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引馬圖
上京城茫茫巴林草原,滔滔西拉木倫河,具有神奇的創造偉力,她孕育了燦爛的中國古代北方文明。這一地區的主人之一契丹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魏初年鮮卑宇文部後裔契丹族在西遼河流域發祥,經過北朝、隋、唐朝400餘年的發展積蓄,至唐朝末年,契丹族勢力迅猛崛起,建立了長達218年的遼王朝,與北宋王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她疆域廣闊:「東起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其人口之眾,計有五京、六府、下轄「州、軍、城百五十有五,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二,屬國六十。」其中五京之一的上京城定為國都。如所立國規模,正所謂虎踞龍盤,威振萬裡。1125年,金朝滅亡遼朝後,部分契丹人來到西域和中亞建立了80多年的西遼王朝。蒙古滅西遼後,又有少部分哈剌契丹族在伊郎南部建立了長達80多年的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1303年滅亡。可以說契丹族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史上也佔有一席一地。正由於契丹族的巨大影響,許多歐亞國家至今仍以「契丹」稱呼中國。契丹族昨天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已成為今天我們研究的重要基地。1961年,遼上京遺址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契丹族,屬阿爾泰語系原始蒙古語族,與庫莫奚族同源,為鮮卑族宇文部的別支。鮮卑最初分為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鼎立於遼水流域。388年,慕容部攻滅了段部。344年,慕容部又北攻宇文部,宇文部戰敗,殘餘部眾逃藏於荒僻之地,後逐漸形成契丹、庫莫奚兩個部落。「契丹」一詞是什麼意思?《金史》云:「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可知「契丹」為漢語中「賓鐵」的意思。北魏時期,契丹族開始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歷史舞臺上,逐漸形成了互有血緣關係的古八部,過著以畜牧、狩獵為生的遊牧生活。在古八部的形成上,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據《遼史》云:「相傳有神人乘的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後來契丹族「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也」。這說明,契丹族最初是以兩個分別以白馬、青牛為圖騰並互為婚配的氏族組成的。隋朝時期,契丹諸部經過重新組合,又形成十個部落。唐朝初年,契丹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諸部落互相聯合形成了永久性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其君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契丹內附,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氏。從730年到960年,契丹族開始步入第二個永久性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此間,契丹族從原始父系氏族公社階段,過渡到了奴隸制社會,既將在我國歷史上發揮重大的作用。907年,契丹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他四處徵伐,開疆拓土,從而為正式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時他的居所稱「龍眉宮」,主要建築為「明王樓」。913年,叛軍焚毀明王樓,阿保機在舊址上興建了「開皇殿」。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通遼市八仙筒鎮)以東的金鈴崗築壇即位,廢除可汗稱號,改用漢制,稱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史稱遼太祖,建元「神冊」,國號「契丹」。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此前,契丹人沒有修池建城之舉,「遼之先世,未有城郭、溝池,宮室之固,氈車為營,硬寨為宮」。