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餑餑

2021-01-21 紹興東西


        我小時候吃的最多的早點是條頭糕。


        記得每天早上母親給我四分錢,我去上幼兒園的路上買一塊條頭糕。那段時間,我家條件稍微好點,每天四分錢,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以前的孩子沒現在值錢,我那時上幼兒園都是自己去的。看看現在每天學校門口接孩子的家長,真說不出對於孩子,這是幸福還是痛苦。


        我記憶深處紹興的早點就是條頭糕,其實那個時候還是有其他早點的,比如大餅油條,比如磨餈印糕。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紹興開始流行起兩種新的小吃,一種是小攀,一種是面餑餑。


         紹興的面餑餑看起來和北方的煎餅果子雷同,實際有著很大的區別。


        面餑餑的麵皮很薄,透過麵皮能看得清裹在裡面的油條、蔥段、韭黃和甜麵醬。


         剛煎好的面餑餑,簡直就是藝術品。


        透過麵皮,能看到黃的、紅的、綠的各種顏色,那層薄薄的麵皮根本掩不住透出來的香味,一口咬下去滿口生香,溢出在嘴上的甜麵醬,用舌條輕輕一舔,仿佛這就是人間至味了。


        面餑餑攤很簡單就一小的火爐,上面一口平底的鐵鑊。在路邊或路口一支,就能吸引過往的路人。


        紹興的許多小販賣東西都需要吆喝,不用吆喝的除了臭豆腐就是面餑餑。臭豆腐在油中翻滾的時候,是越炸越臭;面餑餑剛好相反,在烤熱的麵皮上放上油條蔥段,小販用鐵鏟子使勁碾壓的時候,透出來的都是香味。


        尋臭而去的,自然是去買臭豆腐,逐香而來的,自然是想吃麵餑餑。


        原來我以為面餑餑是後來才發明的,前幾天看核物理學家孫觀漢的文章,他一九七九年被邀請參加國內科技大會的時候,順便回了一次老家孫端,在昌安門外等船的時候,吃到了他小時喜歡的面餑餑。


掃描加好友,註明「少爺」      


        孫觀漢回臺灣後,居然遇到了紹興老鄉。兩個人聊起了小時喜歡的面餑餑,那位老鄉居然自己會做面餑餑。兩個流落異鄉的紹興人,一邊吃麵餑餑,一邊回想故鄉的點點滴滴,那份鄉情都融化在面餑餑的香味中了。


