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問答009丨經常流鼻血是因為有熱?睡覺多夢如何取穴?

2021-02-12 答摩健康

點藍字關注,回復「8」領取今天學習好禮

家庭實用艾灸指南專屬學習群的答疑精華,喜歡艾灸的你不容錯過~

Q1:每天晚上睡覺,肚子都感覺裡面很涼、很冰,有點難受,該怎樣改善呢?

答:試試八髎、關元,注意灸感。

Q2: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周艾灸頻率太高,幾乎是每天或者兩天灸一次,每次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基本上是印堂、天樞/帶脈這三個穴位。今天第二次流鼻血了,求教。

答:根據您的描述,此種情況可當作上火處理,參考下艾灸學習小站文章。如感覺到身體沒吸收好,建議適當減少灸量。平時可小口下口喝溫水,或灸後掃灸下足三裡。

Q3:老師,6歲男孩最近總愛流鼻血,隔一兩天就流很多,大家說是疏洩熱,但是流的不少,是不是肝經有熱呢?可以灸肝經穴位調理嗎?太衝?

答:孩子流鼻血,除了考慮有熱之外,還需要考慮是否有溼和寒。溼和寒都可以鬱阻氣機而生熱。試試配合捏脊,然後在身柱往上重提一下。日常飲食要清淡,少吃奶製品和生冷食物。

Q4:連幾天灸完內關穴,胸口會冷得難受,這時可以抱個熱水袋和泡腳嗎?

答:可以的,灸完內關後發冷,多屬排病反應。建議每天保證灸量以幫助排寒。

Q5:老師早,我怎麼一會兒出現透熱的感覺,一會兒出現非熱感呀,這個是什麼情況呀?

答:艾灸的過程中,灸感是可以變化無窮的。這些都是有灸感的信號,此時重要的是把握根本:保證灸處不燙即可。

Q6:聽了幾次課了,終於開始打卡了。想請教下,如何能做到放鬆右手灸?灸印堂時眼睛閉著,總是無法穩住,艾條會慢慢偏移,這種該如何應對?

答:可以肘下墊個小枕頭或布娃娃,幫助放鬆身體。

Q7:請問一下,聲帶小結和水腫,艾灸哪裡比較好?

答:一般情況下,艾灸華蓋,配合按揉照海穴試試。

Q8:更年期症候群潮熱,可以艾灸哪些穴位呢?掃灸時一直掃灸,不用定灸嗎?還有內關也用掃灸不用定灸嗎?

答:一般用命門或太溪。掃灸太溪,灸感好找些。掃灸的範圍大點,也讓吸收容易點。不好吸收的地方就可以一直掃,吸收得好可定灸。

Q9:諮詢下老師,經常動不動就腹瀉能否艾灸治療?艾灸哪裡?方法如何?謝謝!

答:腹瀉的話,可試試肚臍、關元、大腸俞,注意灸感。

Q10:灸時羶中,中脘都有吸感,那是因為虛?往左偏就直接透熱到後背了。

答:有吸感就是能灸進去,是「灸虛不灸實」的虛。透熱是熱灸感,說明正氣得到補充。

Q11:偏頭疼怎麼灸?

答:試試太陽穴,或耳後的穴位如完骨穴。根據痛處的位置「就近取穴」,效果都比較理想。

Q12:請教老師,在艾灸部位塗些艾葉精油加強效果,這種做法對嗎?

答:塗艾葉精油更有助於透穴,發揮功效,但艾灸時間不宜過長,注意灸感。

Q13:我前天出門戴了一下午的口罩,差點透不過氣來,這兩天還是覺的很悶,感覺呼吸沒調整過來,是灸羶中嗎?

答:可以配合混元一氣拉筋功(點擊藍字查看)。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建議艾灸。

Q14:請問老師,晚上睡覺多夢灸哪裡?入睡容易,作息規律,真正是一睡覺就入夢鄉,特清晰,好像白一日,黑一日。

答:可揉厲兌,掃灸神門試試。

Q15:老師,請問十歲女童,扁桃體慢性腫大,要怎麼艾灸調理?

答:身柱、中脘試試,注意灸感。

Q16:在給別人灸中脘時,被灸者睡著了,是應該停灸等被灸者醒了再給他灸,還是可以一直灸?只要保證不燙著被灸者,這個與自己灸想睡,是否是同樣的操作?

