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炊發粿
從臘月廿五廿六開始,家裡就會忙碌著炊各種粿。罾城過年必備三種粿:甜粿、發粿和松粿。阿嫲說,一年到尾炊好粿,來年也一樣平安大吉。興許也是為了答謝神明保佑,這些粿,罾城人大多是用來還神的。
廿五炊甜粿,廿六炊松粿,廿七炊發粿,廿八抓雞鵝,廿九貼對聯,洗街洗巷好過年。我家以前是一起炊粿的,到我讀小學之後,我阿爸和兩個阿叔分家了,以前一家子炊的粿,就要分三家子來炊。老屋裡只有一個大鼎灶,所以三家人就得輪流來。有時家裡的女人還會「比拼」一下哪家炊得好,常常招來一陣笑與得意。
印象中是炊發粿最容易,甜粿一炊就是一天,而且其中的例規風俗特別重。而松粿尤其不能打糖結,得搓得很細,口感才好。只有松粿,一個下午就能炊很多個,尤省功夫。
阿媽說,她小時候的發粿是用粘米粉和酵母來炊的。大米泡一天一夜,時光和水分把大米醞釀得迷醉,再用石磨子磨出雪白的粉來。如果遇上要大量的,就得到生產隊的磨坊去。磨好粘米粉曬乾封好。等到要炊發粿的時候,再到藥店裡買一角兒酵母就可以炊了。那時候酵母是用酒餅之類發酵的,除了藥店,就只有賣酒的雜貨才會有。阿媽說,那時從西門外的家走到城內大井頭的小藥店,路上還可以吃完一紙角的鹹油柑。
炊發粿不難,一斤粘米粉配半斤烏糖,烏糖先用擂缽擂細,才能加到和好的粘米麵團中,然後下酵母,讓酵母在麵團中間悄悄走一轉,像酵母是要花點時間和麵團中的各家各戶叩門問好似的。這麼等兩個多鐘頭,就可以往粗瓷的發粿杯裡添麵團,添麵團之前,一個個發粿杯的內頭得輕輕抹一層油,待到一個個添好,大鼎灶的火也紅了。就放到蒸籃上炊,炊二十多分鐘,發粿就炊好了。
後來有了小麥粉,人們就不用粘米粉來做發粿了,然後又把酵母替代成蘇打。阿媽說粘米粉的發粿口感沒小麥粉的好,也沒小麥粉的香。再到後來,有人把炊發粿的杯換成了鐵做的,又換成了紙質的。
至於罾城人炊發粿,是講究會「笑」的。什麼是笑?就是一鼎發粿炊好後,一杯一杯的發粿,得像開花般的開出三瓣或者四瓣,謂之會笑的發粿。至於那些像藝術家帽子蓋在發粿杯上頭的,罾城人叫做蓋頭粿,這些是不會笑的,是上不了門面的。
這些蓋頭的發粿,只能讓小孩們先吃。所以從小我們吃發粿,大多是吃蓋頭的。「笑」得好看的發粿,一般阿媽會先挑好,存起來拜神。那時候,炊發粿時就和弟弟們蹲在灶頭前,說是幫忙,其實是在玩火,那時的灶頭總是那麼暖和,柴火在嗶哩吧啦中散發著溫柔的火光,那火光容納了我們幼時很多奇妙的念想。那火是帶著一股特別的香氣,是我後來聞所未聞的。等阿媽來驅趕我們出去,我們就知道,發粿炊好可以吃了。
剛剛炊好的發粿鬆軟、香甜,尤其是那會開花的頭,帶著一層細膩的皮兒,特別好吃。發粿的「頭兒」口感細膩,可以多吃,杯子狀的底子有點兒糙,也甜一些,總覺得沒「頭兒」那麼好吃。但不管多麼好吃,只要吃上兩個,我們就膩了。有時候會調皮只挑上面的「頭兒」吃,底子原封不動,常招來阿嫲的一頓罵。有時一鼎兒蓋頭的比「會笑」的多很多,就會偷偷去嘗「會笑」的,嘿,又惹了一頓臭罵了。
而那些被挑起來的發粿,阿嫲會用紅紙,把花瓣兒染上一點紅。然後就可以拜神,也可以供著過年了。發粿的寓意好。我們那過年,吃完三十暝的圍爐飯,就得一對柑橘一對發粿這樣地供奉祖先,供奉家中的神明,還有米桶裡、灶頭位、井沿邊也得奉上。當做是對明年平安大吉、發財紅火的祝願。
