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山水畫,這幅畫是最好的範本,它被董其昌稱為「天下第一」

2020-12-16 一笑聊知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畫種。

它獨立於隋唐,興盛於宋,在元代偏向寫意,更注重筆墨神韻。

而元代山水畫,又以元四家最為出色。

元四家中,黃公望「氣清質實,骨蒼神腴」,吳鎮「沉鬱蒼莽,圓渾潤澤」,倪瓚「簡淡清勁,荒疏蕭條」,王蒙「溼潤華滋,厚重繁密」。

其中,王蒙年紀最小,所學最多,也最愛炫技。

王蒙一直就是一個不滿足、想要表現自己的人(這一點可參看我的文章《他已是名滿天下的畫壇宗師,但他想要更多,最終丟了性命》)

他這個性從他的繪畫上就能看出來、

他的山水畫畫面很飽滿、繁複,使用的技法也頗為多樣。

例如《青卞隱居圖》,雖有縱141釐米,橫42.2釐米的大幅規格,但第一眼看過去感覺還是兩個字「密」和「滿」。

《青卞隱居圖》

實際上,真正的青卞山主峰海拔只有521.5米,而且山勢也不像王蒙畫的那樣巍峨險峻。

青卞山( 弁山)01
青卞山(弁山)2

在王蒙的筆下,青卞山就像黃山、華山、終南山一樣壯闊,山高林密、巨石嶙峋。

王蒙忽略了現實,用繁密而又奇特的構圖,構築了一個深邃而巨大的隱居之所,據說這裡也是趙孟「水精宮」的所在地。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以看到王蒙學到的所有的皴法技巧,披麻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參差合用。樹木形態各異,也是各種苔點融匯貫通,如渾點、破墨點、直線點等,相互交織而成。

在這幅畫上,墨法層層變化,秀潤華滋,董源、巨然、範寬、李成、郭熙諸家的特點都有呈現,就如同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的「百花錯拳」、《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武技一般,匯眾家之長,令人眼花繚亂。

董其昌認為《青卞隱居圖》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畫,因為"此圖神氣淋淋,縱橫瀟灑,實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鎮退舍宜矣"。

歷代許多畫家也被這幅畫的氣勢和筆墨所折服——甚至有人說:如果要學習中國山水傳統中的不同皴法和墨法,這幅畫無疑是最成功的範本。

王蒙在1368年作的《夏日山居圖》也具有同樣的特點。

《夏日山居圖》

這幅畫縱118.4釐米,橫36.5釐米,是王蒙61歲時的作品,這時候他的風格和技法已經完全成熟。

這麼長的一幅畫,如果不是上部留了空間的話,光看山體部分,還是非常緊湊的。

峰巒重疊,山勢巍峨,以蛇形向上盤桓——有人說這就是「龍脈」。

王蒙用細細的牛毛皴表現尖細亂碎的山石,用幹筆皴出山陽的石面,以濃墨表現背陰處,達到華滋樸茂的視覺效果。

樹木與山體皴染融為一體,蒼蒼莽莽,鬱鬱蔥蔥。

前面的大樹還看得出是松樹,後面的山坡上的就是王蒙自由的發揮了,反正他只是畫出他的感覺,至於什麼品種,對不起,哪怕你問王蒙他自己也不知道。

左下角露出茅屋一側,有兩人在行禮交談——也許這就是王蒙隱居生活的寫照。

這幅畫是王蒙傳世作品中最晚的一幅,張大千對此畫甚是喜愛,多次到好友家中觀賞此畫,還曾於1947年「背臨」過一幅。

現在這幅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現在你也可以上故宮博物院的官網去看(我寫的內容和故宮的介紹可以結合起來看哦)。

王蒙的傳世作品除了我介紹的這幾幅以外,還有《春山讀書圖》、《夏山高隱圖》、《秋山草堂圖》、《花溪漁隱圖》、《林泉清集圖》等,大部分都是大幅全景式的作品,氣勢壯觀、元氣磅礴,把多種皴法交織在一起,盡顯筆墨功夫。