答:是否停灸,關鍵是被灸者的感受。老師在課程第七講錄音中提到如新感寒邪、發燒、惡寒等,艾灸大椎穴時能夠灸到被灸者汗出、退燒並且惡寒消失,大椎處抗拒艾熱,就是灸量充足,可以停灸的表現。

但如果被灸者睡著了,但仍無汗出、仍怕冷、依舊發燒,建議繼續施灸,直到症狀減輕或消失更佳。

相關焦點

  • 艾灸問答016 | 手指麻木,小便多、無力,膝蓋發冷……這樣選穴艾灸
    Q7:夜裡三四點鐘以後有白痰 在咽喉上部和鼻腔交界地方,會呼嚕著妨礙呼吸,就會醒。下頜兩邊裡面的淋巴結比較大。兩者有關係嗎  請教老師可以灸哪裡調理?答:這都是胃經的問題,可以摸自己胸腔的胃經循行所過之處,有沒有痛點,在痛點附近艾灸。
  • 艾灸養生取穴五行應用之四:足太陰脾經之五輸穴
    此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絡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以上這段文字是什麼意思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洩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症初發時的暴痛,或某一臟器的功能失調。
  • 膏肓穴——強腎保健常艾灸!
    膏肓穴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出自於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雜病論》,藥王孫思邈通過艾灸養生高壽102歲,「視聽不衰,神採奕奕」,他認為「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可以說是打開「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 人體藏有降火穴,艾灸它們就能降火氣!
    艾灸後常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最近也有很多灸友反應這個情況,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屬於正邪交戰的表現,是正常現象不用過多擔心!艾灸上火是因為體內病邪盤踞,於堵了陽氣通行的經絡,而陽氣得不到疏導和傳輸,就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我們要做的是——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
  • 腎虛分陰陽,艾灸各有方
    平日裡,如果有人出現身體乏力等症狀,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喲,你腎虛了」。其實,腎虛分為陰虛和陽虛,陰陽有別,症狀有別,必須區別對待。若沒有辨識到底是哪種「虛」就盲目補腎,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人體也一樣,「陰虛生內熱」,因此腎陰虛人群被稱為「燥熱一族」,在腎虛的同時還伴有熱的徵象,如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口乾舌燥、小便黃、大便幹、失眠多夢、睡覺時容易出汗等,在情緒上往往表現為急躁易怒。
  • 傳統醫學裡的滅火神器,竟然是艾灸!
    體現在我們身體上就是咽喉痛、眼乾澀、鼻腔熱、口乾口臭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人們過去對艾灸的理解是增添火力,也許會引起上火的,事實上運用好艾灸,不僅不會上火,它可以成為「滅火神器」。01 舌尖紅:心火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悸煩不寧,寐少夢多,手足心熱,盜汗,口乾舌燥或舌瘡頻發等,舌紅少苔,脈細數。實火表現為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寐多噩夢,面紅目赤,口乾苦,喜涼飲,口舌糜爛腫痛,小便短赤灼熱,舌尖紅絳,苔黃,脈數有力。
  • 艾灸對人體有沒有副作用 艾灸的注意事項+功效+好處解析
    4、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洗澡,因為艾灸後身體的經絡和毛孔都是打開的,此時洗澡會給身體帶進寒氣。灸後1個小時再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再洗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5、艾灸後若出現上火,可艾灸足三裡穴、湧泉穴引火下行,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減少灸量,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 陰虛體質,陰虛陽亢如何運用食療與艾灸養生!
    常見如口乾唇紅、手足心熱、便秘、尿黃且少、舌紅、苔少、盜汗遺精、失眠多夢等。陰虛症狀陰虛體質食療宜滋陰與清熱兼顧,宜用清補之品,在調理陰虛體質時應注意結合填精、養血、同時養陰應兼顧理氣健脾,滋陰食物多柔膩,久服傷脾陽,引起腹瀉腹脹,故滋陰時可加入一些陳皮、
  • 膝關節骨質增生艾灸有用嗎?艾灸什麼地方穴位效果好?(單桂敏)
    膝關節骨質增生的話是一種常見的骨關節疾病的,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上比較常見的,大家也知道膝關節是我們人體比較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因為我們在日常活動中會導致膝關節經常受到壓力以及磨損,所以會導致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如果說膝關節骨質增生的話會很痛苦,並且影響我們日常正常的活動。
