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前,紫光展銳的前身——展訊通訊和銳迪科微電子誕生於浦東,2018年合併成為紫光展銳。致力於移動通信和物聯網領域核心晶片的自主研發及設計,憑藉2G、3G、4G時代積累的雄厚技術儲備,紫光展銳在5G技術領域不斷突破,是全球僅有的5家5G晶片設計企業之一,自主研發了多款5G平臺與技術。搭載展銳5G晶片的智慧型手機、CPE(移動信號接入設備),以及各類物聯網模塊已經在今年正式商用。
本期對話嘉賓:楚慶,紫光展銳CEO。在通信、半導體領域從業20餘年,此前曾擔任過華為副總裁及海思半導體首席戰略官,2018年底履新紫光展銳。
第一財經:聽說您第一次去了浦東,是帶著失望回去的,有這麼回事嗎?
楚慶:第一次來浦東還是大學四年級,大概1992年底吧,浦東當時名氣已經很大了,我們經常從報紙、電視上看到有關浦東的報導,所以對浦東心存嚮往,到周末就幾經輾轉來到了浦東,整個行程花了差不多兩個多小時。到了浦東以後,很興奮,也頗為失望。我記得整個浦東就矗立了一個東方明珠,其他地方不是工地就是農田。當時也聽說了張江這個地方,但是後來實在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能過去,就放棄了,所以去張江看看的願望沒實現。第二次接觸浦東是1996年碩士畢業以後,我加入華為公司,是華為無線業務最早的一批人。
第一財經:也正因為此,你們最初並沒有選擇落戶浦東?
楚慶:當時公司派了我們幾個人到上海來創辦華為上海研究所,也在討論到底要不要放在浦東。來浦東看了一下,覺得這個地方可以工作,但是不知道怎麼生活,所以研究所第一個地點落在徐家匯了,大概是1999年遷到了浦東,那時候發現浦東完全不一樣了,真是日新月異。我畢業以後差不多24年的職業生涯,絕大多數時間在上海,在上海的話,絕大多數時間在浦東,也確實經歷了浦東的變化,這個想想都是心潮澎湃的。
第一財經:現在您覺得浦東對於晶片企業的吸引力在哪裡?整個行業的環境在哪些方面能夠對晶片企業有所幫助?
楚慶:現在浦東幾千家跟晶片、半導體相關的企業,這個聚集效應非常明顯,它們會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發展越來越快。我覺得現在的浦東,尤其是張江,已經形成這種局面了。還有這裡面人才集聚的價值,能夠給整個晶片產業的上下遊帶來化學反應。
「晶片產業需要螞蟻雄兵,更需要領軍企業」
第一財經:都說中國的晶片產業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其實我們發現,在產業鏈每一個關鍵的節點上,從設計、製造、封測,甚至到製造設備和原材料,每一個點上,其實我們都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不錯的企業。我們的薄弱指的是哪裡?
楚慶: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沒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事實上不是在一些點上弱,是整條鏈都弱。半導體產業鏈非常長,最上遊是基礎材料,首先包括製造的襯底材料,就是晶圓,還包括微量元素構成的複雜材料,還有就是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氣體、液體,這些材料加起來林林總總有數百上千種。第二個是裝備製造,它是一個真正高精密的製造,是在完全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從事建樓的工作,而且要精確的建樓。第三個是工藝開發,這三個構成了產業的上遊。這三個環節合在一起以後,交給半導體製造廠,半導體製造廠把這些工藝對接成熟,形成能量產的生產線。再下面的話就是設計公司,設計公司是把整條產業鏈組裝在一起的,還有封裝和測試,中國封裝和測試佔有率是最高的。就整體而言,越往上遊推,我們在裡邊的佔有率越低。越往上段,競爭力差距越大,越往下段,競爭力越接近。
第一財經:作為國內晶片設計領域的領軍企業,您對晶片產業的發展有何建議?
