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達11米的鄭和銅雕像成為當地遊客拍照留念的熱絡景點。顧時宏 攝
3月16日,記者前來印尼三寶壟市採訪。隨行的當地華裔蔡邦勝說:「三寶壟的名字源於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這是世界上少有的以中國人而得名的外國城市。鄭和是和平的使者,民眾的福星。他給海上絲綢之路一帶的國家帶來的不是戰爭、騷亂和貧窮,而是合作、交流與共榮。 顧時宏 攝
中新社三寶壟3月16日電 題:三寶壟——瀰漫著中華文化韻味的港口古城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走進印尼古老的港口城市三寶壟,綠樹掩映下的中國廟宇、荷蘭風情的洋樓、教堂以及爪哇風格的民宅、清真寺舉目可見。
三月的印尼,陽光熱暖,筆者來此踏訪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三寶壟,感覺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裡瀰漫著濃濃的中國文化韻味。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三寶壟唐人街建築幾乎都是幾層高的小樓,上面蓋著中國式的三角屋頂,一層層用瓦片壘起,韻味十足。
華人寺廟則傳承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當地華人不僅修建了大覺寺、觀音塔、三寶洞等大型廟宇,還以姓氏宗族為紐帶集資建立了姓氏家廟。祭拜神靈和祖先的華人廟宇,遍布唐人街各處,體現著色彩濃鬱的中華文化。
踏入市區,座落在三寶壟市郊山上高達48米的7層觀音塔十分醒目。佛塔內供奉著觀音等佛教神像。而觀音塔裡龍飛鳳舞的石雕均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石雕藝人之手。塔裡張掛滿祝福字樣的紅燈籠,塔前建有鐘鼓樓,一派十足的中國古塔風骨。
「三寶壟的名字源於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鄭和小字『三保』,所以人們又叫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隨行的當地華裔蔡邦勝邊引領筆者參觀鄭和寺廟邊介紹說:「明永樂三年,鄭和指揮著數萬餘名將士數百艘大船,於農曆六月三十日抵達爪哇島中部的海港登陸上岸。當地人為紀念這位三寶太監,把他首次登陸爪哇的地方叫做三寶壟。從此,三寶壟便成了世界上少有的以中國人而得名的外國城市。」
記者在市中心看到,三寶壟僅紀念鄭和的寺廟就有兩座:大覺寺與三保洞。大覺寺裡鄭和花崗巖塑像高約3米,旁邊還有鄭和下西洋時的仿製木帆船。而三保洞大院裡的鄭和雕塑是高達11米的銅像,雕像頭戴幞頭,肩披鬥篷,身穿蟒袍,左手扶劍,雄姿勃勃。飄掛著紅燈籠的三保大人寺廟後面三保洞前,用浮雕記錄著鄭和當年到達印尼時如何幫助當地友族剿匪建立家園的豐功偉績,這裡目前已成為當地民眾旅遊與祭拜的聖地。
蔡邦勝告訴記者,600多年前鄭和順著潮水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浩浩蕩蕩來到印尼時,給印尼人民帶來的豐富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物品與先進的農工技術,貿易的繁榮,人民的友好交往,促進了中印尼兩國人民的了解,加深了情誼。有些隨當年鄭和來印尼的隨員娶了當地的民女生兒育女,落地生根成為本土族群的一份子,有的遠嫁印尼當地王室,成為王妃,至今中爪哇的梭羅、西爪哇的井裡汶一帶依然流傳著數百年來中印尼的美好愛情故事。
站在鄭和銅像前,蔡邦勝感慨:「在三寶壟,無論是原住民還是華人都認為,鄭和是來自中國的友好使者、大海的化身,他為大家做了許多好事,逝去後化為神明庇護這裡。」
蔡邦勝指著「三寶洞」入口念道:「滇人明史風來世,井水洞山留去思」,他解釋說,這副對聯題在鄭和船隊駐紮的「三寶洞」入口,表達了後人對他的思念。農曆六月三十日是鄭和登岸的日子,每年此時,全印尼的華人都會趕來三寶洞祭拜。洞中有一口長流不息的「三寶井」,人們相信,井水與中國的長江、黃河相通,一口清冽的甘泉飲下去,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血脈的根源。
壁畫中間的另一對聯:「受命皇朝臨海國,留蹤石洞庇人家」似乎是告知世人,鄭和是和平的使者,民眾的福星。他給海上絲綢之路一帶的國家帶來的不是戰爭、騷亂和貧窮,而是合作、交流與共榮。
蔡邦勝說,鄭和開闢兩地通商口岸後,約有200多名中國商人遠渡重洋到此安家。600多年後的今天,印尼當地華人目前已達增近2000萬人,成為世界上華人人數最多的國家。近10多年來,隨著中印尼友好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目前有超過千家中國企業來印尼投資興辦企業。每天一批批的印尼貨物和中國的貨物在三寶壟這個印尼第三大港口進進出出,來了走,走了來。
暮色蒼茫皓月懸空時,蔡邦勝先生引領記者來到位於三寶壟山頂的ALAMINDAH餐廳。月色下俯瞰該市,燈火輝煌,車水馬龍,遠處港口燈光如星似火,一派繁華景致。這間粘貼滿中文紅雙「喜」與「福」字的餐廳裡,此時此刻一位華裔女歌手正在唱著中文歌《甜蜜蜜》。
蔡邦勝舉杯感慨道:「這歌聲好像是給港口碼頭遠處的中印尼貨輪送行,也像祝福它們平安歸航!更像是祝福中印尼的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合作進入蜜月期,甜蜜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