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體驗–在顛沛流離的時代,過幸福充實人生的關鍵元素

2020-12-26 騰訊網

面對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我們如何享有幸福愉快的人生呢? – 這從「心流」體驗講起。

何謂「心流」?

「心流」 一詞是由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於1990年提出,指的是個人透過專心致志地從事一項活動,從而達至欣然自樂的「忘我」境界。契克森米哈早期訪問過從事不同職業或興趣的人,例如登山愛好者、音樂家、舞蹈家、畫家等等,讓他們形容從事所愛活動/工作時的心理狀態。結果發現有以下的共同點:

(1) 快樂不知時日過 – 他們仿佛超越時光;

(2) 專心致志 – 仿佛忘掉自我,自身與當下環境融為一體;

(3) 過程具有挑戰性,但仍會廢寢忘食、樂之不疲地完成;

(4) 認為自己已達至最佳狀態、發揮得「極致」。於是他便稱這些人當刻已進入了「心流」狀態。在我們家喻戶曉的名人當中,米高安哲羅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製《創世紀》和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過程便很可能是一種「心流」狀態。

(5) 即使不用任何外來的獎賞,個人仍願意參與該活動 – 這是一種內生動機;

(6) 工作的挑戰性與個人能力匹配以及成正比關係。

加上,相當程度的挑戰性和能力是達至「心流」狀態的不二法門,只要兩者不吻合,我們只會感到毫無興趣、沉悶 或憂慮。 契克森米哈相信,「心流」便是我們幸福快樂的泉源。因為進入心流狀態時,我們將一切煩惱拋諸腦後,只投入在活動當中。

心流需要技能和挑戰的配合

如何進入心流?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都會進入心流狀態。所以挑選合適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如欲了解自己對某活動是否會產生「心流」體驗,筆者建議大家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您是否喜愛該活動、並且願意付出時間 (甚至金錢) 去完成? (即使沒有任何獎勵)

從事該活動是否讓您常常覺得時光飛逝,有一種時間過的很快的感覺?

與別人談論自己從事該活動時,自己是否會覺得有自豪感 (注: 這裡指的不是驕傲,而是對自我的肯定)、或一種不能言喻的滿足感?

「心流」的好處及應用

「心流」體驗包含了 (但不限於) 以下的好處:

正向的情緒體驗 –參與所喜愛的活動而達至「心流」狀態時,除了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外,由於專注力絕大部分轉移到工作上,您的煩惱及其他負面情緒亦會拋諸腦後。

提升工作效率及表現 –一項研究顯示,普遍企業員工在上班時,「心流」狀態只佔整天上班時間的百分之五。然而,當這個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十五時,員工的生產力便會提升一倍!

創作力的提升 –在「心流」狀態時,由於個人暫時會把日常的雜念和其他束縛卸下,靈感及創意力將會大大提升,這是創新的一大條件。

進步 –「心流」狀態會驅使個人在困難和挑戰下仍然保持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造就個人的技能突飛猛進。如果把「心流」理論應用到教學層面,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學生和子女的嗜好(當然是正面和有益身心的) 漸漸提升難度,但同時提供額外資源加以輔助,讓他們能在某知識或技能範疇內卓然有成。

例如孩子喜愛數學,於是便鼓勵他們嘗試挑戰更深程度的習作題目(甚至奧數),但同時又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正面的回饋、循循善誘。

「心流」不等於 「上癮」

看到這裡,思路清晰的您或許會提出以下質問:既然「心流」狀態的人會廢寢忘食地投入活動,這不就是「上癮」 嗎? 誠然,兩者的描述確實有相似之處,然而後者定義上的著眼點是

(1) 耐受性 –每次參與某活動(eg 賭博、濫用藥物) 時都需要把份量或劑量提升,才能獲得同等「效用」;

(2) 解癮症狀 – 當停止該活動時,身心會出現一連串的不良反應(如冒冷汗、緊張、腸胃不適);

(3)由於過份參與該活動,導致個人在學業、事業或社交層面上出現負面影響。故此,希望大家能透過以上資訊辨別「心流」和「上癮」。

最後,筆者想帶出,幸福其實並不是一種奢侈品 (看似老生常談,但對因參與反修例運動而付出或犧牲了的手足義士們來說卻另當別論)。希望這小小的錦囊,能成為在這風馳雨驟的日子為您帶來半刻寧靜和歇息的一道帳篷。