  • 中醫艾灸「兩點一線」,幫您扶正氣、避外邪!
    艾灸膏肓穴可以提升免疫力、抗炎能力、溫補肺氣、溫通經脈,多用於治療虛損類的疾病。將艾艾灸貼在膏肓穴,根據個人虛損狀況,每次可以灸3~5壯,每周艾灸2~3次即可。
  • 提升體內陽氣,艾灸7個穴,陽氣源源不斷升發
    說到補充陽氣,都知道要常曬太陽,吃些補陽食物,但少有人知人體本身就有7個「生陽點」,艾灸激活這7個「生陽點」,就如給人體加油,能源源不斷地產生陽氣! 1、百會生「頭陽」 人的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症狀。按揉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
  • 腳上的這個保健要穴,艾灸它居然還有這4種妙用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在足拇指趾末節(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外側0.1寸(約二毫米處)。穴位主要功能總體來說,大敦穴具有疏肝理氣、調穴解痙、清熱醒腦等功能,對於生殖、神經、消化、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艾灸大敦穴對於疝氣、遺尿、癃閉、經閉、崩漏、陰挺、癇證等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 經常艾灸延年益壽
    因此,古人將艾灸作為一種常用養生方法。《千金方》中講:「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疾、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裡常不幹。」由此可見,古代吳蜀之地的人們普遍把艾灸作為一種提高人體免役能力、預防疾病、益壽延年的方法,並把三裡穴作為重點穴來使用。
  • 艾灸丨灸量宜足,辨證選量
    艾灸劑量的多少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宋代尤其重視艾灸的劑量。宋代醫家認為灸量足才能達到驅邪扶正的功效。  《扁鵲心書》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宋代艾灸壯數多則百壯甚至千壯。當然,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疾病性質和部位辨證選量。本研究顯示,宋代對於虛證、重證、寒證施灸的壯數多。
  • 艾灸這三個穴位,既能解決宮寒,又能去掉肚腩
    女性體質屬陰,最好不要吃冷飲及寒性的瓜果,多吃一些補氣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棗、花生等。也可以在月經結束後吃些阿膠、鹿角膠等補血,平時也可以吃點當歸生薑羊肉湯調理一下。 除此之外,使用艾灸調理宮寒,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艾灸,也許聽說過但沒有嘗試過,所以如果當身體有宮寒問題時,一定要試試艾灸,會有想不到的效果。
  • 艾灸最大功能是扶補陽氣!給孩子艾灸,能收穫如下六個好處!
    很多孩子在過早的餵食輔食時,傷了脾胃,因為他沒有這個火力來化食物,尤其若您身邊有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去告訴他,多給孩子去灸灸胃,灸灸合谷穴,把過去傷了的脾胃,慢慢給補回來。一、須用高比例艾絨,因為關於艾條,中醫中有雜質多傷肌膚,枝梗多損經脈的說法,故幼兒忌用劣質艾;二、兒童皮膚嬌嫩,艾灸時宜行艾條溫和灸,時間亦不宜過長(以一個穴位5-10分鐘為宜),以免灼傷皮膚。       1.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等症狀。
  • 艾灸足三裡穴的6個好處,你知道嗎?
    艾灸是傳統的中醫養生方式,但是由於普通人對穴位知識知之甚少,所以艾灸現在變成了只有在養生館或中醫科室裡能體驗到的中醫調理方式,穴位艾灸對疏通經絡,驅寒去溼氣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一些穴位,可以起到多種調理作用,即便經常適度按摩,也能夠對調節身體起到一定效果。
  • 精力不濟,就來艾灸氣海穴!
    中醫當中的「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有幾處重要的納氣的地方,如胸口的羶中穴(別名上氣海),以及今天我們要說到的下腹部的氣海穴。如果我們遇到氣不足、精力不濟等問題時,都可以通過按摩或艾灸刺激這兩個穴位來進行調理。今天我們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氣海穴。
  • 膏肓穴:咳嗽、氣喘、肺癆、健忘
    據正史記載,「藥王」孫思邈年少時身體羸弱,但最終卻活了101歲,他之所以能以多病之身安享百歲之壽,艾灸功不可沒!而孫思邈最常使用的穴位就是膏肓和足三裡。 他在《千金方》中,將膏肓穴推崇到極致,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 眼睛長了類似魚肉東西,如何艾灸解決翼狀胬肉
    並且由於其身體熱證表現較多,所以針對大椎穴,也要刮痧(如果會點刺放血的話,針對耳尖穴和大椎穴,點刺然後擠出3~5滴血液,效果比刮痧更佳) 因為大椎穴是諸陽之會,可以傾瀉體內之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