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和奶奶親,和媽媽不親的時候,作為寶媽的你就應該反思了

2021-01-08 欣兒媽的育兒日記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生活壓力導致帶娃的主力軍已經變成了老人,孩子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著,難免會造成寶寶和奶奶親卻和媽媽不親的情況,這個時候寶媽就應該反思問題出在哪了。

依戀關係不僅局限於父母

對於嬰兒依戀關係的課題,早在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就曾經對一群由保育員照顧下長大的嬰兒進行了跟蹤拍攝,長達一年時間終於得出了結論:

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關係長時間不維護,便會消失或轉移。

在這項調查中,總共有40個嬰兒,分成兩批富養

其中,一半的孩子由媽媽養育到三個月後便轉由保育員照顧,而這些孩子絕大多數出現了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明顯的變化。

勒內·施皮茨認為,保育員照顧孩子更多的是當做一項工作,履行自己的職責,並未投入真正的感情,和嬰兒建立良好關係,所以這個時候的依戀關係已經消失了。

而另一半孩子,則是在三個月後由爺爺奶奶照顧,由於是自己的直系親屬,老人們投入了真情實感,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注,和嬰兒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所以孩子將"依戀關係"轉移到了爺爺奶奶身上。

孩子和誰一起睡更合適?

美國育兒協會曾發表建議:不要讓一歲以下的孩子和70歲老人同屋休息,因為老人呼吸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成年人的兩倍,會導致房間空氣品質下降。

由此可見,孩子最好和媽媽一起睡,寶寶在出生後一般一歲半到兩歲這個期間斷奶,這個期間內最好和媽媽一起睡,媽媽也可以藉助這個時間和孩子培養出依戀關係。

曾在《親密育兒》中看見過這麼一句話:媽媽的作用無人能替,從遠古到現在,從動物到人類。

母子在一起時的親子時間更加甜蜜溫馨,更加有利於孩子成長,孩子在三歲之前對媽媽的依賴性極強,三歲前的孩子還是跟著媽媽更好,媽媽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與依賴感,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但現實和理想終歸是有出入的,面對著龐大的生活壓力,許多父母不得不將孩子交由老人照顧,導致孩子出現了和老人親,和媽媽不親的情況後,寶媽又該如何應對呢?

改變自己,重新獲得寶貝的青睞

戒掉對老人的依賴初為人母,缺乏育兒經驗的新手寶媽們常常是什麼事情都聽老人的,但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寶媽們也要跟著孩子成長,凡事以老人為主的話,孩子自然會和老人更親。

所以,只有戒掉對老人的依賴,自己在工作之餘多多研究育兒經,購買一些育兒書籍學習育兒知識,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後才能更有自信自己帶孩子,陪伴的時間多了,孩子對你的依戀也就隨之增加了。

找對方法,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兒童心理學對於親子關係的研究中表明:嬰幼兒時期,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我們都知道,老人的愛終究抵不過父母給子女的愛,在孩子小的時候,寶媽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接觸,情感交流等和孩子建立起依戀關係。

建立依戀關係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和孩子多說話、親親孩子、抱抱孩子等。

其中,最容易拉近母子關係的便是母乳時間,每次在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多與孩子眼神接觸,多給孩子唱唱兒歌,說說話,增加孩子對你的依戀感。

一句話總結便是:要想寶寶和你親,就要多付出耐心,陪伴不是陪著,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

警惕一個誤區:孩子和奶奶親不行,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最後,寶媽們應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寶寶和奶奶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說明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的爸爸和你之外,又多了一個非常關心愛你他的親人。

對於老人來說,老人只不過是把對自己子女的愛轉嫁到了孫子孫女身上,而且老人這樣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在表達雖然自己已經老了,但是還能照顧孫子,自己也並非一無是處。