又載:契丹人「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神冊三年(918年)二月,阿保機開始興建政治中心,他決定以潢河之濱契丹故地「西樓」為皇都,由漢人康默記負責營建,工程百日內完工。這是上都城的草創階段。同年五月,又建孔子廟、佛寺、道觀。這裡是契丹族的腹地,背靠大興安嶺餘脈的崇山峻岭,面臨廣闊無垠的豐美草原,在戰略上是難攻易守的要衝之地;加之,氣候易人,宜耕宜牧,河水豐沛。可見皇都無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都有其極有利的地理條件。契丹族詩人蕭總管所著《契丹風土歌》,為我們繪描了上京草原壯麗的草原風光,堪稱千古絕唱。
「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如龍,春來草色一萬裡,芍藥牡丹相間紅。」
926年七月,耶律阿保機去世,次子耶律德光繼皇帝位,史稱遼太宗,他下令擴建皇都城垣,並興建了宣政殿、安德殿、五鑾殿等。938年,遼太宗為接受後晉的稱臣朝賀及燕雲十六州的圖籍,興建了宮城的南門,命為承天門,改年號為「會同」,並改皇都為上京,治所臨潢府。經過幾次擴建,這時的上京,已是幅員17裡的大城了,這是蒙古高原上各民族國家興建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它標誌著契丹社會從此向封建制的轉化。上京城的營建,主要是採用中原漢地都城的建設經驗,同時又在建築設計中沿襲了契丹族的大量舊俗。上京城分南、北兩城,平面呈「日」字型,城周總長8839米。北城南城牆(亦是南城北城牆)現已被白音戈洛河衝毀,殘餘無幾,其餘城牆和城門遺址保存尚好。
北城,謂之皇城。位於全城的北半部,東、南、北三面城牆呈直線、西牆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其中,東牆長1467米,北牆長1486米,西牆長1844米,南牆1602米,皇城周長6399米。城牆均為夯土板築,原高三丈,現存殘高一般為5米,最高達9米,有樓櫓,皇城四周有壕塹一道。城牆上築有馬面等防禦設施,現仍有馬面殘跡,馬面間距110米,恰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皇城有城門四:東曰安東門,南曰大順門,西曰乾德門,北曰拱辰門。除大順門外,其它三門都修有方形甕城。皇城中北部為皇帝居住的宮廷大內,有城門三:南門曰承天門、有樓閣;東門曰東華門;西門曰西華門,皆為通往大內出入之門。由於契丹人尚東喜左,阿保機時以東門為皇城正門、遼太宗時又改南門大順門為正門。
北城(皇城)是上京的政治、軍事中心,只充許契丹人居住,城內遍設官衙及寺廟。如有北面官衙、南面官衙、留守司衙、鹽鐵司、臨潢府、臨潢縣衙、國子監、綾錦院、內省司、曲院、瞻國倉、省司倉、八作司、長泰縣衙、日月宮(阿保機宴寢之所)齊皇后宅、元妃宅及御用作坊等;寺廟有安國寺、孔廟、天長寺、崇孝寺、天雄寺、節義寺、聖尼寺等。現宮城城牆多已塌毀,只剩一些殘垣,宮牆總長約1600米。宮城中現存有許多高大的宮殿臺基,如宣政殿、昭德殿遺址。其中建在最北部一座小山丘上的遺址,是耶律阿保機興建的開皇殿殿址,以及安德殿、五鑾殿遺址。
現將皇城及大內的主要建築遺存介紹如下:
日月宮建築群:
日月宮,俗稱西山坡,位於皇城的西南方,是一座較高的山丘,為全城的制高點。建築遺址保存較好,為東向排列的南、中、北三個庭院。三院背靠上京西城牆,築有一道方形的共同圍牆,圍牆東西長240米,南北寬360米。每院之間,又有一道東西隔牆,故自成獨院。南院東西長184米,南北寬80米;院內建築分散,現殘留有長方形大小臺基5座,方形臺基5座,短形臺基一座。中院規模較大,布局嚴謹,東西長190米,南北寬88米;院中有一東西長34、南北寬36米的帶有平臺的方形階梯型殿基,殿基四周有廊廡式建築臺基。北院內有3座圓形臺基,大者居中,直徑為54米,小者直徑各約10米;圍繞圓形臺基還有10多個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長方形臺基;在整個皇城中,這屬於最特殊的建築形式。根據日月宮前後殿基左右廊廡以及東向山門,可以認定這裡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宴寢所在。
街道布局:
皇城內的街道,大都已湮埋於地下,經過近年考古工作者鑽探,共發現大小街道9條。其中東西橫街共有3條,南北縱街共有6條。其中最著名的東西街是皇城西門至大內西宮牆的大街,該街全長700米,路寬12米,路土層厚30釐米。最著名南北縱街是皇城南門直通宮城承天門的大街,全長900多米,路寬10米,是北、南城進出的主要通道。探測表明:東西街道或南北街道兩側建築物間有道路相通,街道兩側分布著許多建築群,當為官署、府第、寺觀、作坊和倉廒;宮城大內裡道路兩側的建築物也是隨意建置的。總之,上京城的街道沒有形成中軸線,這與隋唐都城整齊對稱的布局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