這些發粿一供奉,就得個把星期,變得像石頭那般硬了,阿媽阿嫲才捨得蒸來吃。蒸過得發粿一般沒有剛剛炊好的好吃。我們小孩一般不吃,只有大人吃得不亦樂乎。
我家到現在,每年過年都自己炊發粿。阿媽愛折騰,也不喜歡買外頭現成的。這在我朋友口中是難能可貴的。只是如今阿叔他們搬走了,我們也長大了,想起那時滿屋子熱鬧倒騰,炊發粿似乎就沒以前那麼有滋有味了。
@十號私塾
甜粿,作為陸豐地區的春節必備年糕,同時也是大安地區年初二的主打角色,其地位在大安人民的心中是不可抹滅的,它是年初二親戚互送交換的禮物,並非其他年糕能所替代的。
每年到了臘月中旬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籌備「炊甜粿」一事了,將上等的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後撈起濾幹並碾成糯米粉,在浸泡的過程中,需在上面放一株抹草,以起到避邪之用。
甜粿,作為一種神聖般的年糕食物,是不允許被玷汙的,尤其在講話方面,小編小時候總是好奇,所以在炊甜粿的過程中有時向母親問一些有的沒的,每當話語中含有一絲不好的言辭的時候,母親總是嚴肅的說「麥講呀多咯,麥講呀多咯」並把我給支開來。
經過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熱氣騰騰的甜粿算是大功告成了,這時候,一個新節目出現了:取粿「探」。在蒸好的一大「埠」甜粿中取幾碗出來,名為試探甜粿熟透未----「甜粿探」,實為先取點出來吃,取完後,才由兩人合力,抓著粿布將這上百斤的一「埠」甜粿搬到用竹子編制的甜粿籃中,甜粿籃相當於現在小汽車的一個輪胎那麼大小,由竹子編制的,底是六角的,筐沿面是圓形的,甜粿放在這樣的竹籃內最後定型也是圓的,象徵圓圓滿滿。最後的一道工序,就是對甜粿進行「按摩」,剛蒸出來的甜粿其表面難免會有一些泡泡或者不光滑,這時需要藉助飯勺子蘸滿花生油對其撫平,方可大功告成。
粿是做來吃的,但更重要的則是作為禮物之用,有如是一個家庭的明信片。在大安的習俗中,正月初二走親戚,所以一大早便把甜粿切開,名曰開「埠」,切成兩片半月形之後再在中間切下,這樣四分之一圓的粿叫一角,再在一角的一條邊上約二公分厚的厚度切下,叫粿閂,粿閂就可用來做禮物了走訪親戚了。
送禮的習俗是向「外家」的親戚送,比如妻子的娘家、母親的娘家,奶奶的娘家,送給妻舅、母舅、舅公,一般是正月初二上午去送,然而初二隻有一天,「外家」親戚太多,來不及送怎麼辦?沒事,在大安的習俗中,年初四照樣是可以送禮的。親戚收到後也要回送一閂粿,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年有喪事的家庭才沒有蒸甜粿或者是蒸完了不開「埠」,也就沒有送甜粿,而親戚或朋友會送給他們甜粿,但不能回送,這是慣例。
@陸豐大安那些事
如果蒸製的甜粿放置太久,口感變硬,那麼建議可以把甜粿切片,置於鍋中,把雞蛋攪拌,淋至於上面,在鍋中翻煎一番,一盤好吃的雞蛋甜粿片久出爐了。除了可以保留甜粿的那種口感,還可以嘗到雞蛋新鮮的味道,味道獨特,不妨可以試一試。
點擊[閱讀原文]轉播汕尾最強賀年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