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都去哪兒了?

2021-02-13 海拉爾區達斡爾母語交流平臺

歷史上,在公元907—1125年共218年間,北方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遼國,遼國的民族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契丹人。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年號神冊,建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大遼。1124年,中京決戰失敗,耶律大石率部西遷。1125年,遼國為金所滅。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1218年,西遼政權為蒙古所滅。

遼北宋西夏時期的地圖

遼全盛時,疆域從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 在我的老家遼西錦州、葫蘆島、朝陽、阜新等地,如果聊起家族史來,總是問一句:「你們祖先是哪的?」回答都是關內來的移民。的確,遼西這一代在清朝前少有漢族人居住,現在的漢族人都是外來移民。

梁羽生、金庸筆下,經常描寫遼國的契丹人搏擊長空英勇善戰動人情節。原來遼國就是筆者生活的這塊土地。在北鎮的醫巫閭山風景區還有遼國宰相耶律倍年輕時讀書處舊址。遼國在宋代時是北方很強盛的一個國家。梁羽生、金庸筆下的契丹人個個剽悍勇猛,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確實曾輝煌一時,金戈鐵馬往來於東北關內,草原中原,長城內外。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強盛的民族,自明代以後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任何消息。在遼西只能從一些寺廟及出土的石碑上找尋一些關於契丹人的絲足馬跡,而遼國歷史少有文字記載,又因國破山河碎,歷史檔案更無從談起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裡?他們還有沒有後裔?尋找這個失蹤的民族,成為一個誘人的歷史之謎,也成了當年遼國土地上的東北人茶餘飯後關注的話題,有人甚至問自己是不是契丹人的後裔?

南唐契丹人李贊華畫作:射騎圖

據史料記載,遼國滅亡的時候擁有數百萬之眾。那麼,人們不免要追問:百萬契丹人哪裡去了?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如遼國後面的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除了明朝外,都是少數民族當政掌權,契丹人經過漫長的歷史,大部分契丹人融合後來的蒙古族及滿族裡這也是一種合乎情理的推測。

第二種可能,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歷史上這樣大規模的民族搬遷確是經常的事。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徵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不論擴散到哪,這幾百萬人總得有點蛛絲馬跡可尋吧。建國後經過詳細的人口普查,發現黑龍江北部有一個叫達斡爾的少數民族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其實,在我的老家遼寧省凌海市右衛滿族自治鎮有一個村子叫達子營,據老人們一輩輩口頭傳說,達子營就是古代一個屯兵的據點,也就是達斡爾人的祖先,當年遼國契丹人屯兵的地方。而且這一帶還有古墓群,足可以說明達子營是兵家駐軍之地。幾年前當地修京瀋高速公路,出土的古墓全是當地早已絕跡的大塊青磚搭建的。另外,筆者還清楚的記得,1964年,當地開展平墳還田運動,一些無主古墳被平掉後,墳墓裡不是棺材,而是一種陶製的罈子,有點烏龜狀,當地叫白了,就叫「王八罈子」,大部分都叫村民砸爛了,也有村民將裡面的骨灰倒掉,拿回給孩子玩或裝煤油用。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有沒有收藏這種罈子的人家,不得而知。聽老人說,這些「王八罈子」的古墓都是達子的,只是當時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所有出土的東西全部破壞了。

達斡爾族

史學界為了尋找契丹人的下落,首先將目光盯在北方的達斡爾人的身上。在茫茫大興安嶺,清澈的嫩江,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達斡爾人就繁衍生息在這三道風景交匯的地方。雖然現在達斡爾人生活的地方離遼西很遠,但遼西至今還流傳「正月十五殺達子」的傳說,說是遼國被金滅亡後,怕契丹人復仇,金人為了趕盡殺絕,有一年當政者下令正月十五這一天統一對興存的契丹人大開殺戒,結果大部分契丹人再次死於金人之手,而有少部分契丹人從後窗逃跑了,得以生存下來。所以後來有人說,達斡爾人最簡易的民居也要留有逃生的後窗戶。

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裡遊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在梁羽生、金庸的筆下,契丹人曾到過雲南的大理國,並與大理國有過糾葛,也不知道梁羽生、金庸是怎麼了解那段歷史還是閉門杜撰的,不過歷史還真叫兩位大師說著了。

