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王朝聖都 — 上京

2021-02-23 部落可汗



 

契丹人引馬圖 

   上京城茫茫巴林草原,滔滔西拉木倫河,具有神奇的創造偉力,她孕育了燦爛的中國古代北方文明。這一地區的主人之一契丹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魏初年鮮卑宇文部後裔契丹族在西遼河流域發祥,經過北朝、隋、唐朝400餘年的發展積蓄,至唐朝末年,契丹族勢力迅猛崛起,建立了長達218年的遼王朝,與北宋王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她疆域廣闊:「東起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其人口之眾,計有五京、六府、下轄「州、軍、城百五十有五,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二,屬國六十。」其中五京之一的上京城定為國都。如所立國規模,正所謂虎踞龍盤,威振萬裡。1125年,金朝滅亡遼朝後,部分契丹人來到西域和中亞建立了80多年的西遼王朝。蒙古滅西遼後,又有少部分哈剌契丹族在伊郎南部建立了長達80多年的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1303年滅亡。可以說契丹族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史上也佔有一席一地。正由於契丹族的巨大影響,許多歐亞國家至今仍以「契丹」稱呼中國。契丹族昨天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已成為今天我們研究的重要基地。1961年,遼上京遺址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契丹族,屬阿爾泰語系原始蒙古語族,與庫莫奚族同源,為鮮卑族宇文部的別支。鮮卑最初分為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鼎立於遼水流域。388年,慕容部攻滅了段部。344年,慕容部又北攻宇文部,宇文部戰敗,殘餘部眾逃藏於荒僻之地,後逐漸形成契丹、庫莫奚兩個部落。「契丹」一詞是什麼意思?《金史》云:「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可知「契丹」為漢語中「賓鐵」的意思。北魏時期,契丹族開始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歷史舞臺上,逐漸形成了互有血緣關係的古八部,過著以畜牧、狩獵為生的遊牧生活。在古八部的形成上,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據《遼史》云:「相傳有神人乘的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後來契丹族「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也」。這說明,契丹族最初是以兩個分別以白馬、青牛為圖騰並互為婚配的氏族組成的。隋朝時期,契丹諸部經過重新組合,又形成十個部落。唐朝初年,契丹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諸部落互相聯合形成了永久性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其君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契丹內附,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氏。從730年到960年,契丹族開始步入第二個永久性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此間,契丹族從原始父系氏族公社階段,過渡到了奴隸制社會,既將在我國歷史上發揮重大的作用。907年,契丹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他四處徵伐,開疆拓土,從而為正式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時他的居所稱「龍眉宮」,主要建築為「明王樓」。913年,叛軍焚毀明王樓,阿保機在舊址上興建了「開皇殿」。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通遼市八仙筒鎮)以東的金鈴崗築壇即位,廢除可汗稱號,改用漢制,稱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史稱遼太祖,建元「神冊」,國號「契丹」。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此前,契丹人沒有修池建城之舉,「遼之先世,未有城郭、溝池,宮室之固,氈車為營,硬寨為宮」。又載:契丹人「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神冊三年(918年)二月,阿保機開始興建政治中心,他決定以潢河之濱契丹故地「西樓」為皇都,由漢人康默記負責營建,工程百日內完工。這是上都城的草創階段。同年五月,又建孔子廟、佛寺、道觀。這裡是契丹族的腹地,背靠大興安嶺餘脈的崇山峻岭,面臨廣闊無垠的豐美草原,在戰略上是難攻易守的要衝之地;加之,氣候易人,宜耕宜牧,河水豐沛。可見皇都無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都有其極有利的地理條件。契丹族詩人蕭總管所著《契丹風土歌》,為我們繪描了上京草原壯麗的草原風光,堪稱千古絕唱。

 

  「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如龍,春來草色一萬裡,芍藥牡丹相間紅。」

 

