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亡後契丹人的流向

2021-03-05 部落可汗
遼國最鼎盛時期,國土面積489萬平方公裡,其總人口達九百餘萬。為中華民族拓土擴疆立下不朽的功勳。公元1125年,遼國被原來的屬國女真聯合南宋所滅。其後,如此眾多的契丹人都去了哪裡?他們真的消亡了嗎?據史書記載和現代科學發現,共有四個主要流向,證明他們生生不息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一是向西遷徒。1132年,耶律大石(阿保機八世孫)率領200部眾西遷到中亞一帶,與中亞的遼國2萬鐵騎和當地契丹部落匯合,建立了西遼政權。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擁有國土面積351萬平方公裡。在籍總人口達42萬。稱霸中亞,威名遠播歐洲。西方史藉稱之為哈剌契丹。立國88年,1218年被蒙古國所滅。1224年,契丹貴族波拉黑前往波斯(今伊朗),建立了"克爾曼"王朝。史稱"後西遼"。13O6年,"後西遼"被蒙古伊爾汗國兼併。立國82年。茲後"後西遼"的部眾都融合到中東(伊朗)的各個民族之中。伊朗現有哈扎拉族(蒙古族)100餘萬,其中不乏「後西遼"的契丹人。融合到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等地的契丹人操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融合到新疆、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國的原西遼契丹人通行突厥語和斯拉夫語。大遼故地版圖內的巴爾喀什湖和貝加爾湖流域至今仍有契丹遺民的種落在活動。契丹,做為中國的代名詞,永遠留在了中亞各國和操斯拉夫語的國家語言中。俄語對中國的稱呼發音即為契丹。"赤塔"是俄羅斯靠近中國滿州裡的城市。"赤塔",就是契丹的諧音。俄羅斯史上稱貝加爾湖,赤塔一帶,為達烏力亞地區。唐朝前後曾有部分契丹人話動在中亞一帶。史書記載,契丹人曾做過中亞突厥人的鍛奴。遼朝建立後,這部分契丹人仍滯留在中亞地區,成為中亞地區的原住民之一。耶律大石西遷,除了遠離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之外,與上述原住中亞的契丹人匯合不無關係。
        二是向北遷徒。遼亡後,從12世紀開始,一直到16世紀初,多批次的契丹人先後北遷到遼國版圖內的外興安嶺地區和黑龍江流域。與居住在上述地域的契丹駐軍和契丹部落匯合。與土著的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相鄰而居。修築了許多城堡,開始了農牧漁獵生產的定居生話。這裡是遼國的大後方,遠離金國的統治區域。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金國佔領遼國部分領土後,為防範北方正在興起的蒙古部,於1138年一1198年徵調3萬人(含契丹人)修築金長城(亦稱金邊壕,達斡爾語稱"烏爾科")。歷經60年修築了2段單線總長度5000公裡的金長城。(一條東起內蒙莫旗所居的嫩江流域南岸七家子村,西至內蒙古大青山後廟溝,長約2500公裡;另一條從內蒙古根河南岸至蒙古國肯特山麓。契丹人不僅參與了修築邊壕,還要負責看守和維護邊壕。隨後便留居在"金邊壕"內外之地,融合到當地各族眾之中。契丹後人曾賦歌謠:「邊壕古蹟兮,吾汗所遺留,泰州原野兮,吾之養牧場"。泰州,即今齊齊哈爾市的泰來縣的"塔子城",還有與之相鄰的長春州,即松原市的扶餘、前郭旗一帶的「他虎城",是契丹二十部放牧之地。歌謠反映了當年嫩江流域二十個契丹部落的養牧場被"邊壕"侵佔,人員被徵調修「金長城"的情況。
      17世紀時,北遷的契丹後裔曾英勇地抗擊過沙俄入侵,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汗馬功勞。這支北遷的契丹後裔,隨後奉清廷之命南遷到嫩江流域兩岸,實際上是回遷。因為嫩江流域本來就是遼國時期契丹人的住地之一。今齊齊哈爾市轄內的雅爾塞,就是遼時所建的邑城,具有千年歷史。雅爾塞、牙克石兩處地名,與十六世紀中葉後黑龍江北所建的雅克薩城是同語別譯。當年除回遷嫩江流域的部眾外,仍有相當部眾仍然留居黑龍江北岸,成為俄國居民。奉命南遷者即為今日之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現有人口13萬餘人,是具足契丹後裔特徵的較大群落。
       

