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諾獎」已啟封 得主竟然是他們!

2021-02-28 西典

北京時間3月1日晚11點,普利茲克獎官方網站宣布,將2017年普利茲克獎授予西班牙建築師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他們在普利茲克獎歷史上首次創造了三位建築師共同獲獎的記錄。這也是繼拉斐爾·莫內歐於1996年獲獎以來,第二次由來自西班牙的建築師獲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國際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在1979年由美國普利茲家族通過旗下凱悅基金會創立,每年評選一次,今年是第39屆。該獎通常於每年3月初公布,獎項會授予一位或多位作出傑出貢獻的在世建築師,表彰其「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像力和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們通過建築藝術對人文科學和建築環境所做出的持久而傑出的貢獻」。

自去年年底開始,關於新一屆普利茲克獎得主的各種競猜就開始了,甚至還有博彩公司為此下註:是會授予傳統的捍衛者,像2015年頒給已故的弗雷·奧託(Frei Otto)那樣?還是會加冕重新定義行業的開創者,像2016年的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是將再次承認社會關懷的作用,還是回歸到純粹的建築美學判斷?是將桂冠繼續保留在傳統優勢地域,還是會風水輪流轉到新的疆土?

在之前的各種風向預測中,這個西班牙三人組都不是奪標熱門。或者說,他們不屬於大眾視野裡的「明星建築師」。對於第39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拉斐爾·阿蘭達(1961)、卡莫·皮格姆(1962)和拉蒙·比拉爾塔(1960),普利茲克獎評委會稱,他們三人緊密協作,「以一種對建築嚴謹審慎而細緻入微的方式耕耘至今,(他們)共同榮獲201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得知獲得201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後,三人中的皮格姆表示:「我們在喜不自勝的同時又感到責任沉重。三位專業建築師一直合作無間,得到大家的認可,令我們激動不已。」

阿蘭達、皮格姆和比拉爾塔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巴萊建築學院的同學。他們在1987年畢業,並於次年在家鄉——西班牙赫羅納省奧洛特鎮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RCR 建築事務所」。建築事務所的名字來自他們三人名字的首字母。三位建築師從一開始就緊密合作,這種關係30年如一日,延續至今。多年來,他們植根本土,大部分作品都在西班牙完成,它們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在近年來獲得更多國際關注時,他們才將部分注意力轉向國外。

通過創造性地廣泛運用包括再生金屬和塑料在內的現代材料,三位秉持本土精神的建築師喚起普遍共鳴。「他們證明了材料的結合可以為建築物帶來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感與簡潔度。」評審團主席格倫·馬庫特指出,「三位建築師合作創造出富有原則、毫不妥協又充滿詩意情懷的建築,說明不朽的建築作品應反映出對過去的高度尊重,同時清晰地預示著現在和未來。」由此,一座20世紀早期的鑄造廠已被改造成他們的辦公室(2007年),原建築的大部分得以保留,僅在必要的位置利用新元素、新理念進行了改造,與原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他們的主要作品包括拉利拉廣場(裡波爾,赫羅納,西班牙,2011年)、Les Cols餐廳帳亭(奧洛特,赫羅納,西班牙,2011年)、巖石公園(萊斯普雷塞斯,赫羅納,西班牙,2004年)、貝爾略克釀酒廠(帕拉莫斯,赫羅納,西班牙,2007年)、聖安東尼-瓊奧利弗圖書館(巴塞隆納,西班牙,2007年)、蘇拉吉博物館(羅德茲,法國,2014年)和美食藝術中心(內格雷佩利瑟,法國,2014年)。

201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在評審辭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必須依賴於國際影響、商業貿易、探討商議、交易事務等等。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正是由於這種國際化的影響力……我們將逐漸失去本土價值觀、本土藝術和本土風俗……而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告訴我們,兩者或許可以和諧共生。他們以最美好和充滿詩意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問題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至少可以在建築中追求兩者的共存; 我們根植本土,心向世界。」

比利時霍夫海德火葬場 與庫塞&格裡斯建築事務所合作

霍夫海德火葬場

普利茲克獎評論會稱,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的作品充滿了敬仰與詩意,滿足了人們對建築的傳統需求,即協調自然與空間之美、兼顧功能與工藝,但真正令其脫穎而出的,是他們創造兼具本土精神與國際特色的建築和場所的能力。