寶寶對老人親近,又何嘗不是你給老人這輩子辛苦操勞的補償呢,老人晚年更加幸福,家庭才會更加和諧不是嗎。

欣媽說

時間正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孩子三歲之前是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對於家長的依賴最強,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儘自己所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吧,錢隨時可以賺,孩子的童年一去不復返。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讚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跟媽媽一方親屬更親?答案說到寶媽心坎裡,很實在
    原因是,她當心肝兒疼的小侄子,竟然說她這個姑姑沒有小姨親。小侄子見了她,就客客氣氣,但見了小姨直接就跑上去親親抱抱。我同事就想不明白了,她每次回娘家的次數,可比孩子小姨去的次數多多了,孩子怎麼就跟自己親不起來呢?其實,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自己跟媽媽家的親屬更親,還有很多抱怨過自己的姑姑或叔叔伯伯不親,對自己爸媽不好之類的話。那麼,究竟為什麼孩子跟媽媽一方親屬更親呢?
  • 寶寶在外婆家長大,為什麼和奶奶更親?寶媽:姥姥真是白疼你了
    那麼孩子對奶奶的感受和姥姥的感受一樣嗎?這個5歲的小豆丁的回答,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寶寶在外婆家長大,為什麼和奶奶更親?你周圍一定有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莎莎就是這樣一個本地「土著」,除了旅遊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而莎莎的老公卻是一個外省的。
  • 「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寶媽曬圖後:一目了然
    因為有些好奇,兜媽就在網上搜了一下,奶奶帶娃的樣子,沒想到類似的帖子還真不少。寶媽們紛紛曬出娃的對比照,表示:「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還真大!四號寶媽:這個我也可以參賽!我是屬於那種,在懷孕的時候,就想著要怎麼給孩子打扮的媽媽。所以在孩子出生後,所有用的、穿的、戴的,無一不是精心挑選,用心搭配的。每次帶孩子出門,都會被親戚朋友誇好會穿,兒子好萌好帥。
  • 「婆婆白天帶娃,我晚上下班回來帶,現在孩子不跟我親怎麼辦?」
    堂妹雯雯,孩子1歲多了,平時白天婆婆帶,晚上她回去自己帶。但是,最近她發現孩子跟她不親了,跟她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習慣喊「奶奶」,哭了也總要找奶奶,不要媽媽哄。而且,晚上讓孩子跟她睡越來越難了,要哄好半天他才不情不願地跟媽媽睡。所以,堂妹很苦惱,問我:「婆婆白天帶娃,我晚上下班回來帶,現在孩子不跟我親怎麼辦?」
  • 孩子心中誰最親?他們的排序準則是這樣,和你是不是親媽關係不大
    鄰居大姐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她說她婆婆基本都沒幫她帶過孩子,然後有一次婆婆來家裡了,大姐就出去買菜做飯,可大姐剛下樓想到手機忘帶就返回來了,誰知剛走到門口,大姐就聽到她婆婆和孩子的對話,婆婆問孩子:是媽媽對你親還是奶奶對你親?孩子說媽媽親呀。
  • 娃對媽媽黏黏膩膩,對爸爸愛搭不理?寶媽別驕傲,以下危害要知道