  926年七月,耶律阿保機去世,次子耶律德光繼皇帝位,史稱遼太宗,他下令擴建皇都城垣,並興建了宣政殿、安德殿、五鑾殿等。938年,遼太宗為接受後晉的稱臣朝賀及燕雲十六州的圖籍,興建了宮城的南門,命為承天門,改年號為「會同」,並改皇都為上京,治所臨潢府。經過幾次擴建,這時的上京,已是幅員17裡的大城了,這是蒙古高原上各民族國家興建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它標誌著契丹社會從此向封建制的轉化。上京城的營建,主要是採用中原漢地都城的建設經驗,同時又在建築設計中沿襲了契丹族的大量舊俗。上京城分南、北兩城,平面呈「日」字型,城周總長8839米。北城南城牆(亦是南城北城牆)現已被白音戈洛河衝毀,殘餘無幾,其餘城牆和城門遺址保存尚好。

 

  北城,謂之皇城。位於全城的北半部,東、南、北三面城牆呈直線、西牆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其中,東牆長1467米,北牆長1486米,西牆長1844米,南牆1602米,皇城周長6399米。城牆均為夯土板築,原高三丈,現存殘高一般為5米,最高達9米,有樓櫓,皇城四周有壕塹一道。城牆上築有馬面等防禦設施,現仍有馬面殘跡,馬面間距110米,恰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皇城有城門四:東曰安東門,南曰大順門,西曰乾德門,北曰拱辰門。除大順門外,其它三門都修有方形甕城。皇城中北部為皇帝居住的宮廷大內,有城門三:南門曰承天門、有樓閣;東門曰東華門;西門曰西華門,皆為通往大內出入之門。由於契丹人尚東喜左,阿保機時以東門為皇城正門、遼太宗時又改南門大順門為正門。

 

  北城(皇城)是上京的政治、軍事中心,只充許契丹人居住,城內遍設官衙及寺廟。如有北面官衙、南面官衙、留守司衙、鹽鐵司、臨潢府、臨潢縣衙、國子監、綾錦院、內省司、曲院、瞻國倉、省司倉、八作司、長泰縣衙、日月宮(阿保機宴寢之所)齊皇后宅、元妃宅及御用作坊等;寺廟有安國寺、孔廟、天長寺、崇孝寺、天雄寺、節義寺、聖尼寺等。現宮城城牆多已塌毀,只剩一些殘垣,宮牆總長約1600米。宮城中現存有許多高大的宮殿臺基,如宣政殿、昭德殿遺址。其中建在最北部一座小山丘上的遺址,是耶律阿保機興建的開皇殿殿址,以及安德殿、五鑾殿遺址。

 

  現將皇城及大內的主要建築遺存介紹如下:

 

  日月宮建築群:

 

  日月宮,俗稱西山坡,位於皇城的西南方,是一座較高的山丘,為全城的制高點。建築遺址保存較好,為東向排列的南、中、北三個庭院。三院背靠上京西城牆,築有一道方形的共同圍牆,圍牆東西長240米,南北寬360米。每院之間,又有一道東西隔牆,故自成獨院。南院東西長184米,南北寬80米;院內建築分散,現殘留有長方形大小臺基5座,方形臺基5座,短形臺基一座。中院規模較大,布局嚴謹,東西長190米,南北寬88米;院中有一東西長34、南北寬36米的帶有平臺的方形階梯型殿基,殿基四周有廊廡式建築臺基。北院內有3座圓形臺基,大者居中,直徑為54米,小者直徑各約10米;圍繞圓形臺基還有10多個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長方形臺基;在整個皇城中,這屬於最特殊的建築形式。根據日月宮前後殿基左右廊廡以及東向山門,可以認定這裡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宴寢所在。

 

  街道布局:

 