就在達斡爾人的尋根工作全面拉開之後,尋找契丹後裔的另一條戰線在雲南又所新的進展。

施甸,是雲南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據史書記載,契丹原先沒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製契丹大字,這種大字是採用漢字加以簡化或增添筆劃而成的。除了契丹大字之外,還有一種契丹小字,據史載是皇子迭刺創製的。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

但如何證明北國的達斡爾人和南疆的「本人」就是契丹人後裔呢?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那就是基因。現代科技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傳說只能是線索,科技才能下定論,這也叫證據。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徵戰,頻繁徵兵,能徵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召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布在各地。特別是在東北,1125年遼滅亡後,又經過1115—1234年金代,1206—1368年的元代,1368—1644年的明代,1616—1911年的清代,前後經歷了786年,即便是剩有數百萬之眾,但作為亡國之民,又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沒有了自己的地位,不是替別人徵戰就是隱姓埋偷生,誰還敢承認自己是契丹人?就像東北的滿族人一樣,清朝一滅亡,無數的滿族人好像一夜間都消失一樣,在漫長的時間裡,都不敢承認自己的老祖宗是滿族,當地的滿族後裔們,還是文革後期少數民族地位得以提高,又經過人口普查,一些人才翻箱倒櫃找家譜,找證人,以此證明自己的祖先是滿族人。據說,在東北,有相當一部分契丹人的後裔滿化到後來的滿族人,但史學界沒有考證,終歸是遼西或東北大地上的一件憾事。