相關焦點

  • 心流:追求幸福是虛幻的,我們只能追求最優體驗!
    所以,追求心流體驗,實際上就是追求一種純粹的忘我體驗。因為在米哈裡看來:人類的神經系統太過發達,攝取和感知信息的能力很強,這樣一定程度上能讓我們提前預知風險,規避傷害,但代價是這樣的生理機制只會讓我們更好繁衍下去,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比動物更快樂,更幸福。
  • 《心流》:幸福感的最優體驗是擁有有序的一生
    這個問題,每個人被他人問過也問過自己。阿德勒說過:活著就是不斷擺脫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而讀完《心流》這本書時,覺得作者米哈裡想要表達的是生命的意義是和哲學、宗教、意識、幸福感等交集在一起。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三個核心詞:1幸福、2最優體驗(心流)、3精神熵。我會通過這三個核心詞,和大家分享關於我對本書的理解。
  •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想像一下如果你財務自由,你可能會陷入空虛還是會感到真正的幸福?在一個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每天看段子,哈哈哈地轉發,是否就意味著獲得幸福?弗洛伊德說「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和愛」,我們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本書作者米哈裡·契合森米哈賴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提出了幸福就是獲得最優體驗,這種最優體驗就是心流。讀完這本書,我們將會對幸福有更深的理解。
  • 公正心流 ——閱讀《心流》談法官的最優心理體驗
    法官在實現公正的卓絕奮鬥中汲取內在心理能量,法官感受著為此奉獻的幸福人生,體驗著忘我投入的過程,悄然來臨的公正心流產生奇妙美好的內在感受,讓法官寵辱不驚、物我兩忘,把一切置之度外,曾經的挫折、困難、風險和壓力蕩然無存。有了這種體驗,所付出的一切就不在話下,都是非常值得而不足掛齒。
  • 「心流」的體驗
    什麼是「幸福」,我們對它的定義有很多,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契克森幫我們定義「幸福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秩序」。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流」的體驗,「心流」是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心流」引含的意義,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的那種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處於巔峰」,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心泉湧動」。
  • 如果你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那是因為,沒有體驗過心流這種狀態!
    而這種體驗,就是人生的最優體驗,稱之為心流。說的是,我們做某事會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和忘我的狀態,感受不到周圍的環境和時間的存在。因為所有行為都是自發的,就像水流一樣自然,所以叫做心流。這個概念來自於《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作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這本書被很多人稱之為奇書,因為它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一種美妙絕倫,是我們每個人可以追求的。它左手牽著幸福,右手牽著成就,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就能舞出不留遺憾的人生。我想所有有過心流體驗的人,都會雙手認同這一點。
  • 《心流》:心流狀態下的人生,是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
    《心流》: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是活在當下,感悟生活心流體驗是什麼?心流體驗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感,它讓你感覺舒適非常,感覺一切都走在正軌上。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達到忘我的狀態,並且整個過程中內心十分有秩序且安定,即表示你達到了心流的狀態。仔細想想,自己之前有沒有過心流體驗的感覺,相信大多數人都能舉出一二,但卻無法籠統的概括如何做到這種心流體驗的,以及如何持續保持心流體驗的感覺。
  • 幸福不止是貓吃魚,狗吃肉,更是享受每一次的《心流》!
    同樣的一天24小時,有的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有的人卻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覺是時間過得快的人,常常感覺很幸福;而時間過很慢的人,常常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的人經歷了心流。——老子《道德經》這本書裡說,契克森米哈賴先生使用「心理體驗抽樣法」,曾經每天隨機地選擇8個時間點用電子呼叫器指揮著體驗者填寫問卷,通過這種方法,獲得了超過10萬份的日常體驗問卷,本來是想得到「到底做什麼事最幸福」的答案,結果洞見了「心流」這個最優體驗。
  • 心流體驗
    在心流狀態中,我們的感覺和體驗合二為一,即「行為和覺察融為一體」。我們都有過沉迷於閱讀或寫作的經歷,有時連別人叫我們都聽不見;或者當我們在專心烹飪、和朋友談心、在公園打球時,經常幾個小時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這些就是心流體驗。在心流狀態中,我們享受著巔峰體驗,同時也做出了巔峰表現:我們既感受到了快樂,又展現出最好的狀態。運動員把這種情形稱為「在狀態」。
  • 構建內心的秩序應對無序的世界-心流體驗
    序言作者鄭也夫有一段話總結的很妙:「米哈裡在本書的全部研討都是在證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內心環境也是容易失序的,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生總在設定和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像鼻子前面綁著胡蘿蔔的驢,只顧著埋頭拉磨,無法享受當下,從而失去了內心的秩序,那麼就感受不到幸福。正如佛家講七苦中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心流的定義:心流,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
