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貸。」這大概是全世界銀行業面對小微企業時的普遍態度。這一群體的貸款常常被認為成本高、利潤低、道德風險大。
而在台州,佔企業總數90%以上的小微企業卻如魚得水。獲批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五年多,這裡的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遠高於全國和浙江水平,而區域銀行的不良率卻僅有0.73%。
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台州正是從金融供給側和企業需求側兩頭髮力,一邊通過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優化供給,一邊通過基層走訪、深耕客戶發掘需求。五年來,台州淨增市場主體23.62萬戶,截至2020年11月末,台州市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241.2億元,同比增長21%。
沉睡的需求醒了
原生態客戶,又稱無貸戶或首貸戶,常常被用來形容從未在銀行貸過款的客戶。在2020年之前,椒江區前所街道的歐愷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童洪君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被一筆500萬元的貸款拯救。
「2019年底,我們就把錢全用在拍地和規劃新廠房上了。」童洪君沒有想到,一場疫情,讓原本紅火的兒童眼鏡出口陷入停滯,熬到2020年10月,公司的流動資金已幾乎枯竭。巧的是,另一頭,椒江農商銀行沿海支行的客戶經理鄭晶文正在前所街道細緻摸排走訪,尋找像歐愷眼鏡這樣符合應急融資要求的小微企業。
2020年9月,台州銀保監分局推動「雙保」應急融資試點機制快速落地,精準標識了3423家符合要求的企業,由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擔保,專項用於滿足訂單生產的資金需求,以及企業支付員工工資、水電費用、租金等剛性經營性支出。
在細緻分析企業發展狀況後,不到一星期,500萬元貸款就批下來了。鄭晶文告訴童洪君,這不僅是江湖救急,獲得貸款代表的更是企業的優質前景。童洪君由此改變了「貸款是件丟人的事」的老觀念,「下一步建新廠房,我們還會繼續貸款。」他說。
在台州,遍布街巷裡弄的小微企業身邊,都有像鄭晶文這樣的「金融顧問」和椒江農商行這樣的「夥伴銀行」,他們時時刻刻與小微企業保持著聯繫,以便在第一時間了解企業需求。
「金融行業最大的痛點是信息不對稱,而相比大企業,數量龐大、生存周期較短的小微企業的信息更不健全。」在台州銀保監分局局長曹光群眼裡,要破除信息不對稱這一痛點,需要率先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破題,把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散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用一種「跑街」+「跑數」的戰術,實時掌握需求側的最新動向。
「我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發動了數萬名金融業從業人員,終於在2020年6月完成了對全市62.8萬戶企業的金融需求摸排和數據錄入。」被業內稱為不可思議小微金融「台州模式」,就是這麼一家一戶跑出來的。曹光群告訴記者,這場大走訪喚醒了近兩萬戶首貸戶沉睡的需求,台州也由此擁有了一張極其精準的企業金融服務全景圖,以網格為單位,人與數據共同盯住需求,為資金供給提供最優方案。
除了自下而上的數據採集和需求對接,台州還打通了橫向的部門數據和縱向的條塊數據,將市場監管、國稅、法院、房管、國土等30多個部門118大類的4億多條信用信息進行了整合匯集,建立起了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由人民銀行台州市中心支行運營管理,降低了銀行調查客戶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以最高的效率為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打開通途。
打造立體版金融供給體系
2020年10月30日,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的浙江省分行在台州籤署支持小微企業聯合行動方案:在2020-2021年轉貸款投放力爭不低於500億元、支持各類小微市場主體數不低於3萬戶。
2019年,台州在全國首創建立國家政策性銀行與小法人銀行政策性轉貸款合作機制,這串長長的名稱背後,是一場優勢互補的資金供給之變。
台州區域內小法人銀行觸角廣,客戶多,不良率低,卻缺乏低成本的資金,而大型政策性銀行的優劣勢則正相反,轉貸款正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暢通實體經濟血脈的新機制。據了解,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國3家政策性銀行已與台州17家中小銀行開展轉貸款合作,轉貸款授信餘額377億元,用信餘額達257.4億元,佔全省的52%,惠及小微企業及農戶3.8萬戶,平均貸款利率低於普通貸款2.16個百分點。
