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2021-02-13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16-「雲南契丹人」

作者:乃一姆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125年,曾佔據燕雲十六州的遼國即將走到國祚的盡頭。

 

這一年,它意想不到地受到了金國和宋國的兩面夾擊。金軍是進攻主力,而南方已與遼修好百年的宋軍是輔助,大遼政權腹背受敵,風雨飄搖。

大宋以為和女真人聯手就能收復幽雲

結果被女真打敗的遼軍,宋軍仍然打不過

而此時的金人遠比遼要兇狠百倍▼

多年戰爭之後,遼國土地盡喪,遼國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無可奈何,四處遊走。仍不甘心失敗的他在陰山前山的岱海地區向金軍發起了最後一次進軍。

 

然而大決戰還是失敗了,末代國君天祚帝只得帶領少量隨從向南方的應州方向逃竄。半年後,他本人也在應州被俘,遼國滅亡,金遼合併,只剩一支殘部輾轉西進,變成了西遼。契丹遼人也由此成為了女真金人的臣屬,並蟄伏起來等待下一個時代窗口開啟。

岱海位於大同(雲州)西北方向

而雲州和應州同屬幽雲十六州

逃向南方的一支覆滅,逃向西方的一支倖存▼

在宋朝以北立國的遼,其北方逐漸又產生了一支草原力量——金。歷史又一次重新演繹,遼金戰爭結束以後,金取代了之前的遼,而在金的北方,逐漸又形成了另一支北方草原力量——蒙古。

金滅遼,蒙古滅金,每次大宋都幫了忙

最後蒙古人滅了大宋▼

金朝末年,蒙金大戰,遼金之間的裂隙又一次顯現了出來。在金統治下的契丹人,出於復仇心理及對金統治者一直以來採取的監視政策的不滿,此時蠢蠢欲動。有一位名叫耶律禿花的契丹將領,世居於後來元朝建設上都的桓州故地,就在蒙金戰爭期間率先歸附於成吉思汗。

耶律禿花本為金國帶兵,對壩上高原這一帶的地形了如指掌。作為投名狀,他率領其軍隊為嚮導,為後續抵達的蒙古大軍探明道路,並協助大軍在野狐嶺大破金軍主力,金人再也無力抵擋蒙古南下。

此時金遇到了和遼類似的困境

一個「一國多制」的帝國難以實現內部團結

而複雜的地理分布使其很容易被蠻族逐步蠶食▼

後來,禿花又擊敗了金國弒君篡權者胡沙虎的軍隊,並隨後與蒙軍主力木華黎(鐵木真手下「四傑」之一)的部隊會合,繼續進攻河北、山東、山西地區,直至徹底踏平金國。此後禿花依然長期鎮守今日的張家口-大同一線,最終被授予太傅職位。

金朝皇室最後的命運頗為悽慘

只能在河南地區頑抗和逃竄

到最後,他們也是死在了北宋的故土上▼

多年之後,鐵木真的子孫忽必烈準備平定大理國,設想借路雲南包抄南宋腹地。之前那些歸附蒙古的契丹人後代,大多也加入到了蒙軍的精銳部隊「探馬赤軍」中,隨忽必烈南下平定,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禿花的子孫——忙古帶。

蒙古軍力勢不可擋,沒過多久就拿下了雲南。而隨蒙古軍南徵北戰的契丹族官兵,在戰爭結束之後,也大多留居當地從事戍防和屯墾任務,同時兼備軍事與民事兩種功能。那時他們的身份依然是「探馬赤軍」,隸屬軍籍,並未落戶當地。

本來不需要一個人扛下所有的

結果坐視金和大理被滅,邊境再無屏障和援軍▼

此時,遠在西南邊陲地區的契丹人可能不知道北方的草原有一場大變局正在悄然發生,他們也許也不會料到這次大變局會影響到自己。

就在徵大理七年之後,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發生戰爭,蒙古帝國也由此為直接導火索逐步走向分裂。又過了十年,元朝正式建立,隨之而來的就是忽必烈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詔:「令探馬赤隨處入社,與編民等。」這份全國性質的詔令對於雲南地區當然也適用,於是入滇的契丹族軍官與士兵就此安家落籍貫,成為今天雲南契丹人的主要來源,他們主要分布在滇西。

不得不說,滇西和北方草原地帶的環境差異巨大

契丹官兵相比也水土不服適應了好久好久▼

終元一朝,較早歸降蒙古人的契丹族的社會地位不低,並在帝國內掌握了部分軍政權力,有的直到元末還身為顯赫的地方長官。這些來自北方草原的官員,不僅協助蒙古人統治雲南,而且也得到了蒙古人的充分信賴,多次奉命參加徵戰與平息叛亂,是帝國統治的主要支持者。

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等將領率兵平定雲南。武力徵討是其中一個環節,但另一個環節更為重要,這就是儘量能夠同時招降邊疆地區各民族首領。畢竟,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如果能以懷柔的方式有效控制新領土,又何必以人命為代價呢?

