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學家發現一種距今約5.14億年的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

2021-02-18 小柯生命

雲南省寒武紀早期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復原圖/Robert Nicholls繪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馬曉婭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該成果為研究團隊了解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作為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例如蚯蚓、水蛭、沙蠶等,在當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

但環節動物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時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研究團隊將這個寒武紀的新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以紀念丹麥著名的環節動物專家Danny Eibye-Jacobsen。

該動物具有一個典型的鐵楸狀頭部和一對細長的觸鬚,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

雲南省寒武紀早期多毛類環節動物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陳紅供圖

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

「現生環節動物在現代海洋中有各種生活模式,包括固著的濾食者或伏擊捕食者。我們此前所知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可能都是在海底爬行,而丹尼多毛蟲則完全不同。」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 Luke Parry博士表示。

該研究顯示,丹尼多毛蟲是管居固著生活。現生的多毛類動物中有許多物種為管居或固定穴居的生活,以此來躲避捕食者或在捕食過程中隱藏自己,通常被稱為固著類環節動物。

此前,現代生物學家通過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認為固著類環節動物應該代表環節動物進化樹中一個比較古老的支系,但直到現在,固著生活方式一直未在早期的環節化石中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寒武紀是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的一個關鍵時期,丹尼多毛蟲的發現顯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也是生態多樣性劇增的一個重要進化事件。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侯先光和馬曉婭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陳紅和英國牛津大學的Luke Parry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研究員翟大有和布裡斯託大學的Jakob Vinther為該論文的合作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84-8 

 

編輯 | 餘   荷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大團隊研發而成。新聞由「小柯」獨立完成,經領域專家和科學編輯雙重人工審校和信息補充。「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學術公眾號之一,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最新論文信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它們竟然長這樣
    研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的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這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作為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例如蚯蚓、水蛭、沙蠶等,在當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但環節動物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時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2020-07-24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2020-06-11 21:10:29,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的化石記錄,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11日從雲南大學獲悉,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距今5億年!元氏發現多塊三葉蟲化石 表明這一帶曾是汪洋大海
    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一個高處的溶洞聚集著十幾種動物化石現場發現距今5億年的三葉蟲頭骨化石「看,可以確定,這就是三葉蟲的頭骨化石……」在北壺山上同樣有大面積的化石遺蹟。三葉蟲頭部化石據了解,三葉蟲出現在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是那時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背甲為兩條背溝縱向分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個軸葉和兩個肋葉,因此名為三葉蟲
  • 科學家發現一個古老物質,距今70億年
    關於地球的誕生,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地球誕生於太陽系的星雲殘骸之中,誕生的時間大約是46億年之前,不過,很多科學家對此都持有不同意見,比方說作為地球衛星的月球,它誕生的時間理論上來說,應該比地球要晚,因為此前有觀點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不過,通過對月球的勘測研究,科學家竟然發現
  • 陽泉長壽螈被發現,距今2.54億年
    據報導,在近日的《化石記錄》雜誌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國山西地區發現的一種始椎類化石,它竟然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它被稱作「陽泉長壽螈」,距今大約有2.54億年的歷史,它的出現也打破了始椎類動物最「長壽」的記錄。
  • 山東濰坊發現約5億年前的「耳形範特西蟲」
    山東濰坊發現約5億年前的「耳形範特西蟲」 新華網 | 2020-12-01 09:42:19 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的「恐龍」:頭骨長約14毫米,有100顆牙齒
    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新物種,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中英科學家揭開寒武紀節肢動物食性之謎
    日前,中英科學家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新進展。「自然指數」收錄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皇家學會B刊生物科學專輯》發表了中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研究團隊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三葉形蟲刺狀納羅蟲附肢精細構造及其發育學、生態學意義」的研究論文。
  • 科學家發現1.5億年前「魚龍」
    近日,科學家們在英格蘭多塞特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個晚侏羅世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雅各布斯是貝勒大學地球科學博士研究生,也是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的合著者。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但本次在么鋪足跡點發現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陸生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在水底留下的足跡。其中有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了羅平雙槳跡(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
  • 科學家在波多黎各附近水域,發現一種新的膠狀動物物種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在波多黎各附近海底發現新的膠狀動物品種,並將其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據《CNN》報導,這個新物種屬於櫛水母動物門(又稱海胡桃),雖然名稱裡面有「水母」但和水母是不同門的生物。櫛水母約有100至150種左右,全部都是肉食性,主要以小型節肢類和各種海中動物的幼體為食。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
    原標題: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
  • 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除了發現14300年的動物外,最可怕的是它
    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後,地球上曾出現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是發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由於地球氣候變冷以及海平面下降,導致約85%的物種滅絕;第二次是發生於3.65億年前泥盆紀大滅絕,原因依然是地球氣候變冷,海洋變成了陸地。
  •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範特西蟲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範特西蟲】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
  • 科學家發現遠古森林,距今3.7億年,見證了兩棲動物的起源!
    在自然界數億萬年的演變中,所有的生物都逃不過優勝劣汰的局面。我們現在最熟悉的藍鯨,就是遠古時期存留下來的唯一哺乳動物。很多人認為除了動物外,植物的生命力好像更強,在美國就有一片潘多樹林,存活時間已經超過了8萬年。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每一次地質板塊變遷,都會讓很多的動物化石被埋葬在深海或者深層的地表之下。科學家通過尋找發現這些古生物化石,就可以揭開地球歷史的一部分神秘面紗,例如,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揭開了6500萬年前的那個輝煌的恐龍時代。也知道了,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地球還出現過恐龍這種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