        孫觀漢出生於1914年,這說明面餑餑實際和喉口饅頭一樣,是屬於紹興傳統的小吃了。


        面餑餑的在我們小時的消失,可能和當時生活困苦有關。


        面餑餑和煎餅果子的不同,不在於它的原料和工藝,最重要的還是功用。煎餅果子是可以充一頓飯的,面餑餑不行。面餑餑的量,只能當個點心。


         這恐怕也是面餑餑消隱了一段時間的原因,孫觀漢幼時能吃到的點心,到我們幼時就吃不到了。


        點心總是正餐的補充,正餐都還要餓著的時候,點心自然就消失了。


        小攀的命運應該和面餑餑一樣,在最困難、正餐都吃不飽的時候,是既沒人去做點心,也沒人能吃得起點心的。


        小攀和面餑餑的神隱就能夠理解。


        面餑餑的重出江湖,正是生活慢慢改善的一種標誌,就如春的消息,總是從一抹不經意的綠色開始。


        面餑餑在八九十年代驚豔亮相以後,又慢慢衰落。這次的衰落,和老百姓的承受應該沒有關係,可能和城管的太愛乾淨有關。


        現在的城市,容不下遊商小販。


        只是我依然喜歡能聞到面餑餑香味的城市,那樣的城市才有濃濃的煙火味。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全家福 | 吉祥如意團圓面燈花餑餑
    吉祥如意全家福團圓面燈北方人善做麵食,老輩人過年一定要用珍貴的麵粉蒸些大饅頭,這些麵食還被
  • 雲遊通州:通州著名面花大師親自授藝,宅家學做「花樣餑餑」
    向日葵棗餑餑、福袋餑餑、蝴蝶餑餑……守「藝」通州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麵塑,由咱通州的著名面花大師親自教您如何製作花樣餑餑,讓您的廚藝作品在朋友圈廚藝界稱王稱霸!第五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面花,特邀咱通州著名的面花大師——楊帆老師,為宅在家的您親自教學,讓您的廚藝作品成為朋友圈裡最靚的「仔」。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觀看小視頻,以及文字說明和圖片展示,就可製作並吃上花樣餑餑!面花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 天津人耐吃的「餑餑」,可海了去了!
    玉米面,咱天津人叫「棒子麵」,過去是窮苦人家養家餬口絕對的一道主食,現在食物的種類多了,可是我們還是時不時的想吃個棒子麵餑餑。**菜糰子**棒子麵餑餑,還能放餡兒,比如純菜餡兒的,比起窩窩頭,味道更棒,而且還不噎。
  • 廣博視角——「餑餑」
    (餑餑宴桌——《載恬大婚典禮圖》)乾隆爺是很看重這頓餃子的,他曾在弘德殿舉辦過「進煮餑餑儀式」。「餑餑」就是餃子。「子孫餑餑」和「長壽麵」的不同習俗上文其實已經簡單了講了北京旗人結婚的習俗,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的滿人結婚的習慣已經不同,例如河北灤縣的滿人:「晃秤」之後,特別是新娘子將「福祿壽」三星全部握好之後,上下人等均鬆了一口氣,一片歡聲笑語。
  • 閒話老北京的「餑餑」!
    「餑餑」這是老北京話,有人說餑餑是滿語,是滿族人對麵食的統稱,實際上蒙古族也這麼叫,早在元朝,北京城就有」餑餑「這個詞兒,因為元朝是蒙古族統治,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為元大都,北京市面上就出現了以「蒙古餑餑」為主的點心,到了清朝,滿族皇帝入關,又有了「滿洲餑餑」,當時的老百姓私下裡統稱為韃子餑餑
  • 舌尖上的非遺——膠東花餑餑
    膠東花餑餑 也叫麵塑或捏面花 其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是膠東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美食 現在除食用外 已成為一種表現民俗風情的造型藝術
  • 膠東人說的餑餑和饅頭之間有何區別?聽棲霞北芳的講述
    為什麼饅頭和餑餑的身價不一樣呢?凡事都講個工夫錢,用酵母輕鬆地調一塊軟硬適中的面,面開了後,因為面軟,在面板上稍微藪勻和,就可以隨意做成各式饅頭,在大鍋裡、煤氣灶小鍋裡都可以蒸,並且什麼黑面、地瓜面都可做成饅頭。做餑餑則不然,從頭至尾都是個力氣活,且精工細作。
  • 鬆軟綿潤的墩餑餑!
    可口夜宵硬面餑餑舊時北京夜深人靜時,胡同中往往傳來老人悠長的叫賣聲:「硬面——餑餑。」這便是深夜未眠人的夜宵了,舊時北京,一到深夜,胡同中往往傳來老人悠長的叫賣聲:「硬面——餑餑。」這便是深夜未眠人的夜宵了。硬面餑餑用半發麵烤制。
  • 山東非遺花餑餑蒸出濃濃的年味兒!
    花餑餑亦稱「花饃」、「麵塑」、「民間面花」各式各樣的麵塑和製作工藝在悠久的中國美食歷史文化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花餑餑與百姓的衣食住行相聯繫與民眾的生活習俗、民間信仰、審美情趣相依附因此,建設以花餑餑為主題的博物館對展現民俗,教育後人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
  • 「風味齊魯」聽傳承人講述百年花餑餑的韻味悠長
