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盤錦|第674期
▾ 點擊收聽 ▾
我和一隻小河蟹來自讀盤錦00:0005:25
我和一隻小河蟹
我遇到了一隻小河蟹。我不知道它從哪兒來,在我從盤錦參加完由遼寧文學院舉辦的一場文學盛會後,匆匆回到家鄉的那個晚上,我和這隻小河蟹相遇了。
下火車後走捷徑,穿過我們當地較有名氣的集貿市場。天色已黑,市場早早關門,遠處路燈的光亮勉強照到這裡。小河蟹就像一塊石頭,被我注意到了,我用腳尖碰了碰,它便開始逃跑。眼下正是吃河蟹的時節,它一定是從哪個蟹販子的網兜裡逃出來的,可惜又落入我的「魔掌」。我用大拇指和食指將它捏起來,從腹部的形狀來看,它是雌性,身態豐美;從掙扎的程度上來看,它很健康,體力充沛。我捏著它回家,它掙扎一路。放入盆裡,加入水,它才安靜下來。按照我的設想,把它蒸熟,然後,很有儀式感地吃掉。聽說螃蟹有一套很講究的吃法,人們還為此發明出一套叫「蟹八件」專用工具。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螃蟹被人吃出如此的規格和繁瑣。我想,受到吃貨這樣的「禮遇」,作為螃蟹也算是很有尊嚴了吧。
我吃過很多次螃蟹,無論是活著的時候在網兜裡亂滾,還是死後規規矩矩地趴在盤子裡,我都沒有特別在意過它們。這一次,因為僅有一隻,我突然覺得它很值得珍惜,由此,覺得它不僅是一隻螃蟹那麼簡單了。我開始憐憫它,我吃過那麼多螃蟹,下嘴時毫不留情,甚至吃相貪婪,還從來沒憐憫過這些天生的「食物」。難道相比於群體而言,個體的不幸更能激發悲憫之情嗎?我想不會這麼簡單,還有因熟悉和喜歡而產生的親切感。
剛到盤錦的那個晚上,吃過晚飯,我和幾個朋友閒逛。其中一位史先生來自遙遠的湛江,他是第一次來東北。他說,沒想到東北與想像中的差別如此之大。在他的印象中,東北是蕭瑟的、寒冷的、荒蕪的。但眼前這座東北城市,卻是熱鬧的、溫暖的、繁華的。街路寬闊乾淨,綠植生機盎然,霓虹華彩,高樓商廈,現代化都市氣象一點兒也不比南方都市遜色。相比之下,倒多了一份如東北人性格般的豁達。這位南方朋友頗為感慨,世界大同,城市大同,看來觀念得及時刷新了。見他興致濃厚,我這個瀋陽人開始向他兜售略知一二的盤錦特色。為了加深記憶,我現編了一首打油詩:
遼河口,渤海灣;
蘆葦蕩,紅海灘;
溼地鳥不絕,海上揚風帆。
盤錦米,名聲遠;
稻田蟹,特別鮮;
地上魚米鄉,地下是油田。
在短短的盤錦之行中,這位南方朋友應該會對盤錦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不知他會不會像我一樣愛上盤錦,會不會因為盤錦而愛上東北。
還是接著說那隻小河蟹吧。我的特殊情感,最終讓它成為第一隻成功逃亡的河蟹。
我將它放入我家附近的一片會在夏季裡開滿荷花的湖中。它將在那裡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幸福地生活下去吧。
與它告別的那一刻,我想告訴它,我對它的這份情感源於一座城市。我希望它真的來自盤錦。
▎作者:萬勝
中國作協會員,遼寧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小說委員會秘書長,省作協籤約作家。小說散見《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小說選刊》《鴨綠江》等文學期刊。出版長篇小說《王的胎記》、兒童文學《靈魂鳥》。榮獲「第四屆遼寧文學獎」。
讀盤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