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裡的「洮硯名鄉」

2021-02-19 卓尼之窗


利用廢棄小學建起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顧麗娟

「我們的下個採訪點很有意思,到了就知道了!」

前往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採訪時,鄉長王曉東神秘地說。

車輛駛過茫茫戈壁,來到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洮硯加工廠、雕刻室及展房.一座廢棄小學上建起來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古色古香。

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杜瑞天正和十幾名村民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精心雕刻著洮硯。

這戈壁灘上既沒河又沒石頭,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洮硯加工基地?

原來,廣至藏族鄉是2008年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農業綜合開發鄉,全鄉共接收安置來自臨潭、卓尼和岷縣三個縣的9000多名移民,其中,洮硯村村民都是從原來卓尼縣洮硯鄉搬來的。

洮硯雕刻室,村民正在各自的工作桌上雕刻硯臺。

「以前在老家,臨近洮河,雕刻洮硯是我們增收的主要渠道,80%的村民都會這門手藝。」杜瑞天說。

從卓尼縣洮硯鄉搬遷到了廣至藏族鄉洮硯村後,杜瑞天和老鄉們並沒有把這門手藝丟掉,他們從卓尼拉石頭過來繼續雕刻,每戶都有一個小作坊。

剛到瓜州的時候,當地很多人還都不知道洮硯,也沒有銷售門路。杜瑞天就自己聯繫洮硯經銷商,幫助村民銷售他們製作的洮硯。

據介紹,洮硯村有240戶1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會刻硯。家中有一個刻硯人,一年至少收入五六萬元,相當於種了30到40畝地的棉花。

「我是為了讓懂得雕刻技藝的鄉親扎住根,也為了讓這門技藝傳承。」杜瑞天笑呵呵地說,只要手藝在,戈壁灘上也能出洮硯嘛!

著眼於促進洮硯產業健康發展,各方大力支持,2019年廣至藏族鄉建成了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為刻硯人提供專門的工作室和交流場所,並幫助村民銷售硯臺。

隨著村民們製作的硯臺作品在各種洮硯展及參評會上屢獲大獎,洮硯村知名氣與日俱增,洮硯產業成為廣至藏族鄉的一張特色名片,也成為移民村發家致富的「聚寶盆」。

「我刻了20年的洮硯,人物、花鳥都能刻,銷售情況好的話,一個月能收入近1萬元呢。」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村民杜發茂說。

杜發茂告訴記者,在家門口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工作,不僅設施齊全,可以和大家討論學習,還不耽擱種地。

如今,洮硯村建起了集洮硯雕刻發展、網絡銷售拓展、電子商務發展、農副產品推介、人才培訓儲備、產業孵化培育和樂享惠民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洮硯名鄉」的致富路。