在獲普利茲克獎之前,三位西班牙建築師和他們的RCR建築事務所鮮少為公眾所知,眾多媒體的預測文章也很少提到他們的名字。不論是和前輩大拿斯蒂文·霍爾、大衛·奇普菲爾德,還是和更年輕但在國際上更活躍的馬巖松、比雅克·英格斯相比,他們三人都顯得低調安靜得多。

這種低調與他們的工作理念和建築實踐緊密相關。三十年來,RCR一直偏居安靜的西班牙小鎮奧特洛,作品多為社區建築、小型建築,鮮有奪人眼球的大型建築,鮮少參與國際競賽。他們的作品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注重與建築場地地貌景觀的協調與融合。

西班牙赫羅納奧洛特Tossols-Basil 運動場 攝影:Ramon Prat

他們的早期作品之一——Tossols-Basil運動場,就體現了這種將建築與環境相融合的設計理念。運動場位於一片橡樹林的林中空地,避開了樹木,跑道被塗成綠色,完全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貝爾略克釀酒廠外部

貝爾略克釀酒廠 攝影:Hisao Suzuki

他們2007年的作品——位於西班牙赫羅納附近帕拉莫斯鎮的貝爾略克釀酒廠,則是一座嵌入地下的建築。這樣的酒窖既可保證葡萄生長所需土壤和儲藏陳年老酒所需清涼幽暗,同時也保留了大自然原本的色彩與厚重感。建築大量使用回收再利用的鋼材,使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鋼板之間的開口可以將光線引入室內。

卡莫·皮格姆說,對他們三人來說,思考與建築場地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場地是自然景觀,是一座建築,還是城市景觀?重要的是去探索新生事物與已經存在的事物之間強烈而獨特的關係。」

帳亭 攝影:Hisao Suzuki

帳亭

他們2011年的作品帳亭,是位於奧洛特的Les Cols餐廳供戶外用餐和活動的空間,其特色是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緊密結合,完美交融。整個空間被建築師根據地貌巧妙融入一處山谷,以火山巖建造的堅固牆壁支撐輕質透明的聚合材料屋頂,自然環境被引入室內。屋頂懸掛著一條條輕質的薄金屬管,令人聯想到藤蔓結構。室內的桌椅和用來分隔空間的立軸百葉簾也由透明材料製成,讓人們能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到美食和自然景觀上,樹木在其間生長。這一空間在當地深受歡迎。

Barberí實驗室

Barberí實驗室

2007年,阿蘭達、皮格姆和比拉爾塔在奧洛特修建了自己的辦公室。這個建築被稱為Barberí實驗室,它由一個20世紀初建成的舊鑄造廠改造成。三位建築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築,僅在必要處添加了新元素。這個親切的作品融合了戶內與戶外,新與舊,傳統與創新,是三人建築理念的絕好體現。

普利茲克獎評委會認為,RCR的作品之所以能實現建築與地貌景觀的無縫關聯,既是因為他們對當地歷史、自然地形、習俗和文化以及種種區域特徵的充分理解,也是因為他們對光線、陰影、色彩和季節細緻的觀察體驗。不論是建築物的選址、材料的選擇還是幾何造型的使用方面,他們總在突出自然環境,並將其引入建築內部。或許正是這種對環境的尊重使得他們的作品缺乏統一的建築語言與形式風格,而後者正是許多明星建築師賴以成名的關鍵。

在關注自然環境之外,阿蘭達、皮格姆和比拉爾塔的另一重要理念是植根社區。多年來,他們在西班牙赫羅納參與了許多公共建築。「即將住進建築裡的人」的需求始終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對象。

