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最鼎盛時期,國土面積489萬平方公裡,其總人口達九百餘萬。為中華民族拓土擴疆立下不朽的功勳。公元1125年,遼國被原來的屬國女真聯合南宋所滅。其後,如此眾多的契丹人都去了哪裡?他們真的消亡了嗎?據史書記載和現代科學發現,共有四個主要流向,證明他們生生不息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一是向西遷徒。1132年,耶律大石(阿保機八世孫)率領200部眾西遷到中亞一帶,與中亞的遼國2萬鐵騎和當地契丹部落匯合,建立了西遼政權。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擁有國土面積351萬平方公裡。在籍總人口達42萬。稱霸中亞,威名遠播歐洲。西方史藉稱之為哈剌契丹。立國88年,1218年被蒙古國所滅。1224年,契丹貴族波拉黑前往波斯(今伊朗),建立了"克爾曼"王朝。史稱"後西遼"。13O6年,"後西遼"被蒙古伊爾汗國兼併。立國82年。茲後"後西遼"的部眾都融合到中東(伊朗)的各個民族之中。伊朗現有哈扎拉族(蒙古族)100餘萬,其中不乏「後西遼"的契丹人。融合到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等地的契丹人操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融合到新疆、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國的原西遼契丹人通行突厥語和斯拉夫語。大遼故地版圖內的巴爾喀什湖和貝加爾湖流域至今仍有契丹遺民的種落在活動。契丹,做為中國的代名詞,永遠留在了中亞各國和操斯拉夫語的國家語言中。俄語對中國的稱呼發音即為契丹。"赤塔"是俄羅斯靠近中國滿州裡的城市。"赤塔",就是契丹的諧音。俄羅斯史上稱貝加爾湖,赤塔一帶,為達烏力亞地區。唐朝前後曾有部分契丹人話動在中亞一帶。史書記載,契丹人曾做過中亞突厥人的鍛奴。遼朝建立後,這部分契丹人仍滯留在中亞地區,成為中亞地區的原住民之一。耶律大石西遷,除了遠離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之外,與上述原住中亞的契丹人匯合不無關係。
二是向北遷徒。遼亡後,從12世紀開始,一直到16世紀初,多批次的契丹人先後北遷到遼國版圖內的外興安嶺地區和黑龍江流域。與居住在上述地域的契丹駐軍和契丹部落匯合。與土著的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相鄰而居。修築了許多城堡,開始了農牧漁獵生產的定居生話。這裡是遼國的大後方,遠離金國的統治區域。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金國佔領遼國部分領土後,為防範北方正在興起的蒙古部,於1138年一1198年徵調3萬人(含契丹人)修築金長城(亦稱金邊壕,達斡爾語稱"烏爾科")。歷經60年修築了2段單線總長度5000公裡的金長城。(一條東起內蒙莫旗所居的嫩江流域南岸七家子村,西至內蒙古大青山後廟溝,長約2500公裡;另一條從內蒙古根河南岸至蒙古國肯特山麓。契丹人不僅參與了修築邊壕,還要負責看守和維護邊壕。隨後便留居在"金邊壕"內外之地,融合到當地各族眾之中。契丹後人曾賦歌謠:「邊壕古蹟兮,吾汗所遺留,泰州原野兮,吾之養牧場"。泰州,即今齊齊哈爾市的泰來縣的"塔子城",還有與之相鄰的長春州,即松原市的扶餘、前郭旗一帶的「他虎城",是契丹二十部放牧之地。歌謠反映了當年嫩江流域二十個契丹部落的養牧場被"邊壕"侵佔,人員被徵調修「金長城"的情況。
17世紀時,北遷的契丹後裔曾英勇地抗擊過沙俄入侵,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汗馬功勞。這支北遷的契丹後裔,隨後奉清廷之命南遷到嫩江流域兩岸,實際上是回遷。因為嫩江流域本來就是遼國時期契丹人的住地之一。今齊齊哈爾市轄內的雅爾塞,就是遼時所建的邑城,具有千年歷史。雅爾塞、牙克石兩處地名,與十六世紀中葉後黑龍江北所建的雅克薩城是同語別譯。當年除回遷嫩江流域的部眾外,仍有相當部眾仍然留居黑龍江北岸,成為俄國居民。奉命南遷者即為今日之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現有人口13萬餘人,是具足契丹後裔特徵的較大群落。
三是留居契丹故地遼國曾先後建立了五個都城,即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雲中府(今山西大同市)。除了上京,其餘.四京為陪都。遼亡後「五京"部眾大部留居原籍,歷經金、元、明、清各朝代,融合到當地各族眾之中。留居五京人口估計不會少於3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契丹人,融入到蒙古族之中。蒙古初期的迅速崛起和強悍,與大批契丹人的加入不無關係。內蒙古赤峰市的部分蒙古族自認為祖先是契丹人。原「五京"等地也多有此類情況。遼寧部分"葉「姓人氏自稱祖先是契丹人,是耶律家族的後裔。
四是隨蒙古大軍遠徵散落各地遼亡後,絕大部分契丹人鐵骨錚錚,誓不食金粟。不願為滅遼的女真人及其所建的金國服務。轉而主動投靠正在興起的蒙古大軍,並隨蒙古大軍徵戰國內國外。蒙古鐵騎所到之處都有契丹人的身影。可以說哪裡有蒙古人,哪裡就有契丹人。契丹人強盛時沒能攻佔南宋統一華夏。跟隨蒙古大軍攻滅南宋後,契丹人的足跡終於如願以償地踏入到華夏南方。並隨駐軍留在南方各地,融合到南方各民族之中。史上契丹與蒙古同為東胡部落聯盟的盟友,且同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支,具有天然的親近關係。有許多契丹的能工巧匠自願上門為蒙古大軍服務。成吉思汗曾力聘耶律楚才充當其智囊,並委以宰相重任。
跟隨忽必烈徵戰雲南時,許多立下戰功的契丹人駐守攻克之地並出任長官。800年來,他們的後代雖然己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但他們清醒地記得自己的祖先是契丹人,並留有契丹文字、家譜、祀廟等文物為證。為了區別所在民族,自稱為「本人"。根據基因檢測技術,現己認定,他們與達斡爾族都是契丹後裔。現分布在雲南大理、保山、臨滄、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共有15萬餘人,是契丹人遺留的又一支較大群落。
歷經蒼桑的契丹人並沒有消亡。隨著歷史的變遷,契丹人像種子一樣散落在我國大江南北,散落在中亞各國。他們的國籍變了,宗教信仰變了,語言變了,但是他們的民族基因沒有變。民族融合,使古老的契丹人保留了下來,並使契丹後裔人口更加繁洐壯大。估計契丹後裔的總人口,只會發展而不會減少。更不會少於強盛時期的九百多萬。
作者:精奇裡.延春
呼倫貝爾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聯繫電話:13847041806
20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