    大一點的孩子,會幫助媽媽訓斥爸爸,什麼事都要站在媽媽這一邊;小一點的孩子,什麼事都要找媽媽,看見爸爸來就各種哭鬧不要。而爸爸們呢,在經歷了被孩子無視的「挫折」後,也樂得落個眼不見為淨,下班專心埋頭於電視劇和手機屏幕當中。這時候媽媽心裡通常會冒出一句話「孩子不跟你親?活該!」再外加一句驕傲的感慨「不愧是我帶大的孩子,就是跟我親!」
  • 都是幫忙帶娃,奶奶和姥姥有啥不同?孩子的回答太現實
    文|文兒現在父母都忙於工作,有了孩子後,就會把他們交給奶奶或姥姥帶。自從流行老人帶娃之後,「奶奶親」和「姥姥親」之爭就沒有斷過。不過,你說我說大家說,都不如作為當事人的孩子說。因此,都是幫忙帶娃,奶奶和姥姥有啥不同?我們還是聽聽孩子的回答吧,真是現實又扎心。「姥姥親,她對我很好,很寬容」「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姥姥),在孩子的記憶中,總是那麼溫暖又親切。每一個跟著媽媽去姥姥家的孩子,都會覺得姥姥很親。
  • 寶媽吐槽孩子醜,沒遺傳自己好基因,奶奶:你懂啥,這是個小美人
    文/媽媽補習班,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就有一位寶媽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寶寶的照片,然後開始吐槽孩子的顏值沒有遺傳到爸媽們。面對兒媳婦這樣的言論,孩子的奶奶第一反應就是媽媽啥也不懂,寶寶完全就是一個美人小時候。
  • 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奶奶:不是不想帶娃,是被迫隱退
    ◆金阿姨:兒媳備孕的時候就商量了,孫子不用我帶,坐月子我也只是幫親家打了打下手。兒媳說,跟自己的媽更好說話,畢竟自己的媽還是最了解女兒的,我也理解。只是孫子一天天長大,跟我這個奶奶並不親,娃都是誰帶大的跟誰親,我也沒有辦法。
  • 還在忽視孩子反抗期?小心養成「媽寶娃」,看看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文/麗麗育兒達人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媽寶男」這個稱號吧。「媽寶男」是指總是聽媽媽的話,總以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孩子。和年齡沒有關係,這類孩子大多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們人生的每一步都由媽媽鋪設好,自己只要照著做就行了。研究發現,將來別認為是「媽寶男」的小時候大多都是個「媽寶娃」。
  • 奶奶和媽媽誰的觀點對?
    奶奶說這是因為寶寶沒有安全感,要多抱抱。就這樣疼愛孫子的奶奶。幾乎都不願意把孫子放下。總是抱在懷裡,如果嘟嘟夜裡哭鬧,奶奶就一整夜一整夜的抱著嘟嘟。嘟嘟媽多次向奶奶提出不要過多的抱寶寶,這樣對寶寶的發育沒有好處。奶奶卻說你們年輕人不懂。我家幾個孩子都是這麼帶大的。孩子多報有不少好處。第一、剛出生的寶寶缺乏安全感,需要多抱抱。
  • 寶寶喜歡媽媽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寶寶有這4種表現時,說明他愛你
    懷孕的時候和老公商量好了,等孩子生下來,辭職了專職在家照顧孩子,不讓奶奶照顧,不是怕奶奶照顧的不好,而是怕孩子長大和自己不親,因為小侄子就是這樣,從小都是奶奶照顧,現在已經上小學了,還是最喜歡奶奶,媽媽像個外人,所以在這個事情的基礎上,我也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孩子出生後,按照計劃進行
  • 日本33歲「媽寶男」,每周最少和媽媽共浴一次,網友:毀三觀
    我想媽寶男絕對佔其中一個,大多數女生對於「媽寶男」都是厭惡的,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媽寶男」的數量是越來越多了。為什麼造成這樣的現象呢?追其本質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關於男孩和媽媽太過於親密正常嗎?這個辯論話題在《非正式會談》節目中就曾經討論過。期間有嘉賓認為和媽媽關係親近一些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媽媽愛孩子這是超越性別的。