多佩蒂特孔德幼兒園 與J. Puigcorbé 合作 攝影:Hisao Suzuki

以2010年建成的多佩蒂特孔德幼兒園為例。它的外圍由兒童喜愛的明亮的彩虹管道構成,透過綠色樹脂玻璃的走廊則可以看到室外的群山。

聖安東尼-瓊奧利弗圖書館、老年中心和坎迪達佩雷斯花園 攝影:Eugeni Pons

排屋 攝影:Hisao Suzuki

而RCR的其他城市項目,如聖安東尼-瓊奧利弗圖書館(2007)和排屋(2012)則十分注重嵌入城市肌理,自然融入社區民眾生活體系中。

位於法國羅德茲的蘇拉吉博物館(2014),是RCR極少數位於海外的建築之一 攝影:K.Dolmaire

借用該獎推特上的宣傳語來說,很顯然,今年的普利茲克獎表彰的是本土性,而非國際性。普利茲克獎評委會稱:「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必須依賴於國際影響、商業貿易、探討商議、交易事務等等。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正是由於這種國際化的影響力,我們將逐漸失去本土價值觀、本土藝術和本土風俗……而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告訴我們,兩者或許可以和諧共生。他們以最美好和充滿詩意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問題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至少可以在建築中追求兩者的共存;我們根植本土,心向世界。」

關注本土化和人文精神,似乎是普利茲克獎近年來的一大趨勢,王澍、坂茂和去年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的獲獎均是證明。這或許是普利茲克獎對於過去數十年來側重表彰張揚凌厲的大建築、表彰明星建築師傾向的一種反撥。今年將獎項授予三位鮮少人知、耕耘本土的建築師,或許釋放了一種信號:在一個全球化日益吞噬傳統與歷史的年代,反思如何保存本土性與多樣性,是建築師應當負起的責任。

本文素材來自:普利茲克獎官網

西典是一家專業從事博物館、科技館、規劃館、檔案館、紀念館、企事業單位展廳等大型主題空間營造、創意設計與布展施工的上市企業,已逐步成為國內博覽行業的領軍企業。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獨家專訪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201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2017年諾貝化學學獎得主阿希姆·弗蘭克、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等六位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
  • 特立獨行的諾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作    者:風靈 來    源:風靈(ID:flthinking) 人盡皆知,詹姆斯·布坎南是經濟學科最高榮譽正如布坎南所說,如果諾貝爾委員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組成的,他將絕無可能獲得諾獎,因為歐洲對他的研究工作的讚賞,遠比老家美國的研究共同體對他的讚賞多得多。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經濟抗「疫」錄: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梅亞雯)新冠疫情仍在持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Romer)接受中新社採訪時指出,現在評估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眼下最重要的是拯救生命。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3日公布,2月12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5152例,新增死亡病例254例。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孩子們一直表現得非常好,我為他們自豪。他們給我帶來了四個孫輩。1984年,我遇到了終身伴侶——我現在的妻子黛安妮。儘管她從來沒有進入過實驗室或者參與我的研究,她卻以最密切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活。她總是對我優雅而有風度,即使我要瘋狂地在實驗室長期苦幹,趕完一個工期又接著另一個。她一直是我最堅定的支持者,她對我的信心更甚於我自己。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諾獎得主、院士共話提升科學素質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溫競華)在8日舉行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上,1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世界科學院及中國兩院院士、300位社會科學組織代表及青年科學家共話攜手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諾獎得主 Joachim Frank:我獲獎大部分是靠運氣
    因在開發冷凍電鏡的過程中貢獻卓越,Joachim Frank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翻閱近些年諾獎資料,不難發現諾貝爾獎曾多次授予結構生物學領域,對此,Frank教授認為,了解分子結構對醫學和人體健康都十分重要。對分子結構以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了解得越深入,我們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的了解就越豐富。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77位諾獎得主聯名抨擊NIH 反對終止資助...
    77位美國諾獎得主抨擊NIH,要求取消對中國蝙蝠冠狀病毒研究終止撥款的決定」。北京時間5月22日,《Science》頭條新聞報導,77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要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與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Alex Azar應「緊急採取行動」,審查NIH那項有爭議的決定,即終止對在中國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的經費支持。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7位諾獎得主聯名反對美聯儲理事提名
    7位諾獎得主聯名反對美聯儲理事提名卜曉明美國媒體2日報導,包括7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美國100多位知名經濟學者聯名致信美國國會參議員,敦促參議員們抵制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提名朱迪·謝爾頓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劉驍騫/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21 10:23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介紹了他們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也介紹了VHL疾病(註:即CNS血管母細胞瘤合併腎臟或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腎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HIF-1和氧氣之間的關係。
  • 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和實驗室歡呼慶祝,並特別提及妻子
    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61歲的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接到獲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消,並向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