蒙古人退至北方草原後

雲南算是長城以南最後一塊需要解決的區域了▼

明軍的條件讓人無法拒絕:凡歸降的土長,大都授以原職,並準許其世襲。換言之,明朝想要向西南的土司們傳達一個宗旨:改朝換代不過是一次常見的中原易手,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可以各過各的,無需驚慌。

攻心之策大獲成功,西南各地土司對明軍幾乎望風而向,這當然也包括滇西的契丹後裔。投誠之後的契丹後裔,悉數被繼續授以大小土官,繼續在今日的雲南保山(隆陽)與施甸兩區縣轄境之內施行統治。

唯一的不同,是在明朝漢化政策的影響下,這些契丹後裔後來大多改為漢姓,今日多以蔣氏為主,其餘有楊、趙、李、郭、何、茶等姓氏。

這裡位於雲南西部,山谷縱橫,平原狹小

當然,最好的土地有不少控制在這些大小土官受累

(雲南-保山-施甸縣)

(圖片來自:google map)▼

駐守在此的契丹土官們,還繼續像當時在元朝任職一樣,世守土官、安定地方,也再次發揮了傳統藝能,協助明朝政府平叛和抗擊外部侵略。例如萬曆年間的鄧子龍抗緬戰爭中,契丹後裔出人出力,損失慘重,可謂盡忠職守。

當然,契丹後裔與明朝也時有齟齬,主要原因還是明末強推「改土歸流」政策,遭到了契丹後裔的激烈反抗。但此時的少數民族軍隊即使在主場作戰也已經很難全勝,在軍事壓力下一些契丹後裔為了生存,只能逃難於深山密林。隨著明朝再次把邊疆政策由討改招,契丹人大部分又返回了原居地,但還有一部分沒有返回,留在了施甸與昌寧的某些山區。

明王朝想要嚴密控制雲南各地還是很困難的

相比雲南,嚴密控制貴州更加實際

而且貴州是雲南穩定的基礎

明代,對貴州的掌控和建設可以說是重大成就▼

明清易代,清朝統治雲南後,還繼續推行元明以來的土司制度,與之前並無多大區別。

今天,我國56個已識別的民族當中,並沒有「契丹族」這一民族,至於達斡爾和契丹的關係,從不同的標準認定上,目前也還有爭議。

而現在的雲南契丹後裔,大部分被識別為漢族,還有一部分被識別為彝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基諾族、傣族、景頗族等主要聚居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然,身份證上顯示的識別民族,並不影響當地人對自己的自身身份定義,他們常常將自己稱為「本」人。

時過境遷,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契丹人被分散到不同的文化族群當中。如果想從他們身上找到更多與先人的聯繫,恐怕還要藉助科學的力量。

上世紀末,我國科研人員通過從北方契丹墓地的古屍中提取DNA與今日雲南保山地區的阿、莽、蔣三姓「本」人的血樣提取DNA進行序列對比,得出的結果與史籍資料記載基本吻合,「本」人確實為契丹人後裔。

但這只是解決了這個族群的舊時來源問題,並沒有解釋今日「本」人的現狀。

另一項關於紅細胞血型系統分布的研究則證實了「本」人來到雲南後續的發展變化,可能與地域分布不同以及幾百年來各民族之間通婚有關,「本」人在基因上還呈現有各種南方民族的特點。

所以,「本」人基本上與當地的其他民族在生產生活上並沒有太多差異,當然在一些特殊的民俗文化上還會顯示出與周圍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

比如他們依然在口口相傳的傳統教育中,了解祖先阿、莽、蔣三姓先祖的基本常識,這些契丹族的烙印在潛移默化的傳承中延續。同時他們還謹記祖訓,只要是三姓,一律不近親通婚,即便是其他姓氏的,知道彼此是契丹後裔者也不通婚。因為如果這樣做,在契丹家族眼中會被視為有辱先祖和傷風敗俗的不軌行為,會遭到一致譴責和唾棄,風評被害。

至於文化方面,一些契丹後裔以及其他契丹學研究者也致力於其傳承、研究、保護。

例如1990年初,雲南契丹後裔調查組在施甸縣大樓子村契丹後裔墓志銘中發現契丹小字。這一之前只在北方地區發現的消亡文字竟然在雲南地區留下了蹤影,還長期傳承沿用,可以說是雲南契丹發展的信史物證。此後研究人員又在這個寶藏地區發現了更多小字字樣和宗教、墓誌、族譜方面的寶貴資料,在大西南為北方少數民族歷史研究發現了很多證據。

那時契丹人一定沒有想到,當年金章宗忌因憚契丹族重新崛起,而詔示不準使用的契丹文字,竟然在他們從未到訪的雲南得到了少量保存,並一直作為活化石傳遞至今。

參考文獻:

1.楊毓驤.雲南契丹小字的遺存與釋義[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4):48-55.