  • 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在學校融不進集體,怎麼讓孩子陽光自信起來?
    回到家裡的陽陽也是悶悶不樂,只有奶奶來的時候,陽陽才會變成一副陽光兒童的模樣。陽陽媽覺得自己做媽媽很失敗,當初因為工作休完產假就送陽陽回去老家給奶奶帶了,可以上幼兒園了接過來,陽陽和媽媽不親了,每天除了簡單的回答,大部分時間默不作聲,只有放假時候回去奶奶家才會恢復活潑開朗。
  • 在孩子眼裡,姥姥和奶奶最大的區別,是這幾個時候產生的
    很多老年人都存在"隔代親"的心理,對自己兒女的小孩特別好,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孩子比較依賴奶奶或者姥姥。在孩子的眼裡,姥姥和奶奶都是比較疼愛自己的,但是他們心中也會對奶奶和姥姥有一個區分。按道理她應該很喜歡奶奶才對,可是有一次媽媽在問道她喜不喜歡奶奶的時候,她悄悄地告訴媽媽說自己討厭奶奶。原來伊一不喜歡奶奶是因為奶奶對媽媽的態度不好,總是說媽媽這裡不好那裡不好,聽完女兒的回答之後,伊一媽媽覺得自己的小棉襖真的是太暖心了。原來孩子不喜歡奶奶是因為自己。
  • 「奶奶,讓我來!」12歲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奶奶和媽媽都樂了
    上個星期回來,是奶奶去學校接的,回來後奶奶又高興又心酸地對媽媽說:「寧寧真是長大了,今天回來拿被子,死活不讓我拿,硬是一個人拿著被子回來的,要知道寧寧個也不高,那被子太大了」。媽媽聽了,也忍不住地高興,孩子前幾個月依賴性還很大,幹什麼都是「媽媽去」,當然,這其中也有媽媽的原因,孩子都十一二了,媽媽還不願放手,幹什麼都想盯著他,吃飯端到跟前,上下學去接,孩子偶爾自己上一次學,她都要叮囑好幾遍。
  • 「陌生奶奶」喊對孩子小名,轉身準備拐走孩子,寶媽做法讓人稱讚
    像現在手機,監控等設備的幫助和各國對於人販子的嚴控和打擊,人販子作案率大幅下降但是家長們仍然不能放鬆對於人販子的警惕。「陌生奶奶」喊對孩子小名,轉身準備拐走孩子,寶媽做法讓人稱讚!小明因為媽媽早逝,爸爸二婚有了後媽,雖然後媽平時對小明很好,但是小明總覺得不自在,經常對後媽耍脾氣,搞惡作劇。
  • 寶爸抱怨:憑啥我媽帶孩子倒貼,你媽帶娃就得付工資啊?
    有一個寶爸偷偷抱怨著:為啥,我老丈母娘來帶孩子,媳婦就讓我準備工資,到了我媽帶孩子時,她一個字不提,還總是摳搜我媽兜裡那僅有的養老金?那都是不解和委屈啊。當然,發出來的東西,網友看了,保證有人給回復。當然這些留言,也引起了廣大寶媽們的吐槽。
  • 奶奶和媽媽說事,5歲孩子怒吼「閉嘴」,媽媽笑而不語
    文|糖小糖祺媽媽下班回到家,祺奶奶就和祺媽媽吐槽:「昨晚祺寶睡覺半夜我問她要不要上廁所,她說不要,沒過一會兒,祺寶就尿床了。快天亮時,祺寶竟然又尿了一次。都五歲了,還尿床。」祺寶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晚上臨睡前,祺奶奶叮囑祺寶:「今晚不許再尿床了!」
  • 為什麼不建議孩子看小豬佩奇?這位寶媽告訴你答案,太真實
    文|秘籍君當媽之後,每次一開打視頻軟體,觀看記錄裡都是各種動畫片。而小豬佩奇,更是這代孩子標配的動畫片,但是前兩天跟幾位寶媽聊天,有一位寶媽憤憤不平地說:「真心不建議讓孩子看小豬佩奇,太心累了。這位寶媽緩緩了緩又說:「自從女兒看了小豬佩奇,我們全家人都改姓『豬』了,公婆是豬爺爺和豬奶奶,我跟老公是豬媽媽和豬爸爸,全家都要配合她玩動畫情景模擬遊戲。演得不投入,還要被小丫頭嘲笑是頭笨豬。」聽完這位寶媽的答案,其他寶媽也紛紛附和,太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