《春山讀書圖》
《夏山高隱圖》
《秋山草堂圖》
《花溪漁隱圖》
《林泉清集圖》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董其昌(明代)山水畫,物有所值圖片以實物已一致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博物館收藏的另一董其昌《仿楊升山水》掛軸,為沒骨著色山水,不僅顏色相當鮮明,還帶有董氏山水中少有的柔和詩意,是一幅特殊的作品。也因如此,學者對此畫的真偽爭論遠超高其它議題,本文試圖從研究中再檢視這幅青綠山水在董其昌創作過程中的可能性。這兩款非常獨特的著色山水皆在董其昌的名下,但是董氏對著色繪畫的理解和論述又是如何,將是本文的另一個重點研究。
  • 她穿著滑輪鞋畫了幅山水畫,線條流暢、氣勢不凡,卻被質疑炒作
    田海穌從小就很喜歡書畫,而且在高中階段,就憑藉一幅名為《故鄉》的水粉畫獲得許多大獎。這次鼓勵,讓田海穌更加堅信了自己的藝術之路。未出國之前,田海穌在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專攻繪畫。期間,她十分刻苦,而且系統地接受了國畫、寫生等課程的教育。可以說,這個階段的學習,為其日後的藝術突破,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田海穌的工筆畫、山水畫,全都達到極高的造詣。
  • 學中國畫的基本方法是臨摹,從一家入手,甚至只是一幅畫
    而五個學素描的(屬於學院的基礎素描的)畫完感覺是一樣的。關於國畫造型訓練原來寫過一個短文,這兒就不詳說了。其實臨摹繪畫作品的意義和學書法一樣。尤其對於初學者,面對一棵樹我怎麼畫它,那樹上那麼多枝幹(冬天的)、那麼多葉子(夏天的),怎麼表現。拿來一幅傳統經典山水作品,它就能告訴你了。
  • 泰祥洲:學畫札記
    《小中見大》(局部),泰祥洲學畫札記學畫是我童年的夢想,一直纏繞在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父親在報社工作,他使用的白報紙裝訂的小採訪本成為我最早的畫薄,記憶中,一位江南沈姓的木匠在五醫院母親的宿舍為家裡制家具,閒暇之餘常常教我畫些物事。
  • 技法很強大,觀點不可取,明代畫家董其昌繪《赤日清涼圖》
    董其昌 赤日清涼圖董其昌畫的這幅《赤日清涼圖》就能看出來他和吳門畫派的關係,整幅作品採用元人山水三段式構圖,筆墨技法有沈周、文徵明二人的影子。董其昌十分擅長運用水墨,他畫的水墨作品比設色山水要好很多。這和他反對院體風格有很大關係,通過欣賞董其昌的山水畫作品就會發現,他不會畫人物,即便是點景的簡筆人物畫得也很少,遇到表現山林雅士的題材他就開始逃避了。故此,董其昌為了名利,不惜去製造輿論說畫人物是匠人的工作。這樣的打擊力度,體現出他品德上的瑕疵。
  • 中國人愛畫山水畫,西方人愛畫宗教畫!
    宗教畫和山水畫,東西方都各有執念畫山水是因為對自然的熱愛和儒釋道哲學的影響,這是教科書裡的詞彙。可是為什麼王朝時代的所有傑出的頭腦都熱衷於此,且一畫就是一千多年呢?「熱愛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變地畫了一千多年。這就讓人不好理解了。他們難道沒有想過用些別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的熱愛?」「我知道,在歐洲也有過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畫種。那就是中世紀的宗教畫……」
  • 中國存世第一幅山水畫,才子佳人,莫負春光莫負卿
    傳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捲軸山水畫。《遊春圖》被認為是隋展子虔的傳世之作,根據隔水上的宋徽宗題籤認定此畫為展氏手筆,在存世歷代山水捲軸畫中,《遊春圖》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幅。據畫史記載:「隋唐時,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為繪畫中獨立、成熟的一支。」
  • 風行雨散,潤色花開- 觀董其昌筆墨間氤氳造化
    在熠熠生輝的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師。他首先用禪宗的派別來比喻歷代山水畫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他擅長書法,平淡古樸的筆觸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他衷愛繪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融所見、所讀、所思於所畫之中,宛如清風,雅致脫俗。
  • 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董其昌的偽作?
    出自元代黃公望之手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傑作。2011年6月, 因火焚分離三百餘年的浙江博物館藏《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用師卷》終於在臺北合璧展出, 同時曾被乾隆皇帝誤為真跡的《子明卷》也伴隨展出。
  • 畫中藏哲理,董其昌繪《群峰爭秀》
