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相信作為國人,是沒有誰不知道的。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藉口士兵失蹤為由,在我國拒絕其無理搜查的要求下,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由於當時的國家一窮二白,不管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還是先進科技……我國都遠遠比不上日本。由此,抗戰時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現如今在很多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一種武器,那就是「漢陽造」。
漢陽造其實還有一個別名,叫做什麼呢?就是俗稱「老套筒」。這似乎在影視作品中直接就是一種被士兵所嫌棄的武器,落後武器的代表,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漢陽造」步槍
顧名思義,漢陽造步槍它的名字來源於當時清朝政府的漢陽兵工廠。
但話又說回來,儘管這款步槍的出處是漢陽兵工廠,但它並非是自主研發的槍械,而是來自德國,通過購買其專利技術和生產設備製造出來的。
落後就要挨打這個道理並非說我們現在才明白,哪怕是處在風雨飄搖以及腐朽的清政府時期,同樣有一些思想開明的人。
當時張之洞聽聞德國裝備了更加先進的新型毛瑟步槍,出於對發現清朝軍工業的需求,張之洞就有意和德國合作,獲得新型毛瑟步槍的生產技術和設備,以求讓軍事實力得以提升。
他的想法沒錯,可是卻不知道擺在面前的是人家挖的一個「坑」。
德國將原本已經淘汰的1988毛瑟步槍的製造設備和圖紙高價賣給清朝政府,謊稱是最新式的步槍。可是事實上,德國裝備的是改良以後更為先進的1998毛瑟步槍。
但是對於當時軍工業一片空白的清朝政府而言,毛瑟1988步槍已經算得上是很「先進」的步槍,於是開始在漢陽兵工廠大力生產,並大量裝備部隊。
漢陽造步槍(毛瑟1988)之所以被當時的德國所淘汰,是其存在裝彈、退彈困難,以及卡殼問題嚴重,還有個有個重要的缺陷,那就是容易炸膛。抗戰時期,與日軍裝備的射程遠,精度高,安全的三八式步槍相比,漢陽造確實很「雞肋和落後」,相比於繳獲的日軍槍械,漢陽造步槍久而久之也就被「嫌棄了」。
被「嫌棄」的漢陽造,不一樣的影響力
就事而論,雖然漢陽造步槍相對於其他軍工強國的步槍而言,簡直就是落後的「代名詞」。可是就是這樣一種被士兵都嫌棄的武器,卻在中國歷史上,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任何槍械都不能比擬的影響。
從1896年,漢陽兵工廠生產第一支漢陽造開始,漢陽造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4年,生產時間長達48年,這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沒有哪一種槍械能夠比擬的。
不管從清朝新軍還是軍閥割據,再到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大大小小的部隊基本都是以漢陽造為主要的裝備槍械。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它的影響力絕非是它的「雞肋」所能比擬的。
被譽為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熊秉坤,當時是湖北新軍第八鎮的一個隊長,而當時,新軍第八鎮所裝備的步槍,就是漢陽造。可以這樣說,打響中國辛亥革命的就是「漢陽造」,推翻中國數千年帝制封建的也是「漢陽造」。
從辛亥革命,到民國,到抗日時期,漢陽造雖說被「嫌棄」,可它卻是實打實當時中國部隊最主要的武器。甚至於抗美援朝時期,漢陽造任然在部分部分部隊之中服役,出現在朝鮮戰場。
現在想想,辛亥革命時,抗日戰爭時,那些先輩冒著槍林彈雨,就是拿著手中這種甚至都被他們「嫌棄」的武器,推翻了封建,打跑了日本侵略者……
所以思來想去,「老套筒漢陽造」可謂也是開國的「功臣」,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