  皇城內的街道,大都已湮埋於地下,經過近年考古工作者鑽探,共發現大小街道9條。其中東西橫街共有3條,南北縱街共有6條。其中最著名的東西街是皇城西門至大內西宮牆的大街,該街全長700米,路寬12米,路土層厚30釐米。最著名南北縱街是皇城南門直通宮城承天門的大街,全長900多米,路寬10米,是北、南城進出的主要通道。探測表明:東西街道或南北街道兩側建築物間有道路相通,街道兩側分布著許多建築群,當為官署、府第、寺觀、作坊和倉廒;宮城大內裡道路兩側的建築物也是隨意建置的。總之,上京城的街道沒有形成中軸線,這與隋唐都城整齊對稱的布局有所不同。


相關焦點

  • 大遼契丹帝國
    同樣,就是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公元918年契丹就是在這裡又建立了首都遼上京,這是一個仿中原漢制的都城,同時也標誌著塞外草原的歷史跨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遼上京北塔位於遼上京遺址北約2.5公裡的山丘上,塔高14米,六角五簷,它的建築形式和風格與遼代其他塔相比是非常獨特的。此塔應建於遼代中早期。
  • 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人都去哪了?
    但契丹這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的確曾一度讓中原王朝俯首稱臣,勢力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了整個中國北部和中亞地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的部族,卻在元朝末期不知所蹤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契丹早期契丹族原為鮮卑族的一支,居住在遼河上遊,以遊牧為主,最早見於《魏書》。
  • 遼亡後契丹人的流向
    其後,如此眾多的契丹人都去了哪裡?他們真的消亡了嗎?據史書記載和現代科學發現,共有四個主要流向,證明他們生生不息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一是向西遷徒。1132年,耶律大石(阿保機八世孫)率領200部眾西遷到中亞一帶,與中亞的遼國2萬鐵騎和當地契丹部落匯合,建立了西遼政權。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擁有國土面積351萬平方公裡。在籍總人口達42萬。
  • 王才:契丹與開魯
    當年,阿保機就是在這個高崗子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的。」[18]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韓遠志著書說:「後梁貞明二年(916)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通遼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號契丹。神冊三年(918)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後改為上京)。」
  •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晉升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近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示,遼上京博物館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遼上京博物館新址座落於遼上京遺址西側,是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同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遼代皇都博物館。遼上京博物館佔地面積31333平方米,建築面積16098平方米,現藏文物113885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7件/套。遼上京博物館主體共分為三層,二層主要展覽包括契丹王朝展、契丹壁畫展、契丹信仰展、契丹墓誌展、契丹葬俗展。三層展覽主要為巴林左旗通史展廳。
  • 契丹人都去哪兒了?
    回答都是關內來的移民。的確,遼西這一代在清朝前少有漢族人居住,現在的漢族人都是外來移民。梁羽生、金庸筆下,經常描寫遼國的契丹人搏擊長空英勇善戰動人情節。原來遼國就是筆者生活的這塊土地。在北鎮的醫巫閭山風景區還有遼國宰相耶律倍年輕時讀書處舊址。遼國在宋代時是北方很強盛的一個國家。
  • 我叫巴林左旗,遼上京!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契丹",定都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遼王朝先後徵服周邊部族及渤海國,佔領「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國土面積幅員萬裡,疆域大於北宋、西夏等同時期政權。
  • 契丹皇帝真是任性,四季都在外面畜牧畋漁,玩樂之間就把政事辦了
    國王會坐在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寶座上,看上去威風凜凜,面目猙獰,四面楚歌。在我們印象中,這是個皇帝形象,但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朝代,他們的皇帝辦事、議政、下詔,都是在外面完成的,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契丹遼國。契丹遼國是與北宋並稱北方王朝,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的。