2.楊毓驤.雲南契丹的社會文化[J].思想戰線,1995(02):64-68+48.

3.黃震雲.雲南契丹後裔和契丹姓氏[J].思想戰線,1995(02):61-63.

4.蔣新紅,楊慶玲.滇西契丹後裔民族融合原因初探[J].保山學院學報,2014(01):61-64.

5.林牧,申元英,蔣錫超.雲南保山地區契丹人後裔ABO、Rh血型分布[J].臨床檢驗雜誌,2013:80.

6.蔣元重.流向雲南的契丹族[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04):11-14.

7.曹相. 雲南契丹後裔探源[J].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39-43.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豆瓣——《天龍八部》劇照



你如何看待宋徽宗聯金攻遼的選擇?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想法!

相關焦點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現在的契丹族人分布在哪裡呢? 一、哈薩克斯坦 當年耶律大石創立西遼時,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便是其勢力範圍,今天的中亞地區都有許多契丹族,現在的哈薩克人的中玉茲乃蠻部中,就有一些契丹的人的後裔,除此之外,在吉爾吉斯人也有契丹的血統,包括北高加索的諾蓋人、烏拉爾山一帶的巴什基爾人中,也有契丹的後裔。
  • 雲南施甸:融入契丹文化靚耀「美麗縣城」
    中新網雲南新聞10月30日電(龍躍圓)11月1日,記者從保山市施甸縣獲悉,在「美麗縣城」創建工作中,施甸縣以「文化為魂」的城市發展理念融入契丹元素建設完善青牛白馬文化廣場,近年來已成為當地特色鮮明的城市地標。
  • 契丹人都去哪兒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 遼亡後契丹人的流向
    融合到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等地的契丹人操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融合到新疆、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國的原西遼契丹人通行突厥語和斯拉夫語。大遼故地版圖內的巴爾喀什湖和貝加爾湖流域至今仍有契丹遺民的種落在活動。契丹,做為中國的代名詞,永遠留在了中亞各國和操斯拉夫語的國家語言中。俄語對中國的稱呼發音即為契丹。"赤塔"是俄羅斯靠近中國滿州裡的城市。"赤塔",就是契丹的諧音。
  • 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人都去哪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字數:1996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丐幫幫主喬峰因自己契丹人的身世被人揭破
  • 觀察|什麼?20萬契丹人在雲南!
    什麼?消失的契丹人在雲南?專家確定:雲南西部生活著近20萬契丹後裔 。
  • 「中國」就是「契丹」,「中國人」就是「契丹人」?這是怎麼回事
    我國確實有契丹族的存在,但是,契丹人並不包含所有的中國人,契丹只是我國很古老的一個民族,這在《魏書》中就有記載。到了隋朝,契丹才開始形成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勢力進一步提高。在唐貞觀二年之時,契丹選擇歸順於唐朝,唐太宗還賜予契丹首領大賀氏摩會旗鼓,這就象徵著:契丹部落首領大賀氏摩會得到唐朝的認可。
  • 契丹人是什麼人?如果你是以下幾個姓,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
    契丹人是什麼人?如果你是以下幾個姓,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奇聞,大家對於我國歷史上的契丹建國有多少的了解呢?
  • 古代契丹,現在屬於任國家?
    唐朝時,增加了契丹的力量。他們與唐朝關係,經歷了多次更改了。為唐代,契丹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遏制土耳其人,減輕壓力北。但當時突厥強的實力。於是,契丹沒有立即投靠唐朝。但等到東突厥的沒落,契丹是領導的聯軍的領導者,自首至唐代。並把唐朝契丹人的一部分轉移到山東。然而,隨著唐朝契丹的關係,而不是在長期穩定狀態。雙方朝貢貿易,還戰。無論選擇,為契丹族,生存是決定每一個重要措施。
  • 契丹、党項與女真:塞北帝國的後裔如今在何方
    於是,契丹人率先建立了大遼帝國,隨後,党項人也建立起西夏王朝。百年之後,女真人又崛起於白山黑水間,建立起了最後的金帝國。但隨著十三世紀中葉以來蒙古的大肆開拓,昔日的契丹、党項和女真部族先後被擊潰並被吸收進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以至於今天再也找尋不到這些民族的蹤跡。那麼,這些曾開創帝國的民族,就真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嗎?
  • 晉人佔領了河南遷到開封,大量契丹人南遷。河南人是契丹的後裔嗎...