「從金融供給側看,我們曾一度面臨資金供給不足、抵押擔保物不足等種種難題,這些年來,通過資金供給、制度供給、產品供給等立體供給體系的打造,這些難題正逐步破解。」台州市金融辦主任葉維增說。
沒有訂單,整體業務下滑80%,資金無法回籠,員工工資、研發費用接連亮起紅燈,想融資卻沒有固定資產可抵押……這是2020年上半年,台州市萊恩克警報器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良仁面對的困局。
一度無計可施的王良仁成為了制度創新的幸運兒。椒江區有關部門分析發現,該企業缺乏不動產擔保物,但擁有多項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通過全省首創的「專利+商標」智慧財產權混合質押擔保模式,前後僅3個工作日,王良仁就獲得200萬元貸款。
同樣為破解小微企業擔保難題,早在2014年11月,台州就設立了內地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基金提供的擔保無需抵押及第三方擔保,避免了互保、聯保風險,增強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融資的信心。截至目前,基金累計服務企業23265家,平均擔保費率僅0.68%,在保餘額101.2億元,規模居全省首位,累計為企節約保費8.9億元。
同樣為破解小微企業擔保難題,早在2014年11月,台州就設立了內地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基金以「政府出資為主,銀行捐資為輔」方式組建,提供的擔保無需抵押及第三方擔保,避免了互保、聯保風險,增強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融資的信心。截至目前,基金累計服務市場主體23922家,擔保費率控制在年0.75%內,在保餘額100.78億元,規模居全省首位,累計為企節約保費9.7億元。
「金融機構是金融創新的重要主體。」正如葉維增所說,多年來,台州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下沉服務重心,延伸服務網點,降低融資門檻,努力實現小微金融服務「接地氣」和普惠性。台州銀行、泰隆銀行和民泰銀行三家城商行,以近百檔利率實施差異化利率定價機制,戶均貸款僅10萬元,保證擔保方式佔比超60%,滿足了小微群體差異化的貸款需求。
把「麻煩」交給政府和金融機構
「台州在做的其實就是把客戶的麻煩交給政府和金融機構。」正如台州銀行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張勤所說,最近他的「麻煩」確實不少。
2019年上線的台州「掌上辦貸」數字金融平臺,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的迭代更新,如今,小微企業在一個APP上就能遍覽台州區域內48家銀行保險機構的400餘款精選產品,客戶輸入需求,系統自動生成產比較數據。「這就意味著銀行需要把產品做得更精更細,才能在這樣完全透明的環境下更好地參與競爭。」張勤說。
在台州,政府和金融機構正在用給自己「找麻煩」的方式打造金融服務生態環境。
疫情期間,如何服務那些無法到櫃檯辦理業務的客戶?台州銀行在業內率先推出24小時的「視頻櫃員」服務。只需在銀行移動端點擊「視頻櫃員」功能,24小時在線櫃員便會在線幫助客戶辦理轉帳、掛失、諮詢、貸款申請等非現金業務。新舉措為銀行增加了麻煩,卻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機銀行的使用門檻,為中老年、農民等使用電子銀行有困難的群體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續貸需要「過橋」資金「先還舊、再借新」的傳統模式如何破解?台州在全國率先上線「線上續貸中心」,以「零門檻、零費用、領周期」為導向實現無還本續貸增量擴面。「我們鼓勵銀行機構在貸款到期之前都提前進行信息審核,雖然這會增加銀行的工作量,但卻能大幅節省企業的續貸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台州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說。
銀行機構主動向客戶介紹無環本續貸產品,減少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這是一幅屬於台州的獨有風景:398家銀行機構網點,遍布台州最偏僻的鄉鎮,銀行機構與工商、稅務、人社、公安、法院、不動產等部門共享信息和服務,老百姓在銀行網點可以辦理工商註冊、公積金辦理、社保繳費、車輛抵押、不動產登記等130多項業務。無處不在的銀行,已成為台州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五年的改革使得台州形成了獨特的金融生態環境。從大中型銀行,到城商行、農商行,再到村鎮銀行,每一個層級的貸款群體都能精準享受金融服務;每個季度,全國首個官方小微金融指數(台州樣板)都會發布最新數據,因為小微金改,台州成為了觀察小微企業發展趨勢的最佳窗口;更因為這場改革,人們的信用意識不斷增強,金融理念深入人心,金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經濟與金融共生共榮。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