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清朝的歷史,九龍奪嫡這一段無疑是很精彩的一幕,而這在展現政治的血腥之外,更體現了康熙皇帝家庭教育的成功。
康熙作為清朝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千古帝王,毫無疑問他在教育上也是很成功的,否則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的優秀兒子。
甚至後世史學家有人斷言,這九龍奪嫡的任何一位皇子,穿越到清朝之後的歲月中,都可以做下一番事業,可見這幾位皇子的優秀。
那麼康熙是怎麼教育的呢?咱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再來學一學。
業精於勤荒於嬉
據記載,康熙皇帝對皇子們的要求很是嚴格,覺得勤學和苦練缺一不可,所以他要求皇子們天不亮就要到上書房讀書,這個「天不亮」指的可能是3-4天左右,然後到天完全亮了,才允許各自回去吃飯。
飯後,要繼續回來學習,概括就是從天未亮到夜幕來臨,皇子們的生活被安排的滿滿的,學習本民族的滿語,學習結盟族的蒙古語,再學習漢語,然後四書五經,治國之道,騎射等等。
這麼綜合來看,當時的皇子們的學業比之當下的學生們可以說是絲毫都不輕鬆,甚至更辛苦一些,因為康熙要不定時的考察皇子們的功課,如果做得不好,懲罰是必不可少的呢。
而當下家長,在把孩子送去學校之後,基本就不太過問了,而老師又沒有體罰學生的權利,所以這麼一對比當下的學生們實在是太幸福了。
話說回來,除了在文化課上康熙帝十分重視,對於運動和健身項目,康熙皇帝也是很在意的呢,據說還開設了遊泳課,而且每年秋季要帶皇子們去秋獮,也就是親自下場打獵。
目的不言而喻,在學習文化的同時,也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性格,據說當時康熙帝可以帶著皇子們幾天都在馬背上,鼓勵皇子們射殺獵物,並且優秀者還有獎勵。
試想當時不過都是十歲左右的少年,這樣風吹日曬並且面臨森林裡的猛獸,即使有護衛保護,也難免要吃些苦頭,而且還要見血腥。
但這教育方式無疑是成功的。
當時年輕的皇子尚且不足十歲,已經很有些膽魄與氣魄,初次狩獵就有連重兩隻鹿,不得不說很是讓人佩服。
拒絕溫室裡的花朵
除了日常的學習和訓練,真正的殘酷也是要讓孩子們見的,比如:真正的軍事演習。
在大皇子胤褆20多歲,而我們熟悉的四爺胤禛還不足20歲的時候,發生了葛爾丹叛亂。
在那叛亂發生之後,康熙帝雖然表現的很是重視,但是更多的是覺得:這是對皇子們的一個考驗,所以他一次性將數位皇子全部派出去領兵。
雖然這其中必然是做好了保護措施的,但是毫無疑問這一舉措,對於磨練皇子們也是起到了積極作用。
而參與這次軍事演習的包括:直接領兵進入戰場的大皇子胤褆;坐鎮軍中參與演戲,並旁聽戰術指定的的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
當時胤禛不過才19歲,而其餘的顯然年紀會更小一些。就這麼一群兒子,全部都送到戰場上去,不得不說康熙很是有些遠見,畢竟溫室裡是養不出棟梁之才的,只有歷經風雨和戰場的洗禮,才算是合格的皇子。
反觀當下的父母,孩子參加個夏令營,都要準備的妥妥噹噹,恨不得把自己塞到孩子的背包裡,更不要說放孩子去面臨血腥和危險了。
總結
所以在康熙這樣文化課與武術課兼顧的教育之下,結合實踐與歷練,不斷的打磨之後,每一位皇子都配得上優秀兩個字。
這也就導致了每個優秀的皇子,都想坐上自家老爹的那把椅子,也就進一步引發了讓後人無限遐想與備覺精彩的九龍奪嫡大戲。
所以說,九龍奪嫡這件事,康熙也是要負責任的哦。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一心故事匯,歡迎關注和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