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
是稻穀經清理、礱穀、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大米含有稻米中近64%的營養物質和90%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同時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佔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禾(小米)、稻、稷(高粱)、麥、菽(豆)稱為「五穀」。(稻即是未加工的大米)。
大米,又稱「稻米」。分為秈米、粳米、糯米三種。
功效
嬰兒輔助飲食: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
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
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滋陰潤肺、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
古代養生家還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於津液的生發,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乾燥等不適。煮粥時若加點梨,中醫養生效果更好。
粳米能補脾、養胃、滋養、強壯。粳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的功能,對病後腸胃功能較弱者,尤其是口渴、煩熱之人適合食用。
營養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胺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穀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蛋白質7.4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77.9g,鈉4mg。
注意事項
食物搭配相宜
大米+慄子:兩者均有健脾養胃、壯筋骨之效,結合時養胃補腎效果極佳。
大米+菠菜:大米益氣健脾通血脈,菠菜滋陰補血二者搭配潤燥養血功效明顯。
大米+山藥:大米可平和五臟,山藥健脾補腎,二者搭配健脾益胃,助消化。
大米+白蘿蔔:止痰化咳,利膈止渴,消除腫脹。
大米+銀耳:兩者搭配,滋陰潤肺、生津功效更強。
大米+小米:兩者營養互補,搭配食用可提高營養價值。其小米的營養價值高於大米,若兩者配合,有很好的營養價值。
鑑別方法
大米主要是指早秈米(機米)、晚秈米、早粳米、晚粳米、糯米等。
優質大米,米粒飽滿,潔淨,有光澤,縱溝較淺,掰開米粒其斷面呈半透明白色。聞之有清新氣味,蒸熟後米粒油亮,有嚼勁,氣味噴香。
劣質大米,米粒不充實,瘦小,縱溝較深,無光澤,掰開米粒斷面殘留褐色或灰白色。發黴的米粒多呈綠色、黃色、灰褐色、赤褐色,且光澤差、組織疏鬆,有黴味或其它異味。吃起來口味淡,粗糙,粘度也小。這也是陳米的特徵。
糯米,中秈糯米呈長橢圓形,粳糯米呈橢圓形,均呈乳白色,不透明。蒸煮時吸水率及脹性最小,粘性強,富有光澤。一般向糯米中摻入其它大米的摻假糯米可用碘酒浸泡片刻,再用清水洗淨米粒,糯米為紫紅色,而秈米或粳米顯藍色。
看硬度:大米粒硬度主要是由蛋白質的含量決定的,米的硬度越強,蛋白質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一般新米比陳米硬,水份低的米比水份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
看腹白:大米腹部常有一個不透明的白斑,白斑在大米粒中心部分被稱為「心白」,在外腹被稱「外白」。腹白部分米質蛋白質含量較低,含澱粉較多。—般含水份過高,收後未經後熟和不夠成熟的稻穀,腹白較大。
看爆腰:爆腰是由於大米在乾燥過程中發生急熱,急熱現象後,米粒內外收縮失去平衡造成的。爆腰米食用時外爛裡生,營養價值降低。所以,選米時要仔細觀察米粒表面,如果米粒上出現一條或更多條橫裂紋,就說明是爆腰米。
看黃粒:米粒變黃是由於大米中某些營養成份在—定的條件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或者是大米粒中微生物引起的。這些黃粒香味和食味都較差,所以選購時,必須觀察黃粒米的多少。另外,米粒中含「死青」粒較多,米的質量也較差。
看新陳:大米陳化現象較重,陳米的色澤變暗,粘性降低,失去大米原有的香味。所以,要認真觀察米粒顏色,表面呈灰粉狀或有白道溝紋的米是陳米,其量越多則說明大米越陳舊。同時,捧起大米聞一聞氣味是否正常,如有發黴的氣味說明是陳米。另外,看米粒中是否有蟲蝕粒,如果有蟲蝕粒和蟲屍的也說明是陳米。另外,看米粒中是否有蟲蝕,如果有蟲蝕粒和蟲屍出現說明是陳米,鑑別大米黴變,主要從大米色澤和氣味等方面考察。
南瓜
葫蘆科南瓜屬的一個種,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植物文化
南瓜原產於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以後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進入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元代賈銘在《飲食須知》中也曾提到「南瓜」,他說:「南瓜,味甘,性溫,多食髮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但此時哥倫布尚未發現美洲大陸,而中國亦未發現南瓜的其他野生種,因此書中「南瓜」絕非今天我們所說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類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適合與羊肉同食,故以訛傳訛,甚至派生出「南瓜早就傳入中國」「亞洲也是南瓜原產地」等等錯誤的說法。