三是留居契丹故地遼國曾先後建立了五個都城,即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雲中府(今山西大同市)。除了上京,其餘.四京為陪都。遼亡後「五京"部眾大部留居原籍,歷經金、元、明、清各朝代,融合到當地各族眾之中。留居五京人口估計不會少於3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契丹人,融入到蒙古族之中。蒙古初期的迅速崛起和強悍,與大批契丹人的加入不無關係。內蒙古赤峰市的部分蒙古族自認為祖先是契丹人。原「五京"等地也多有此類情況。遼寧部分"葉「姓人氏自稱祖先是契丹人,是耶律家族的後裔。
      四是隨蒙古大軍遠徵散落各地遼亡後,絕大部分契丹人鐵骨錚錚,誓不食金粟。不願為滅遼的女真人及其所建的金國服務。轉而主動投靠正在興起的蒙古大軍,並隨蒙古大軍徵戰國內國外。蒙古鐵騎所到之處都有契丹人的身影。可以說哪裡有蒙古人,哪裡就有契丹人。契丹人強盛時沒能攻佔南宋統一華夏。跟隨蒙古大軍攻滅南宋後,契丹人的足跡終於如願以償地踏入到華夏南方。並隨駐軍留在南方各地,融合到南方各民族之中。史上契丹與蒙古同為東胡部落聯盟的盟友,且同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支,具有天然的親近關係。有許多契丹的能工巧匠自願上門為蒙古大軍服務。成吉思汗曾力聘耶律楚才充當其智囊,並委以宰相重任。

        跟隨忽必烈徵戰雲南時,許多立下戰功的契丹人駐守攻克之地並出任長官。800年來,他們的後代雖然己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但他們清醒地記得自己的祖先是契丹人,並留有契丹文字、家譜、祀廟等文物為證。為了區別所在民族,自稱為「本人"。根據基因檢測技術,現己認定,他們與達斡爾族都是契丹後裔。現分布在雲南大理、保山、臨滄、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共有15萬餘人,是契丹人遺留的又一支較大群落。
        歷經蒼桑的契丹人並沒有消亡。隨著歷史的變遷,契丹人像種子一樣散落在我國大江南北,散落在中亞各國。他們的國籍變了,宗教信仰變了,語言變了,但是他們的民族基因沒有變。民族融合,使古老的契丹人保留了下來,並使契丹後裔人口更加繁洐壯大。估計契丹後裔的總人口,只會發展而不會減少。更不會少於強盛時期的九百多萬。

作者:精奇裡.延春
呼倫貝爾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聯繫電話:13847041806
2020.7.3