    雖然它曾經復興並重建了漠北的可汗王朝,但很快就被維吾爾人摧毀了,氏族傳入唐朝並在大陸定居。安史之亂期間,政府軍和叛軍中有不少土耳其人,他們都併入了漢族。他們分別改名為匈奴、張、薛,與漢族沒有什麼不同。唐朝時,西突厥斯坦也遷到了中原。沙陀的一個部門設在兗州,現在在北方。它與散居在關中的沙陀人結合,遷到山西太原,唐朝在那裡徵服了方鎮,立下戰功。
  • 讓宋朝皇帝頭疼的「契丹」,如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腹中驚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經宿食——《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提起契丹,那麼一定會聯想到名震三朝(唐、五代、遼)的契丹鐵騎,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契丹一族在作戰上以騎兵為主,唐末天復二年(902年)耶律阿保機出兵河東,攻下九郡,天佑二年(905年)又七萬騎兵大破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奪下數郡。
  • ...你的惡行從愛爾蘭到契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你的惡行從愛爾蘭到契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2-20 14:3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你的惡行從愛爾蘭到契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什麼意思什麼梗? 指人惡行很多,從西到東,無人不知。
  • 遼國繁盛一時,滅國之後契丹人四散逃亡,如今身處何地
    遼國的創立者是契丹人,一個馬背上長大的少數民族。隨著金國的崛起,最終遼國在北宋和金的夾擊下滅亡了。亡國之後的契丹人分散到了各地,最終融入到了漢族和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之中,因此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契丹的存在。關於契丹的歷史,我們且細細說來。公元907年,令人無限懷念的大唐帝國走到了盡頭,華夏大地繼續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
  • 契丹女真後裔今天何在?耶律完顏兩家還有後人嗎?現代姓什麼?
    金海陵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金朝以進攻南宋為名,開始在契丹人中大量徵兵。但此次徵兵應該是超出了契丹人承受的極限,所以在第二年,契丹人撒八和移剌窩斡發動了起義。這些人後來分別隨蒙軍的徵戰到了中原、大理和中亞等地,有些則最後在蒙古草原落腳,最後都融入了當地族群之中,也就是漢族、蒙古族以及許多中亞族群之中。而近代一些研究顯示,今天生活在北方地區的達斡爾族跟契丹人的基因的接近之處,可能是契丹早期首領部族大賀氏(在唐朝時的契丹首領,和後來的耶律家族不是一個部落)的後裔。
  • 契丹女真後裔如今何在?耶律完顏兩家還有後人嗎?現代都姓什麼?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中國歷史上,契丹和女真這兩個族群可以說都是發揮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族群。因為契丹可以說是第一個建立了中原形式的王朝,卻仍然沒有完全失去其遊牧族群特質的族群,可以說橫跨農耕與遊牧區的遼朝成為了後世元朝的樣板。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在漢朝建立之後,匈奴直接被打裂開成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到東漢時匈奴地區的鮮卑族就開始崛起。
  • 大遼契丹帝國
    而契丹發源地,就是在這裡。隋唐之始,契丹又歸屬中原政權,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密切合作,所以,契丹早期文化裡顯現出濃重的唐朝風韻。他們廣泛吸收中原文化,形成了強大的契丹聯盟,在公元947年,改稱大遼。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朝克圖山中發現了遼初的皇族顯貴耶律羽之的墓誌資料中,明確地記錄了契丹的發源歷史。
  • 百家爭鳴:強悍的大契丹
    以契丹名稱見於史冊自五胡十六國時候。到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到結束,逾時八百多年。在這八百多年中,他們少不得要和別的部族打仗,那麼,這一族的戰鬥力如何呢?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
  • 王才:契丹與開魯
    ,互比之下,契丹開國的傳說更為合理。」[10]馮家昇撰文說:「世界各民族無論文明與野蠻,均有原始神話,契丹亦然。遼史所謂之神人乘白馬、天女駕青牛,即是民族起源之神話也。」[11]趙偉邦說:「契丹有一傳說(即青牛白馬)……這自然不是事實,但契丹人是這樣相信的。遼地理志一載,在永州有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這說明契丹分為八部,已有相當的時期,契丹人已視為當然,因而用歷史傳說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