楚慶:首先,我覺得就是堅持不要對企業進行特殊的補貼,因為政府這隻手伸進來的話,會造成蒙住企業雙眼的效應,讓企業看不見客戶和市場的需求,看到的是政府喜歡什麼,很難對企業自身形成一種反饋式的自我激勵。我覺得上海這方面把握火候是非常到位的。第二個,大企業要堅持做智慧財產權保護,所有的高科技企業核心都是智慧財產權,發展的好的企業,必定是在智慧財產權上有高積累的。第三,我覺得領軍企業的地位很重要,領軍企業是什麼段位,可能你整個群體就是什麼段位。從科技發展上來講,它總有一個尖端,就好比前面有一座山,領軍企業要把山劈開,後邊的螞蟻雄兵才能衝過去,只靠螞蟻雄兵去扳倒這座山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
「5G與工業4.0帶來的場景 人類無法想像」
第一財經:和您再聊一聊5G,這兩年可能行業最重要的一個突破就是5G時代的來臨,紫光展銳為5G做了哪些準備?
楚慶: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展銳的歷史,包括展訊和銳迪科,都跟移動通信有關。展訊大概成立於2001年,那個時候正好是2G,展訊第一個產品出來就落後產業一線競爭對手11年;到了3G,落後一線競爭對手大概7年;4G當時戰略失誤,落後了一線競爭對手接近9年。進入5G以後,2018年底,我們這個新的管理團隊到位,2019年拼搏了一年,把5G套片的發布大幅度往前提,跟一線競爭對手的市場發布時間差距縮短到六個月之內。
「基帶」,是英文Baseband的直譯,基帶晶片就是手機中的通信模塊,主要的功能是負責與移動通信網絡的基站進行交流,對無線信號進行調製、解調、編碼、解碼工作。紫光展銳作為與高通、華為、三星、聯發科五家5G基帶晶片供應商之一,可以提供一部手機所需的CPU、基帶、射頻、AI(人工智慧)、電源管理、連接、充電、音頻等完整套片,在5G智能生態中具備了完整的研發能力。
第一財經:從每一代的更迭來看,技術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楚慶:5G恰恰是和4G有很大區別的一代。2G替代第一代移動通信的時候,是數字通信露頭了,3G實際上是把通信發展到了數據時代,那麼4G相對於3G來講,它不是一個數據率的簡單提升,是整個網絡深刻的變化,在於把不同通信域的牆壁打破,都被IP給統一了。所以每一次迭代,雖然只是數字上加了個1,但技術上都是根本性的變化,斷崖式的創新。那麼5G對於4G,也是一個斷崖式的創新。4G時代,我們使用4G智能機的人,平均一天花兩個多小時給手機,你跟任何親密的人都不可能花這麼多時間。也就是說,一個人能被「剝削」的時間,全都被智能機給「剝削」了。到了5G時代,人產生了新的想法,就是能不能把一切連接在一起?我看見周圍的石頭,我也想跟它交流一下,我也想讓周圍冷冰冰的電子設備聽我指揮,甚至能夠跟我互動,這個恰恰是5G最大的理想,還有很多是人無法想像得出的。
第一財經:還有哪些場景是人類想像不出的?
楚慶:我看到很多媒體文章在講工業4.0,我覺得99%都是有問題的,工業4.0在它真正到來之前,其實我們很難想像。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也許能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一些,那麼能夠現在就清晰地描述工業4.0的,都是假工業4.0!大多數都是基於上一個時代,基於機電自動化時代的一種延伸想像,比如我的製造規模更大了,我的製造效率更高了,我覺得這個方向根本上都是錯的。工業4.0對人的滿足一定是個性化的製造,那麼這種製造系統一定有兩個特點:第一,它必須是連接的,每一個部件都是網源。第二,每一個部件都是智能化的,而且是深刻智能化的,它的理想是讓每一個PCB(電路板)都變成一個知識工作者,能夠主動創造價值,這才是工業4.0。
未來的三件事:「連接」、「智能」、「能源」
第一財經:剛才楚總給我們描述5G、工業4.0可能帶來的無限想像空間。我們也關注到,您履新紫光展銳以後,在企業內部做了很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動作。接下來,紫光展銳準備如何去做,去更好地抓住這個時代帶來的無限的機遇?