    這是畫中的題詩,意思是說,只看了一座山峰鍾靈毓秀,豈不知,在一座山峰中還隱藏著好幾重山勢。這首詩原本是唐詩佳句,題寫到畫中時修改了兩個字。誰人如此大膽,敢修改唐詩作品。這位膽大的藝術家就是董其昌,這幅畫是他的作品。董其昌是明末著名畫家,他也是明末當之無愧的畫壇宗師。董其昌這個人出身普通,沒有根基,沒有靠山,但他有個有點,那就是在藝術創作中從來不會畏手畏腳,跟他在官場上的行為大不相同。
  • 在山水畫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他憑什麼被譽為「天下第一」?
    明人王世貞說中國山水畫從唐到元發生了五次大的風格變化∶從唐代二李為一變,五代荊、關、董、巨為一變,北宋李成、範寬為一變,南宋李、劉、馬、夏為一變,元末黃公望、王蒙為一變。——五代到宋的三次變革,使得宋代山水畫繼五代之後發展得更為成熟,技巧越來越完備,空間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多樣化,堪稱山水畫發展的黃金時代。
  • 山水墨畫背景,水墨山水畫圖片
    專注名人字畫,中國書法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各省書協、美協主席、副主席、理事等名家字畫,看頂級字畫藏品,加微信 79516116(長按複製到微信添加)聯繫電話:13109507111 在我畫廊購買字畫可與藝術家見面、合影,數千幅字畫收藏品可供學習、鑑賞、購買,同時收購名家字畫,我們這裡有國內最頂級的評估鑑定專家,真品的情況下給您最好的價格,代理以下名家字畫:歐陽中石
  • 美術研究|論明代山水畫中的尋道者意象與藝術主流的終結!
    再者,作為山水畫的圖像研究,本文關鍵詞「圖像」在不同的行文中還換用「形象」與「意象」二語。圖像既指整幅畫面的視覺呈現,也指畫中個別的具體描繪;形象是個別的具體的,而意象則強調其在整體語境中的存在。也如前所述,這重複是說山水畫中的點景小人意指尋道者,他們先尋道於外在的自然山水,然後轉而尋道於自我內心,是為向內轉的尋道歷程。這一歷程是歷時的,而不僅僅是空間的,恰如戴進與沈周的兩幅漁樂圖之間的相關性跨越了歷時鴻溝,見證了中國山水畫史上持續不斷的尋道進程。在此,我借德希達的術語來說,尋道者的符號及其意指過程,是一個歷史的存在。
  • 圓桌|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紋理,會誤讀嗎
    他用了很多所謂書法用筆在這幅畫裡,畫後題詩中,關鍵是最後這一句「方知書畫本來同」。書和畫在筆法上是很一致的。趙孟提倡了用書法用筆去畫畫,提倡文人畫的重要的東西,但是他的畫也非常簡潔,景物所謂細節的外衣被他脫去了,看到的是一種簡化。元 趙孟,《秀石疏林圖》(局部)元代的山水和宋代相比,在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個突變,很多學者,特別是西方的一些學者,他們對突變做出了一些解釋。
  • 桑蓮居|王翬:畫有明暗,如鳥雙翼
    (《西廬畫跋》)  王翬在煙客和王鑑伴同指導下創作生活將近二十年(王鑑卒於1677,煙客卒於1680)。他始學黃公望和王蒙畫風,通過元代書法性筆法而集宋元大成,後於1680年代滲和採用巨然、範寬和燕文貴的北宋語彙繪製長卷,以更旺盛的精力再現出雄偉的山水畫風格。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以後,康熙皇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鞏固。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成功,便著手計劃於1689年第二次再舉。
  •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畫的最後一幅畫,是首什麼詩
    十期節目,無論是現場也好,錄像也罷,康教授共為難了10組選手,畫了30幅畫。最後一幅畫,他自己說是最不好表現的,被韓亞軒搶到了。是王維的一首詩《終南別業》,全詩如下: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康教授選用的是第三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是國人情思最為厚重的積澱。早在戰國時期,山水畫就已出現在了壁畫和絲織品上。經東晉顧愷之發展,歷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漸擺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傳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真跡。畫中人物只不過是點景而已。它一變六朝墨勾色暈法為勾線填色、重彩青綠法,開青綠山水之先河。它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和進步。展子虔:《遊春圖》
  • 什麼樣的山水畫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畫?衡量標準又是什麼
    什麼樣的山水畫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畫?衡量標準又是什麼呢?是依靠貼在畫上的標籤來估計,還是通過拍賣行裡此起彼伏的競價聲來衡量,或者是畫家名氣和身份地表畫的價值呢?顯然,如果是按照以上的條件來衡量山水畫是否為好畫是並不科學的,這些條件也不能完全與藝術價值劃上等號的。  那麼怎麼判斷山水畫好壞?什麼樣的山水畫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