南瓜的優點非常明顯,它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飯瓜」「米瓜」。《北墅抱甕錄》中說:「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所謂「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就是蘇東坡製作東坡肉的方法,可見人們已將南瓜視為珍物。
從古籍上看,當時人們不僅吃果實,還吃葉,比如「以葉作菹,去筋淨乃妙」,花亦能食,「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乾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須,否則太苦,而南瓜莖則可以「織屨及繅作絲為絛紃等物」。此外還用南瓜泡酒,被認為有利於保健,《本草求原》載:「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
光緒之前甚少見「南瓜」之說,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窩瓜」稱之,一方面是說它來自海外,一方面是說它體量巨大,此外還有「金瓜」一說,因為它色澤金黃,且有藥用價值。鴉片泛濫時,南瓜常被用作藥物,以治療菸癮。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中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到了清代中後期,中國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民間習俗
中國江南區,每逢立春家家吃南瓜,以示迎春。一些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小巧「桃南瓜」表皮刻上詩文或圖案,隨著瓜的成熟,瓜皮上便留下了美麗的圖畫和詩文,把它擱置於案頭,可增添生活情趣。在西方許多國家,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萬聖節(Halloween)上,人們用南瓜雕空成一盞盞精美的南瓜燈籠,用它來祛邪避鬼,歡度節日。
南瓜禮
清代海鹽區有個名人叫張藝堂,少年好學,人也聰明,但苦於家貧,無錢交納學費。當時有個大學問家叫丁敬身,張藝堂欲拜他為師。第一次上師門時,身後背著個大布囊,裡面裝著送給老師的禮物到了老師家,他放下沉重的布袋,從裡面捧出兩隻大南瓜,每隻約重十餘斤。旁人看了皆大笑,而丁敬身先生卻欣然受之,並當場烹瓜備飯,招待學生,這頓飯只有南瓜菜,但師生卻吃得津津有味。在海鹽一帶,「南瓜禮」一直傳為美談。
南瓜之最
截至2014年10月08日,瑞士農場主培植了世界上最大的南瓜。在瑞士東部的一個小城舉行農產品展覽會上展出的這隻南瓜重953.5公斤。
功效
南瓜的果實作餚饌,亦可代糧食。全株各部又供藥用,種子含南瓜子胺基酸,有清熱除溼、驅蟲的功效,對血吸蟲有控制和殺滅的作用,藤有清熱的作用,瓜蒂有安胎的功效,根治牙痛。
多糖類:南瓜多糖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細胞因子生成,通過活化補體等途徑對免疫系統發揮多方面的調節功能。
類胡蘿蔔素:南瓜中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在機體內可轉化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維生素A,從而對上皮組織的生長分化、維持正常視覺、促進骨骼的發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果膠:南瓜中的果膠能調節胃內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類吸收減慢,可溶性纖維素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上升。果膠還能和體內多餘的膽固醇結合在一起,使膽固醇吸收減少,血膽固醇濃度下降。
礦質元素:南瓜含有豐富的鈷,在各類蔬菜中含鈷量居首位。鈷能活躍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造血功能,並參與人體內維生素B12的合成,是人體胰島細胞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南瓜中所含的維生素C能防止硝酸鹽在消化道中轉變成致癌物質亞硝酸。南瓜中含有的甘露醇,減少糞便中毒素對人體的危害。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南瓜中含有豐富鋅,參與人體內核酸、蛋白質合成,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固有成分,為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物質。
胺基酸:南瓜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其中賴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等含量較高。此外,南瓜中的抗壞血酸氧化酶基因型與菸草中相同,但活性明顯高於菸草,表明了在南瓜中免疫活性蛋白的含量較高。