相關焦點

  • 契丹文物精華--契丹人的生活
    >青砂巖雕成,盤發,手捧浣巾,將侍從垂眉斂目,恭立侍奉的神態刻畫得細緻入微。青砂巖雕成,身著窄袖長袍,腰帶結雙環同心抽扣,足蹬尖頭皮靴,髡髮,腰掛刺鵝錐,造型簡約,輪廓清晰,刀法細膩。 契丹人最初信仰薩滿教,好鬼貴日,崇拜自然。在與中原王朝的密切接觸中,開始尊儒、崇佛、信道,兼容並蓄,其中一佛為最。契丹立國後,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大興佛事,遍修塔寺,譯刻佛經。
  •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半年後,他本人也在應州被俘,遼國滅亡,金遼合併,只剩一支殘部輾轉西進,變成了西遼。契丹遼人也由此成為了女真金人的臣屬,並蟄伏起來等待下一個時代窗口開啟。岱海位於大同(雲州)西北方向而雲州和應州同屬幽雲十六州逃向南方的一支覆滅,逃向西方的一支倖存▼在宋朝以北立國的遼,其北方逐漸又產生了一支草原力量——金。
  • 「中國」就是「契丹」,「中國人」就是「契丹人」?這是怎麼回事
    我國確實有契丹族的存在,但是,契丹人並不包含所有的中國人,契丹只是我國很古老的一個民族,這在《魏書》中就有記載。契丹歸順於唐朝後,勢力更是得到空前發展,很多小部落都不敢輕易冒犯。但是,伴隨著勢力的增大,契丹開始不願再依附於唐朝,經常會和唐朝發生衝突。作為契丹內部首領的大賀氏,在這一時期開始衰落,最終,被遙輦氏部落聯盟所取代。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族是一個很頑強的民族,雖然被滅國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他們是復國最多的政權,從北遼、東遼,後遼,西遼,後西遼,一直到元朝都建立了他們還在抗爭,那麼契丹族滅亡了嗎?現在的契丹族人分布在哪裡呢?
  • 契丹人都去哪兒了?
    第二種可能,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歷史上這樣大規模的民族搬遷確是經常的事。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徵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不論擴散到哪,這幾百萬人總得有點蛛絲馬跡可尋吧。建國後經過詳細的人口普查,發現黑龍江北部有一個叫達斡爾的少數民族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 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人都去哪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字數:1996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丐幫幫主喬峰因自己契丹人的身世被人揭破
  • 契丹人在遼國滅亡後逃向哪裡?一些人改姓繁衍,如今隨處可見
    其實當年匈奴被漢朝打敗,主力逃往中亞後,剩下的匈奴便加入了鮮卑並相互通婚,因此這兩種說法大差不差。 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在與金軍對戰中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大遼享國218年後宣告滅亡。 之後遼朝的貴族耶律大石曾召集殘部西遷建立西遼,但不幸於87年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 在大遼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一度達到了489萬多平方公裡,總人口900多萬。
  • 百家爭鳴:強悍的大契丹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
  • 契丹人是什麼人?如果你是以下幾個姓,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
    契丹人是什麼人?如果你是以下幾個姓,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奇聞,大家對於我國歷史上的契丹建國有多少的了解呢?
  • 大遼契丹帝國
    而契丹發源地,就是在這裡。隋唐之始,契丹又歸屬中原政權,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密切合作,所以,契丹早期文化裡顯現出濃重的唐朝風韻。他們廣泛吸收中原文化,形成了強大的契丹聯盟,在公元947年,改稱大遼。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朝克圖山中發現了遼初的皇族顯貴耶律羽之的墓誌資料中,明確地記錄了契丹的發源歷史。
  • 王才:契丹與開魯
    [10]馮家昇撰文說:「世界各民族無論文明與野蠻,均有原始神話,契丹亦然。遼史所謂之神人乘白馬、天女駕青牛,即是民族起源之神話也。」[11]趙偉邦說:「契丹有一傳說(即青牛白馬)……這自然不是事實,但契丹人是這樣相信的。遼地理志一載,在永州有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這說明契丹分為八部,已有相當的時期,契丹人已視為當然,因而用歷史傳說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了。」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這個民族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統治北方草原二百多年,後又統治中亞八十多年,聲名遠播西亞和歐洲,沒錯,這個民族就是契丹。時至今日,在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和保加利亞語等諸多語言中仍把中國稱作契丹,可見契丹民族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 契丹簡史 契丹民族在建國之前也是有過一段風雨飄搖的悲慘經歷。
  • 從後唐名將符存審大破契丹騎兵,看五代中原軍隊戰力
    很多人都注意到此人在後唐消滅後梁朱氏政權中所發揮的作用,其實他有一場非常經典的戰事卻很少有人了解。那就是面對來犯的契丹軍隊,後唐剛剛到手的幽州城岌岌可危時,符存審率軍馳援,大破契丹鐵騎的經典戰役。這次出兵幽州,契丹人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後唐軍隊的主力正在莊宗李存勖帶領下與後梁軍隊對峙,即將進入決定雙方命運的決戰。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後世因此而認為柴榮主張「先北後南」,即先收復燕雲十六州,然後才向南統一後蜀、南唐等割據勢力。 上文出自《新五代史》,很明顯,周世宗柴榮並沒有主張先解決北方的契丹問題,他主張的是以武力「平一天下」而不是先「修文德」。至於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周世宗柴榮聽取了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取江淮,就是先南後北。而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與趙普等人「雪夜定策」,其實還是沿襲了周世宗柴榮於王樸制定的既定方針。
  • 古代契丹,現在屬於任國家?
    唐朝時,增加了契丹的力量。他們與唐朝關係,經歷了多次更改了。為唐代,契丹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遏制土耳其人,減輕壓力北。但當時突厥強的實力。於是,契丹沒有立即投靠唐朝。但等到東突厥的沒落,契丹是領導的聯軍的領導者,自首至唐代。並把唐朝契丹人的一部分轉移到山東。然而,隨著唐朝契丹的關係,而不是在長期穩定狀態。雙方朝貢貿易,還戰。無論選擇,為契丹族,生存是決定每一個重要措施。
  • 遼朝---一個兩倍於宋代疆域的契丹王朝
    契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遊牧民族東胡和後來的鮮卑,長期依附於塞北或中原的各路霸主,直到大唐安史之亂之後,契丹人開始獨立發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帝國。 遼國疆域是宋王朝的兩倍: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西歐文獻「契丹」就寫成Khitay。轉寫成俄語字母就是Китай(kitai)。
  • 「佛妝」|宋遼契丹女子的面飾:黃面黑吻試佛妝,南人見疑北人誇
    宋朝中原地區的女子的妝容幾乎很少會將面部塗黃,對當時南方人而言,北方遼地女子滿面塗黃的"佛妝"有十分強烈的視覺審美衝擊。北宋使臣彭汝礪初見契丹女子的"佛妝",為表達對遼國女性面黃黑吻的"佛妝"的訝異,作詩以紀此事:"真珠絡髻面塗黃,華人怪見疑為瘴。"遼國女子盛行的奇特"佛妝",與其產生的社會背景與地域文化有重要關係。
  • 五代十國簡史:後唐——李存勖滅亡,李嗣源治國,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
    使後唐的政治風貌煥然一新。在他小心翼翼地治理下,全國基本安定下來。契丹阿保機聽說李存勖敗亡的事跡,下令遣散伶人,全家都不飲酒。明宗登基後,任命安重誨為樞密使。安重誨不通文墨,但是很有能力,力推「削藩」。927年4月,魏博的盧臺軍內亂,明宗下令把在魏州的三千五百多家亂兵一萬多人全部殺死。
  • 遼國繁盛一時,滅國之後契丹人四散逃亡,如今身處何地
    遼國的創立者是契丹人,一個馬背上長大的少數民族。隨著金國的崛起,最終遼國在北宋和金的夾擊下滅亡了。亡國之後的契丹人分散到了各地,最終融入到了漢族和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之中,因此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契丹的存在。關於契丹的歷史,我們且細細說來。公元907年,令人無限懷念的大唐帝國走到了盡頭,華夏大地繼續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