純手工雕刻的硯臺精細別致。圖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杜雪琴 顧麗娟 攝。

內容來源 | 新甘肅

審核/劉學花   責任編輯/徐 健   編輯/張旭東

相關焦點

  • 洮硯之鄉,有唐宋名家的念念不忘
    我見店裡有微弱的燈光,便敲門。裡間的門便打開,問我可是購物。我說我散步至此,見貴店是做洮硯買賣的,想參觀欣賞。店主便熱情相邀。進店後便發現別開洞天,門面不大裡面空間不小,一長溜的櫃檯裡陳列諸多洮硯,風格各不相同,既有傳統又有傳承,既有融合又有創新,諸多風格相互輝映。一間普通的商品交易場所雖然簡陋,但掩蓋不了小型博物館的氣質。
  •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產自於哪裡?走進中國洮硯之鄉!原來是這裡
    這裡也是中國四大名硯洮硯的生產地產自於卓尼縣洮硯鄉,硯也是文房四寶之一,因此,卓尼縣也有「洮硯之鄉」的美譽,祝你的頭雁文化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前來了解這做更有魅力的小城。令人戀戀不捨的,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位於卓尼縣的大峪溝是國家4A級森林公園,同樣也是自駕旅遊者的天堂,這裡山水融於一體,是世外桃源的真實寫照。
  • 洮硯史上的「兩彈一星」 ——「一帶一路」巨型洮硯與甘肅絲綢之路
    岷縣素有「中國洮硯之鄉」「千年藥鄉」「花兒之鄉」之稱,在岷縣雕刻這塊巨硯意義也是不同凡響,它是金鼎文化洮硯公司對黨和政府關懷的回報,也是趙成德本人對黨和政府關懷洮硯事業的真情回饋。  因為她不僅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主義自豪感,更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思……洮硯的時代主題與絲綢之路精神一脈相承  從唐代起,就有文人的詩詞歌賦,或記載,或讚頌洮硯,使洮硯千百年來以其優良的品質、特徵、色澤、地位,以及收藏價值,閃耀在文苑硯林,堪稱中國名硯。
  • 洮硯大師李茂棣和他的洮硯
    改革開放以來,洮硯之所以成為全國乃至國外的人們競相購買、使用和收藏的文化瑰寶,還由李茂棣大師等傳播洮硯文化的故事說起:他有一個淵源。李茂棣雖是農民,卻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遠在清朝時,其祖上就在卓尼楊土司衙門當差,代代文脈相傳。他自幼師承父業,習學刻硯,十幾歲時就能獨立設計製作出頗為考究的硯臺,在當地眾多硯工中嶄露頭角。
  • 趙成德——從洮硯到河硯的華麗嬗變
    這塊用黃河石雕刻而成的硯臺是甘肅隴翠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趙成德先生帶領100名能工巧匠歷時10年時間精心雕刻完成,這塊長16米,高1.6米,重達100噸的"金龍騰飛河硯"刷新了該公司規劃設計製作巨型洮硯文化藝術的歷史。
  • 誰是洮硯真正產地?從產地之爭看古人對洮硯的熱愛
    而近些年來,原本早就爭論過、且已蓋棺定論的「洮硯產地所屬」,不知怎的又「往事重提」。於是乎,我們這些早年就已花過大氣力做科普工作的人們,是時候重新來一輪科普了,也願意藉此機會,與眾人一起回望古人對洮硯的熱愛。正如本文剛開始所引用的詩句一樣,晁補之的這些詩文除了表達對「洮硯」的喜愛之外,還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洮硯的產地與洮州的關係等。歷史中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將洮硯寫進佳句中。
  • 洮硯的鑑賞
    據史料記載,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王昭於徵戰中在洮河邊最早發現,故而得名,洮硯礦材產地今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唐代時屬洮州管轄,故名為洮河硯,簡稱洮硯。硯臺的起源最早是從研磨器開始的。在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研磨器,用以磨製工具或研磨糧食作物。後來,為了便於書寫,需要將墨色及顏料研磨至細,於是便出現了專門研墨的硯臺。
  • 用靈魂雕刻洮硯
    洮硯,又名洮河綠石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鎮喇嘛崖一帶。  據宋代米芾的《硯史》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鎮守和開發洮河流域,駐軍九巔峽守城。  王韶部屬裡有一個姓盧的兵士,從小就痴迷雕刻,常常是就地取材,遇什麼料,刻什麼圖。
  • 名硯鑑賞:甘肅洮硯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廷或權貴之書房中
    宋初,王陬(zōu )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巖),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
  • 中華藝術築夢者 ——專訪臨潭縣洮硯傳承人陳作文
    實踐團來到臨潭縣翠峰洮硯製作有限公司,對洮硯傳承人陳作文進行了採訪。洮硯因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遊區域而得名。它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北宋詩人黃庭堅詩云:「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律利如錐。」洮硯歷來被視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前賢對洮硯誦詩詠唱,讚嘆不已!