研究一下遼國的歷史,探尋一下契丹人的下落,能激起我們愛國的熱情。戰爭年代,有一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曾激勵無數國民的愛國熱情,國破必然家亡是個歷史的註定,熱愛自己的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凡是有良知的人都會這麼做。凡是不愛國的人,破壞國家安定團結的人,即便你逃到國外,也被當地人瞧不起。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一言以蔽之,這些民族的主體可以說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則遷居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也基本融入了當地其它民族之中。鮮卑族去哪了?
  • 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人都去哪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字數:1996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丐幫幫主喬峰因自己契丹人的身世被人揭破
  • 百萬契丹人都去哪兒了?
    回答都是關內來的移民。的確,遼西這一代在清朝前少有漢族人居住,現在的漢族人都是外來移民。梁羽生、金庸筆下,經常描寫遼國的契丹人搏擊長空英勇善戰動人情節。原來遼國就是筆者生活的這塊土地。在北鎮的醫巫閭山風景區還有遼國宰相耶律倍年輕時讀書處舊址。遼國在宋代時是北方很強盛的一個國家。
  • 契丹人去哪兒了?一份文件給出了答案,別不相信
    說到契丹,各位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天龍八部》裡的蕭峰。各位,單看這名字,金庸老先生就是有歷史積澱的人。因為據《遼史·后妃傳》記載,蕭氏,乃是契丹最具傳奇色彩,最強大的家族。他們的祖先原本叫審密氏,後來又分成了兩部分:拔裡家族和乙室己家族。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947年,耶律德光又將國號改為大遼。
  • 遼亡後契丹人的流向
    其後,如此眾多的契丹人都去了哪裡?他們真的消亡了嗎?據史書記載和現代科學發現,共有四個主要流向,證明他們生生不息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一是向西遷徒。1132年,耶律大石(阿保機八世孫)率領200部眾西遷到中亞一帶,與中亞的遼國2萬鐵騎和當地契丹部落匯合,建立了西遼政權。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擁有國土面積351萬平方公裡。在籍總人口達42萬。
  • 「中國」就是「契丹」,「中國人」就是「契丹人」?這是怎麼回事
    我國確實有契丹族的存在,但是,契丹人並不包含所有的中國人,契丹只是我國很古老的一個民族,這在《魏書》中就有記載。其中,提到:契丹是鮮卑族的支流之一,一般在庫莫奚附近活動,初期,契丹雖然設有部落,但是,各部落之間都比較分散,沒有統一的聯盟。在公元388年,庫莫奚被北魏打敗之後,契丹一族就隱退到潢水。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契丹一直注重休養生息,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外,契丹與中原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每年都會向北魏「朝獻」、「歲貢」。
  •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金滅遼,蒙古滅金,每次大宋都幫了忙最後蒙古人滅了大宋▼金朝末年,蒙金大戰,遼金之間的裂隙又一次顯現了出來。在金統治下的契丹人,出於復仇心理及對金統治者一直以來採取的監視政策的不滿,此時蠢蠢欲動。有一位名叫耶律禿花的契丹將領,世居於後來元朝建設上都的桓州故地,就在蒙金戰爭期間率先歸附於成吉思汗。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族是一個很頑強的民族,雖然被滅國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他們是復國最多的政權,從北遼、東遼,後遼,西遼,後西遼,一直到元朝都建立了他們還在抗爭,那麼契丹族滅亡了嗎?現在的契丹族人分布在哪裡呢?
  • 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這是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詞,既質樸生活化又窩心。現在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討論說,時間好像被安裝了加速器,過得太快了。不知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受,至少我是覺得一天天一年年,時間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 去哪兒網 我的機票去哪兒了?
    來源:道口財經  作為去哪兒網的鑽石會員,今年至少飛了10萬公裡的劉先生卸載了最常使用的去哪兒網app,讓劉先生作出上述決定的,是其最近遭遇的一次匪夷所思的被退票事件。  「對不起,沒有您的機票信息」  劉先生是山東日照人,在北京工作。
  • 契丹王朝聖都 — 上京
  • 大遼契丹帝國
    而它究竟去了哪裡?    契丹人狩獵圖    特別是北京市的前身——南京幽州府最為繁華,其城周長18公裡,城建面積居五京之首,城內建築富麗堂皇,繼遼朝之後,金、元、明、清均定都於此,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 契丹女真後裔如今何在?耶律完顏兩家還有後人嗎?現代都姓什麼?
    而這兩個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重要作用的族群現代都沒有了,那麼他們去哪兒了呢?這兩個族群曾經的皇族耶律和完顏現代還存在嗎?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可能會感覺遼朝和金朝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都是發源於東北地區,建立之後和中原王朝的對峙局面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同時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但其實建立這兩個王朝的契丹和女真在本質上的差異還是挺明顯的。
  • 古代少數民族現在都去哪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他們是什麼關係?
    這些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統一漠北,都曾叱吒風雲,而今安在?他們是消失在歷史中,還是到那裡去了呢?曾經以為北方這些少數民族一旦被徵服了,整個民族就被徵服者屠而滅族了,因為古代類似的屠城不絕於史。翻看歷史資料發現,其實除了少數幾個民族被盡數屠殺外,其它大多被漢族同化了。
  • 契丹皇帝真是任性,四季都在外面畜牧畋漁,玩樂之間就把政事辦了
    當時,趙匡胤在北宋建立較早,是在公元960年,而大契丹遼國是在916年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如果從更確切地說,可以追到907年阿保機為契丹盟主時。儘管契丹遼國並未被記錄在中國傳統的史書上,但中國的二十四史,就有了遼史的地位。
  • 趙繼偉去哪兒?
    一天內,他早晨從瀋陽跑到了新疆,又從新疆南下廣州,中午在廣州和郭士強敘敘舊,拉拉東北嗑兒,下午去山東和鞏曉彬聊天,晚上到了山西,嘗嘗汾酒逛逛太原夜景……當然,這是網友給編排的行程。趙繼偉就算會孫悟空的筋鬥雲,也跑不這麼快。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惡劣的生存條件讓這裡的生存鬥爭變得異常殘酷,圍繞人口、牲畜等核心資源的掠奪和戰爭時刻都在上演。沒有仁慈,只有堅強,脆弱的部落終將被吞沒,弱肉強食的法則血淋淋的擺在每一個草原部落面前。 能夠留名史冊、建立政權的遊牧民族無一例外都是久經風雨,在一次次劫難中拼殺出來的,在傑出首領的帶領下為部落爭奪生存空間,最後抓住機會震驚世界,變得偉大。
  • 契丹人在遼國滅亡後逃向哪裡?一些人改姓繁衍,如今隨處可見
    大遼國內不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而且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得百姓越來越富裕,國勢越來越強盛,在多次與北宋的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 可是遼被金滅亡之後,這900多萬契丹人去了哪裡呢?
  • 去哪兒火車票
    去哪兒火車票 地圖導航 大小: 48.42M
  • 百家爭鳴:強悍的大契丹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