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廢棄小學建起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顧麗娟
「我們的下個採訪點很有意思,到了就知道了!」
前往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採訪時,鄉長王曉東神秘地說。
車輛駛過茫茫戈壁,來到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洮硯加工廠、雕刻室及展房.一座廢棄小學上建起來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古色古香。
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杜瑞天正和十幾名村民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精心雕刻著洮硯。
這戈壁灘上既沒河又沒石頭,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洮硯加工基地?
原來,廣至藏族鄉是2008年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農業綜合開發鄉,全鄉共接收安置來自臨潭、卓尼和岷縣三個縣的9000多名移民,其中,洮硯村村民都是從原來卓尼縣洮硯鄉搬來的。
洮硯雕刻室,村民正在各自的工作桌上雕刻硯臺。
「以前在老家,臨近洮河,雕刻洮硯是我們增收的主要渠道,80%的村民都會這門手藝。」杜瑞天說。
從卓尼縣洮硯鄉搬遷到了廣至藏族鄉洮硯村後,杜瑞天和老鄉們並沒有把這門手藝丟掉,他們從卓尼拉石頭過來繼續雕刻,每戶都有一個小作坊。
剛到瓜州的時候,當地很多人還都不知道洮硯,也沒有銷售門路。杜瑞天就自己聯繫洮硯經銷商,幫助村民銷售他們製作的洮硯。
據介紹,洮硯村有240戶1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會刻硯。家中有一個刻硯人,一年至少收入五六萬元,相當於種了30到40畝地的棉花。
「我是為了讓懂得雕刻技藝的鄉親扎住根,也為了讓這門技藝傳承。」杜瑞天笑呵呵地說,只要手藝在,戈壁灘上也能出洮硯嘛!
著眼於促進洮硯產業健康發展,各方大力支持,2019年廣至藏族鄉建成了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為刻硯人提供專門的工作室和交流場所,並幫助村民銷售硯臺。
隨著村民們製作的硯臺作品在各種洮硯展及參評會上屢獲大獎,洮硯村知名氣與日俱增,洮硯產業成為廣至藏族鄉的一張特色名片,也成為移民村發家致富的「聚寶盆」。
「我刻了20年的洮硯,人物、花鳥都能刻,銷售情況好的話,一個月能收入近1萬元呢。」廣至藏族鄉洮硯村村民杜發茂說。
杜發茂告訴記者,在家門口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範基地工作,不僅設施齊全,可以和大家討論學習,還不耽擱種地。
如今,洮硯村建起了集洮硯雕刻發展、網絡銷售拓展、電子商務發展、農副產品推介、人才培訓儲備、產業孵化培育和樂享惠民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洮硯名鄉」的致富路。
純手工雕刻的硯臺精細別致。圖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杜雪琴 顧麗娟 攝。
內容來源 | 新甘肅
審核/劉學花 責任編輯/徐 健 編輯/張旭東