楚慶:未來我認為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有關連接的事情,5G代表的是連接技術,它就像一條船,但是如果沒有AI的話呢,它其實是一條空船。所以第二件事,是有關智能的事情,AI會導致人類社會的一個大革命。在AI之前,所有技術革命都是指向外的,都是使世界為我所用,但是AI恰恰是指向人類自身的,最終會導致價值創造模式的變化,整個社會架構的變革。所以我也要求展銳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要跟這兩件事有關,如果跟兩件事都有關係,一般來講是一個成功的規劃。第三件事,是有關能源的事情。前兩項有了,但是沒有能源,其實都動不起來。這個趨勢是攔不住的,跟得快的會成功,跟得慢的一定掉隊,這是個斷崖式的創新,那麼這對於電子器件會有大量的需求,所以我們今年組建了新的事業部,就是面向這個方向的。這是展銳的整體業務布局。
「希望展銳能成為科創板的壓艙石」
第一財經:去年五月,紫光展銳正式宣布啟動科創板計劃,到目前為止進展如何?
楚慶:進展非常順利,我們也希望能早日上市,能夠讓公司的管理包括財務管理、業務運營更加透明化、正規化,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
第一財經:您如何看待科創板的推出對於紫光展銳、乃至對於中國整個科技創新帶來的意義和價值?
楚慶:對我們來講,有幾個期待。一方面希望能夠對科創板起到一個壓艙石的作用,如果裡面公司太小,業務單薄,可能上下波動比較厲害。如果有一些比較基石性的公司進去的話,對穩定整個板塊我想是有比較大的作用,希望未來展銳能夠成為這個壓艙石之一。第二,獲得公眾更多的了解和支持,對展銳的發展也會提供更大的動力,我們也能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一財經:今年是浦東的30而立,對於再出發的浦東,您有怎樣的寄語和期望?
楚慶:30而立,我們也深刻感覺到浦東的變化,感受到浦東所達到的新的高度。這次再出發,就不像第一次了,第一次實際上是懷著一種勇氣,並不知道前面是什麼,身後什麼都沒有。然而,第二次再出發的時候,其實有了一個堅實的平臺,那麼會更加成熟,更加穩健,爆發出來的能量也更大,這是浦東第二個春天,我們已經體會到了。
向未來,再出發。再出發,既是浦東踏入新時代的追夢之旅,也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徵程。
在紫光展銳的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很醒目:「5G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野心勃勃的網絡連接計劃,它讓所有的石頭都可以上網,它將顛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激活超越想像的無限價值。AI是人類歷史上最野心勃勃的科技革命,它讓機器擁有了智慧的大腦,讓每一塊石頭都可以說話。 」
解鎖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用AI讓人類的思考與創造更加高效。近日,紫光展銳發布《6G:無界,有AI》白皮書,白皮書預言,6G將打破傳統信息交互的界限,突破信息觸達的邊界,智能無處不在,構造了一個「無界,有 AI」的未來世界,6G建立的網絡連接將大到宇宙太空,小到人體細胞,實現虛擬與現實的深度融合……人類打開的永遠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但是人類會永遠再出發,科技的進步不會停息。
撰稿:武斌
編導:仇耀耀
製作人:蔡如一
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中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2020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而立之年。這30年的歷史性巨變,始於浦東這一千二百平方公裡的熱土地。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結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我們從30位財經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身上去尋找答案,記錄「浦東現象」、總結「浦東經驗」,」感受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精神」內核。
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中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