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畫種。
它獨立於隋唐,興盛於宋,在元代偏向寫意,更注重筆墨神韻。
而元代山水畫,又以元四家最為出色。
元四家中,黃公望「氣清質實,骨蒼神腴」,吳鎮「沉鬱蒼莽,圓渾潤澤」,倪瓚「簡淡清勁,荒疏蕭條」,王蒙「溼潤華滋,厚重繁密」。
其中,王蒙年紀最小,所學最多,也最愛炫技。
王蒙一直就是一個不滿足、想要表現自己的人(這一點可參看我的文章《他已是名滿天下的畫壇宗師,但他想要更多,最終丟了性命》)
他這個性從他的繪畫上就能看出來、
他的山水畫畫面很飽滿、繁複,使用的技法也頗為多樣。
例如《青卞隱居圖》,雖有縱141釐米,橫42.2釐米的大幅規格,但第一眼看過去感覺還是兩個字「密」和「滿」。
實際上,真正的青卞山主峰海拔只有521.5米,而且山勢也不像王蒙畫的那樣巍峨險峻。
在王蒙的筆下,青卞山就像黃山、華山、終南山一樣壯闊,山高林密、巨石嶙峋。
王蒙忽略了現實,用繁密而又奇特的構圖,構築了一個深邃而巨大的隱居之所,據說這裡也是趙孟「水精宮」的所在地。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以看到王蒙學到的所有的皴法技巧,披麻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參差合用。樹木形態各異,也是各種苔點融匯貫通,如渾點、破墨點、直線點等,相互交織而成。
在這幅畫上,墨法層層變化,秀潤華滋,董源、巨然、範寬、李成、郭熙諸家的特點都有呈現,就如同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的「百花錯拳」、《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武技一般,匯眾家之長,令人眼花繚亂。
董其昌認為《青卞隱居圖》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畫,因為"此圖神氣淋淋,縱橫瀟灑,實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鎮退舍宜矣"。
歷代許多畫家也被這幅畫的氣勢和筆墨所折服——甚至有人說:如果要學習中國山水傳統中的不同皴法和墨法,這幅畫無疑是最成功的範本。
王蒙在1368年作的《夏日山居圖》也具有同樣的特點。
這幅畫縱118.4釐米,橫36.5釐米,是王蒙61歲時的作品,這時候他的風格和技法已經完全成熟。
這麼長的一幅畫,如果不是上部留了空間的話,光看山體部分,還是非常緊湊的。
峰巒重疊,山勢巍峨,以蛇形向上盤桓——有人說這就是「龍脈」。
王蒙用細細的牛毛皴表現尖細亂碎的山石,用幹筆皴出山陽的石面,以濃墨表現背陰處,達到華滋樸茂的視覺效果。
樹木與山體皴染融為一體,蒼蒼莽莽,鬱鬱蔥蔥。
前面的大樹還看得出是松樹,後面的山坡上的就是王蒙自由的發揮了,反正他只是畫出他的感覺,至於什麼品種,對不起,哪怕你問王蒙他自己也不知道。
左下角露出茅屋一側,有兩人在行禮交談——也許這就是王蒙隱居生活的寫照。
這幅畫是王蒙傳世作品中最晚的一幅,張大千對此畫甚是喜愛,多次到好友家中觀賞此畫,還曾於1947年「背臨」過一幅。
現在這幅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現在你也可以上故宮博物院的官網去看(我寫的內容和故宮的介紹可以結合起來看哦)。
王蒙的傳世作品除了我介紹的這幾幅以外,還有《春山讀書圖》、《夏山高隱圖》、《秋山草堂圖》、《花溪漁隱圖》、《林泉清集圖》等,大部分都是大幅全景式的作品,氣勢壯觀、元氣磅礴,把多種皴法交織在一起,盡顯筆墨功夫。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