  • 馳名中外的四大名硯之一洮硯
    洮硯作為四大名硯之一馳名中外,卓尼喇嘛崖老坑礦石更是稀罕無比!洮硯出在哪裡有的人還不太清楚,有的人說在岷縣,有的人說在卓尼,其實大家去卓尼看看就明白了,沒什麼爭議。卓尼有個洮硯鄉,洮硯鄉洮河東岸喇嘛崖和水泉灣就是洮硯礦石帶,生成於約四億年前,就在那有個九甸峽水庫,最早最好的洮硯礦石就出自那裡,喇嘛崖老坑礦石現在很少能有新的發現了,我們現在大多看到的是水泉石。前年中攝協梁劍老師組織去甘南拍片路過洮硯鄉,專門拜訪了洮硯雕刻大師張克紅老師,在他家做客,參觀了老師的工作室,當然也去了喇嘛崖老坑遺址。
  • 【多彩非遺】之洪義洮硯作品鑑賞
    為甘肅省制硯大師,臨潭縣洮硯協會副會長,臨洮縣洮硯協會理事,卓尼縣洮硯協會理事,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甘肅省洮硯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幼年飽受家鄉洮硯技術的薰陶,對洮硯雕刻情有獨鍾。1992年初中畢業後,跟隨洮硯民間雕刻藝人學習雕硯。為進一步提高雕刻技藝,於2006年到蘇州學習玉雕技藝。
  • 世界最大的洮硯8000萬出售在蘭州籤約
    創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洮硯世界紀錄的中華龍硯找到新的主人,甘肅省蘭州市商業發展商會會長李強出資8000萬元成功購得,奏響甘肅文化產業復工復產的最強音。據了解,9年前的4月6日,甘肅省首個展現民間文化的世界紀錄在蘭誕生,由甘肅洮硯開發公司精心打造的30餘噸重巨型洮硯——「中華龍硯」,正式經過世界紀錄協會現場認證,創造了當時世界最大洮硯的世界紀錄,並獲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認證證書
  • 異鄉人作客甘肅戈壁灘三十載:「此心安處是吾鄉」
    異鄉人作客甘肅戈壁灘三十載:「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0-11-30 19:16:58   胡美英說,火車站通往市裡的土路遍布鵝卵石,中巴車開過的路上灰塵揚起,經半小時顛簸,她來到一個荒涼如若素描畫的市區,一條一眼能望到頭的主幹道,幾棟樓房,到處瀰漫著一股荒氣,遠處長得筆直卻未能生出枝芽的白楊樹,還被她看成了一排電線桿。  因為乾燥、缺水,初到嘉峪關的胡美英總是嘴唇起泡,她就使勁喝水,還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臺上、暖氣片上,讓屋子裡溼潤一些。
  • 「中國沙棘之鄉」:小果粒大戈壁 荒漠種出「金粒粒」
    王拓 攝中新網新疆阿克蘇5月16日電(冀江彤 苟繼鵬)位於中國塔裡木盆地西北邊緣的新疆阿克蘇烏什縣,戈壁灘佔全縣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布著大量野生沙棘,被稱為「中國沙棘之鄉」。近年來,烏什縣開始規模化種植耐寒、耐旱、耐鹽鹼的大果沙棘,做大沙棘產業。
  •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
    石琳、許樹德赴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馬家窯洮硯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對接 2020-11-26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綻放戈壁灘
    記者粗略地了解了一下,這群80後、90後,應該說是在蜜罐裡長大的,儘管來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他們大多是在水草豐美的地方長大的,突然來到這個與故鄉有著天壤之別的地方過日子,那將是一種怎樣的煎熬和折磨呀!這裡的時差比東部地區要晚許多。9月1日早上8點,天剛亮,記者經過一番折騰,肚子終於消停了些。
  • 在戈壁灘上傲然挺立著的景區,甘肅敦煌了解一下
    在戈壁灘上傲然挺立著的景區,甘肅敦煌了解一下要說來甘肅最不能錯過的是什麼地方,那麼這個地方一定就是敦煌,敦煌就像是一個荒漠,在戈壁灘上傲然挺立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商隊在這裡進行著買賣,人們實在比自己還高的駱駝上,慢悠悠的一步一步走向人煙聚集的地方,也許在現在的人們看來戈壁灘就是心中極其嚮往的一個冒險和探險之路
  • 戈壁灘上的「巨嬰」雕塑,你知道在甘肅哪裡嗎?
    但是這個嬰兒似乎不是凡人它一直在沙漠裡沉睡睡在那一望無際,滿是風沙的沙漠中,十分的安靜這個巨嬰兒就是雕塑《大地之子》它位於甘肅敦煌市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雕塑主體為茫茫戈壁之上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長15米,高4.3米,寬9米的巨大嬰兒
  • 【建設者剪影(22)】公青在戈壁灘裡的五年
    「5年前,我帶了兩隻小狗來想讓它們在疙瘩臺的板房裡和我做個伴,等長大了還可以和我一起巡井,看家護院。對於我來說,兩隻小狗是家人,也是同事。只是沒想到5年後,我帶走了一隻狗,留下了一座墳。」回想起在疙瘩臺的日子,公青最先想起的就是和他一起來的兩隻小狗。2009年,吐哈油田丘東採油廠溫西作業區疙瘩臺試採班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