,他是新加坡傳統魚頭米粉的創始者。幾年後鄧先生買下了豆腐街(#18 Chin Chew Street) 的一家店屋,創辦了瑞記餐館(SWEE KEE EATING HOUSE),以粵菜為主,是新加坡第一家ZiChar(煮炒)餐館。
那家嫂又是誰呢?她其實是鄧先生的路邊攤幫手叫徐潤嬋,從支攤那天開始就跟隨鄧家六十年風雨同舟,鄧家也視她為自家」家嫂「(廣東人稱媳婦家嫂)。
儘管她脾氣暴躁,但老顧客們卻很惦念她,時常回來看這位Ka Soh Por(家嫂婆),家嫂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了。
於是鄧達昌(Tang Tat Cheong)鄧家第二代傳人,於1995年創立家嫂這個品牌,以此來紀念曾經的路邊攤和老顧客與家嫂的那段友情。
家嫂餐館在馬來西亞,印尼都有分店。在新加坡有兩家分店,其中歐南園Ka-Soh(家嫂)餐廳在2016,2018和2019年,登上米其林圍兜美食家(The Bib Gourmand)指南,榮獲新加坡米其林一星。
招牌黑魚米粉一定要點,乳白色的魚湯可是貨真價實的魚骨煮出來的,沒加牛奶。早年的新加坡沼澤地多,盛產一種淡水魚——黑魚。
如果喜歡浪漫的環境,可以在戶外的遊泳池旁用餐,想體驗魚的自由下水要當心,水深2.5米,這是用來學習潛水用的泳池(看著不深哈)。
tip: 如果不耐心讀到這,就會看不到哦!
在此用餐,停車免費!地處鬧市,又在醫院旁,周圍很難停車,尤其白天。
三家分店地址分別為:
SWEE KEE EATING HOUSE(瑞記菜館):
96 Amoy St, Singapore 069916
(距離峇峇屋步行大約1.4公裡18分鐘)
KA-SOH(OUTRAM)(家嫂 歐南園):
2 College Road (Alumni Medical Centre)
Singapore 169850
(距離峇峇屋步行大約1公裡13分鐘)
KA-SOH (GREENWOOD):
22 Greenwood Avenue
Singapore 289218(還是不要從峇峇屋走了)
下一篇就介紹新加坡第一批組屋以及小販中心裡的米其林,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