  • 豆瓣8.3分《心流》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什麼是終極幸福?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幸福嗎?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人眼中讓人無比嚮往的朝九晚五地工作,越來越被80-90年代的年輕人感到厭倦。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這些問題,都在《心流;最佳體驗》書裡。這本書,是積極心理學的經典書籍,能幫我們排除外界幹擾,從內心深處提高幸福感。2000年1月本書作者美國心理學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賴和馬丁·塞利格曼發表了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 《心流》:幸福在哪裡,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換言之,幸福是一種體驗,取決於我們的內心。02幸福是一個過程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種體驗?之所以有這種反差,是因為你在付出的過程中,大腦進入了一種心流狀態。何為心流?作者在《心流》裡這樣闡述: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帶來的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按說,巴巴拉霍頓應該是過著非常幸福的王子與公主般的童話生活。但是,她生活得並不幸福,特別是晚年,非常悽涼、孤獨,財產也剩下3000美元。財富上無人能比,卻並沒有帶給她幸福。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可以從哪裡獲得?
  • 《心流》:來一次心靈的心流體驗之旅,提高你的幸福感
    也有的人,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飯、日子卻過得和和美美。由此可見,幸福和物質、環境並不相關,而是源於內心的感受。而《心流》能帶給你的,不只有幸福感,還有價值更高的東西。《心流:最優心理學體驗》是本書的全稱,它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素材,對大眾讀者來說,更是一本提高幸福指數的行動指南。喜歡心理類書籍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的一本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提出「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時,能夠達到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
  • 跑步,讓我們感受「心流」的極致體驗
    而這種平衡則帶來了最幸福的人生體驗——心流。通俗點說:心流就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種心理狀態。在和許多長期堅持跑步的跑友交流過程中,都能感受到一點,跑步是一件能夠讓自己全身心投入的運動。不僅僅只局限於跑步這個運動過程,從跑步裝備的選擇、跑步前的準備、跑步後的放鬆、配合跑步的力量訓練……每一位老跑友都能在每一項上給你詳細介紹半天,每一次馬拉松的經歷,都是跑友的人生美好回憶。
  • 體驗心流,擁有自得其樂的性格和超強的抗挫折力!
    而想要持續一生地體驗幸福,需要我們能夠維持自我的內在秩序,做自己的主人。人類不滿的根源來自欲望,而真正的幸福感來自心流亞里斯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人類的存在就是為了追求幸福。那麼現實中,為什麼少有人能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外在是對不理想生存環境的無能為力。
  • 《心流》: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告訴你關於幸福的秘密
    「我並不是說金錢,健康,名望與幸福無關,但這些東西只有在使我們對自我感到更滿意時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充其量只是無關痛癢,甚至還有可能構成快樂人生的障礙。」積極心理學創始人米哈裡在《心流》中這樣說道。那麼,米哈裡所認為的快樂幸福,即心流,到底是什麼呢?答案都在這本《心流》中。
  • 《心流》豆瓣8.3,25年的研究,十萬份報告,幸福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這超過10萬份的記錄裡,他們有三個驚奇的發現:一是他們大部分人群在全神貫注投入一件事的時候,都經歷過一種高度的愉悅體驗,稱之為「心流」體驗,在那樣的體驗中,他們忘了時間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他們沉浸其中。這種來自身心的愉悅體驗被大眾稱之為幸福。
  • 如何能夠產生心流的感覺?有三點經驗分享,讓人生更加有幸福感
    我在做諮詢的時候也問過不少來訪者,自己是否會產生心流狀態,不少來訪者都說很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而且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焦慮感產生,談何心流。確實是如此,如果來訪者能夠體驗到心流的感覺,那麼很多心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以延伸一個話題:來訪者在做諮詢的時候產生心流了嗎?
  • 《心流》:用心做事之後,是「人間值得」的大徹大悟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跟記憶相關,也就是跟人的人生閱歷和經驗有關。可以說,在這些記憶存儲著我們的知識、經驗、幸福快樂、痛苦悲傷、樂趣、品味、成就感和挫敗感等一切人生體驗。積極心理學米哈裡認為,心流模式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也就是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只有進入心流模式的意識,才會讓我們覺得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