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我們如何享有幸福愉快的人生呢? – 這從「心流」體驗講起。
何謂「心流」?
「心流」 一詞是由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於1990年提出,指的是個人透過專心致志地從事一項活動,從而達至欣然自樂的「忘我」境界。契克森米哈早期訪問過從事不同職業或興趣的人,例如登山愛好者、音樂家、舞蹈家、畫家等等,讓他們形容從事所愛活動/工作時的心理狀態。結果發現有以下的共同點:
(1) 快樂不知時日過 – 他們仿佛超越時光;
(2) 專心致志 – 仿佛忘掉自我,自身與當下環境融為一體;
(3) 過程具有挑戰性,但仍會廢寢忘食、樂之不疲地完成;
(4) 認為自己已達至最佳狀態、發揮得「極致」。於是他便稱這些人當刻已進入了「心流」狀態。在我們家喻戶曉的名人當中,米高安哲羅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製《創世紀》和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過程便很可能是一種「心流」狀態。
(5) 即使不用任何外來的獎賞,個人仍願意參與該活動 – 這是一種內生動機;
(6) 工作的挑戰性與個人能力匹配以及成正比關係。
加上,相當程度的挑戰性和能力是達至「心流」狀態的不二法門,只要兩者不吻合,我們只會感到毫無興趣、沉悶 或憂慮。 契克森米哈相信,「心流」便是我們幸福快樂的泉源。因為進入心流狀態時,我們將一切煩惱拋諸腦後,只投入在活動當中。
心流需要技能和挑戰的配合
如何進入心流?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都會進入心流狀態。所以挑選合適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如欲了解自己對某活動是否會產生「心流」體驗,筆者建議大家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您是否喜愛該活動、並且願意付出時間 (甚至金錢) 去完成? (即使沒有任何獎勵)
從事該活動是否讓您常常覺得時光飛逝,有一種時間過的很快的感覺?
與別人談論自己從事該活動時,自己是否會覺得有自豪感 (注: 這裡指的不是驕傲,而是對自我的肯定)、或一種不能言喻的滿足感?
「心流」的好處及應用
「心流」體驗包含了 (但不限於) 以下的好處:
正向的情緒體驗 –參與所喜愛的活動而達至「心流」狀態時,除了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外,由於專注力絕大部分轉移到工作上,您的煩惱及其他負面情緒亦會拋諸腦後。
提升工作效率及表現 –一項研究顯示,普遍企業員工在上班時,「心流」狀態只佔整天上班時間的百分之五。然而,當這個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十五時,員工的生產力便會提升一倍!
創作力的提升 –在「心流」狀態時,由於個人暫時會把日常的雜念和其他束縛卸下,靈感及創意力將會大大提升,這是創新的一大條件。
進步 –「心流」狀態會驅使個人在困難和挑戰下仍然保持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造就個人的技能突飛猛進。如果把「心流」理論應用到教學層面,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學生和子女的嗜好(當然是正面和有益身心的) 漸漸提升難度,但同時提供額外資源加以輔助,讓他們能在某知識或技能範疇內卓然有成。
例如孩子喜愛數學,於是便鼓勵他們嘗試挑戰更深程度的習作題目(甚至奧數),但同時又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正面的回饋、循循善誘。
「心流」不等於 「上癮」
看到這裡,思路清晰的您或許會提出以下質問:既然「心流」狀態的人會廢寢忘食地投入活動,這不就是「上癮」 嗎? 誠然,兩者的描述確實有相似之處,然而後者定義上的著眼點是
(1) 耐受性 –每次參與某活動(eg 賭博、濫用藥物) 時都需要把份量或劑量提升,才能獲得同等「效用」;
(2) 解癮症狀 – 當停止該活動時,身心會出現一連串的不良反應(如冒冷汗、緊張、腸胃不適);
(3)由於過份參與該活動,導致個人在學業、事業或社交層面上出現負面影響。故此,希望大家能透過以上資訊辨別「心流」和「上癮」。
最後,筆者想帶出,幸福其實並不是一種奢侈品 (看似老生常談,但對因參與反修例運動而付出或犧牲了的手足義士們來說卻另當別論)。希望這小小的錦囊,能成為在這風馳雨驟的日子為您帶來半刻寧靜和歇息的一道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