    「小時候過年,母親一邊做著各種花樣的餑餑一邊給我講故事。」在母親的故事裡,林榮濤了解到大棗餑餑是為了紀念軒轅,因為他教會了人們種植麥子,所以後人用又香又大的花餑餑來表達自己對軒轅的感激與崇敬。在屋內擺放面刺蝟,是讓它往家裡馱金銀財寶,寓意家有餘糧之吉祥。而蛇在膠東地區被稱為「聖蟲」,人們會把做好的聖蟲餑餑放在麵缸和酒罈裡,寓意明年有吃不完的面和喝不完的酒。
  • 二十八把面發:膠東花餑餑 神蟲、財神餅、豬頭不能少
    在我國膠東地區,每逢春節,當地人都會準備足量的花餑餑。這些麵食大小、顏色各異,而且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既有壽桃、金魚,還有老虎、豬頭。據家住龍口市石良鎮集前趙家村的村民曲麗榮介紹,當地人口中的花餑餑,其實是一種麵塑手藝。即將發好的面捏成各種外型,再點上鮮豔的顏色,以此象徵不同的寓意,多做裝飾物,不常用於食用。
  • 北漂筆記——貼餑餑熬小魚
    想起原來小時候爸爸也是在天冷的時候騎車去餐館買那種貼餑餑熬小魚的菜,很大的一個鍋,連同鍋一起端回來,等吃完後再把鍋給餐館送回去。這種鍋口很大很寬,為的是方便把餑餑一個個沿著鍋壁貼上去,黃澄澄的玉米面的餑餑,就像一條條黃色的魚,按照次序貼到黝黑的鍋壁上,隨著溫度的升高,緊靠鍋壁的一面被烤的焦脆,捋一塊下來,香噴噴的,一咬,嘎嘣脆;當然也有貼卷子的,類似花卷的,一條條的,也貼到鍋壁上,但是不似棒子麵的餑餑那麼酥脆,這種卷子,通常是等熟了,溜進鍋中的魚湯中,浸潤了魚湯的滋味,用嘴一咬,口中淨是魚湯的鮮美滋味。
  • 【年味兒】蒸蒸日上,即墨花餑餑蒸出濃濃年味兒
    近日,記者走進即墨古城金麥穗花餑餑店,一覽花餑餑製作流程,伴隨著層層蒸汽,香噴噴、熱騰騰的花樣饅頭從蒸箱端出,饅頭的香氣也撲鼻而來,年味兒好似更濃了。隨後,劉峰開始準備黃色麵團,但這一次,他沒有將麵團放入和面機而是直接放進了壓面機,「10斤以上的面用和面機和,10斤以下的都是我用手和好直接放入壓面機就行。」劉峰告訴記者。
  • 了不起的榮成 | 膠東花餑餑:巧手捏出中國畫,面裡藏乾坤!
    花餑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不僅外觀好看,而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健康環保,是膠東麵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榮成花餑餑,不僅以食用為目的,而且多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民俗活動。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會蒸上一鍋花餑餑,將花餑餑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寓意著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呂曉霞,是榮成花餑餑的非遺傳承人。
  • 餑餑榼子——果模
    果模在全國各地均有,以山東、山西、福建、廣東等地最為普遍。
  • 老北京甜點 京味兒奶餑餑
    奶餑餑屬於蒙古族小吃、乳製品。滿清入關時,奶餑餑隨八旗蒙古族人傳入關內。
  • 道不盡齊魯糧油好之「膠東花餑餑」:從文登走向全國
    林英軍說,全國很多地方也都有花餑餑,但是,與很多地方花餑餑裝飾顏色多為顏料不同,膠東花餑餑除了造型豐富,還更加綠色健康,所有帶顏色的面都為天然果蔬汁製成,且沒有任何添加劑。在他看來,「膠東花餑餑」的品牌,除了其中蘊含的富貴吉祥等寓意對嚮往幸運美好的老百姓是種吸引力外,也可以滿足大眾對高檔麵食的需求。「比如我們的傳統的單品——蓮子,用雞蛋、牛奶、綿白糖和面,不含一滴水。
  • 膠東花餑餑,好看又好吃
    日前,在濟南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103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膠東花餑餑展臺特別受到歡迎,當人們看到長命百歲、望女成鳳、福如東海、生日快樂等各式各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花餑餑時,讚不絕口,紛紛拍照留念!
  • 這個高0.99米、重128斤的文登花餑餑是這麼做出來的
    雖然用的都是優質麵粉,但花餑餑在原料上就非常有講究。在麵粉發酵的過程中,用的不是酵母,而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面引子」,老面引子蒸出來的花餑餑,鬆軟不失韌勁兒。網圖花餑餑之所以好吃,還在於和面時需要加入適量的牛奶、雞蛋和白糖,反覆人工揉出來的。而和面的軟硬程度也要根據預定的花餑餑的造型而來,如果造型很講究,和面就得硬一點。
  • 這才是東北人愛吃的大餑餑,一般人吃三個就飽了,家常做法真簡單
    我今天就用小白菜做一個玉米面菜餑餑,做菜餑餑用純玉米面有點口感不太好,所以我再添加點全麥麵。 不過這裡有怎麼調餡,怎麼用玉米面和全麥麵,能做出來又暄又軟又香、又好吃的雜糧面蔬菜餑餑。下面就聽風雨彩虹給以一一道來,我們這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