南瓜葉: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使它具有出色的清熱解毒功效,夏季時用南瓜葉煮水喝,可以起到消暑除煩的作用。
食療
解毒:南瓜內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黏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護胃黏膜,幫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膠還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宜於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質: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並能幫助肝、腎功能的恢復,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藥用
性溫,味甘。
【傣藥】麻邦罕(西傣):果柄治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毒蛇咬傷,瘧疾《滇藥錄》。麻幫罕:果實治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潰瘍《版納傣藥》。麻幫罕(西傣):果柄用於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潰瘍《滇省志》、《傣藥錄》。麻巴罕:補中益氣,解毒殺蟲《傣醫藥》。
【佤藥】比奴,筆駑:功用同傣族《滇省志》。
【侗藥】同嘎:根用於上吐下瀉;果瓤治燒燙傷;果梗治急性乳腺炎《桂藥編》。
【苗藥】錫都:根功用同侗族《桂藥編》。
【景頗藥】Pihumzhi:種子治絛蟲《德宏藥錄》。
【阿昌藥】查潤及: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德昂藥】昂格倫: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彝藥】果實治療寄生蟲症,慢性骨髓炎《哀牢》。阿拍高:瓜瓤用於骨折,外傷出血《滇省志》。
【水藥】女不,老南瓜:種子用於驅滴蟲《水族藥》。
【蒙藥】窩瓜音-烏日:種子用於絛蟲病,血吸蟲病《蒙藥》。
【苗藥】全株治蟲積腹痛,對血吸蟲有控制和殺滅作用《湘藍考》。Dobghunx到滾,Fabdiel花丟,Dongbghab東幹,Abdoub阿睹:種子及莖尖治療蛔蟲,燙傷,乳汁不通《苗醫藥》。
【畲藥】南瓜:瓤治療瘡癰腫。
南瓜葉:有治療刀傷的作用,大家平時可以把南瓜葉曬末,製成粉末存放起來,在生活中意外被刀傷害時,可以直接取出南瓜葉的粉末撒在傷口上,就能起到止血和止疼的作用。南瓜葉有治療有兒疳積的作用,如果小孩出現了疳積病症,大家可以用南瓜葉五百克和腥豆葉兩百五十克一起曬乾製成粉末,然後每次取出五錢與豬肝同時蒸,然後讓孩子食用,治療疳積的效果特別好。南瓜有治療痢疾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風火引起的下痢有出色功效,具體用法是把十片左右的南瓜葉去掉葉柄,然後加水煎制,煎好後加入少量的食鹽,然後飲用,連用五到六次,痢疾就能痊癒。
營養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能量26千卡,蛋白質1g,脂肪0.1g,飽和脂肪酸0.1g,碳水化合物6.5g,糖1.4g,膳食纖維0.5g,葉酸16μg,鈉1mg,鎂12mg,磷44mg,鉀340mg,鈣21mg,鐵0.8mg,鋅0.32mg,維生素A369μg,維生素B1(硫胺素)0.05mg,維生素B2(核黃素)0.11mg,煙酸(煙醯胺)0.6mg,維生素B60.06mg,維生素C(抗壞血酸)9mg,維生素E1.06mg,維生素K1.1μg。
產地
原產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傳入中國,現南北各地廣泛種植。
山藥
薯蕷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塊莖為常用中藥「懷山藥」,塊莖富含澱粉,可供蔬食。滋補脾胃的食物首推山藥,它是入肺、健脾、補腎的佳品。山藥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黏蛋白,能保持血管彈性,還有潤肺止咳的功能。山藥可與紅棗搭配熬粥,或用於煲湯,也可與各種食材清炒。
功效
入藥能補脾胃虧損,治氣虛衰弱、消化不良、遺精、遺尿及無名腫毒等。
藥用:薯蕷塊莖為常用中藥「懷山藥」,根可入藥,甘,溫、平,無毒。
主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本經。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贏瘦,充五臟,除煩熱。
別錄。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
甄權。強筋骨,主洩精健忘。
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時珍。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產地
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中山牛頭山)、貴州、雲南北部(貢山、德欽和麗江)、四川、甘肅東部和陝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生長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