  • 契丹大遼國,竟是哥倫布苦尋的」新大陸「!
    在當時的歐亞地區,遼上京(今內蒙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被譽為「小長安」。上京漢城內商肆林立,名酒、絲綢、蔬果、糧食、人參、貂皮、蜂蜜、松子、生金及各種奇貨均有出售,其熱鬧異常的「夜市」,連高高在上的遼興宗都難拒誘惑,曾微服私訪、飲酒做樂,出手即百金。
  • 想不到的契丹遼國:模仿中原建立五京,有大遼版的宋開封和唐長安
    這五京各有特色,假如穿越到遼國,哪怕不懂契丹文字,也能弄清楚究竟是在哪個京城。上京臨潢府:最早建立、最有契丹風味初次穿越到遼國,想看看「契丹風味」的都城?那來上京是來對地方了。上京,是大遼最早出現的都城,是遼太祖阿保機修建的創業之地。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前言 從先秦到明清,幾千年的歲月裡,我國北方草原上出現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遊牧(漁獵)部落,從大家熟知的匈奴、突厥、鮮卑、羯、羌、氐、柔然、回鶻、契丹、女真、党項、蒙古,到鮮為人知的吐谷渾、鐵驪、沙陀、奚、室韋、黠戛斯等等;這些部落有的能夠存在數千年直至今日,有的只出現短短幾百年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中國」就是「契丹」,「中國人」就是「契丹人」?這是怎麼回事
    其中,提到:契丹是鮮卑族的支流之一,一般在庫莫奚附近活動,初期,契丹雖然設有部落,但是,各部落之間都比較分散,沒有統一的聯盟。在公元388年,庫莫奚被北魏打敗之後,契丹一族就隱退到潢水。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契丹一直注重休養生息,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外,契丹與中原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每年都會向北魏「朝獻」、「歲貢」。
  • 中世紀都城和草原絲路與契丹遼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Comer:考古遺址的申報、保護、管理與上遊程式(翻譯:解立)董新林、汪盈:遼上京遺址考古的新發現和研究孫華:效法中土規劃,結合本國傳統——唐宋時期南詔與遼國都城的比較分析孫燕:淺析遼代上京城和祖陵考古遺址的世界遺產價值項瑾斐:墓葬類考古遺址展示與闡釋對策研究 8月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隨著電視劇《燕雲臺》的播放我們開始了解這個歷史上鮮少提及的遼代,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只有清朝比契丹存在的年限長,古時候的契丹非常強大,甚至直到今天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扔把「契丹」作為對中國的稱呼。
  • 讓宋朝皇帝頭疼的「契丹」,如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腹中驚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經宿食——《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提起契丹,那麼一定會聯想到名震三朝(唐、五代、遼)的契丹鐵騎,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契丹一族在作戰上以騎兵為主,唐末天復二年(902年)耶律阿保機出兵河東,攻下九郡,天佑二年(905年)又七萬騎兵大破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奪下數郡。
  • 百家爭鳴:強悍的大契丹
  •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金滅遼,蒙古滅金,每次大宋都幫了忙最後蒙古人滅了大宋▼金朝末年,蒙金大戰,遼金之間的裂隙又一次顯現了出來。在金統治下的契丹人,出於復仇心理及對金統治者一直以來採取的監視政策的不滿,此時蠢蠢欲動。有一位名叫耶律禿花的契丹將領,世居於後來元朝建設上都的桓州故地,就在蒙金戰爭期間率先歸附於成吉思汗。
  • 蒙古帝國統治過俄羅斯,為何俄國卻稱中國為契丹,而非蒙古
    公元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前身出現,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將中國命名為「契丹」(Kitan),直至今天,翻譯過來就是「契丹人民共和國」。遼國亡於12世紀之初,莫斯科公國成立於13世紀之末,兩者相差150餘年,遼國沒有對俄國產生影響,相反蒙古帝國四大之一的金帳汗國一度統治俄羅斯地區,為何俄國卻還將中國人命名為契丹,而不是命名為蒙古?其實,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契丹歷史。
  • 遼國亡於12世紀初,但在13世紀末,為何俄國稱中國人為契丹
    公元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前身出現,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將中國命名為「契丹」(Kitan),直至今天,翻譯過來就是「契丹人民共和國」。 公元916年,契丹部落聯盟首領耶律阿保機(見上圖)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隨後開啟了契丹民族輝煌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